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1例初诊为原发性骨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资料, 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原发受累部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是否骨折及临床转归等,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1例患儿均为初治原发性骨淋巴瘤, 中位发病年龄8.6岁(2.7~12.3岁), 其中男性7例, 女性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7例,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L)3例,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1例;首发症状为骨痛8例, 局部肿胀1例, 跛行1例, 发热1例;临床分期Ⅰ期1例, Ⅱ期7例, Ⅳ期3例;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股骨、胫骨。所有患儿均依据不同病理类型接受化疗, 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7~80个月)。10例完全缓解, 1例BLL患儿化疗缓解后因骨髓复发死亡。结论儿童原发性骨淋巴瘤临床表现隐匿, 以DLBCL多见, 接受规范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淋巴瘤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5例淋巴瘤合并PJP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治疗经过。结果 5例患儿中, 男性3例, 女性2例;中位发病年龄7岁;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 霍奇金淋巴瘤1例;于化疗后5~18个月出现发热, 咳嗽;2例可见典型的"马赛克"征, 未合并气胸及胸腔积液, 未合并其他病原学感染;5例均有低氧血症;以二代测序(NGS)确诊4例。全部患者均CD4/CD8减低, 中位CD4+ T细胞200个/μl。未规律预防应用甲氧苄啶-磺胺甲基恶唑(TMP-SMZ)3例, 治疗过程中全部机械辅助通气, 均予TMP-SMZ静脉滴注, 联合应用卡泊芬净、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5例PJP均治愈, 无感染反复。结论淋巴瘤患儿因化疗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为PJP的易感人群, 且病情进展迅速。当遇到发热、气促、肺部症状重而体征轻的患儿时, 需警惕PJP;NGS可协助诊断, 应积极予以TMP-SMZ治疗及预防, 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可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伴肺部改变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LCH)的临床表现、CT特征性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为PLCH患者临床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17例PLCH患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及接受Ⅲ型化疗方案(诱导阶段6周+维持阶段52周)化疗后的疗效和预后。结果 17例PLCH患儿起病时伴有肺部弥漫性改变为主的多脏器损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胸部CT表现出特征性变化。17例均接受Ⅲ型方案化疗,其中8例完全缓解,预后良好;4例化疗后复发,其中1例预后良好,3例死亡;3例化疗中疾病进展放弃治疗,死亡;1例化疗中疾病进展再诱导化疗,目前持续化疗中,存活;1例化疗维持治疗中,目前持续随访。结论 儿童伴肺部改变的LCH多为婴幼儿起病,伴多脏器损害,早期高强度化疗可改善预后,但部分病例肺部进展明显,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急性白血病患者移植后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资料。结果:共10例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6~48岁,平均年龄32.2岁,均有肺部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通过支气管镜病理或者痰真菌培养确诊5例,通过影像学临床诊断5例,应用一线抗真菌治疗后7例治愈,死亡3例,死亡率为30%。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应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5.
卵巢非霍奇金淋巴瘤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卵巢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从1995年10月~2005年8月对11例卵巢NHL进行手术、化疗及放疗。化疗采用CHOP、mBACOD、MACOP及PROMACE-CYtaBOM方案,3例行骨髓移植,接受超大剂量化疗。结果1例术后拒绝化疗,出院后失访;1例骨髓移植,接受超大剂量的化疗后12月无复发;9例随访至死亡。最短生存5月,最长生存26月,中位生存13月。结论卵巢NHL预后差,应采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s lymphoma,NHL)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化疗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病特点及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含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的163例NH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病特点,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观察肺部并发症与患者3年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163例患者中共37例患者发生64例次呼吸系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2.70%。肺部并发症和无肺部并发症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NHL类型、NHL分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利妥昔单抗总剂量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并发症患者肺/胸膜受累患者百分率高于无肺部并发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3年生存率为80.98%。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肺部并发症是影响NHL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NHL接受利妥昔单抗化疗后肺部并发症与患者3年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白血病化疗后合并播散性曲霉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白血病化疗后合并播散性曲霉菌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结果3例患儿的基础疾病均为白血病,存在多个侵袭性真菌病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包括:反复发热而抗生素治疗无效,皮下硬性结节,肺部CT提示结节影、空洞,磁共振成像提示肝、脾、肾散在低密度灶(T2加权),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阳性,均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确诊后,2例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抗真菌治疗超过4周,并在临床症状好转、中性粒细胞恢复及影像学提示病灶好转或无进展情况下恢复化疗,同时予口服伏立康唑维持治疗,随访6~12个月,播散性曲霉菌病达治愈标准.1例白血病持续完全缓解,截至随访结束仍生存;1例因家属要求暂停化疗,白血病复发死亡;1例因治疗无效或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多次调整抗真菌治疗方案后感染仍无法控制,且因长时间暂停化疗,白血病复发,最终死亡.结论 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反复发热,并有多发皮下硬性结节、肺部结节或空洞、肝脾肾散发性低密度灶、GM试验阳性,应考虑合并播散性曲霉菌病.有效且足疗程的抗真菌治疗,并在适当时机兼顾化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常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科近年来收治的6 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近期疗效。结果:本组6例患者,有3例通过胃镜检查确诊,有3例通过手术切除后病理检验确诊。3例患者手术后进行积极化疗,其中2例NHL(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病情已稳定3个月,1 例HD(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手术后及6周期化疗后5个月复发。结论:由于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属结外淋巴瘤,它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发病频率、细胞来源、组织学类型以及临床预后等均不同于结内恶性淋巴瘤,临床医师应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做到及时诊断、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常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科近年来收治的6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近期疗效.结果:本组6例患者,有3例通过胃镜检查确诊,有3例通过手术切除后病理检验确诊.3例患者手术后进行积极化疗,其中2例NHL(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病情已稳定3个月,1例HD(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手术后及6周期化疗后5个月复发.结论:由于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属结外淋巴瘤,它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发病频率、细胞来源、组织学类型以及临床预后等均不同于结内恶性淋巴瘤,临床医师应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做到及时诊断、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合并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4年9月收治的1例ALL维持化疗中合并肺结核及TBM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男性,11岁,确诊ALL 27个月,维持化疗中,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予抗感染、抗真菌及甲泼尼龙治疗后,体温一度正常;1个月后再次发热,伴咳嗽、头痛,予抗感染、抗真菌治疗无好转,头痛加剧,并出现颈项强直,肺部CT示上肺及下肺背段炎症,脑脊液结核TB-DNA、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均阳性,确诊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予规则抗结核治疗1.5年,病情治愈.结论 儿童ALL合并TBM的早期诊断是难点,及时、长疗程抗结核治疗,适当兼顾白血病化疗,仍可取得较好的抗结核病疗效,且不影响白血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合并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4月收治的1例AML合并LBL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性,11岁,以发热、血象异常、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临床表现,行颈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诊断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检查,诊断为AML。患儿同时符合两种疾病诊断标准,确诊为AML合并T-LBL。按AML方案进行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并无病生存。结论:AML合并LBL在儿童中极为罕见,诊断主要依靠骨髓MICM分型检查及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目前无标准治疗方案,预后极差,按AML方案化疗后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此类患者的最佳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白血病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化疗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引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6例均经临床诊断,予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结果 4例治愈,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1例死亡。结论 儿童白血病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应早期给予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卡泊芬净安全性好,疗效可靠,可作为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直肠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1年收治的19例结直肠原发性NH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或探查病理活检证实。结果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类似于同部位的结直肠癌。术前确诊率为57.9%(11/19),19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手术切除率为89.5%(17/19),其中根治性手术为68.4%(13/19)。术后病理均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期 ⅠE期4例,Ⅱ E期9例,Ⅲ E期6例。15例患者术后辅以化疗,采用CHOP方案为基础的化疗方案,CD20阳性患者加用利妥昔单抗,化疗加放射治疗4例。结论结直肠原发性NHL术前诊断困难,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十分重要,应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窥镜检查结果,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治疗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联合CHOP为基础的方案化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发生胃肠道穿孔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8年至2003年收治的8例NHL伴胃肠道穿孔患者。结果免疫组化结果示T细胞来源6例,B细胞来源2例。NHL伴胃肠道穿孔患者常分期晚、有B症状,IPI评分中高或高危,部分患者有腹痛、腹块及黑便。常有肝、脾、牙龈等部位的结外侵犯。胃肠道穿孔常发生在化疗后第3~6天。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MST)7天。结论NHL尤其伴有胃肠道症状、溃疡及出血患者,在化疗前应对胃肠道穿孔可能性进行评价,必要时先行外科手术,再化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恶性淋巴瘤的发病、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我院1989年7月至2000年7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儿童恶性淋巴瘤72例,其中NHL55例,HD17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2~14岁,平均9.6岁,高发年龄在6~13岁,占79.2%.Ⅰ、Ⅱ期患儿28例,Ⅲ、Ⅳ期44例.结果本组72例儿童恶性淋巴瘤经治疗5年生存率达45.8%;Ⅰ、Ⅱ期和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75%和27.3%;HD和NHL5年生存率分别为76.5%和36.4%.结论早诊断断、早期治疗可提高儿童恶性淋巴瘤病人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淋巴瘤合并实体瘤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3年7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4例淋巴瘤合并实体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经术后多部位标本或多部位穿刺标本病理学检查确诊, 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 霍奇金淋巴瘤1例;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2例, 肾透明细胞癌1例, 前列腺腺癌1例。给予不同方案化疗后, 2例完全缓解, 1例部分缓解, 1例正在治疗中。结论淋巴瘤合并实体瘤少见, 主要依靠病理学诊断, 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需提高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 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3例ANLL合并NHL,并复习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肺孢子菌肺炎(PCP)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威海市立医院2021年11月收治的1例淋巴瘤患者化疗后PCP经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确诊的经过,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化疗后出现发热、咳嗽, 抗细菌治疗无效, 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查, 最终确诊为PCP。予卡泊芬净、复方磺胺甲恶唑治疗后效果良好。结论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淋巴瘤化疗后出现的肺部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可帮助明确诊断, 避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9.
抗肿瘤药物引起肺部间质纤维化的文献已有不少报导。但具有完整的X线片及临床病历的资料报导少见。笔者报导4例淋巴瘤在化疗过程中,肺部纤维化的动态表现,提供临床参考,以引起重视。临床资料 4例淋巴瘤患者中,霍奇金氏病(HD)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例,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均拍摄了正侧位胸片。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令18--65岁其临床表现及治疗见附表。  相似文献   

20.
总结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艾滋病合并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特点,从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及免疫水平、EBV抗体检查结果、并发症及治疗情况、转归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间断性发热2例,颈部肿物伴发热3例,腋窝淋巴结肿大2例,腹痛腹胀伴发热3例;病理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7例,Burkitt淋巴瘤3例;CD4细胞计数<200/μL的8例,>200/μL者2例;EBV-IgM抗体阴性7例,未查3例;6例采取了不同方案和疗程的化疗,预后有差异,其中1例Burkitt淋巴瘤VP化疗后予以交替CODOXM与IVAV方案化疗3个周期,1例胃部伴肝转移DLBCL行R-CHOP化疗5次,后改为R-MINE、MINE化疗,1例肾上腺DLBCL患者CHOP化疗6个周期,3例DLBCL患者采取CHOP化疗1~2个周期,4例放弃治疗;化疗期间发生不同程度的感染、骨髓抑制、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6例进行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HAART),4例未行HAART;死亡6例,好转3例,1例自动出院。结论:艾滋病合并恶性淋巴瘤的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免疫力低下,多部位侵犯,就诊时已至淋巴瘤中晚期,化疗效果一般,并发症多,HAART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总体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