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卷首语题录     
律回春渐, 新元肇启。值此辞旧迎新之际, 《肿瘤研究与临床》编辑部向全国肿瘤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美好的祝愿!向长期以来关心、指导、帮助和支持本刊成长的各级领导、各位编委、广大作者和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2.
微小残留病(MRD)已被用于包括急性白血病在内的恶性血液病的复发预警、指导治疗方法选择等方面。文章基于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道的MRD相关内容, 以急性髓系白血病为主要着眼点讨论MRD指导的恶性血液病的个体化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3.
营养不良是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合并症, 影响肿瘤患者的临床结局, 准确识别营养不良是营养干预治疗的前提, 但目前缺乏统一的营养不良诊断标准。随着2018年全球营养专家发起的营养不良诊断标准(GLIM)的正式发布, 大量研究随之开展。本文主要对GLIM的具体内容和争议, 及在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放疗患者中的准确性验证和临床预测价值进行综述, 为今后恶性肿瘤相关的营养不良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微小残留病(MRD)不仅被用于急性白血病的复发预测、预后再分层和指导抢先干预, 还被用于其他恶性血液病和实体肿瘤的治疗领域。深入认识MRD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探索精准预测复发新方法、完善恶性肿瘤个体化干预策略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晚期食管癌在所有食管癌病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目前指南推荐的治疗模式为系统治疗。放疗作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 临床应用广泛。回顾性分析和小样本前瞻性研究显示, 在晚期食管癌治疗中, 放疗与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均有提高疾病控制率、改善症状和延长生存时间的优势。因此, 更好地发挥放疗对食管癌的快速起效、持久控制和激发新抗原等方面的优势是重要的临床课题。本文就如何优化晚期食管癌的治疗策略, 综述了寡转移性食管癌、多发转移性食管癌的放疗策略及放疗适宜人群的筛选方法, 为提升放疗在晚期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亚型, 采用既往传统方案治疗的患者预后极差, 如何更好地判断PCNSL预后和提高疗效是临床难点。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公布了多项关于PCNSL诊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包括影像学检查、基因测序、靶向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等。文章对第64届ASH年会报道的PCNSL有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 033例住院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以全部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第80百分位数为界值, 将患者分为术后住院时间正常组(1 532例)和延长组(501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组中, 有417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腹腔感染69例(13.77%), 胸腔积液60例(11.98%), 吻合口漏43例(8.58%), 切口愈合不良34例(6.79%), 出血25例(4.9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患者年龄(OR=1.348, P=0.013)、手术方式(OR=2.712, P<0.001)、切除范围(OR=2.035, P<0.001)、切口愈合等级(OR=4.867, P<0.001)和围术期输血(OR=1.711, P<0.001)是胃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胃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最常见并发症是腹腔感染。年龄、手术方式、切除范...  相似文献   

8.
葡萄膜黑色素瘤(UM)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UM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依然有超过50%的患者发生肝转移,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UM患者能否与皮肤黑色素瘤(CM)一样在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中获益?靶向UM特异性基因突变能否提升抗瘤效能?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T细胞受体T细胞(TCR-T)等细胞疗法对UM尤其肝转移患者是否有效?以及当前联合治疗策略有哪些?效果如何?文章从以上几个角度对UM免疫相关抗瘤研究进行归纳, 旨在明确已取得的成果, 剖析存在的问题, 展望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新辅助治疗尤其是新辅助放化疗已成为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癌的术前标准治疗, 但患者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近年来,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免疫治疗方面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 在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放化疗基础上联合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否进一步提高疗效、增加手术完全切除率以及安全性等方面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食管癌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放化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巨噬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可塑且多样, 在宿主防御、组织稳态和修复、发育以及各种病理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功能。虽然经典活化巨噬细胞(M1)和替代活化巨噬细胞(M2)是被广泛认可的巨噬细胞活化表型, 但生理、病理条件下的巨噬细胞多表现出介于M1和M2两个极端活化表型之间的中间表型。近年来, M1和M2巨噬细胞调控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初步阐明了细胞代谢重编程在其活化中的作用以及糖酵解酶在调控炎症型巨噬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为阐明巨噬细胞功能表型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具有显著特点,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相关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96例初治MM患者临床资料, 以确诊时血肌酐是否>177 μmol/L, 分为肾损伤组33例和非肾损伤组6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MM患者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评估各危险因素对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肾损伤组血红蛋白低于非肾损伤组, 白细胞计数、血尿酸、尿素氮、β2-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C及轻链型患者比例、国际分期系统(ISS)-Ⅲ期患者比例均高于非肾损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4例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 22例(64.7%)结果异常。非肾损伤组26例行基因检测, 结果异常14例, 其中IgH重排11例(42.3%), RB1缺失4例(15.4%), 1q21扩增4例(15.4%), P53缺失1例(3.8%);肾损伤组8例行基因检测, 结果均异常, 其中IgH重排6例(75.0%), RB1缺失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黏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22年3月福建省肿瘤医院49例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其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49例黏膜黑色素瘤患者中女性占61.2%(30/49), 中位年龄56岁(42~79岁)。原发肿瘤部位以头颈部最多(42.9%, 21/49), 生殖系统次之(32.7%, 16/49)。初诊时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占81.6%(40/49), 初诊时外周血乳酸脱氢酶水平正常的占79.6%(39/49)。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9.5个月(95%CI 23.1~55.9个月)。初诊时无远处转移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46.5个月(95%CI 31.6~61.4个月), 显著长于合并远处转移患者的19.2个月(95%CI 0~42.2个月)(P=0.025)。不同性别、初诊年龄、原发肿瘤部位、初诊时外周血乳酸脱氢酶水平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诊时合并远处转移是黏膜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  相似文献   

13.
原发灶不明肿瘤是经充分检查和评估后无法明确原发灶的转移性肿瘤。原发灶不明肿瘤因起源组织不明, 以经验性化疗作为主要治疗方式, 中位生存时间<1年。基于基因表达谱的检测方法较免疫组织化学提高了肿瘤起源组织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但对治疗的指导价值尚存在争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泛癌种抗肿瘤药物的获批改善了原发灶不明肿瘤患者的预后, 基于分子生物学检测指导下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因原发灶不明肿瘤高度的异质性和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 篮式试验更加适合应用于原发灶不明肿瘤患者的临床试验设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全国各肿瘤登记处上报至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2016年恶性肿瘤登记数据, 估计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特征。方法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对肿瘤登记数据的质量控制和审核流程, 对各省上报的683个登记处数据进行审核评估, 纳入符合数据质控标准的487个登记处数据。按性别、城乡、年龄分层计算不同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合中国人口数据, 估计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情况。标准人口采用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人口和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果纳入分析的487个登记处共覆盖人口381 565 422人, 其中城市地区192 628 370人, 农村地区188 937 052人。病理诊断比例为68.31%, 只有死亡证明书比例为1.40%, 死亡发病比为0.61。2016年中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406.40万, 粗发病率为293.91/10万(男性315.52/10万, 女性271.23/10万), 中国人口标化率(简称中标率)190.76/10万, 世界人口标化率(简称世标率)186.46/10万, 累积率(0~74岁)为21.42%。城市地区粗发病率为314.74/10万, 中标发病...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轻链型(AL型)淀粉样变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浆细胞疾病。近年来, AL型淀粉样变的治疗已从硼替佐米时代迈入了达雷妥尤单抗的免疫治疗时代, 但晚期患者的治疗选择、如何获得早期器官缓解、如何进行病情监测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索。2022年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多篇报道聚焦于AL型淀粉样变的诊治进展, 文章对此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sMLNM)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1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因影像学怀疑sMLNM而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成sMLNM组和无sMLNM组。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术前术后降钙素(Ctn)和癌胚抗原(CEA)水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术前Ctn和术前CEA预测sMLNM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94例患者中, sMLNM组69例, 无sMLNM组25例。术前Ctn水平(P=0.003)、术前CEA水平(P=0.010)、远处转移(P=0.022)、淋巴结被膜外侵犯(P=0.013)、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P=0.002)与sMLNM有关。多因素分析未发现与sMLNM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Ctn预测sMLNM最佳临界值为1 500 pg/ml, 曲线下面积为0.759(95%CI:0.646~0.872), 术前Ctn诊断sMLNM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2%、77.3%、89.1...  相似文献   

17.
单细胞测序(SCS)针对单个细胞的遗传信息进行测序, 能更好地认识细胞之间的差异, 揭示每种细胞类型独特的变化。在单细胞水平上对细胞亚群进行特异性分析, 对肿瘤细胞和微环境细胞进行较精准的评估, 从而揭示分子成分的复杂性以及与非恶性组织中相应成分的区别。淋巴瘤具有高度异质性, 部分病理学分型不明、病因不清、预后不良。SCS技术有助于阐明淋巴瘤分子发生机制、病理分型并指导临床。文章就SCS及其在淋巴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滤泡淋巴瘤(FL)是最常见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 多线治疗后复发难治FL患者预后不良。2022年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公布了关于FL的基因分型及多项复发难治FL的治疗研究进展, 包括靶向治疗、双特异性抗体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等。文章对这些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秦巴地区农村妇女免费乳腺癌筛查项目结果, 探讨提高筛查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及南江县妇女儿童医院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两癌筛查中秦巴地区35~64岁农村妇女共计5 974人的乳腺癌筛查资料。统计分析筛查人群的特征及其乳腺超声(BUS)、乳腺X线(MG)和病理检查结果, 比较各年龄段之间BUS筛查临床乳腺癌阳性的差异及BUS补充MG筛查临床乳腺癌阳性的差异。结果乳腺癌筛查参与率最高的为45~49岁人群, 占比29.56%(1 766/5 974), 60~64岁人群参与率最低, 为3.65%(218/5 974)。BUS筛查可疑阳性976人(16.34%), 阳性282人(4.72%);84人(1.41%)进行MG筛查, 可疑阳性18人(21.43%), 阳性6人(7.14%);乳腺癌检出率66.96/10万(4/5 974)。各年龄段之间BUS筛查临床乳腺癌阳性的差异及BUS补充MG筛查临床乳腺癌阳性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秦巴地区乳腺癌筛查有一定成效, 查体联合BUS补充MG的筛查模式合适本地区, 但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情况, 探讨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 173例已经发生死亡并且死亡原因已知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相关死亡信息, 分析死于心血管病淋巴瘤患者的特点。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 173例淋巴瘤患者中, 死于心血管病75例(6.4%), 其中冠心病27例, 脑卒中25例, 高血压7例, 心源性猝死5例, 肺栓塞4例, 心力衰竭3例, 其他心血管病4例。在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中, 死于心血管病者占16.1%(35/217例)。在生存时间超过10年的患者中, 死于心血管病者占11.7%(7/6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淋巴瘤的原发部位(OR=0.521, P=0.039)、分期(Ⅱ期:OR=2.487, P=0.016;Ⅲ期:OR=3.233, P=0.002)和诊疗过程中是否发生心血管毒性(OR=3.019, P=0.001)是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淋巴瘤原发部位为淋巴结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低, 淋巴瘤分期为Ⅱ~Ⅲ期、诊疗过程中发生心血管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