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采用锥形束CT分析研究川渝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根与根管解剖形态,以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调取乐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因治疗需要而拍摄的下颌磨牙CBCT影像从中选择根尖孔发育完全、未行牙髓治疗、无桩或冠修复的下颌恒磨牙影像资料数据,详细记录下颌磨牙的牙根数目与形态,并采用Vertucci分类法统计分析其根管形态。结果本研究纳入845例患者共1370颗下颌第一磨牙和1412颗下颌第二磨牙。其中,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根均为单根,远中舌根的发生率为23.50%;其近中根常见根管构型为VertucciⅣ型(64.31%)和Ⅱ型(25.33%);远中单根的下颌第一磨牙以Ⅰ型(54.48%)和Ⅳ型(27.96%)根管为主,而对于远中双根的下颌第一磨牙,94.10%的远颊根和所有的远舌根为Ⅰ型单根管。在下颌第二磨牙中,36.69%为不完全融合的C型牙根,仅0.42%的下颌第二磨牙拥有三个牙根。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管的发生率为33.85%,两侧C型根管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渝地区人群下颌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多样,变异性较大;锥形束CT较其他影像检查方法在研究牙根和根管形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为根管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观察分析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及其变异情况, 为牙髓治疗提供解剖学实验依据.方法 随机调取云南省口腔医院影像科300例患者共600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CBCT影像资料, 统计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远中舌根发生情况及根管形态.根管形态的分类依据Vertucci根管分类法.结果 在获得的600颗下颌第一恒磨牙中, 2根的发生率为71.2% (427/600) , 3根的发生率为28.8% (173/600) .2根管发生率为2.1% (13/600) , 3根管发生率为60.7% (364/600) , 4根管的发生率为36.8% (221/600) .近中根根管形态大多为Vertucci IV型, 远中根根管形态大多为Vertucci I型, 100%的远中舌根为VertucciⅠ型.远中舌根的人群发生率为33.7% (101/300) , 男性与女性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远中舌根的双侧对称发生率为71.3% (72/101) , 右侧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发生率较高, 右侧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CBCT易于根管形态的研究, 可以辅助牙髓治疗, 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华东地区下颌第一恒磨牙不同根管形态及其发生率,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检查的患者图像资料,参照Vertucci分类法统计分析健康?未经治疗?发育完全的下颌第一恒磨牙的根管形态?结果:共获取766例患者(137例患者单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缺失)的1 395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CBCT图像数据?下颌第一恒磨牙双根的发生率大约为68.5%,3根的发生率为31.4%;3根管的发生率为57.9%,4根管的发生率为38.5%?近中根大多拥有2个根管?大部分的远中根均为Vertucci I型,近中牙根的根管形态比较复杂,下颌第一磨牙拥有6种不同的根管形态?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个体发生率为35.3%?男女性别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双侧对称性的发生率为60%,且右侧大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形态及数目具有多样性,CBCT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来辨别分析下颌磨牙的根管形态,为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维吾尔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解剖特点。方法采集维吾尔族人离体下颌第一恒磨牙105颗,锥形束 CT(cone-beam,CT)法观测牙根变异及根管分类(Weine 分类);挑选出牙体完整的离体牙标本63颗,游标卡尺法测量8项牙体形态参数。结果维吾尔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牙齿总长度均值为18.9 mm,近中根长度均值为13.9 mm,远中根长度均值为12.8 mm;以双根型最多见(94.3%),三根型发生率较少(5.7%),未检出单根型;近中根根管多为2-2型(83.8%),远中根多为1-1型(84.8%)。结论维吾尔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变异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人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形态及其变异,并研究其发生率.[方法]通过对142例根管治疗牙的根管形态及治疗前后X光片的观察,研究C形根管的发生率并考察其形态和发生部位;根据形态与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类.[结果]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发生率为33.10%,C形根管形态可分为5类Ⅰ类完全融合,呈"C"型,占17.02%;Ⅱ类近中颊舌根管融合,呈"(·"型,占6.38%;Ⅲ类远中颊舌根管融合,呈"·)",占36.17%;Ⅳ类近、远中颊舌根管分别融合,呈"( )",占4.26%;Ⅴ类近远中颊/舌侧融合.呈"(⌒·)"或"(·∪)"型,占36.17%.[结论]国人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发生率较高,其形态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对下颌恒前牙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下颌恒前牙提供根管解剖形态的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影像科599例患者共3 597颗下颌恒前牙CBCT影像学数据,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经χ2检验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下颌前牙根管数与牙位、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的3 597颗下颌前牙中,根据Vertucci的根管形态分类方法,下颌前牙中Ⅰ型3 327颗(92.65%)、Ⅱ型34颗(0.95%)、Ⅲ型177颗(4.93%)、Ⅳ型3颗(0.08%)、Ⅴ型22颗(0.61%)及双根双管型6颗(0.17%)5种不同的根管形态,未发现3根管的病例。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下颌尖牙的双根管发生率分别为58颗(4.85%)、162颗(13.53%)、44颗(3.67%),其中侧切牙双根管发生率最高,中切牙其次,尖牙最低,其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下颌恒前牙双根管发生率为下颌侧切牙最高、下颌中切牙与下颌尖牙依次降低。CBCT可有效对根管形态进行有效分析,提... 更多  相似文献   

7.
周春飞  冯坤 《上海医学》2012,35(1):69-71,3
目的了解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的类型,为提高根管治疗的效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682例离体下颌第二恒磨牙,进行牙体测量,透明牙标本制作,分别对牙根及根管系统进行研究。结果 682例离体牙中双根牙最多,占55.13%(376/682),其中97例为C形根管,占14.22%。除外97例C形根管,585例离体牙的7种不同类型根管中,1-1型、2-1型、2-2型最多,近中根为85.64%(501/585),远中根为96.75%(566/585);近中根中双根管或单双根管混合型占72.14%(422/585),远中根中占18.29%(107/585);近中根的双根管口率为60.00%(351/585),远中根为15.73%(92/585);近中根的双根尖孔率为35.21%(206/585),远中根为13.50%(79/585)。根管侧支、管间侧支、根尖分叉的出现率分别为24.19%(165/682)、22.14%(151/682)和8.21%(56/682)。55.76%(416/746)的近中根根尖孔位于根尖顶,57.85%(383/662)的远中根根尖孔位于根尖顶。结论下颌第二恒磨牙根管的类型复杂,充分了解其根管解剖对提高根管治疗效果、减少根管遗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分析远中舌侧根管口发生率及探寻其定位规律。方法:随机抽取江苏省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检查的患者图像数据。记录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根管数目,测量各根管口间的距离(近中颊侧根管口MBO、近中舌侧根管口MLO、远中颊侧根管口DBO、远中舌侧根管口DLO)和形成的角度(MBO?DBO连线与MBO?MLO连线的夹角∠DBML、MBO?DBO连线与MBO?DLO连线的夹角∠DBDL)。通过ROC曲线筛选出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口存在的最佳诊断指标,并计算其临界值。对远中舌侧根管口及其他各根管口间形成的角度、距离之间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定位远中舌侧根管口。结果:共获取300例患者572颗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图像数据。远中出现双根管共213例,比例为37.2 %。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根管分组在性别、年龄、左右侧牙位上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DBML为判断下颌第一恒磨牙存在远中舌侧根管口的最佳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88,其诊断的临界值为72.143°。∠DBDL和∠DBML比值为0.551;MBO?DLO和MLO?DBO比值为1.035。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发生率较高,下颌第一恒磨牙∠DBML为远中舌侧根管口存在的诊断指标。∠DBML和∠DBDL角度和MBO?DLO和MLO?DBO距离比例关系可为临床上定位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口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观察承德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根管的形态,了解远舌根的发生率.方法:收集并分析承德地区160例患者(320颗下颌第一磨牙)的CBCT影像资料,统计不同性别和左、右侧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的发生率.结果:160例(320颗牙)患者中51例(87颗)存在远舌根,远舌根发生率为31.88%(27.19%);其中男性发生率为30.67%(23/75)、女性发生率为32.94%(28/85),左侧发生率为28.13%(45/160)、右侧发生率为26.25%(42/160),男女性、左右侧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承德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发生率较高;口腔颌面锥形束CT能清晰、准确地显示牙根和牙根管,是目前无创检查根管形态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的类型,为提高根管治疗的效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收集682例离体下颌第二恒磨牙,进行牙体测量,透明牙标本制作,分别对牙根及根管系统进行研究.结果 682例离体牙中双根牙最多,占55.13%(376/682),其中97例为C形根管,占14.22%.除外97例C形根管,585例离体牙的7种不同类型根管中,1-1型、2-1型、2-2型最多,近中根为85.64%(501/585),远中根为96.75%(566/585);近中根中双根管或单双根管混合型占72.14%(422/585),远中根中占18.29%(107/585);近中根的双根管口率为60.00%(351/585),远中根为15.73%(92/585);近中根的双根尖孔率为35.21%(206/585),远中根为13.50%(79/585).根管侧支、管间侧支、根尖分叉的出现率分别为24.19%(165/682)、22.14%(151/682)和8.21%(56/682).55.76%(416/746)的近中根根尖孔位于根尖顶,57.85%(383/662)的远中根根尖孔位于根尖顶.结论 下颌第二恒磨牙根管的类型复杂,充分了解其根管解剖对提高根管治疗效果、减少根管遗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思宇  陈青娅  刘健 《安徽医学》2021,42(6):613-61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川渝地区人群下颌前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 调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乐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因治疗需要而拍摄的下颌前磨牙的CBCT影像资料,从中选取根尖孔发育完全且未行根管治疗或修复治疗的影像,详细记录其牙根数目,并采用Vertucci分类法对其根管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75例患者,包括1076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和978颗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以单根为主(99.26%),其余均为双根(0.74%);下颌第二前磨牙则全部为单根.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主要为单根管(74.16%)和双根管(24.44%),还有少量3根管(0.63%)和C型根管(0.74%);下颌第二前磨牙则以单根管(98.88%)为主,仅检出少量的双根管(1.12%),未见拥有3根管和C型根管的牙根.按照Vertucci分类,I型根管是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最常见的根管构型,其次为V型根管.结论 川渝地区人群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多样;下颌第二前磨牙主要为单根管;CBCT可以用于复杂牙根和根管形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研究下颌第三磨牙根管形态。方法:利用透明牙技术对147颗下颌第三磨牙进行处理,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根管形态并进行分析。结果:147个下颌第三磨牙中,66个为融合根,81个为分叉根。融合根的下颌第三磨牙根管类型主要为Ⅴ型,占41.0%;分叉根的下颌第三磨牙根管类型主要为Ⅳ型,占41.3%。根管侧支,根尖分歧,管间交通,根尖Delta在下颌第三磨牙中均有出现。融合根下颌第三磨牙管间交通的发生率高达51.5%。结论:下颌第三磨牙根管形态变异较大,根管治疗过程中应仔细探查和处理。  相似文献   

13.
邓炳涛  郭庆平  李业荣 《吉林医学》2013,34(11):2006-2007
目的:了解下颌第二恒磨牙"C"形根管的发生情况,为提高根管治疗的治疗效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80例离体下颌第二恒磨牙和130例临床上需进行根管治疗的下颌第二恒磨牙,对根管进行探查并结合X线技术,以确定"C"形根管发生情况。结果:80例离体下颌第二恒磨牙中"C"形根管31例,发生率为38.75%。130例临床上需进行根管治疗的下颌第二恒磨牙中"C"形根管为33例,发现率为25.38%。结论:下颌第二恒磨牙根管形态复杂,"C"形根管发生率高,充分了解其根管解剖对提高根管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昆明地区人群下颌第1和第2磨牙根管系统的CBCT资料,研究其根管形态的规律。  方法  收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358名患者总共1229颗下颌第1和第2磨牙的CBCT资料,计算根管数量和类型、远舌根管和C形根管发生率,分析根管形态特征。  结果  下颌第1磨牙73.96%为4根管,19.73%为3根管,4.48%为5根管,0.33%为2根管,远舌根平均发生率为14.43%。下颌第2磨牙C形根管平均发生率为30.83%,女性高于男性(34.95% > 26.81%,P < 0.05),牙位或各年龄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C形根管在根管口水平面81.35%表现为C1和C2型,根中水平70.47%为C2和C3型,根尖3 mm水平83.42%为C3和C4型。  结论  昆明地区人群下颌第1磨牙远舌根管和第2磨牙C形根管发生率较高,治疗时需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探讨泸州地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方法:选取872例下颌第一前磨牙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分析其根管数目及对称性。结果:下颌第一前磨牙参照Vertucci分类法,发生率分别为:Ⅰ型85.67%;Ⅲ型3.10%;Ⅳ型0.03%;Ⅴ型8.00%;C形2.87%。其中367例下颌第一前磨牙I型根管对称;10例Ⅲ型根管对称;1例Ⅳ型根管对称;25例Ⅴ型根管对称;7例C形根管对称。结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复杂,CBCT为其根管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并研究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第三根管发现率及其根管弯曲度。方法对我院口腔科就诊 的1600名患者的下颌第一磨牙进行CBCT扫描,将发现近中第三根管的患者分为5组(A组:18~29岁;B组:30~39岁;C组:40~ 49岁;D组:50~59岁;E组:60~80岁)。对纳入的所有图像均采用Planmeca Romexis CBCT机的图像重建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并 测量,并采用改良的Schneider 法对根管弯曲度、弯曲部位进行测量,进一步研究根管形态并对其根管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1600 个患者的2856 颗下颌第一恒磨牙,有168 例存在近中第三根管(5.88%),发现率分别为:A组37.50%、B组17.80%、C组 14.88%、D组19.64%、E组10.12%;A组近远中向根管弯曲度中度大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根管近远中向 根管弯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近远中向根管弯曲度>C、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根管颊舌向 弯曲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远中向和颊舌向弯曲部位在根中1/3处的发现率显著高于根冠1/3处与根尖1/3 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第三根管发现率会随年龄增大而降低,根管弯曲度会随年龄增长而 增加,特别是在30岁之后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第三根管系统复杂且多变,大多数都会出现近远中向及 颊舌向明显的弯曲且弯曲多发生在根中1/3处;CBCT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减少临床实际操作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