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用无水乙醇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阻滞后肢动脉闭塞犬腰交感神经节,比较两种处理方式对后肢皮肤温度、神经节形态结构及脊髓P物质影响的差异。方法:27只杂种犬制作后肢缺血模型,术后2周随机分为3组(各组n=9):对照组(A组),HIFU治疗组(B组),乙醇治疗组(C组)。A组不予处理,B组和C组分别用HIFU和无水乙醇阻滞腰交感神经节。各组在造模前、治疗前(造模后2周)、治疗后1周分别检测肢体皮肤温度、神经节形态结构及脊髓P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1)三组造模后与造模前相比皮肤温度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B、C两组回升。(2)镜下B组所有神经元细胞出现坏死;C组大部分神经元坏死。(3)SP免疫阳性反应物集中分布在脊髓背角Ⅰ、Ⅱ层,造模后各组脊髓腰段SP的平均光密度(OD)值与造模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B、C两组脊髓腰段SP的OD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和无水乙醇均可有效阻滞腰交感神经节,两种方法在对后肢动脉闭塞犬后肢皮肤温度、脊髓P物质改变方面影响无显著差异,而HIFU对神经节破坏更彻底。  相似文献   

2.
目的不同剂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作用于犬腰交感神经节,观察犬行为学、神经节及其临近组织的变化,为HIFU用于腰交感神经兴奋所致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手术标记犬左侧腰交感神经节后,以5种不同的HIFU剂量(强度×时间)体外辐照犬腰交感神经节,然后分别于处理前、后7d观察犬行为学、神经节及其临近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50w×400s组和100w×350s组处理前、后各指标无显著变化;150w×300s组处理后行为学无明显改变,神经节破坏彻底,血流率增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殖股神经损伤较严重,镜下见明显的细胞坏死征象,细胞轮廓尚存,细胞结构不清;200w×250s组和250w×200s组神经节破坏不彻底,血流率(L/R)增加不显著,生殖股神经损伤较轻,镜下见髓鞘分层,轴突空泡、变性,细胞器结构完整但皮肤明显灼伤。结论HIFU可以实现体外彻底阻断犬腰交感神经节传导,在有效阻滞剂量下可能对神经节旁的生殖股神经造成一定的损伤,而对超声通道内及焦点旁的血管、肌肉、脊神经、脊髓等组织无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β-内啡肽及P物质含量的影响。 方法将66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局部封闭、肩关节按摩、关节松动及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评定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功能,同时对2组患者血浆β-内啡肽及P物质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发现其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同时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另外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血浆β-内啡肽含量均明显增高,P物质含量均显著降低,并以治疗组的变化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肩周炎患者血浆β-内啡肽活性,降低P物质含量,对缓解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腰交感神经节(LSG)阻滞对顽固性下肢疼痛患者疼痛介质及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顽固性下肢疼痛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与阻滞组,每组50例。药物组给予加巴喷丁+甲钴胺治疗,阻滞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连续LSG阻滞治疗,比较2组疼痛介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皮肤温度、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CGRP、β-EP、5-HT低于治疗前,阻滞组治疗后CGRP、β-EP、5-HT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治疗1、7 d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阻滞组治疗1、7 d后VAS评分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治疗1、7 d后皮肤温度高于治疗前,阻滞组治疗1、7 d后皮肤温度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LSG阻滞可有效减少顽固性下肢疼痛患者疼痛介质释放,有利于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皮肤温度,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王军  张伟  易军  王警卫  常江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8):186-188
背景: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周围动脉疾病,发病机制及病变过程尚不完全明确,其临床症状多较重,且治疗效果不佳。 目的:观察肢体负压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犬中枢神经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 单位:武警陕西总队医院麻醉科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外三科。 对象:实验于2003—04/2004—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杂种清洁级犬17只,体质量12~18k,动物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10只,非治疗组5只,正常对照组2只。 方法:将治疗组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在造模后14d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1次/d,15min/次,负压治疗10d后行动物灌注。分别切取L1~L5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非治疗组除不进行患肢负压治疗外,处理、检查均同治疗组。正常对照组不行缺血模型制作及负压治疗,仅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犬脊髓及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纤维中P物质的变化。结果:非治疗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患侧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平均灰度值分别为:70.20&;#177;3.70,67.00&;#177;3.30)较正常对照组(20.00&;#177;2.80,35.50&;#177;6.40)染色明显加深,而治疗组(48.50&;#177;6.60,51.70&;#177;4.00)较非治疗组染色变浅,但仍较正常对照组加深(P均〈0.01)。 结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后,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的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多,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肢体负压疗法可减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伤害性刺激的传人,缓解肢体疼痛。  相似文献   

6.
王廷  易军  宁莫凡  王岭  凌瑞  贠军  陈江浩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7):169-171,F0003
背景:肢体负压治疗有扩张肢体血管,改善末梢微循环的效应。P物质具有强大的血管扩张活性,其参与皮肤伤害性刺激的感受与局部血管功能的调节。目的:观察肢体负压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犬皮肤中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外三科。材料:实验于2003—04/2004—05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健康杂种犬17只,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10只,非治疗组5只,正常对照组2只。干预:患肢负压治疗:动物浅麻醉后,将左后肢置入自制负压舱中,进行负压治疗,压力为-12kPa,持续15min,1次/d,连续10d。①治疗组:将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14d后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10d结束后,行动物灌注,分别切取患肢第2足趾皮肤、L1-5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前列腺素E1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②非治疗组:除不进行患肢负压治疗外,处理、检查均同治疗组。③正常对照组:不行缺血模型制作及负压治疗,仅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犬皮肤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变化。结果:17只犬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犬皮肤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变化:治疗组在真皮结缔组织中及层血管旁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均较非治疗组减少[(24.70&;#177;4.6),(43.49&;#177;6.3)μm/mm^2,P〈0.01],但仍较正常对照组增多[(18.10&;#177;5.4)μm/mm^2,P〈0.01];非治疗组真皮层中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较正常增多(P〈0.01),在真皮结缔组织中和小血管旁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增加,染色加深。正常对照组趾皮的角质层中,未见有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在真皮层中,可见有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结论:提示肢体负压疗法可促进皮肤感觉神经纤维中P物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易军  宁莫凡  王岭  凌瑞  马中  陈江浩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596-5597,i005
目的:观察肢体负压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犬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彤响。方法:犬17只,随机分治疗组10只。非治疗组5只和正常对照组2只.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均将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治疗组在模型制作后14d,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10d(15min/次);非治疗组不做负压治疗。3组均行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结果:背根神经节中的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在各组中的变化:正常对照组(35.50&;#177;6.4)%,非治疗组(67.00&;#177;3.3)%,治疗组(51.70&;#177;4.0)%。非治疗组背根神经节中,患侧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均较正常组染色明显加深(LSD-t=9.320,P&;lt;0.01),而治疗组较非治疗组染色变浅(LSD-t=6.915,P&;lt;0.01),但仍较正常组加深(LSD-t=5.177,P&;lt;0.01)。结论:提示肢体负压疗法可减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伤害性刺激的传人,缓解肢体疼痛。  相似文献   

8.
背景: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周围动脉疾病,发病机制及病变过程尚不完全明确,其临床症状多较重,且治疗效果不佳。目的:观察肢体负压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犬中枢神经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武警陕西总队医院麻醉科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外三科。对象:实验于2003-04/2004-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杂种清洁级犬17只,体质量12~18kg,动物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10只,非治疗组5只,正常对照组2只。方法:将治疗组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在造模后14d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1次/d,15min/次,负压治疗10d后行动物灌注。分别切取L1~L5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非治疗组除不进行患肢负压治疗外,处理、检查均同治疗组。正常对照组不行缺血模型制作及负压治疗,仅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犬脊髓及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纤维中P物质的变化。结果:非治疗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患侧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平均灰度值分别为:70.20±3.70,67.00±3.30)较正常对照组(20.00±2.80,35.50±6.40)染色明显加深,而治疗组(48.50±6.60,51.70±4.00)较非治疗组染色变浅,但仍较正常对照组加深(P均<0.01)。结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后,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的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多,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肢体负压疗法可减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伤害性刺激的传入,缓解肢体疼痛。  相似文献   

9.
对1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β-EP、强啡肽Al-13、ANF和SP4种神经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颅脑损伤后24h,β-EP、强啡肽Al-13和ANF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重残和死亡患者的β-EP高于40ng/L、ANF高于1000ng/L;而S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6~10天前3种物质含量降低,SP的降低更趋明显。提示:β-EP、强啡肽Al-13、ANF和SP可能参与了颅脑损伤后的继发病理过程。动态观察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这4种神经肽的含量变化,有助于探讨颅躺损伤急性期的病理演变过程,判断伤情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肢体负压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犬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影响。方法:犬17只,随机分治疗组10只,非治疗组5只和正常对照组2只,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均将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治疗组在模型制作后14d,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10d(15min/次);非治疗组不做负压治疗。3组均行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结果:背根神经节中的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在各组中的变化:正常对照组(35.50±6.4)%,非治疗组(67.00±3.3)%,治疗组(51.70±4.0)%。非治疗组背根神经节中,患侧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均较正常组染色明显加深(LSD-t=9.320,P<0.01),而治疗组较非治疗组染色变浅(LSD-t=6.915,P<0.01),但仍较正常组加深(LSD-t=5.177,P<0.01)。结论:提示肢体负压疗法可减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伤害性刺激的传入,缓解肢体疼痛。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肢体负压治疗有扩张肢体血管,改善末梢微循环的效应.P物质具有强大的血管扩张活性,其参与皮肤伤害性刺激的感受与局部血管功能的调节.目的观察肢体负压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犬皮肤中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外三科.材料实验于2003-04/2004-05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健康杂种犬17只,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10只,非治疗组5只,正常对照组2只.干预患肢负压治疗动物浅麻醉后,将左后肢置入自制负压舱中,进行负压治疗,压力为-12 kPa,持续15 min,1次/d,连续10 d.[1]治疗组将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14 d后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10 d结束后,行动物灌注,分别切取患肢第2足趾皮肤、L1-5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前列腺素E1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2]非治疗组除不进行患肢负压治疗外,处理、检查均同治疗组.[3]正常对照组不行缺血模型制作及负压治疗,仅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犬皮肤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变化.结果17只犬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犬皮肤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变化治疗组在真皮结缔组织中及层血管旁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均较非治疗组减少[(24.70±4.6),(43.49±6.3)μm/mm2,P<0.01],但仍较正常对照组增多[(18.10±5.4)μm/mm2,P<0.01];非治疗组真皮层中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较正常增多(P<0.01),在真皮结缔组织中和小血管旁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增加,染色加深.正常对照组趾皮的角质层中,未见有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在真皮层中,可见有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结论提示肢体负压疗法可促进皮肤感觉神经纤维中P物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背景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在疼痛治疗中较为常用,但其治疗疼痛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甲醛炎症痛家兔血清皮质醇和炎症局部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进行实验,选择健康家兔16只,随机分为SGB组和对照组,各8只.干预用手术法在所有动物星状神经节处置入一导管.两组动物均用80 g/L甲醛溶液0.5 mL在右前肢足底皮下注射致痛,致痛前10 min SGB组经预置导管注入2.5 g/L布比卡因0.5 mL,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用放免法测定致痛前10 min、致痛后10,60和120 min血清皮质醇及致痛120 min炎症局部β-内啡肽含量.结果致痛后对照组血清皮质醇在各时点均较致痛前升高,且在致痛后60 min时达高峰[(462.3±88.5)nmol/L],而SGB组各时点较致痛前[(130.2±31.7)nmol/L]无明显差异;SGB组和对照组相比,致痛前10 min时无差异,而在致痛后10 min[(146.3±54.8),(186.5±45.8)nmol/L,t=2.482, P<0.05],致痛后60 min[(138.4±32.5),(462.3±88.5)nmol/L,t=5.875,P<0.01]和致痛后120 min时[(140.9±55.6),(321.4±65.3)nmol/L,t=4.183,P<0.01]有明显差异.SGB组致痛后120 min时炎症局部β-内啡肽含量[(1675±343)pg/g]明显高于对照组[(418±56)pg/g,t=7.133,P<0.01].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抑制甲醛溶液刺激引起的血清皮质醇的升高,并且可增加炎症局部B-内啡肽含量.  相似文献   

13.
纳洛酮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β-内啡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据报道,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新生儿的β-内啡肽水平显著升高,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我们对HIE新生儿给予纳洛酮治疗,观察其对β-内啡肽的影响,探讨临床治疗新生儿HIE的有效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足月中、重度HIE患儿42例,均于出生24h内入院。男28例,女14例;出生0.5~22h,平均(10.85±6.10)h;出生体重2400~4000g,平均(3235±454)g;胎龄37~42周,平均(39.2±1.1)周;符合韩玉昆1997年修订的HIE中、重度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20例,男14例,女6例;纳洛酮治疗组22例,男14例,女8例;2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神经阻滞对骨关节炎致痛后兔血清P物质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制成骨关节炎模型,实验组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1周,ELISA法测三组血清P物质的变化。结果:股神经阻滞后一周,空白组血清P物质29.34±1.43,对照组43.18±15.55,实验组28.66±2.92,空白组和对照组及对照组和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骨关节炎模型致痛后兔血清P物质增高,股神经阻滞能使血清中P物质释放受抑制,镇痛作用与兔行为学及关节病理学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5.
潘化平  冯慧  丁玉惠  王健 《中国康复》2010,25(4):268-269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对腰椎间盘突出(LDH)症患者血浆中β-内啡呔(β-EP)和P物质(SP)的影响。方法:78例确诊的LDH患者分成2组,PLDD组40例给以PLDD治疗;对照组38例行物理因子治疗。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外周血浆中β-EP和SP的浓度;评定疼痛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第1天,2组血浆中S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β-EP上升,VAS疼痛评分下降;治疗后第1和4周时2组各项指标变化更显著,PLDD组治疗后各时点均较对照组表现显著(均P0.01)。结论:PLDD治疗能够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浆中SP和提高β-EP而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SP与β-EP检测可作为临床治疗疼痛疗效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音乐疗法对非全麻手术患者疼痛程度及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 200例手术患者按手术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在麻醉结束后采用音乐疗法治疗30 min,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及血浆β-EP的含量.结果 治疗组的术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有明显缓解(P<0.01),术后治疗组血浆β-EP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音乐疗法能明显降低手术患者血浆β-EP的含量,可能是音乐疗法能缓解手术患者焦虑和疼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测定1994年南京市热浪袭击期间20例重症中暑患者及12例正常人血浆β-内啡肽浓度变化并对纳洛酮治疗中暑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全部中暑病例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各级病例均立即抽取静脉血2ml,纳洛酮治疗组每次静注纳洛酮1.2mg,每次间隔30分钟,共三次,并于每次注药后5分钟各抽取静脉血2ml。纳洛酮治疗组和对照组即刻血浆β-内啡肽含量(各为82.40±16.16ng/L与71.54±11.41ng/L)均较正常人组(31.08±4.86ng/L)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血浆β-内啡肽含量变化明显地表现为下降趋势,尤以即刻与第二次纳洛酮注射后值(37.00±7.61ng/L)、即刻与第三次用药后值(31.57±7.53ng/L)间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各时间点β-内啡肽值无显著差异(P>0.05)。第三次注射纳洛酮后,治疗组的收缩压增值及体温、神志、头痛缓解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述结果提示,纳洛酮可望作为重症中暑抢救的治疗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星状神经节阻滞(stenate ganglion block,SGB)在疼痛治疗中较为常用,但其治疗疼痛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甲醛炎症痛家兔血清皮质醇和炎症局部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进行实验,选择健康家兔16只,随机分为SGB组和对照组,各8只。干预:用手术法在所有动物星状神经节处置入一导管。两组动物均用80g/L甲醛溶液0.5mL在右前肢足底皮下注射致痛,致痛前10min SGB组经预置导管注人2.5g/L布比卡因0.5mL,对照组注人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用放免法测定致痛前10min、致痛后10,60和120min血清皮质醇及致痛120rain炎症局部B一内啡肽含量。结果:致痛后对照组血清皮质醇在各时点均较致痛前升高,且在致痛后60min时达高峰[(462.3&;#177;88.5)nmol/L],而SGB组各时点较致痛前[(130.2&;#177;31.7)nmol/L]无明显差异;SGB组和对照组相比,致痛前10rain时无差异,而在致痛后10mint(146.3&;#177;54.8),(186.5&;#177;45.8)nmol/L,t=2.482,P&;lt;0.05],致痛后60min[(138.4&;#177;32.5),(462.3&;#177;88.5)nmol/L,t=5.875,P&;lt;0.01]和致痛后120min时[(140.9&;#177;55.6),(321.4&;#177;65.3)nmol/L,t=4.183,P&;lt;0.01]有明显差异。SGB组致痛后120min时炎症局部β-内啡肽含量[(1675&;#177;343)pg/g]明显高于对照组[(418&;#177;56)Pg/g,t=7.133,P&;lt;0.01]。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抑制甲醛溶液刺激引起的血清皮质醇的升高,并且可增加炎症局部β-内啡肽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肿腔内注入盐酸纳洛酮治疗中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6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6)、静脉滴注纳洛酮组(n=30)和血肿腔内灌注纳洛酮组(n=30),观察各组生命体征、意识复苏时间、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变化,3个月后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患者的血液及呼吸循环恢复稳定较快。腔内注入纳洛酮组的意识复苏时间比对照组和静脉滴注纳洛酮组明显缩短(P<0.01)。治疗后第10天,纳洛酮治疗组比对照组的 GCS 上升,且血肿腔内灌注组较静脉滴注纳洛酮组升高明显(P<0.05)。而血肿腔灌注纳洛酮组β-EP 含量显著低于静脉滴注组及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静脉滴注组患者 GOS 比对照组升高,而且血肿腔内灌注组较静脉滴注纳洛酮组升高明显(P<0.05)。结论血肿腔内灌注纳洛酮可能通过拮抗β-EP 的作用,缩短中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各类颅脑损伤都可能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脑水肿,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5~8分)还常常伴有呼吸循环抑制。有报道,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βELI) ,其含量变化与伤情呈对应关系,并能反映患者的预后[1] 。盐酸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合并呼吸骤停有显著疗效[2 ] 。本文通过对2 0 0 0~2 0 0 2年7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盐酸纳洛酮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及血浆β内啡肽变化及其对应的意识、呼吸、循环状态变化的分析,探讨盐酸钠洛酮临床应用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按入院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