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用CD117、CD34、SMA、Desmin、S-100蛋白质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原发性GIS进行研究。结果 本组GIST发病年龄在12-78岁(平均55岁),男性7,女性15例,主要发生在胃并常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大多数病例为手术切除后标本确诊。肿瘤大小从0.5-16Cm(平均为5.31cm)。基本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大部分梭形细胞界线不清楚、胞浆丰富、偶见多核巨细胞,部分病例见核端空泡,梭形细胞呈交叉束状、旋涡状、席纹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可透明、细胞界线更清楚,多呈弥漫片状或巢状排列。可以伴有囊性变、粘液变、出血及坏死。核分裂像大于5/50HPF的5例中肿瘤直径均在大于或等于5cm,其中4例伴有囊性,出血或坏死,1例伴有粘液样变性。2例核分裂像在2-5/50:HPF均为上皮样细胞型,其中一例伴有粘液样变,肿瘤直径均在2-4cm之间。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5.5%和68.2%。Demin不表达,S-100蛋白质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结论 GIST好发生在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变和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D117、CD34阳性、Desmin。阴性,S-100蛋白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肿瘤细胞直径大于或等于5cm,核分裂像大于5/50HPF、有出血或坏死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GI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用GIST Fletcher风险分级对原发GIST进行分析诊断。结果50例GIST平均年龄47岁,40岁以上者占80%。发生于胃13例,十二指肠5例,小肠17例,结肠5例,直肠及肛门2例,胃肠道外8例;其中1例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中CD117、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和50%,显著高于SMA、S-100蛋白、Vimentin、Desmin的表达;GIST中Desmin的阳性表达率为12%,显著低于CD117和CD34。本组恶性程度为高度风险18例(36%),中度风险12例(24%),低度风险17例(34%),极低度风险3例(6%)。结论CD117阳性、CD34阳性对GIST有确诊意义。GIST Fletcher风险分级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标准、良恶性参考指标和预后因素。方法:分析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其CD117、CD34、a-SMA、S-100蛋白的表达状况,并结合随访资料,分析其生物学行为。结果:本组GIST平均年龄57.5岁。最常见症状为腹痛和消化道出血。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白,部分区可见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镜下:梭形细胞型48例,上皮样细胞型5例,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3例。CD117和CD34多弥漫强阳性,阳性率为89.29%、80.36%。a-SMA、S-100阳性率分别为28.57%、25%。56例GIST中,良性9例,交界性15例,恶性32例。良性与交界性病例随访24例均健在;恶性病例随访24例,18例无瘤生存,6例复发与转移。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结构多样。免疫组织化学特征CD117、CD34阳性。肿瘤临床和病理形态、CD117和CD34表达是诊断GIST的要点。肿瘤直径>5cm,核分裂相>5/50HPF可作为良恶性参考指标。肿瘤性坏死、核分裂相>5/50HPF及肿瘤大小是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5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结果GIST基本病理组织形态大部分为梭形细胞型,其中3例在梭形细胞间可见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D117、CD34、Vim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88.57%、80.00%和65.71%,S-100阴性,SMA呈灶状阳性。免疫标记物表达与肿瘤部位、恶性程度无关(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化染色为CD117,CD34和Vim阳性,S-100阴性,SMA呈灶状阳性。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67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观察其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CD34、SMA、S-100、Nestin的表达。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形态结构多样,基本形态以梭形细胞及上皮细胞样为主,呈编织状、栅栏状排列,免疫组化67例中62例CD117阳性、52例CD34阳性、63例Nestin阳性、部分病例有SMA、Desmin、S-100的表达,多为局灶性弱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以上皮细胞样及梭形细胞为主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CD117、CD34、Nestin的表达是确诊该病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45例GIST复习其病理形态学,应用CD117、CD34、SMA、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类似平滑肌肿瘤。免疫组化有其特征性,CD117、CD34呈阳性表达。结论: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病理形态类似于平滑肌肿瘤,CD117和CD34阳性表达对诊断有决定性作用。治疗预后不同于平滑肌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2例SFT病例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CD34、Vim、CD99、Bcl-2、SMA、CK5/6、CD68、CD117、S-100、Mesothelial Cell (MC)和Calretinin (Cal)蛋白染色.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示12例SFT CD34 100%阳性(12/12)、Vim 100%阳性(12/12)、CD99 75.0%阳性(9/12)、Bcl-2 83.3%阳性(10/12);SMA、CK5/6、CD68、CD117、S-100、MC和Cal均阴性.结论:SFT是一组形态多样,起源于一种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的良性肿瘤,确诊有赖于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SFT的生物学行为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生长方式,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SFT最好的治疗手段,完全切除肿块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表型及其起源分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表型探讨其起源及分类。方法:采用微波修复抗原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CD117、CD34、Vimentin、Desmin、SMA、MSA、S-100、NSE和NF的表达。结果:病理学诊断良性11例、恶性11例、交界瘤12例,平均直径7.9cm,平均核分裂数6个/10HPF,并随I、Ⅱ、Ⅲ分级增高而增多。免疫组化染色证实:CD117阳性34例(100%)、CD34阳性28例(82.4%),Vimentin阳性18例(52.9%),Desmin阳性9例(26.5%),SMA阳性10例(29.4%),MSA阳性7例(20.6%),S100阳性11例(32.4%),NSE阳性7例(20.6%)及NF阳性13例(38.2%)。根据其免疫表型,34例GIST存在4种类型:狭义GIST3例(1例恶性、2例良性)、biphasic type6例、neurogenic type13例及myogenic type12例,随访11例恶性肿瘤中有3例复发,5例死亡,均为Ⅱ、Ⅲ级,其平均核分裂数13个/10HPF。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数为GIST良恶性诊断的重要指标,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探寻肿瘤细胞起源及分类。  相似文献   

9.
李于红  范华平 《临床医学》2006,26(11):15-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05年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GIST良性6例,交界性3例,恶性13例。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D117阳性19例,CD34阳性18例,Vimentin阳性19例,SMA阳性3例,S-100蛋白阳性5例,Desmin阳性3例。随访6~84个月,3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良恶性参考指标.方法 对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化PV-9000法进行CD117、CD34、S-100、SMA、Des、Ki-67标记、分析.结果 34例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5%,CD34阳性率70%,S-100、SMA、Des局灶弱阳性或阴性表达,Ki-67表达不一.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上消化道出血及腹部包块.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样,结构多样,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但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诊断须结合肿瘤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讨论肿瘤的来源,进而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对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tin,S-100,SMA,Bcl-2的表达。结果: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占85%,平滑肌肿瘤占8.33%,神经鞘瘤占1.67。其中5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的表达率为90.19%,CD34的表达率80.39%,Vimetin的表达率86.27%,Bcl-2的表达率为74.5%(38例),S-100的表达率11.76%。结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以胃肠道间质瘤最多见。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不能完全靠光镜,必须结合免疫组化,才能做正确诊断。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最好联合使用一组免疫组化抗体,其中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敏感而有效的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探讨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81例GISTs常规病理检查,用CD117、CD34、Vimentin等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原发于胃肠道非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进行检测。结果:本组GISTs均为成年人,年龄27~87岁.≥50岁60例。男39例,女42例。发生于胃39例,小肠32例.结肠3例,直肠6例,腹膜后1例。镜下观察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Vimentin、CD117、CD34多为弥漫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8.8%、97.5%、75.3%,SMA、HHF35、S—100、呈局灶或少数细胞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2.1%、25.9%、8.6%、,结蛋白均阴性。本组按Lewin等提出的标准判断GISTs的良恶性,结果良性16例.恶性41例.潜在恶性24例。结论:GISTs好发于中老年人.该肿瘤具有多向分化特征及较特异的免疫表型(CD117、CD34;阳性,desmin阴性),光镱形杰易与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混淆,免疫组化在GISTs诊断中起主要作用。GISTs良恶性判断尚需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及胃肠外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特点,为其诊断、鉴别诊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39例胃肠及胃肠外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SMA及S-100蛋白。结果39例胃肠及胃肠外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其中38例CD117阳性,32例CD34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具有多向分化性,HE形态类似,CD117、CD34免疫标记阳性对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消化道出血(65%)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梭形细胞型35例(67%),上皮样细胞型7例(13%),混合型10例(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94%、CD3479%、SMA48%、desmin44%、S-100蛋白9.6%;良性9例(17%),交界性20例(38%),恶性23例(44%);CD117、CD34在良性、交界性、恶性间质瘤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17对胃肠道间质瘤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消化道神经鞘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与其他间叶源性肿瘤鉴别要点.方法 对17例消化道神经鞘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行S-100、vimentin、CD34、CD117、SMA和desmin检测,对10例作PAS与Masson染色.结果 患者女性11例,男性6例,年龄38~73岁(中位年龄57岁),16例发生于胃,1例位于食管.巨检:肿瘤直径2-8 cm(平均4 cm),无包膜.8例界限较清,9例与周围组织界限欠清,均缺乏锐利边界,切面呈实性.镜检:瘤细胞梭形,呈小束状,多排列成编织状结构,均可见小束的两端及瘤细胞之间有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形成.1例有小灶状上皮样结构,3例极少数肿瘤细胞胞质内可有黑色素颗粒.间质内均见有少数至弥漫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肿瘤周边均出现淋巴细胞反应带.免疫组化:vimentin和S-100强(+),3例有少数瘤细胞CD34灶状(+);10例PAS和Masson染色晶状体(-).结论 消化道神经鞘瘤有不同于软组织发生者的临床、大体及形态学特点,诊断依赖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