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黄耀龙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340-3340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7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两组均以3个月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7%(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显著低于对照组,白蛋白(Al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府逐瘀汤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老年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针对性循证护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两组并发症发生概率、焦虑与抑郁评分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抑郁评分(SDS)与焦虑评分(SAS)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够有效减少老年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护理健康处方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简称"创新型护理干预")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丹东市某医院收治的104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创新型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时,2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新型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将48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24例/组.两组均进行内科治疗,一组患者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恩替卡韦(观察组).对比两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以及HBV-DNA阴转率.结果:观察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后的TBIL和ALT、治疗12周后以及48周后的HBV-DNA阴转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LB相比数据相近(P>0.05).结论: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抗病毒效果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孙娜 《时尚育儿》2016,(8):117-118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48周Child-Pugh评分、HBV-DNA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24周和48周HBV DNA载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12周、24周和48周HBV DNA载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研究组治疗后12周、24周和48周以及对照组治疗24周和48周Child-Pugh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疗后12周、24周和48周Child-Pugh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讨论: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适于临床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葛琴 《药物与人》2014,(4):40-41
目的:对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择45例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间在我院行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2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对25例治疗组患者行替比夫定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10例患者治疗显效,5例患者有效,5例患者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18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替比夫定治疗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硬化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1043例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硬化患者,回顾性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病率及感染患者体征、病发相关因素,同时对患者感染血样进行培养,诊断其病原菌,调查患者中性粒细胞以及白细胞数目及预后情况。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血流感染患者112例,感染率为10.73%,有发热36~38℃29例占27.35%,发热>38℃43例占40.57%,畏寒56例占52.83%。住院次数和曾接受侵袭性操作与血流感染有相关性(P<0.05);培养病原菌共11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9株占62.73%,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1株占37.27%,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14例占13.21%;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数目比例>0.75有87例占82.08%,白细胞数目(10.96±2.12)×109/L,普通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数目比例>0.75有123例占13.21%,白细胞数目(7.89±2.38)×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疗效中,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血流感染患者有效59.43%,无效40.56%,死亡率11.32%。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合并血流感染发病率高,预后效果差,且发病特征不明显;减少住院次数和侵袭性操作,保证手术无菌环境有利于预防血流感染;以中性粒、白细胞进行初期检验比血样培养结果耗时短,能尽早进行初期预后,配合血样培养的准确结果,有助于提早诊断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2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常规保肝、护肝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等.结果 经48周治疗,患者肝功能改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上升、HBV-DNA下降、Child-Pugh分级上升、肝纤维化各项指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可快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提高肝功能与Child-Pugh分级,改善肝纤维化指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并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因素,有助于临床预防与治疗.方法 收集医院2006年6月-2011年8月人院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110例,分析感染相关因素的特点.结果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以院内感染为主,占69.1%,34例为院外感染,占30.9%,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膜腔、肺部、胆道,分别占30.0%、25.5%、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0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37株病原菌,91例为单种病原菌感染,19例为≥2种的病原菌混合感染,革兰阴性菌62株占45.3%,革兰阳性菌68株占49.6%,真菌7株占5.1%;110例感染患者,存活98例(90.1%)作为存活组,死亡12例(10.9%)作为死亡组;女性、高龄(≥60岁)以及感染菌种数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较高(P<0.05).结论 抗菌治疗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转归呈正相关关系,≥2种感染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转归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116例,根据随机性原则将116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替比夫定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76%,两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替比夫定治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硬化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1043例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硬化患者,回顾性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病率及感染患者体征、病发相关因素,同时对患者感染血样进行培养,诊断其病原菌,调查患者中性粒细胞以及白细胞数目及预后情况。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血流感染患者112例,感染率为10.73%,有发热36~38℃29例占27.35%,发热>38℃43例占40.57%,畏寒56例占52.83%。住院次数和曾接受侵袭性操作与血流感染有相关性(P<0.05);培养病原菌共11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9株占62.73%,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1株占37.27%,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14例占13.21%;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数目比例>0.75有87例占82.08%,白细胞数目(10.96±2.12)×109/L,普通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数目比例>0.75有123例占13.21%,白细胞数目(7.89±2.38)×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疗效中,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血流感染患者有效59.43%,无效40.56%,死亡率11.32%。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合并血流感染发病率高,预后效果差,且发病特征不明显;减少住院次数和侵袭性操作,保证手术无菌环境有利于预防血流感染;以中性粒、白细胞进行初期检验比血样培养结果耗时短,能尽早进行初期预后,配合血样培养的准确结果,有助于提早诊断时间。  相似文献   

13.
孙娜  杨建 《时尚育儿》2016,(8):103-104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48周肝功能水平、凝血功能水平、细胞因子含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研究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2周、24周和48周ALT、AST、TBiL和A/G均明显降低,PTA明显升高,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2周、24周和48周以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24周和48周TNF-α、TGF-β1和IL-8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2周、24周和48周ALT、AST、TBiL和A/G均明显降低,PTA明显升高,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4周和48周TNF-α、TGF-β和IL-8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肝功指标、凝血指标以及细胞免疫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症消除后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2012年住院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5例作为治疗组,进行手术消除并发症后进行抗病毒治疗,对照组15例同期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所有患者经过手术消除并发症术后2周白细胞升高达到(6.7±1.93)×109/L,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达(104.8±30.26)×109/L,Child-Pugh评分(8±1)分,术后36周效果更显著,均达到抗病毒治疗的标准;采用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方案后,两组患者年均住院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hild-Pugh评分(6±1)分,低于对照组的(10±1)分,观察组ALT复常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3.3%、73.3%,高于对照组的46.6%、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期间均出现流感症候群、白细胞下降、肠胃反应、失眠等不良反应,用药结束后消失,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患者死亡1例。结论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消除并发症后给予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肝硬化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14年6月43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统计其真菌感染率,分析感染分布及真菌特点,对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消化道出血等潜在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434例患者真菌感染42例感染率为9.68%,42例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有33例培养阳性,分离出35株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分别占37.14%、22.86%;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感染未规范抗病毒治疗、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消化道出血、重度低蛋白血症、抗菌药物使用>7d、腹膜炎、侵入性操作为感染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抗菌药物使用>7d、重度低蛋白血症、侵入性操作、消化道出血是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真菌感染率高,危险因素复杂,临床需加强早期干预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选取80例乙肝患者作为CHB组及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分析其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三组的IgG、 IgA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死亡组的Ig G、 IgM、 IgA水平高于生存组(P <0.05)。IgA、 IgM、 IgG、联合检测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17、 0.625、 0.650、 0.909,联合检测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 <0.05)。结论 血清IgA、 IgM、 IgG异常高表达可能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不良存在联系,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  相似文献   

17.
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医院感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医院感染。方法:对1126例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血、尿、大便、痰、胸腹水进行细菌学等检查;并观察部分病例使用氧氟沙星预防医院感染的结果。结果:307例患者发生了医院感染占27.26%,以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最常见;预防使用氧氟沙星可明显减少SBP发生。结论: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医院感染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我科于2009年6月引入循证护理理念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细致、有效地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科收治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 11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干细胞移植,移植后第4周复查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胆碱酯酶(CHE)和AFP等实验室指标及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果 移植后第4周,血浆白蛋白(ALB)和CHE分别为(31.2±4.5) g/L和(80.9±22...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其病理特点是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节性再生、纤维化和假小叶形成,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表现为主,并有多系统受累。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