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95 例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发病原因,提出初步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95例口腔白色念珠菌患者进行分型,并采用氟康唑、多抗甲素等药物对各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观察其疗效;同时进行真菌学学涂片镜检,了解所用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清除情况。结果:综合治疗后,白色念珠菌病患者治愈率为35.79%,好转率为57.89%;白色珠菌清除率为80.59%。结论: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全身或局部因素诱导下容易发病,氟康唑等药物能有效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2.
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临床上分别使用氟康唑和制霉菌素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并注意改善口腔局部环境 ,调理全身状况 ,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黏膜科门诊收治的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患者 90例 ,均经涂片镜检查见念珠菌菌丝或Sabouraud培养基培养菌落多于 2 0 0个 ,并有临床症状者。其中急性假膜型 15例 ,急性红斑型 2 7例 ,慢性红斑型 48例。年龄 2~ 78岁 ,平均 49.4岁 ,男 5 4例 ,女 3 6例。1.2 分组按随机数字表分为 2组 ,A组 45例使用制霉菌素治疗 ,B组 45例使用氟康唑治疗。1.3 临床资料A组 …  相似文献   

3.
临床病例资料 患者,女,38岁。因舌部白色斑块7个月来我院口腔内科就诊。6^+月前,患者曾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抗炎治疗(具体不详)半年,未见好转,故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1年前离异,否认有输血史、吸毒史和冶游史,无肝炎、结核病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缺铁性贫血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间的关系,以及补铁在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45例确诊为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患者行血液学检查,将其中46例患有缺铁性贫血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真菌治疗,实验组采用抗真菌联合补铁治疗。结果145例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患者中有46例合并缺铁性贫血(31.7%)。实验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是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一个重要诱因,对于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患者,联合补铁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远期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口腔念珠菌病是较为常见的病,其致病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正常人口腔带菌情况,各文献报告颇不一致,国内资料约6.4~8.83%,国外报告高达50%,但不致病,必须在某些全身、局部诱因条件下可转化为致病菌而导致感染,老年体弱病人具有发病诱因条件较多。本文总结1986年以来确诊为念珠菌感染的病例47例,分析其诱因、  相似文献   

6.
口腔黏膜病临床治疗Ⅴ.口腔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腔念珠菌病(oral eandidiasis)是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导致内脏、皮肤、黏膜被真菌感染的病例日益增多,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高。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患者的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AIDS)患者常伴有口腔表现,主要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毛样白斑、卡波济氏肉瘤、单纯疱疹、牙周炎及坏死性牙龈炎等。因此,在患者自己不清楚已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时,常因上述某种疾病首先就诊于口腔科门诊,作为口腔医务工作者需要提高鉴别诊断能力,以便?..  相似文献   

8.
口腔念珠菌病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通过对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及对照组的临床、微生物及免疫学研究,探讨这些检查方法在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价值。几种营养方法中,含漱浓缩培养阳性率最高,其次为唾液培养,二者均优于棉拭子培养。抗念珠菌荧光抗体测定结果表明:血清抗念珠菌荧光IgG抗体滴度≥1:16,唾液抗念珠菌荧光IgA抗体滴度≥1:1可做为口腔念珠菌病的辅助诊断手段。本文作者认为含漱浓缩培养及唾液培养较目前国内常用的棉拭子培养更准确,宜于推  相似文献   

9.
口腔念珠菌病实验室诊断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负荷及生物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口腔中念珠菌负荷状况、生物分型及与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取漱口法对64例HIV感染者和4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口腔念珠菌的定量分离培养,并综合利用革兰染色、厚壁孢子生成实验、CHROMagar显色培养和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对分离株进行生物型鉴定。结果64例HIV感染者中,52例中可分离出念珠菌74株,阳性分离率为81.3%,而42名健康对照者口腔念珠菌阳性分离率仅为16.7%(P〈0.001)。通过对74株念珠菌的生物型进行鉴定,发现有39株白色念珠菌,15株热带念珠菌及其他6个生物型20株。健康对照组中,分离出5株白色念珠菌和其他裂2株。结论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率明显增加,其口腔念珠菌的检出率和负荷量亦明显增加,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其主要分离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IV感染者的口腔念珠菌分离株生物类型旱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进一步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加深对念珠菌病的认识,为临床正确合理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对134例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口腔粘膜病变区及义齿承找区唾液细菌培养。结果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人常与全身和局部因素的密切关系。结论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人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戴义齿修复者占多数,其次为年老体弱、婴幼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颈部放疗、肿瘤化疗者。  相似文献   

12.
白色念珠菌与口腔上皮癌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色念珠菌是口腔内常驻菌和机会致病菌,它作为口腔粘膜多种感染的致病因子的作用已得到肯定,但它在口腔上皮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有部分学者认为它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又有学者认为它仅仅是继发于癌前损害或肿瘤的感染。本文就白色念珠菌与口腔上皮癌发生发...  相似文献   

13.
14.
15.
李芷 《口腔医学》1993,13(2):104-105
<正> 口腔念珠菌病(Candidosis)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类常见口腔粘膜疾病。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口腔念珠茵病更加多见,其临床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但长期以来,口腔念珠菌病的分类较多而不统一,不利于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有碍于国内外学者对该病的共同探讨和交流,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价,本文将这方面的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转归。方法:回顾性研究从2012-09~2013-03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31例艾滋病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口腔表现、CD4细胞计数、机会性感染状况、抗真菌治疗转归等。结果:31例患者中30例 CD4细胞计数小于200个/μl,有29例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临床表现30例为假膜型,1例为红斑型,2例假膜型合并口角炎型。抗真菌治疗后,8例病损缩小,23例病损完全消失,3例停药后复发。结论:艾滋病合并口腔念珠菌病临床上多见于 CD4细胞<200个/μl 的患者,临床表现以假膜型为主,常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多种机会性感染。这类患者抗真菌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口腔黏膜病     
小剂量皮质激素在控制天疱疮复发中的应用;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口腔白色念珠菌毒性的体外研究;扁平苔藓患者血小板聚集和血液流变学研究;致病性口腔白色念球菌耐药株和药物敏感株的ITS基因型比较。  相似文献   

18.
口腔粘膜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腔色念珠菌感染的动物模型虽有报道,但成功率不高。本研究通过:(1)用从患者口腔中分离的白色念珠菌株并通过兔全身感染再分离的方法,加强菌株的毒性;(2)扩大口腔检查部位的范围,成功地(100%)在大白鼠口腔中产生白色念珠菌感染,并对其是否为口腔粘膜癌前病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明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与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关系同时,明确其与非白念致病性念珠菌关系.方法:选取40例糜烂型及非糜烂型OLP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含漱液浓缩培养法,并结合应用芽管试验、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及温度试验常规培养等方法分离、鉴定各组中致病念珠菌菌种.结果:糜烂型OLP组念珠菌培养阳性率(60%)显著高于非糜烂型OLP组(25%)和对照组(15%)的念珠菌阳性培养率(p<0.01).糜烂型OLP组念珠菌阳性培养菌落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及非糜烂型OLP组念珠菌阳性培养菌落数.糜烂型OLP中CA分离率(64%),显著低于非糜烂型OLP组(88%)(p<0.05)和对照组(100%)(p<0.01)中CA分离率.糜烂型OLP中都柏林念珠菌(Candida dubliniensis,CD)分离率(14.1%)高于非糜烂型OLP组中CD分离率(4%)(p<0.05).其他非白念致病念珠菌的分离率也以糜烂型OLP组(21.9%)为最高,显著高于非糜烂型OLP组(8%)(p<0.05).结论:糜烂型OLP所伴念珠菌感染主要为CA.糜烂型OLP所伴念珠菌感染的念珠菌菌种复杂,非白念致病菌念珠菌尤其是CD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念珠菌粘附于宿主上皮细胞是其在宿主中集落形成及入侵体内的第一步。口腔内唾液、共生性细菌、细胞外基质及SIgA等均对白色念珠菌的粘附有影响。本文总结了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阻断白色念珠菌粘附口腔上皮细胞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