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bcl2 和p53 蛋白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及其与 H C C 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端粒酶原位标记法显示端粒酶活性,采用 S P 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cl2 和p53 蛋白。结果:端粒酶在 H C C 中的阳性率(917 % ) 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583 % )( P< 005) ,端粒酶活性强度与 H C C 分化程度无关( P> 005) ;癌组织中bcl2 和p53 蛋白的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 P< 001) ; H C C 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程度随bcl2 蛋白表达增强而升高,并呈明显正相关,但与p53 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bcl2 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bcl2 蛋白过度表达可能通过激活端粒酶使肝细胞恶性转化导致 H C C 发生,而p53 基因突变可能对端粒酶的激活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乳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与p16基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房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及p16抑癌基因的影响。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放大程序-酶标法(TRAP-ELISA)及TRAP-银染法检测35例有乳癌组织及24例良性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并采用多重PCR技术对乳癌组织的p16基因的缺失空谈进行了分析,结果:35例乳癌标本中有28例端粒酶活性表达为阳性(80%),而24例乳房良性肿瘤标本中仅1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4.1%)。此外35例乳癌标本中的15例存在有p16基因的外显子2及外显子1的缺失(42.8%),而该15例中有14例被检测为端粒酶活性阳性(93.3%),但20例未缺失标本的端粒酶阳怀率仅为70%(14/20)。结论:端粒酶活性与乳房肿瘤组织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提示端粒酶参与了肿瘤的形成过程,而端粒酶活性的增高与p16抑癌基因的缺失突  相似文献   

3.
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与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Liu H  Zhang W  Cai C  Xu J  Xu Y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2):89-91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端粒酶生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48例标本,12例肺癌癌旁肺组织、7例非肿瘤病例所取正常肺组织作对照。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检测组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 75.00%(36/48)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检出端粒酶活性,8.33%(1/12)癌旁肺组织检出端粒酶活笥,7例非肿瘤标本所取的正常肺组织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与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探讨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与hTERT和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反义寡核苷酸(ASODN)分别封闭HL-60细胞hTRET与c-myc基因,RT-PCR方法检测基因表达;分别使用TRAP-ELISA法、PAGE-银染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ASODN作用细胞72h后。hTERT、c-mycmRNA的表达受到不同程度抑制。以30μmol/L作用组表达量最低。TRAP-ELISA检测:hTERT ASODN10、20、30μmol/L作用组,c-myc ASODN20、30μmol/L作用组与未作用组比较,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c-myc ASODN 10μmol/L作用组及c-myc、hTERTSODN作用组与未作用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CR-PAGE检测:hTERT与c-myc ASODN作用组较SODN作用组端粒酶条带明显减少,以30μmol/L作用组条带最少,而同浓度hTERT ASODN作用组较c-mycASODN作用组条带减少。结论hTERT与c-myc基因ASODN能够分别抑制该基因mRNA的表达,同时具有下调端粒酶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端粒酶活性高低与肿瘤恶性程度关系。方法 用TRAP-ELISA和我们改进的TRAP银染,对肿瘤组织酶活笥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 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胶质瘤星形Ⅱ级40%,Ⅲ和Ⅳ级100%,肠癌84.62%,食管癌90%。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是诊断恶性肿瘤、判断愈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中端粒酶R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端粒酶RNA(hTR)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的意义以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26例大肠癌、18例大肠腺癌、18例大肠息肉及5例炎症病变中端粒酶hTR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Ki-67抗原的表达,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结果:26例大肠癌tTR以强阳性表达为主(21/26,80.8%);18例大肠腺癌hTR大部分呈弱阳性表达(12/18,66.7%),少数呈强阳性(5/18,27.8%);息肉、炎症hTR为弱表达。端粒酶hTR表达在大肠良、恶性病变中存在差异(P<0.01),并且随肿瘤分化程度的下降、浸润深度的增加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hTR表达增强(P<0.05)。此外,在细胞增殖活跃区域,显示出高水平hTR的表达。结论:在大肠肿瘤发生早期就有端粒酶hTR表达的上调,而且hTR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和转移等呈正相关。hTR表达也与细胞增殖活性相关。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hTR的表达,有助于大肠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生物学行为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TEN/MMAC1在原发性肺癌中的表达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手术切除肺癌标本PTEN的表达。结果 (1)肺癌组PTEN蛋白表达总缺失率为40.48%,小细胞癌表达缺失率75.00%,鳞癌31.58%,腺癌33.33%。肺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其PTEN表达缺失存在明显差别,高分化和低分化肺癌PTEN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3.33%,72.73%(P<0.01);鳞癌高分化组缺失率为12.50%,低分化组缺失率为66.67%(P<0.05);腺癌高分化组缺失率为14.29%,低分化组缺失率为80.00%(P<0.05);本组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缺失率分别为66.67%,25.93%,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的临床分期间PTEN缺失率亦有显著的差别,Ⅲa期缺失率较高。生存时间≤12月,<60月,>12月,≥60月,PTEN蛋白缺失率分别为71.43%,25.00%,14.29%,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肺癌PTEN/MMAC1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缺失可能有助于其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端粒酶抑制因子Pinx1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和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细胞NB4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改变,分析其表达与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表达的关系,以了解白血病细胞中Pinx1对端粒酶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荧光定量RT-PCR检测30例急性白血病细胞中Pinx1与hTERT mRNA的表达,进一步在ATRA诱导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细胞NB4分化过程中检测Pinx1及hTERT mRNA表达,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inx1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0.00312,5.42×10-4-0.024)明显高于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7.89×10-4,0-0.00863,P<0.01),与hTERT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6,P<0.05)。Pinx1表达随NB4细胞分化逐渐下降,与hTERT呈正相关(r=0.900,P<0.05) 。结论:Pinx1虽然为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因子,但在白血病细胞中与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方向一致,提示Pinx1的表达改变可能是继发于hTERT的一种负反馈反应,目的是保持端粒酶活性的稳定,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星形细胞肿瘤中PTEN蛋白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不同恶性程度星形细胞肿瘤中PTEN蛋白的表达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72例星形细胞肿瘤和非肿瘤脑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并对肿瘤MVD计数 ,分析其意义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PTEN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 ,肿瘤总阳性率为 5 4 17% (39/ 72 ) ,其中Ⅱ、Ⅲ、Ⅳ级者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1 82 % (18/ 2 2 )、42 86 % (15 / 35 )和 37 5 0 % (6 / 15 )。星形细胞瘤PTEN表达率明显高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P <0 0 1) ;星形细胞肿瘤MVD计数 ,72例肿瘤平均MVD为 38 2 2 ,其中Ⅱ、Ⅲ、Ⅳ级者MVD分别为2 8 81± 9 42、41 17± 13 96和 5 3 11± 15 85 ,肿瘤组各级别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星形细胞瘤以窦状扩张型血管、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以芽状或条索状血管为主 ,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部分以球状血管丛为特征 ;PTE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中MVD呈负相关 (r =- 0 5 11,P <0 0 1)。结论 :PTEN基因突变或缺失在星形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与肿瘤恶性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PTEN表达的检测结合MVD与形态的测定有助于提高评估患者术后生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基因在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目的 探讨端粒酶基因表达与肿瘤恶性表型及其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评价端粒酶基因表达检测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hTR和hTRT在78例人觉癌组织,20例癌前病变,28例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 78例癌中hTR阳性率为85%(66/78),hTRT阳性率为82%(64/78);在癌旁组织中hTR、hTRT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2/78)、5%(4/78);2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及慢性肝脏病变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及其癌旁不同慢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异同,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TRAP方法检测38例HCC及其癌旁不同慢性病变肝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同时以4例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结果38例HCC中32例显示端粒酶活性(868%)。端粒酶活性与HCC的细胞分化、类型、大小及有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无关,但与病人血清中甲胎蛋白(AFP)水平相关。端粒酶活性阴性组AFP水平明显低于各阳性组(P<001)。正常肝(4例)、先天性胆管闭锁(4例)、肝小叶间纤维增生(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2例)及未见明显病变肝组织(7例)均未见有端粒酶活性。25例肝硬化中4例端粒酶呈弱活性。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大多数HCC及个别肝硬化组织,其活性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希望成为恶性肿瘤诊断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星形细胞瘤端粒酶反转录酶及其mRNA的原位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端粒酶反转录酶 (TRT)及其mRNA在各级星形细胞瘤中的原位表达 ,分析其与病理分级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各级星形细胞瘤 47例 ,选取尸检正常脑组织 2例、脱髓鞘病变 7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石蜡包埋标本中TRT蛋白 (端粒酶反转录酶 )及Ki6 7的表达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RTmRNA在石蜡切片及体外培养的人胶质母细胞株中的表达 ,对结果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在正常胶质细胞中呈阴性 ,在增生病例和 1、2、3、4级肿瘤病变中呈现阳性率和阳性强度递增的现象。相关分析显示它与Ki6 7的表达密切相关 (P <0 0 1) ,同时它与分级和预后相关 (P <0 0 1) ;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TRT蛋白水平的表达 ,但与TRT蛋白显著相关 (P <0 0 1) ,多形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TRTmRNA呈中度阳性。结论 :TRT蛋白和TRT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Ki6 7表达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TRT蛋白还与预后相关 ,提示端粒酶TRT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水平可能与肿瘤的演进一致 ,TRTmRNA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及p53基因蛋白产物在骨组织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非放射性同位素TRAP-银染方法对37例骨组织恶性肿瘤及13例同一病人的肿瘤旁对照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p53蛋白表达的检测是运用微波处理的LSAB免疫组化法。结果 37例骨组织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为83.8%(31/37);同时检测的13例同一病人的肿瘤旁对照组织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p53蛋白表达检测结果为51.3%(19/37),正常对照组织无1例阳性。其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的19例中16例端粒酶活性有表达。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可能是骨肿瘤恶性的一种潜在生化标志物,并且可能和p53基因一起参与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AIM: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elomerase expression in intracranial tumours. METHODS: 98 surgical specimens from different neoplasms were analysed by the 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TRAP) and the presence of telomerase compared with the histological diagnosis and the proliferation index. RESULTS: A high degree of positivity for telomerase activity was found in glioblastomas and atypical/anaplastic meningiomas. Telomerase activity was poorly detected in anaplastic astrocytomas. CONCLUSIONS: The TRAP assay seems to be a valuable index for identifying meningeal tumour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人星形细胞瘤和正常脑组织中钠氢交换体1( NHE1)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恶性程度的关系,探 讨星形细胞瘤增殖、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人星形细胞瘤标本51 例,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组织分别为 22 例、29 例,以肿瘤周围相对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用H-E 染色进行诊断和分级,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检 测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中NHE1表达变化。结果:NHE1主要分布在对照组神经元和少量星形胶质细胞胞膜上; 在肿瘤组织中,NHE1分布在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细胞膜上,并强烈表达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胞质和胞膜上。与 对照组相比较,在低级别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组织中NHE1表达上调,其中,恶性程度较高的高级别肿瘤相对于 恶性程度低的低级别肿瘤,NHE1的表达更为强烈。结论:NHE1在人星形细胞瘤组织中表达增强,其强度变化 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Deregulation of telomerase, a ribonucleoprotein polymerase that compensates progressive loss of telomeric (TTAGGG)n repeats during DNA replication, has been suggested to facilitate tumorigenesis and cellular immortality by providing unlimited proliferation capacity for cancer cells.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mor proliferation activity and in situ expression of the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 in 46 human grade I to IV astrocytomas. Heterogeneously distributed telomerase RNA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from all of the tumor samples as well as from normal human brain tissue. However, expression of telomerase RNA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highly malignant tumors (P = 0.024) and in tumors that showed increased proliferation activity determined by MIB-1 immunohistochemistry (P = 0.014). Interestingly, increased telomerase RNA levels were observed in a subgroup of grade II astrocytomas that showe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roliferation activity (P = 0.047), indicating that the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 is up-regulated already in early states of astrocytoma malignancy. Telomeric repeats amplification assays revealed telomerase activity in 4 of 6 glioblastomas and in 1 rapidly proliferating grade II astrocytoma.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creased tumor proliferation activity triggers telomerase activation via mechanisms that involve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the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  相似文献   

17.
胃癌中survivin、PTEN、cyclinD1和p53基因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目的 探讨survivin基因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PTEN、cyclinD1、p5 3和凋亡指数 (AI)的相关性。 方法 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 15 6例胃癌组织、4 6例正常胃黏膜和 4 6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中survivin、PTEN、cyclinD1和 p5 3的表达以及AI。结果 survivin、PTEN、cyclinD1和p5 3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 6 5 %、4 1%、6 1%和 5 8%。survivin未见核内表达。survivin、cyclinD1和 p5 3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相关 (P <0 0 1,P <0 0 5和P <0 0 1) ;survivin和cyclinD1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相关 (P <0 0 1和P <0 0 5 ) ;4种基因蛋白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survivin的表达与p5 3和cyclin阳性表达呈正相关 ,与PTEN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 ;survivin、p5 3和cyclinD1高表达均有患者术后 <3年生存期相关 (P <0 0 5 ,P <0 0 1和P<0 0 1) ;survivin阳性组的平均AI为 0 6 1,明显低于survivin阴性组 (P <0 0 1) ;PTEN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 (P <0 0 1)。结论 survivin、PTEN、p5 3和cyclinD1基因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它们的检测对胃癌恶性度的判定、预后和进一步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survivin、p5 3和cyclinD1的过表达可作为判断肿瘤术后差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反义hTERT和野生型PTEN联合基因转染对恶性胶质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细菌内高效同源重组系统构建的含有hTERT反义序列及野生型PTEN的腺病毒在体内外单独或联合转染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251,检测肿瘤细胞生长情况、端粒酶活性、蛋白表达、细胞周期变化等。结果在体外试验中单独或联合转染都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以联合转染效果最明显,转染后第6天联合转染组的细胞生存率为37.6%,端粒酶活性水平和hTER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分别为28.8TPG、0.2106,PIEN蛋白表达水平上升为0.9630;在体内试验中肿瘤生长也明显减慢。结论腺病毒介导的反义hTERT和野生型PTEN联合转染能明显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