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作者报道了一组命名为肾血管肌腺瘤性肿瘤(RAT)的独立肿瘤实体。从会诊病例中检索到5例RAT,对其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征进行了评价,并对所有病例的VHL基因编码区进行了序列分析。肿瘤由透明的上皮样细胞成分和显著的平滑肌瘤性间质组成。上皮样细胞形成腺瘤样管状结构,顶端伴有囊泡。  相似文献   

2.
对22例胆囊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进行研究,着重观察其组织学改变及MG-7的含量和分布。提出高分化腺癌中存在腺瘤样型和恶性杯状细胞型。MG-7在腺瘤、癌旁上皮阴性,胆囊癌阳性率61.1%,以低分化腺癌最高(7/8),与高分化腺癌(4/1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内转移性癌MG-7可呈阳性。  相似文献   

3.
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来自东山区人民医院(1993~1996年病例)和广东省部分地市医院。经反复阅片后,选取前列腺增生性疾病和腺癌共80例。其中结节性增生20例,基底细胞腺瘤样增生5例,萎缩后增生7例,非典型腺瘤性增生12例,上皮内肿瘤7例,腺癌2...  相似文献   

4.
作者应用三种细胞角蛋白(HK2,K12,K27)单克隆抗体(McAb),对泪腺上皮性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角蛋白HK2-McAb可使实体状,管状排列的肿瘤细胞显示阳性:K12-McAb可使肿瘤间质中粘液样细胞及纤维样细胞显示阳性,阳性率均为94.1%。而K27-McAb反使肿瘤中小部分鳞状细胞样化生压显示阳性,且阳性率低仅为32.4%。我们认为:角蛋白HK2及K12是较好的泪腺上皮性肿瘤的标记物,而角蛋白K27不宜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头状涎腺瘤样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不同部位乳头状涎腺瘤样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PCR法进行蛋白标记和BRAF基因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9.9岁,男女之比为3∶1,发病部位为腭部2例、鼻腔2例、食管2例、肺部2例。镜检:肿瘤边界清楚,具有双相分化特征,包括被覆鳞状上皮的外生乳头状结构和黏膜下的内生腺样结构。管腔衬覆双层或多层上皮,内层细胞呈柱状、立方或扁平,局灶增生呈乳头状突起,细胞质嗜酸性、核小,位于细胞底部;外层基底层细胞呈梭形、扁平状或立方形,细胞质嗜酸性、稀少,两层细胞形态温和,未见病理性核分裂。免疫表型:腔内上皮细胞表达CK(AE1/AE3)、CK7、CK8和BRAF V600E,基底层细胞表达CK14、CK5/6、p63、S-100、SMA,Ki-67增殖指数低(均<10%)。分子检测显示BRAF V600E突变阳性。患者均未见复发,预后良好。结论 乳头状涎腺瘤样肿瘤属于唾液腺型肿瘤,常见于口腔的小唾液腺,也可发生在鼻咽、食管及肺等其他部位,熟悉该特殊类型肿瘤可避免误诊、漏...  相似文献   

6.
对22例胆囊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进行研究,着重观察其学改变及MG-7的含量和分布。提出高分化腺癌中存在腺瘤样型和恶性杯状细胞型。MG-7在腺瘤、癌皮阴性,胆囊癌阳性率61.1%,以低分化腺癌最高(7/8),与高分化腺癌(4/1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内转移性癌MG-7可呈阳性。  相似文献   

7.
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nid trophoblastic tumour,ETT)是一种少见的滋养叶细胞肿瘤,部分病例以前称为“非典型绒癌”,Shih等于1998年将其正式命名并得到认可,经检索至2004年国内外共有文献报道40余例,约占恶性洋养细胞肿瘤的6.7%。ETT虽为滋养细胞肿瘤,但瘤细胞形态具有上皮性肿瘤或癌细胞外观,而且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与绒毛膜癌有所不同,目前文献中积累尚不多,对本病的性质和预后等需进一步研究,我们报道ETT 1例,并复习有关文献。  相似文献   

8.
上皮样血管肿瘤的病理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上皮样血管肿瘤的病理诊断米粲血管肿瘤种类繁多且形态各异。有部分血管肿瘤可表现为上皮样(或组织样)细胞的特征,免疫组化检测,瘤细胞可呈上皮标记阳性。在外检常规诊断工作中,要掌握这些肿瘤的特点,注意与其它肿瘤鉴别,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TT)和胎盘部位滋养叶细胞肿瘤(PSTY)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结合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发病机制和免疫表型,对4例PSTT及1例ETT病例进行分析,并对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PSTT和ETT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伴HCG轻一中度升高.PSTT瘤细胞呈片块状或条索状穿插于子宫肌层平滑肌束间,常浸润血管壁;ETT瘤细胞排列成巢团状,位于玻璃样物或肿瘤坏死物中,呈地图样外观.免疫表型表达上皮性、滋养细胞性标志物,但对HPL、Mel-CAM、PLAP及p63的表达有差异.治疗手段以全子宫切除术和术后化疗为主,预后较好.结论 PSTT与ETT是罕见的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ITT),二者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但临床表现及惰性生物学行为相似.  相似文献   

10.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urs,PEComas)是由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上有独特表现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构成的间叶性肿瘤,PEComas家族包括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肺透明细胞"糖"瘤、淋巴管肌瘤病、淋巴管平滑肌瘤、镰状韧带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细胞性肿瘤和其他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叶状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HE、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CK,EMA,S-100蛋白,SMA,Vim,Des,MG,CD34,CD99,CD117,PR,HMB45)对1例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与5例叶状肿瘤(良性、交界性各1例,恶性3例)做比较性观察。结果 乳腺管周间质肉瘤(上皮样型)有独特的镜下图像:①显著的多角形(上皮样)细胞绕导管或小管的上皮肌上皮层呈间质性增生,无叶状结构;②组织学模式有袖套状、花冠状、菊形团状、结节状、融合结节状和片状浸润;③瘤细胞形态有:多角形(大、小)、柱状和梭形。多角形细胞呈上皮样形态,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10~30个/10HPF,个别区域达6个/1HPF),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在浸润灶内见肿瘤性坏死;④瘤细胞Vim弥漫阳性、EMA灶性阳性、CD99和CD117灶性弱阳性、CD34少数阳性,CK、SMA、S-100蛋白、Des、MG、PR、HMB45均阴性。5例叶状肿瘤均具备叶状结构、间质过度增生、细胞密集(异质性分布)、核分裂象2~10个/10HPF等诊断要素。在3例恶性叶状肿瘤中,2例有极少的上皮样袖套状病灶,2例有梭形细胞袖套状病灶。结论 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是一种极罕见的恶性纤维上皮肿瘤亚型,它可能是恶性叶状肿瘤的最早期病变,也可能是一种独特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5例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进行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和观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下5例肿瘤均由透明或嗜酸细胞巢或宽窄不等的细胞索组成,间质有丰富的小血管和程度不等的透明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5例瘤细胞均黑色素细胞标记阳性和程度不等的结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CK和CD10阴性。5例患者现均存活。结论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具有较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HMB45阳性对诊断有重要作用。该肿瘤分良性、恶性潜能不能确定和恶性三类,应与透明细胞癌和上皮样平滑肌肿瘤区别。  相似文献   

13.
肾脏上皮样色素性透明细胞肿瘤病理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u J  Xu JF  Ji Y  Hou YY  Tan YS  Sujie A  Xu L  Shi DR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12):825-829
目的 探讨上皮样色素性透明细胞肾脏肿瘤形态学特点,加强对该肿瘤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余例肾脏肿瘤,符合上皮样色素性透明细胞肿瘤3例,通过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观察3例肿瘤形态学特点,对其中1例行超微结构观察,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2例,男性1例,2例形态学表现为透明细胞癌样,1例见透明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构成乳头结构.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标记及S-100蛋白均为阴性,HMB45均为阳性,2例Melan A阳性.电镜末见黑色素小体结构.结论 色素性透明细胞上皮样肿瘤是非常罕见的肾脏肿瘤,病理学特征兼有肾细胞癌、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黑色素瘤等肿瘤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有利于鉴别诊断.其可能是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一种亚型.  相似文献   

14.
特殊类型周围神经肿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介绍特殊类型周围神经肿瘤的病理诊断。方法:收集外检和会诊中遇到的各种类型周围神经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必要的免疫组化标记和鉴别诊断,报道9例罕见的特殊类型周围神经肿瘤。结果:9例中:上皮样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恶性嵘螈瘤,黑色素性神经鞘瘤,婴儿黑色素性神经外胚叶瘤腺性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粘液瘤,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恶性颗粒细胞瘤和透明细胞肉瘤各1例,结论:特殊类型周围神经肿瘤的形成与原始神经  相似文献   

15.
作者应用三种细胞角蛋白(HK_2,K_(12),K_(27))单克隆抗体(McAb),对泪腺上皮性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角蛋白HK_2-McAb可使实体状,管状排列的肿瘤细胞显示阳性:K_(12)-McAb可使肿瘤间质中粘液样细胞及纤维样细胞显示阳性,阳性率均为94.1%。而K_(27)-McAb反使肿瘤中小部分鳞状细胞样化生区显示阳性,且阳性率低仅为32.4%。我们认为:角蛋白HK_2及K_(12)是较好的泪腺上皮性肿瘤的标记物,而角蛋白K_(27)不宜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上腺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为其诊治积累经验。方法收集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断的肾上腺腺瘤样瘤7例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诊断的肾上腺腺瘤样瘤6例, 分析研究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以及预后,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2例, 女性1例。肾上腺腺瘤样瘤几乎均为单侧单灶发病, 有明显男性倾向, 平均年龄和中位年龄均为42岁, 内分泌激素水平基本正常, CT显示低密度结节影, 可囊性变或伴点状钙化, 多数边界清, 术前多考虑无功能皮质腺瘤或不能排除恶性, 肿瘤大体实性或囊实性, 平均最大径3.4 cm, 镜下呈浸润性生长, 排列成不规则腔隙样、囊状或实性, 衬覆扁平或立方状细胞, 实性区细胞上皮样、印戒样或梭形, 无异型性, 绝大多数病例间质伴有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表达间皮和上皮的标志物, 多数伴有L1CAM蛋白高表达。结论肾上腺腺瘤样瘤是一种罕见的间皮来源的良性肿瘤, 术前难以明确诊断, 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帮助确诊, 预后好。  相似文献   

17.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有其特有的镜下特点和免疫组化特征。现收集2例子宫PEComa病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神经内分泌细胞(NECs)的形态特点及增殖与凋亡状况,以探讨其生物学及临床意义。 方法: 手术切除的卵巢上皮性肿瘤标本79例,其中良性20例,交界性18例,恶性41例,正常卵巢组织22例作对照,采用嗜铬素A(Cg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NECs,并进行CgA/Ki67及TUNEL/CgA双重染色,观察NECs的增殖与凋亡状况。 结果: 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NECs的阳性率、分布范围及染色强度均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卵巢上皮性肿瘤中NECs形态多样,具有神经元样突起,延伸到毗邻细胞或基底膜,NECs之间亦有突起相互接触。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显示NECs均呈TUNEL染色阴性,部分细胞Ki67染色阳性。 结论: 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NECs与肿瘤细胞一样可增殖,但不发生凋亡,其分泌产物可促进周围非NECs的增殖,抑制其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道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3例肠道PEComa病例的资料,光镜下观察HE、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切片,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TFE3基因断裂重组情况,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肿瘤主要位于肠道黏膜下层和肌层,界限较清,细胞呈上皮样或胖梭形,2例排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结节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强调诊断标准并探讨病因机制。方法分析3例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结节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其免疫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结节的病例1为良性的肉瘤样附壁结节,以两种细胞成分为主:其一为纤维组织细胞样单核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部分细胞形态较一致、温和,部分细胞出现高度的核异型性,核分裂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另一种细胞为散在分布的破骨样巨细胞,常围绕于小的出血腔隙周围。病变中见出血坏死区,并伴明显的炎症反应背景;病例2为恶性的肉瘤性附壁结节,其组织学形态与肉瘤样附壁结节极其相似,但体积大,并出现血管浸润。该2例中的单核细胞表达vimentin,灶性表达AE1/AE3,多核巨细胞表达CD68为主。病例3为恶性的化生性癌性附壁结节,其中的瘤细胞为化生性或低分化癌成分,以表达上皮性标记如AE1/AE3和CK7为主,同时也表达vimentin。结论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结节为罕见的伴发病变或肿瘤,具有广泛的病理形态图像谱,不同类型的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结节有完全不同的预后及治疗原则,正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