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蟾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赵强  孟凡静  刘安西 《中草药》2004,35(10):1098-1201
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蟾酥主要药理作用及相关研究的进展。近5年来对蟾酥药理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强心、镇痛和抗肿瘤作用的分子药理学方面,且十分复杂,涉及多种机制,而蟾酥镇痛的细胞分子学机制尚待研究。对蟾酥有效成分的分子药理学研究将大大加快其临床应用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蟾酥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其化学成分复杂,临床用途较广。通过对蟾酥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已确定其主要的化学成分包括蟾蜍内酯类、吲哚类生物碱、甾醇类等化合物。随着国内外对蟾酥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其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机制也日益清晰,主要被用于抗肿瘤、强心、抗菌、镇痛等方面,甚至用于局部麻醉,且治疗效果显著。对蟾酥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蟾酥的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蟾酥Bufonis venenum鲜浆干燥炮制加工(日晒干燥、50℃真空干燥、50℃鼓风干燥、80℃鼓风干燥、冷冻干燥)前后化学成分及药效变化。方法 HPLC法和TLC法研究蟾酥不同干燥方式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MTT法测试不同炮制干燥品抑制5种不同肿瘤细胞株增殖的效果。结果 5种不同加工炮制方法所得蟾酥,性状有较大差异;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含量之和都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标准,大于6%;50℃和80℃鼓风干燥所得蟾酥具有比其他干燥方法更强的肿瘤细胞抑制效果。结论日晒及50℃鼓风干燥法所得蟾酥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的外观性状。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虽然颜色不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但主要有效成分并未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蟾酥抗肿瘤有效成分的活性追踪分离及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于垂亮  侯惠民 《中草药》2011,42(2):307-311
目的从传统中药蟾酥中寻找抗肿瘤活性强而毒性低的化合物。方法采用追踪分离的方式,以体外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强度为活性指标,同时结合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对蟾酥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采用活性追踪分离方式,从蟾酥中分离得到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同时对小鼠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蟾毒它灵,其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具有较好的生长抑制作用,小鼠iv给药的LD50约为蟾毒灵的4倍,而且稳定性较好。结论综合化合物的活性、毒性及稳定性等因素,初步判断蟾毒它灵较其他同类化合物具有更好的抗肿瘤药物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薄层—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剂中脂蟾毒配基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镜金 《中药材》1995,18(6):311-312
蟾酥系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酥(Bufo bufo gar-garizans Gantor)耳后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制成。性甘,辛温有毒,具有强心,兴奋呼吸,升压,抗炎等药理作用。以蟾酥为主药之一的中成药有喉症丸、六神丸、消炎解毒,喉痛消炎丸等,但蟾酥有一定的毒性,因此控制蟾酥的含量,十分必要。鉴于脂蟾毒配基为蟾酥中含量较多的主要活性成分,测定其含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蟾酥的作用与毒性。本实验采用薄层分离一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上述四种丸剂中的脂蟾毒配基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国产蟾酥药材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综合考察国产蟾酥药材质量。方法 用HPLC测定14批蟾酥药材中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蟾毒灵等7种指标成分含量,并考察样品中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蟾毒灵等7种指标成分TLC鉴别和水分、总灰分、酸不溶灰分、醇浸出物等药材常规理化实验项目。结果 各样品中均可检测出7种指标成分的色谱峰,蟾酥药材指标成分含量和常规理化实验项目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蟾酥药材间品质差异较大。结论 本实验为蟾酥药材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HPLC测定得力生注射液中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祥祥  张文婷  李秀玲 《中成药》2006,28(11):1709-1710
得力生注射液由人参、黄芪、斑蝥、蟾酥4味中药制成,是我国复方静脉用中药二类新药,具有益气扶正,消散结。用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气虚瘀滞证,症见右肋腹积块,疼痛不移,腹胀食少,倦怠乏力等。方中蟾毒内酯具有抗肿瘤作用[1],为了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保证药物疗效,采用HPLC法对其中毒性药材蟾酥中含有的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进行含量测定。1仪器与试药1.1仪器日本岛津LC-10ATvp高效液相色谱仪;SPD-10Avp紫外-可见检测器;数据由威玛龙色谱数据工作站记录(南宁威玛龙色谱科技有限公司);色谱柱:ZORBAX Ex-tend-C18柱(4.6 mm×250 mm,5μ…  相似文献   

8.
祝利民 《中医药学刊》2014,(9):2246-2248
蟾毒灵是传统中药蟾酥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蟾毒灵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及凋亡、逆转肿瘤耐药、抗肿瘤血管生成、免疫调节及抑制肿瘤干细胞生长等作用。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蟾毒灵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 喉症丸含有蟾酥、人工牛黄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各省市标准均无质量控制方法,为确保药品质量,本文以蟾酥中总蟾毒内酯作为质控指标进行了方法研究。蟾酥中所含主要成分为蟾毒配基及其酯类。由于结构上均具有α、β-不饱和六元内酯环,所以在  相似文献   

10.
牛黄消炎片是由牛黄、大黄、珍珠母、蟾酥、青黛、天花粉、雄黄共7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疔、痈、疮等疾病.由于处方中蟾酥为有毒药材,为保证制剂的安全有效,建立含量测定.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是该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故以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为指标进行含量测定,控制成品的质量.蟾酥的含量测定方法是在200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的基础上对其流动相的比例进行调整测定,方法简便,稳定,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1.
张旻昱  龚慕辛  杨洪军 《中草药》2018,49(15):3457-3462
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在体外药理实验中如何进行中药质量控制,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辨析其药效物质基础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含药肠吸收液作为一种新的中药体外药理活性评价方法开始运用于科研实验。阐述了含药肠吸收液运用于中药体外实验的方法流程,总结了目前其在中药体外药理实验中的应用情况,比较分析其应用优势。含药肠吸收液对于中药及中药复方质量评价、作用机制的解析以及药效物质基础的辨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具有操作方法简便、应用成本较低等优势,为含药肠吸收液在中药体外实验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依据,也为中药药理体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戴梦翔  金姝娜  宋成武  李森 《中草药》2023,54(5):1620-1635
泽泻Alisma Rhizoma是具有着悠久使用历史的传统中药,具有利水渗湿、泄热、化浊调脂之功效。历代医书古籍中均有记载,是许多经典名方的主要组成部分。泽泻有多种炮制品,随着泽泻炮制工艺的历史变革以及使用需求的改变,目前以盐泽泻和麸泽泻最为常用。由于不同的炮制方法对泽泻的化学成分种类、含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炮制品的药理作用也不尽相同。目前尚未有文献对泽泻及其炮制品的差异进行系统比较和总结。通过对泽泻及其炮制品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为泽泻药材的合理使用、质量控制、炮制工艺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董冉冉  王萌  刘志东  朱彦 《中草药》2015,46(20):3117-3124
中药及其制剂成分复杂,经过吸收分布后机体内成分的量较低,由于传统的生物样品取样方法存在多种不足,影响中药成分体内过程研究,从而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造成影响。微透析技术作为一种简便、灵敏的取样技术,在线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可动态揭示中药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变化规律,极大程度提高了中药活性成分体内分析精度,降低实验动物损伤。主要介绍微透析技术的原理、系统组成、特点,重点介绍了其在中药成分体内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微透析技术的应用有利于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体内过程,有利于中药靶向给药传递系统的开发,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实践产物,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和人体的复杂性,导致功效物质基础及其机制研究面临困境。对半夏、厚朴单味药材化学成分、抗肿瘤功效物质基础及相关机制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代谢组学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半夏-厚朴药对的思路与方法,以期更好地阐释半夏-厚朴药对抗肿瘤功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揭示药对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复方配伍规律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榕  何梓炫  颜烨  郑博瀚  黄小红  林昭妍 《中草药》2023,54(18):6092-6105
栀子Gardeniae Fructus是茜草科植物Gardenia jasminoides的果实,属于药食同源中药,其使用范围广、用量大,具有许多显著的药理作用。国内外研究表明栀子提取物具有抗炎、抗血栓、抗病毒、抗肿瘤等功效,且对肝脏、胃肠道、心血管、神经、软组织都具有保护作用;然而毒性研究提示栀子的某些提取物有损伤肝、肾、肠道的风险,且具备基因毒性。通过对栀子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阐述栀子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和毒性研究,同时对栀子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为栀子的相关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药配伍禁忌历来是中药安全性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以"十八反"为代表,从安全性评价、毒效物质、毒理毒代、药物相互作用、毒性机制等方面,我国学者对中药配伍禁忌进行过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在研究思路、研究模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设计和持续深入,许多关键问题尚缺乏可靠结论,未在学科、行业内达成共识。基于"半娄贝蔹及攻乌"配伍禁忌毒效表征基础研究,发现配伍禁忌相关反药组合在功效发挥过程中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是中药配伍禁忌"毒性"的主要表现。中药配伍禁忌的形成具有条件性,与其组成配比、剂量、配伍环境等要素密切相关,其中病症条件是配伍禁忌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病症条件的中药配伍禁忌毒效表征研究模式,为中药毒与效的整合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杠板归是一种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中草药,其化学成分复杂且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活性作用。综述近几年国内外杠板归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文献,为其临床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芍药苷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芍药苷是中药芍药和牡丹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量研究证明芍药苷具有抗抑郁、抗炎、镇痛、抗肿瘤、保肝、保护神经、调节免疫、镇静催眠等多种药理作用。截止目前,芍药苷极少以单体的形式应用于临床。通过查阅国内外近3年的文献,对芍药苷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其与中药复方药效关系,为芍药苷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药是临床中医学长期实践的产物,具有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由于中药的复杂性,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中药研究思路,这严重制约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从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机制、结构优化、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质控研究、组分体内药动学研究5个方面进一步系统深入地阐述以组分为功能单位的中药研究新模式,以期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