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各类药店、药房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多数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买到自己需要的非处方药(英文简称为OTC)。买药虽然方便了,但由于我们多数人对医疗知识的匮乏,使得用药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现在就让我们来帮您了解非处方药,并以相关专家的建议为您的安全用药保驾护航。●非处方药与处方药有何区别?我国自2000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进行分类管理。根据规定,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后,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调配、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则可自行判断、购…  相似文献   

2.
药品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商品特殊商品,将药品分别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是药品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保障人民健康用药安全合理的最基本要求。安全用药问题涉及到诸多方面,本文从我国药品分类管理现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来谈安全用药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回顾这5年来走过的历程,我国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初步建立了药品分类管理的法规体系;加强了对处方药的监管力度,逐步要求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销售;逐步建立了非处方药遴选及注册、流通管理等方面的药品分类管理的制度体系和组织、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4.
宋羽  沈祥春 《中外医疗》2008,27(13):127-127
药品分奏管理是新时期药品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政策.根据药品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原则,依其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的不同,将药品按处方药(Rx)和非处方药(OTC)进行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科学管理制度,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已通过立法对药品实行分类管理,这样有利于推行科学合理用药和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沈超 《中外医疗》2011,30(16):135-135
药品分类管理是国际上通用的药品管理模式,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要有效实施药品分类管理,药事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权参与临床实践,着重抓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标签管理、抗生素类药品的凭处方用药、执业药师的素质提高和普苦公众用药常识等环节,实砚"药品"管理与"患者"合理用药管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探索药品分类管理.2001年2月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国家对药晶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200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家根据非处方药的安全性,将非处方药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 中国现有非处方药品4727种,其中中成药品3718种,化学药品1009种,非处方药品约占上市药品数的1/4.  相似文献   

7.
孙宏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2):1486-1487
<正> 建立药品分类管理体制是与国际先进医药管理模式接轨的触点,是历史的进步和必然进程。我国第一、二批《非处方药目录》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已正式颁布,2001年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对药品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4):63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按照《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局决定根据药品标准的变更情况,对部分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进行修订,并对含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非处方药品种,增加有关提示信息(见附件)。  相似文献   

9.
国食药监注[2008]40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按照《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局决定根据药品标准的变更情况,对部分非处方药说明书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加强处方药的监管,规范非处方药的监管,改变现有的药品自由销售状况,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方法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管理.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结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1.
非处方药(over the counter drugs,OTC)是指不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已成为目前国际通用的药品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国从2000-01-01起正式试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促进了人们医疗保健观念的更新,提高了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极大地方便了公众自行治疗、处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轻微病证及身体不适。  相似文献   

12.
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将药品划分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分类管理。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普遍采用。我国已成立了非处方药办公室,具体研究和制定非处方药的各方面工作。制订和实施非处方药管理制度,是我国医药事业的重大决策,是一次开创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具有现实意...  相似文献   

13.
谈谈如何建立和推行非处方药制度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药剂科覃源才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了将药品划分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分类管理。椐悉,我国也已成立了非处方药办公室,具体研究制定非处方药管理制度。这是我国医药事业的重大决策,是一次具有现实意义的战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即将实施处方药 (Rx)与非处方药 (OTC)分类管理制度 ,这是时代的需要 ,人民的需要 ,医药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国在药品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举措。1 国外OTC发展概况西方发达国家早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将一批处方药转化为非处方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现今国际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已走向成熟 ,并在世界许多国家 ,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继实施。美国 1938年颁布的《食品、药品、化妆品法》中首次使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法定用语 ,1951年由国会通过了《Durham Humphrey修…  相似文献   

15.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由美国于1951年首先创建,目前已为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所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向发展中国家推荐采用这一先进、合理的药品管理制度。我国于1999年颁布《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这是医药卫生事业深入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利于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提高人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促进医药行业与国际接轨。非处方药的广泛应用,为公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应用过程中呈现出的两重性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号)规定,经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审定,治伤软膏等48种药品(化学药品8种、中成药40种)转换为非处方药。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了转换的48种药品名单及其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自发布之日起,即可按照《关于印发非处方药说明书规范细则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6]  相似文献   

17.
推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有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大众媒体的宣传还不够,多数公众还不了解什么是分类管理,什么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因此,应在广播、电视、普通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上多宣传有关内容,提高和普及大众的自我保健和医疗科普知识。二是加强广告管理,防止误导患者用药。药品广告对消费者的误导时有发生。疾病复杂而多样,一种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一种原因也可引起几种疾病,因此用药必须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而药品广告宣传的适应症多是从药品功能方面讲的,并不一定适用每一个人。同时企业在策划广告时,惜  相似文献   

18.
聂继红 《新疆医学》2001,31(1):81-82
我国已于2000年1月1日起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非处方药(OTC):即由消费者自行判断、购买使用的药将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进入我国的每一个家庭,成为医药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我国OTC市场即将形成,将对药品生产、经营、销售格  相似文献   

19.
<正>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省许多企事业单位将医疗点扩大到了六家连锁药店,特别是随着国家物价部门和国家医药局对药品的大幅降价,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药店的开架售药,确实为许多患者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您是否意识到在您方便购药的同时危险也悄悄地临近你。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处方药与非处方药不是因为药物本身属性不同,而是从药品分类管理角度去划分,因此无论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它们都是药品—特殊商  相似文献   

20.
王晓莹  唐灿  王船 《四川医学》2000,21(6):528-529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于日前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非处方药目录》(第一批),并宣布于2000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这对每个药品生产、经营、研究和使用单位都构成严峻的挑战与宝贵的发展机遇。那么药品生产、经营、研究和使用单位面对药品分类管理新形势又有什么良策呢?结合国家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以及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等方针政策,我认为药品生产、经营、研究和使用单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思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1 深入理解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概念、各自的适用范围以及药品分类管理的意义  对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