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张从正学术思想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张从正在儿科方面的学术思想,没有系统的论述,而散见于其论著中,其独到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深有启发。  相似文献   

3.
4.
王文才 《国医论坛》1989,4(2):23-24
张从正作为一个划时代医学大家,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都有许多逾越前人、独树一帜的建树,其在儿科方面,虽无专著刊世,但在其门人汇编的综合性代表著作《儒门世亲》的有关篇章中,却有着反映其儿科学术的精辟内容,至其实用价值,亦诚非一些洋洋万言、内容平庸的儿科专著所能比拟。兹不揣谫陋,对《儒门世亲》中有关儿科方面的学术思想,作一初步的探讨。一、强调内注重调养张从正根据《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摄生思想,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非常  相似文献   

5.
张从正学术思想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从正学术思想研究近况蔡永敏河南省中医研究院(450000)主题词张从正,@攻邪学说,中医药学文献,中医学术发掘,医学史,元朝张从正(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著有《儒门事亲》15卷。张氏学术思想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6.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发展中不同的学术流派的争鸣和相互渗透,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特色。金元时期正值中医学术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这个时期有不少的流派诞生,成为推动中医学进步的力量源泉。张从正创立的攻邪学派,也成为中医药学术百草园中的一支奇葩,为金元医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唐容川《血证论》,善用活血化瘀法,尤创脾阴论,理法方药俱备,有独到之处。现就其脾阴学术思想浅论如下。一、创立脾阴论何谓脾阴?唐容川说:“所谓津液是  相似文献   

8.
Gao XY  Sun CJ  Ba Y 《中国针灸》2010,30(11):960-962
分析窦汉卿"流注八穴"理论、针下得气说、手指十四法、取穴、用针及治神等学术思想,探讨窦氏对<内经><难经>学术的继承发展以及窦氏学术对后世针灸各家的影响,指出其对提高治疗效果、发展针灸学术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皮肤病是广大城镇乡村居民的常见病,对其治疗和预防十分重要。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医中之圣李时珍,对皮肤病的治疗亦十分重视。在400多年前的明代,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极差,皮肤病是威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疾患之一。李时珍在其业医生涯中,广罗博采,收录百家,将历代医籍、本草中传留下来的治疗各种皮肤病的方药汇集于《本草纲目》之中,并以六淫、七情、脏腑、经络、气血等学说为辨证基础,结合皮肤的形态、性质、部位综合分析,以方对症,据症选方,方药齐备,对指导后世医家在皮肤病的治疗方面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宝贵资料。今试就李时珍对皮肤病的收录记述,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杨慧清 《新中医》2010,(3):12-13
<正>历代医家对肝脏生理、病理以及肝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论述甚多,尤其是朱丹溪创立六郁学说以后,肝在人体中的作用更受到重视。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在前代论述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全面阐述肝主气化之功能,认为肝气有虚有实,对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情志病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常见,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张从正在情志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医学见解和卓著疗效,对于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情志病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1情志的概念通常所说的情志包括七情和五志,但中医学领域对于情志的概念一直缺乏明确的定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始终未达成共识~([1])。《类经》曰:"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也"。五志其实是七情中较为典型,与五脏联系密切的部分,二者属于一类概念。七情中的"思"本身并不带有任何情绪色彩,意为思念、考虑、思想等,但从中医学传统上来讲,思与其他的情绪常常并提,故统称七情。  相似文献   

12.
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邪派”一张从正运用补法治疗进行了总结,指出其补法用的特点:需用补法时,常先攻后补,或攻补并施;提倡食补;因人、因时、因地用补法。  相似文献   

13.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受到完素学术思想影响,重视邪气为病,对中医的治法作出了贡献。他在临床上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观点,认为人身之病都是邪气之所为,因此祛除病邪是治疗疾病的首要环节,提出以汗、吐、下三法包治百病。因此,后世推崇张从正为攻下派的代表医家。张氏认为,人身之病,皆邪气之所为,或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饮食不节,均可使  相似文献   

14.
精研各家学术思想 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黎 《中医教育》2010,29(2):63-65
方剂学是中医临床专业基础学科之一。笔者在教学中,从关注各医学流派发展、把握制方医家学术主张、着眼各制方医家处方用药特点、重视制方医家脏腑学说探讨、紧扣制方医家临床证治规律等维度,试图将方剂学与各家学术思想深层次地联系起来,以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伤寒论》住治疗伤寒初期证的治法中,除用一般的解表法外,极其注重调理胃气。桂枝汤中用桂枝、芍药二味和营解表;姜、枣、草三味调补中焦。桂枝在本方中不是以解表为主要作用,其味辛甘,辛则能发散以解表;甘则能入中健胃。成无已说:“桂枝同姜  相似文献   

16.
唐宗海为早期汇通中西医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草问答》为唐氏与其门生张士让对本草学的问答解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医理论与临床,中西医学的长短得失,中药药理与形色气味的关系,中药产地与药效,中药炮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不少已超出本草学的范围。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理解。1 中药治病的原理  相似文献   

17.
浅论危亦林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亦林,字达斋,生于公元1277年,卒于1347年,享年71岁,江西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危氏出生于医学世家,受家庭熏陶,危氏自幼读儒书,年长学习医学,随其伯父等学习诊病按脉,潜心学练,继承了世  相似文献   

18.
下法是温病的重要治法之一,本文对《温病条辨》温病下法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吴鞠通如何在温病阳明腑实证灵活运用三承气汤证、创新五个承气汤的临床运用,以及强调应该慎用下法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吴氏有关温病下法的学术思想对于温病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李建香 《光明中医》2009,24(8):1447-1448
金元时期,作为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治病多以汗、吐、下三法为主要手段,被后世尊奉为攻邪派的宗师.然而张氏的补法却独树一帜,内涵极其广泛,提出"制其偏盛即补"的思想.不论在攻邪中,还是在攻邪后,张氏都十分重视补法,重视气血宣通,其补法思想是非常独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