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玉  周胜红 《河南中医》2023,(5):777-782
浮针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以皮部浅刺理论为基础,五脏论为依据;以针至病所理论和刺皮刺卫理论为操作、作用方式;肺主皮毛理论中皮毛对肺的影响。浮针进针点具有非穴位性和多向性,常选择反阿是穴和肌筋膜触发点,反阿是穴实质上归属于汉代以前经络学说的内容,肌筋膜触发点具有反阿是穴穴位性质。慢性咽炎、支气管炎、慢性咳嗽这类与肌肉相关性较大的气管、咽部疾病都选择了患肌上的肌筋膜触发点作为浮针进针点,而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这类与肌肉相关性较小的外感或肺部疾病选择穴位作为浮针进针点。目前,浮针疗法机理的研究依然不足,势必影响学科的发展,日后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和动物实验上,对内科病的治疗浮针进针点究竟应该选择患肌还是穴位,暂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应尽快建立浮针治疗内科病的进针点选取原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2.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膝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僵硬及关节肿胀为主,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1]。肌肉在KOA的发病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5],浮针医学认为患肌是造成KOA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在患肌理论的指导下,浮针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6-9]。本文对患肌与KOA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析浮针疗法从患肌诊治KOA的临床思路,旨在为本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和新依据。  相似文献   

3.
浮针疗法是一种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运用一次性特制浮针针具为治疗工具。以局部病症为基础,主要是进入浅筋膜层。留针时间长,主要用于治疗局部病不深入肌肉层,而是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操作时特别注意扫散动作,使整个针宛如浮在肌肉上一样,浮针操作时好比针体漂在地下水面上游泳。浮针疗法脱离了经络、腧穴、气血理论与传统针灸学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新疗法可用来治疗全身各部位的一些常见病症。进针时沿皮下浅刺,不引起酸、麻、胀、重、痛等感觉。  相似文献   

4.
从患肌理论出发探讨浮针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患肌是存在一个或多个肌筋膜触发点(MTrP)的肌肉,也就是在运动中枢正常的情况下,完全放松时仍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长期缺血缺氧导致患肌形成,这种紧张挛缩的肌肉会压迫伴行血管,进一步导致下游组织的缺血缺氧。股骨头供血动脉单一,当患肌卡压其供血动脉时,易出现缺血性坏死。浮针疗法通过皮下扫散及再灌注活动解除肌肉紧张、缓解疼痛、改善股骨头血运,从而减缓股骨头坏死进程、促进其恢复。  相似文献   

5.
介绍符仲华老师运用浮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独特诊疗经验。符老师认为膝关节周围患肌为膝骨关节炎疼痛主要病因,通过运用浮针疗法在患肌周边进针,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行扫散手法配合再灌注活动消除患肌,可迅速改善膝骨关节炎疼痛和功能受限。  相似文献   

6.
浮针医学患肌理论从病症与患肌相关性阐释疾病发生的根源,即患肌是引起病症的主要原因。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浮针医学患肌理论的临床应用,提出以患肌理论为指导,应用解剖与生理学的知识,去理解疾病,实施浮针治疗。  相似文献   

7.
分析浮针现象,论证浮针疗法的传统针灸学属性、创新点及对传统针灸学的发展作用。笔者认为,浮针去经络化现象与汉代以前的经络内涵大致无异;去腧穴现象重现了穴位演变过程,浮针进针点与传统腧穴存在部分重叠;操作手法脱胎于传统针刺手法,同时借鉴了肌肉能量技术、筋膜学等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浮针针具及扫散手法为浮针疗法的最大创新点。浮针疗法具有鲜明的传统针灸学属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眼针浮针结合法与单纯眼针疗法、单纯浮针疗法治疗损伤痛证的疗效差异。方法102例损伤痛证患者随机分为眼针浮针结合组、单纯眼针组、单纯浮针组三组。眼针组采用辨证取穴和观眼识病取穴法为主选取双眼的肝、肾区,上焦区,下焦区,内刺法为主,结合外刺法;浮针疗法采用一次性浮针,扫散手法增加镇痛效果;眼针浮针结合法先采用眼针疗法取得镇痛效果后留针,针对痛点再进行浮针治疗,彻底消除痛点。结果3组间总有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眼针浮针结合法与单纯眼针疗法比较、与单纯浮针疗法比较,疗效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单纯眼针疗法与单纯浮针疗法比较,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眼针浮针结合法治疗损伤痛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浮针疗法是对中国传统针灸学的现代发展。使用一次性浮针在皮下组织进行扫散,对软组织伤痛和一些内科杂病有快捷稳定的效果,安全无不良反应。分析浮针疗法的特点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认为浮针疗法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会给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疼痛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带来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唐敏 《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140-141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针具在局限性病痛周围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因其针刺时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肌层,只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像浮在肌肉里一样,故取名"浮针"[1].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适应证广泛、疗效快捷、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浮针疗法于1996年由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符仲华发明,经过10余年的临床运用,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及发展,现将2007~ 2012年间浮针疗法治疗各种痛症的临床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患肌"理论由浮针医学(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FSN)创始人符仲华教授所提出,是运动中枢正常情况下,放松状态时依旧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1],患肌经常引起邻近相关部位出现症状,也就是说,患肌往往才是引发疼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中医眩晕病类似。笔者通过对临床医案的总结归纳,且结合临证所学,认为眩晕应主要从“风”“虚”论治,并结合浮针的患肌理论及气血新论,配合浮针改善血供等作用,介绍应用浮针联合中药治疗梅尼埃病证治体会2则,以期为梅尼埃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孙琴爱  祝木星 《中医康复》2023,14(12):56-59
腰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骨筋肉并重”是防治慢性筋骨病的重要理论,基于“骨筋肉并重”相关理论分析腰肌筋膜 炎的病因为“骨错缝”、“筋出槽”、“肉不坚”,内在病机为气滞血瘀,其核心是骨筋肉失衡和肝脾肾亏虚,推拿治以松肌理筋正骨 以及补肾调肝健脾,获效良好。附验案一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张卫华教授应用三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认为颈椎的正常功能是依靠“气血”“筋肉”“骨”的共同作用,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3个发展阶段(“气血失和”“筋失所养”“骨失其位”),治疗上采用独创的特效针法“尺胫针法”“滞动针疗法”与“筋骨同调”手法联合,三法并用,标本兼治,缓急兼顾,使项部气血畅通,筋柔骨正,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5.
针灸治疗中枢性瘫痪痉挛状态概况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肢体肌肉痉挛状态泛指个别肌肉或肌群的不随意收缩 ,表现为肌群的肌张力增强 ,协调异常的特写模式[1 ] ,是脑瘫、偏瘫和截瘫等中枢性疾病的常见后遗症 ,是当今临床上一个重要的课题。1 治疗方法1 .1 毫针疗法1 .1 .1 辨证取穴法  针刺治疗中枢性瘫痪的痉挛状态 ,首先要与弛缓状态 (软瘫 )区别开来。弛缓状态即真正的“痿病” ,肢体萎软无力 ,肌肉弛缓 ,甚或瘫痿 ;病位在肌肉 ;多属虚 ,以气血损失过多或脾胃气虚、津血不运、肌肉失养而痿软不用为主 ;针法宜补。痉挛状态属拘挛、月山而 肌范畴 ,筋肉拘急、屈伸不利 ;病位在筋 ;多属实 ,…  相似文献   

16.
群针术及其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辅民 《中国针灸》2001,21(12):15-23
德国“陶道自然疗法研究中心”以中医针灸术为主,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采用“群针术”及“耳针术”的联合运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针的角色,达到了“通调气血、疏泄气机、畅达情志、抗御外邪、启动免疫”的治疗目的。群针术的运用体现了中医基本理论和“术、法、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基于骨骼肌肉功能解剖学理论,分析张振宇教授运用推拿手法调气、调形、调神,达到宽胸理气、整筋理复、养心通络,改善肺通气功能,治疗胸闷气短的诊疗思路。张教授认为疾病初期主要表现为筋肉紧张,胸气郁滞,主张运用柔筋舒筋手法松解斜角肌、膈肌、肋间肌等主要呼吸肌以调气;中期主要表现为结构紊乱,胸阳痹阻,此时适当纠正胸廓小关节紊乱以调形;后期形病神伤,胸气逆乱,可点按颈胸部腧穴通经活络以调神,为胸闷气短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培旭等氏认为,从中医治疗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精神调节疗法早于针药治疗,且曾有过一段以精神调节疗法为主的医学发展阶段,只是当针药形成和发展起来以后,才逐渐形成以针药治疗为主,以该法为次的中医治疗学。治病原理方面:作者从哲学、生理、病理三方面,扼要地阐述了精神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以及该法的治疗意义。调节方法方面:作者归纳为三方面:即一般性精神调节(指医护人员通过解释、鼓励、安慰、指导等树立病人信心)、特殊性精神调节(指以情胜情、转移精神等)、气功调节(指通过调心、调身使精神集中、排除杂念,调整机体功能)。作者最后指出,应让该法与躯体疗法有机结合,在医疗实践印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岐黄针疗法是陈振虎教授在长期针灸临床工作中对传统针灸的继承与创新,针具与手法皆具自身特色,在临床应用中也具有完整的“理-法-方(穴)-术”体系。陈振虎教授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时注重经筋辨证,认为其病位在经筋,与肉、筋和骨失调相关。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注重“点-线-面”相结合,以经筋为“线”,以分筋取穴或脏腑气血相关的穴位为“点”,再根据病位深浅为“面”选取五刺法达到筋肉骨同调。岐黄针疗法可以减轻膝部的疼痛、改善运动障碍,临床中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许云祥教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张家维教授,“双手飞针”是在张老单手飞针基础上,巧用双手,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根据特定人群、特定疾病的生理病理特点,创新性地提出的“双手飞针、双手催气、双手补泻、双手调神”。其手法贯穿于进针、行针及出针的全程,以“轻、浅、快、效、无痛”为要。强调“治神调气、平衡阴阳”,针刺时可在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同时下针,一次针两穴,其手法注重调节人体内在脏腑、气血、经络的平衡。双手飞针疗法可增强腧穴的协同作用,提高针刺的效率,同时由于其无痛、少痛的特点,提高了患者的临床依从性,在临床应用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及焦虑情绪,故对于慢性疼痛、小儿脑病及妇人情志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