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星形胶质细胞是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星形胶质细胞在中 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会活化并改变其细胞特性,成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既往研究显示反应性星形胶质 细胞可释放营养因子、突触生成因子和细胞外基质,促进神经元存活、突触形成,同时星形胶质细胞也能产生 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MMP降解细胞外基质,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重塑。最 近的转录组学证据表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多种亚群及不同的功能,包括神经保护和神经毒性双重效 应。本文以星形胶质细胞的差异性活化为切入点,探讨了不同活化表型(A1/A2)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对中 枢神经系统损伤和修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于神经损伤所致的神经病理痛处理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主要归咎于我们对此类疼痛的起源及维持过程的分子机制了解甚微。近年来逐渐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胶质细胞(如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痛的发展及维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星形胶质细胞与突触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在神经损伤后的反应要比小胶质细胞更加持久,因此它与神经病理痛的关系更加密切。本文主要就星形胶质细胞的起源、分类、一般功能,疼痛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方式,以及其参与神经病理痛调节的最新机制研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星形胶质细胞对于卒中后神经元的存活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不可或缺。它可通过调节脑水肿程度和谷氨酸释放水平,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等多种机制,共同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重点探讨以星形胶质细胞为靶点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发育、功能维持及细胞存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炎症反应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作用及其对神经元的影响目前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本研究对不同种类的细胞进行培养,给予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观察各种细胞的反应。结果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的神经元毒性,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主要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如果去掉上清液中由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这种神经保护作用显著降低。为了研究星形胶质细胞的免疫功能,本研究培养了高浓度的星形胶质细胞,并发现LPS不能诱导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 OS)/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iN OS/NO)释放。但如果在培养的高浓度星形胶质细胞中增加0.5%~1%的小胶质细胞,则可以诱导TNF-α及iN OS/NO的释放。这提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于LPS诱导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前炎症因子及GDNF是必须的。我们还发现,小胶质细胞释放的TNF-α可以通过旁分泌作用调节星形胶质细胞的神经保护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不会直接被LPS激活,而是通过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被激活,释放神经营养因子,减少因炎症反应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释放的毒性物质对神经元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5.
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产生一系列可溶性因子和膜相关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成熟起了重要的作用。将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在互不接触的情况下进行共培养,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2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生后0~2d新生SD大鼠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②实验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采用化学法、差速贴壁法和振荡法分离纯化新生大鼠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进行细胞纯度鉴定。将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在互不接触的情况下进行共培养:共培养组是将培养瓶中的星形胶质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加入完全培养液,待细胞均匀长满后,换神经干细胞基础培养液,孵育24h后,将涂有多聚赖氨酸的盖玻片放入6孔板中,将传代1个月的神经干细胞球种到盖玻片上,同时更换神经干细胞基础培养液继续培养。对照组是单纯接种神经干细胞球于置有多聚赖氨酸涂布盖玻片的6孔培养板内。③实验评估: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神经干细胞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结果: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标记阳性,细胞纯度达95%。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时,神经干细胞贴壁分化加快,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及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包括多巴胺神经元细胞分化,提示星形胶质细胞支持神经元发生,可能是星形胶质细胞及其分泌的因子维持并延长了神经元存活,降低了凋亡比率所致。  相似文献   

6.
雌激素对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而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二者之间存在诸多交叉联系,星形胶质细胞可能是雌激素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重要靶细胞之一,除表达雌激素受体(ER)外,自身还分泌内源性雌激素。雌激素不仅能增强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增加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促进突触发生;同时还可通过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ER介导的脑保护作用减轻炎症反应,增加对谷氨酸的摄取能力,减少兴奋性损伤,抑制胶质瘢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因此,深入探究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参与雌激素的脑保护作用将有助于确定雌激素的特定靶点,进而促进其在CNS疾病防控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短波治疗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早期A1型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仅暴露T10脊髓并不打击,其他操作同其他实验组;对照组,暴露胸10(T10)脊髓后给予Allen打击制备SCI模型,并不给予任何治疗;干预组,给予Allen法打击致SCI,并在损伤后24h开始给予小剂量超短波干预,每日1次,每周5次,每次7min,直至取材前。大鼠的运动功能用BBB评分及大鼠脊髓损伤联合行为评价方法(combined behavioral evalu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CBS)评分进行评定,SCI大鼠取材后分别对组织进行纵向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3/GFAP、IBA-1/P65在组织内的表达部位和表达量。结果:(1)BBB评分显示,SCI后大鼠运动功能逐渐改善,7d时治疗组BBB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SCI后5d、7d时,干预组CBS评分低于对照组,这说明干预组大鼠的功能恢复强于对照组(P<0.05,P<0.01);(2)SCI后1d、3...  相似文献   

8.
郭壮  周利君 《实用医学杂志》2021,(18):2432-2436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的胶质细胞不仅是营养支持细胞,同时也是重要的神经炎症反应细胞.急性炎症反应一般有利于组织损伤的修复、细胞碎屑和病原体的清除.而慢性神经炎症是各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如神经退行性疾病.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是介导CNS神经炎症最重要的两类胶质细胞.它们不...  相似文献   

9.
哺乳动物的大脑是一个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超过1×1014个突触组成的复杂的器官。神经元是一组异质的电活性细胞,形成大脑复杂电回路的框架。然而,神经胶质细胞约占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所有神经细胞的一半,主要分为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OL)和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神经胶质细胞主要为大脑中的神经元提供营养支持。近二十年来,“三联突触”的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概念强调星形胶质细胞是突触的组成部分,并在接受神经元信号后以反馈方式调节神经元活动。自此,神经胶质细胞的突触调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质性的修改。本综述总结了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特别是小胶质细胞和OL谱系细胞)如何影响和重塑大脑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最新重要发现。我们的综述强调了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串扰的细胞和分子方面,并提供了有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异常突触通讯如何导致神经病理学的额外信息。  相似文献   

10.
莫永炎  邵紫韫  陈瑗  周玫  张宝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570-2571,F003
背景:星形细胞对神经元有提供营养、支持及调节突触活性作用,但它对神经元发育的影响还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Sprague Dawley大鼠大脑皮质星形细胞对:PC12神经元突起生长发育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方法:以培养的星形细胞与PC12神经元按不同细胞数目比例(50:1~1:1)共同培养,并用其制备的条件培养液培养PC12细胞。主要观察指标:用快速灵敏的MTT比色法测定PC12神经元的细胞活力,用光学相差显微镜观察PC12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①星形细胞条件培养液可增强PC12细胞活力(MTT测定的A值由0.255&;#177;0.012提高到0.510&;#177;0.036,P&;lt;0.001),却不能促使:PC12神经元突起的生出。②当将星形细胞与PC12细胞按30:1~1:1的比例共同培养时,既可提高PC12细胞折光性和光晕又可促使其突起的生长;但按50:1~40:1的比例共同培养时,只观察到提高PC12细胞折光性和光晕,而无促使其突起生长发育的作用。结论:PC12神经元细胞活力的提高与星形细胞分泌到条件培养液中的可溶性因子有关,而PC12神经元突起生长发育可能是和与星形细胞的直接接触以及二者的细胞数目比有关。  相似文献   

11.
星形胶质细胞膜蛋白MLC1的功能丧失是伴皮质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的主要遗传原因,这一罕见病的特征是脑内离子和水稳态失衡。MLC1蛋白主要分布于大脑中的液体屏障周围,例如在星形胶质细胞接触血管的终足和接触脑膜的突起中。该蛋白是否在其他星形胶质细胞结构域中发挥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表明MLC1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远端突起中,也称为突触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突起(PAP)或星形胶质细胞小叶;在海马CA1区域它们与兴奋性突触密切相互作用。我们发现在Mlc1缺失小鼠中,向兴奋性突触延伸的PAP末端缩短。这一改变会影响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导致自发释放事件的速率降低,并在具有挑战性的条件下减慢谷氨酸的再摄取。此外,虽然野生型小鼠中的PAP在恐惧调节过程从突触回缩,但我们发现在Mlc1缺失小鼠中,这种结构可塑性在本已更短的PAP出现障碍。最后,Mlc1缺失小鼠显示情境恐惧记忆减少。总之,本研究揭示了星形胶质细胞蛋白MLC1在调节PAP结构方面的意想不到的作用。MLC1的缺失会改变兴奋性突触传递,阻止恐惧调节诱导的正常PAP重塑,并破坏情境恐惧记忆表达。因此,MLC1是调节星形胶质细胞-突触相互作用的新参与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星形胶质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通过无血清培养的方法,将原代培养所获得的神经干细胞克隆;经纯化和标记后,分别接种在以原浆型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作为饲养细胞的培养皿中并加入NeuralBasal培养基,10d后行NF-200免疫荧光染色,在显微镜下随机选取20个视野,记数神经元和标记神经干细胞的比例,并对分化的神经元细胞进行胆碱酯酶染色和Fura-3探针标记。结果在原浆型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条件下,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分别为72%与43%,分化细胞胆碱酯酶染色阳性。分化神经元在药物刺激下,细胞内可发生钙离子活动的变化。结论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具有较好地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特别是向有生物学活性的运动神经元分化,可作为神经组织工程中研究中一种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3.
林璐  周甜甜  郝赤子  廖维靖 《中国康复》2021,36(11):643-648
目的:探究丰富环境(EE)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海马区神经炎症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模型+EE组各12只。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2-VO)制备VaD模型。4周环境干预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染色、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免疫荧光双标法分别检测VaD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脂质运载蛋白-2(LCN2)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EE组在逃避潜伏期、目标象限所花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上均表现得比模型组更好(P<0.05),但低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大鼠神经元的TUNEL阳性细胞、IL-1β、GFAP和LCN2明显多于其余2组(P<0.05),除GFAP以外,假手术组TUNEL阳性细胞、IL-1β和LCN2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EE组(P<0.05)。结论:EE能减轻海马神经炎症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同时伴随着VaD大鼠的认知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S100β是S100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因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标志蛋白,近年来被广泛研究。有研究表明,精神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都会因为受损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或释放S100β而导致S100β水平的增高。本文就S100β与精神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枢神经系统(CNS)由大量的神经细胞组成,星形胶质细胞是其中分布最广的一类神经胶质细胞,具有营养支持、调节神经递质及影响突触功能等多种生理功能。星形胶质细胞高表达基因-1(AEG-1)是一种原癌基因,对多种CNS肿瘤细胞的增殖、发展及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从AEG-1对CNS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寻找新的标志物用于CNS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细胞,具有神经支持、维持血脑屏障稳定、调节脑脊液循环及参与神经炎症等功能。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具有极强的昼夜节律,并参与自身功能的调节。本文总结了昼夜节律紊乱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重点讨论昼夜节律紊乱情况下,内淋巴循环障碍、神经元氧化应激与炎症、神经递质代谢异常以及突触功能改变,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可能存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repl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6周)海马和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脑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实验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病理学实验室完成。在建模前和建模后6周时检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尿糖和体质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大鼠海马和皮质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大鼠体质量随周龄增加而明显增加;糖尿病组大鼠体质量随周龄的增加不明显。对照组大鼠的血糖始终处于大鼠血糖值正常范围,尿糖检测始终都为阴性,而糖尿病组大鼠的血糖值处于模型要求的标准之上。尿糖自建模后都呈强阳性。GFAP免疫组化标记可见糖尿病大鼠海马和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生,且增生细胞在CA1区和CA4区最为明显。结论:糖尿病大鼠早期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反映了神经组织对机体糖代谢紊乱的适应性重塑过程,提示神经组织改变在糖尿病脑病的发病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胶质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变化,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外伤、脑缺血、炎症性脱髓鞘疾病、神经变性疾病、基因遗传病和病毒感染疾病,以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趋化、增殖、分化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炎症因子、胶质蛋白成分为其主要病理变化特征,随时间变化,其细胞组分及间质成分也会发生结构变化,最终形成胶质瘢痕。颅脑外伤后胶质瘢痕形成,作为一种物理和化学屏障抑制损伤轴突修复再生,进而抑制神经功能恢复。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免疫活性和吞噬功能的胶质细胞。在颅脑外伤应激作用下,小胶质细胞早期迅速活化,分泌多种促炎因子、炎性趋化因子、NO、活性氧、蛋白酶类等多种细胞毒分子刺激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促进胶质瘢痕形成,同时又分泌多种抑炎因子、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修复,间接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因此,小胶质细胞在颅脑外伤后胶质瘢痕形成过程中起到双重作用,本文将对小胶质细胞在颅脑外伤后胶质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慢性疼痛是临床治疗上的难题之一,开发新的镇痛药物需要对慢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胶质细胞,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占据体积最大的细胞,在结构上与神经元突触紧密接触.而且,外周神经损伤、组织损伤、肿瘤浸润、关节炎等引起的慢性疼痛状态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比小胶质细胞呈现出更持久的活化,该活化与慢性疼痛行为密切相关.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可通过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激酶(MAPK)释放炎症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促进慢性疼痛的维持.本文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参与慢性疼痛调节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