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坦病毒(hantan virus,HV)在我国主要引起姬鼠型出血热(HTN)和家鼠型出血热(SEO),宿主属啮齿目鼠科姬鼠属和家鼠属.汉坦病毒疫源地可以依地形、疫区特征分型,也可以依宿主来源分型.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E.H.F)已由 WHO 定名为“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Renal Syndrome),但国内决定仍惯用“流行性出血热”原名。关于本病病原经病毒学者四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取得突破。1978年朝鲜李镐汪等首次分离出汉坦病毒(Hantaan Vivus)后,我国于1982年用黑线姬鼠和人肺癌传代细胞(A-549)也分离出病毒。经电镜和生化鉴定属于布内亚病毒(BunyaViridae)的一个新种属。目前国内外不同地区从不同鼠种中分离出的病毒互相比较,证明可能有不同型别存在,相互有单向交叉反应。Gadjusek 建议称之为鼠类病毒(muroid viribae),尚未得公认。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1980年12月到1984年6月,对22个省、市、自治区86个调查点,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自35种脊椎动物27692份肺标本中,查出874只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其中包括黑线姬鼠、大林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大白鼠、黄胸鼠、大足鼠、罗赛鼠、社鼠、小家鼠、黑线仓鼠、东方田鼠、棕背(鼠平)、短尾鼩等。研究认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中国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染源,其带病毒鼠的分布,一般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荆州市2017-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监测结果,为该市HFRS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市8个县(市、区)开展HFRS宿主动物监测。在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采用夹夜法分别于室内、野外布放鼠夹。室内及野外选取荆州市常见生境。对捕获鼠进行鉴定,无菌取鉴定鼠肺,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鼠肺汉坦病毒并分型。结果 2017-2020年荆州市平均鼠密度4.83%(1 106/22 910),鼠汉坦病毒阳性率9.83%(58/590)。鼠密度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江陵县(9.61%)、沙市区(6.44%)和石首市(4.92%)。鼠汉坦病毒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沙市区(17.31%,27/156)、江陵县(8.51%,16/188)、监利县(8.42%,8/95)和洪湖市(7.29%,7/96),其它地区捕获鼠未检出汉坦病毒。春季鼠密度为5.47%(578/10 566)。其中室内生境鼠密度6.15%(146/2 374),鼠汉坦病毒阳性率1.89%(1/53),阳性鼠为厨房捕获小家鼠;野外生境鼠密度5.27%(432/8 192),鼠汉坦病毒阳性率11.76%(16/136),阳性鼠以小麦田和虾稻田捕获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秋季鼠密度为4.28%(528/12 344)。其中室内生境鼠密度6.06%(198/3 269),鼠汉坦病毒阳性率0.78%(1/129),阳性鼠为杂物间捕获黄胸鼠;野外生境鼠密度3.64%(330/9 075),鼠汉坦病毒阳性率14.71%(40/272),阳性鼠以蔬菜田、虾田、虾稻田、稻田捕获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捕获黑线姬鼠均携带HNTV型汉坦病毒;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携带SEOV型汉坦病毒。结论荆州市HFRS宿主动物以野外捕获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分别携带HNTV型、SEOV型汉坦病毒。江陵县、沙市区鼠密度及鼠汉坦病毒阳性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齐氏姬鼠为对象,调查分析单一鼠种体表恙螨的寄生状况. 方法 选取云南省的25个县(市)作为现场调查点,在鼠笼内放置食饵诱捕齐氏姬鼠,收集其体表寄生的恙螨,用霍氏液封片、固定后在显微镜下对恙螨进行分类鉴定.对云南省齐氏姬鼠体表恙螨的构成比、染螨率、平均多度、感染度、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空间分布型指数测定优势恙螨在同一鼠种(齐氏姬鼠)不同个体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用Preston对数正态模型研究单一鼠种(齐氏姬鼠)体表恙螨群落的种-多度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群落内总物种数进行预测. 结果 从所捕获的1 620只齐氏姬鼠体表共采集到恙螨8 038只,分类鉴定出3亚科11属88种(包括7种待定种),总染螨率为28.83%,平均多度为4.93只螨/鼠,二者之间存在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r=0.87.在所采集的88种恙螨中,有5种优势恙螨,其中小板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scutellare)是最主要的优势恙螨,其构成比为27.05%.主要恙螨在齐氏姬鼠不同个体之间呈聚集型分布.齐氏姬鼠体表恙螨群落的种-多度分布服从Preston对数正态分布,理论曲线的拟合优度较高(R2=0.89).在种-多度分布理论曲线拟合基础上,根据Preston总物种预测方法,初步推测出齐氏姬鼠体表恙螨的总物种数大约为110种,即:在目前的宿主样本数量(1 620只齐氏姬鼠)下,约有22种恙螨未采集到. 结论 云南省齐氏姬鼠体表寄生恙螨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较高.小板纤恙螨是云南省齐氏姬鼠体表最主要的优势恙螨.大样本研究在恙螨生态研究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江西省部分县区啮齿动物携带的立克次体。方法 在江西省南丰县、铜鼓县、上犹县、浮梁县、上高县、上饶市广信区捕获啮齿动物,运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种类。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捕获的啮齿动物的脾脏组织样本中的柯克斯体属、斑点热群、东方体属和无形体属立克次体。结果 捕获啮齿动物6种共393只,包括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社鼠和臭鼩鼱,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311/393)。从19只黑线姬鼠检出柯克斯体(6.11%),从2只黑线姬鼠检出东方体(0.64%),从1只黑线姬鼠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0.32%)。对扩增阳性基因片段测序和对获得基因序列做同源性比对,结果浮梁县黑线姬鼠检出新塔拉萨维奇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贝氏柯克斯体;铜鼓县和上饶市广信区黑线姬鼠检出贝氏柯克斯体;南丰县黑线姬鼠检出恙虫病东方体。除黑线姬鼠外,其它5种啮齿动物均未检出立克次体。结论 江西省部分地区的黑线姬鼠携带贝氏柯克斯体、新塔拉萨维奇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等立克次体病原体,人群存在相关立克次体感染的风险,疾控和医疗机构应加强立克次体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掌握滇西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提供防治参考,对人间和鼠间疫情进行了调查.方法 收集滇西本病疫情资料,并在该地区采集人血清以及鼠肺脏和血清作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查.结果 滇西地区2004和2005年共报告病例41例,占全省同期发病数的40.59%.主要发病地区为祥云、兰坪、古城、永胜、宁蒗、宾川、巍山、弥渡、大理市(县、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1.81%.2004和2005年在玉龙、古城、永胜、宾川、祥云、大理、澜沧、景东、龙陵、盈江、腾冲、昌宁、宁蒗县和兰坪县(市、区)采集到16种1 825份鼠肺标本,鼠间汉坦病带毒率为2.47%.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优势种,带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大绒鼠、大足鼠、高山姬鼠和臭鼩鼱.结论 该地区广泛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滇西疫区正在扩大,应采取以灭家鼠和健康人群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疫苗为主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于 1999年 9月 17— 2 0日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的 3个自然村 (富饶对、新华村、前进村 )的居民区和田野进行了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疫源地性质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和血清学检测 ,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为该地区汉坦病毒主要宿主动物 ,其占捕获鼠类构成 71.2 3% (15 1/2 12 ) ;捕获动物的总密度为 2 8.30 % (2 12 /749) ,其中黑线姬鼠的密度为 2 0 .16 % (15 1/749) ;捕获动物总感染率为 9.78% (40 /40 9) ,黑线姬鼠的感染率为 7.0 9% (2 9/40 9) ,占感染鼠总数的 72 .5 0 %(2 9/40 ) ,带病毒率为 11.90 % (18/15 1)。褐家鼠占鼠种构成的 8.49% ,其密度为 2 .40 % ,带病毒率为 16 .70 % ,感染率为 0 .90 %。结果表明 ,大杨树地区的疫源地性质是黑线姬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疫源地 ,目前已演变为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2001~200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为掌握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提供防治参考,对人间和鼠间疫情进行了监测.方法收集全省本病疫情资料,并在监测县采集人血清以及鼠肺脏和鼠血清作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查.结果 2001~2002年全省共报告本病102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为0.12/10万,病死率为2.94%.主要发病地区为红河州、昆明市、楚雄州.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4.19%.2002年在泸西、寻甸和永胜监测点捕获鼠类9种891只,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种;鼠间汉坦病毒带毒率为3.65%,带病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和高山姬鼠.2001年在大理市野外捕鼠12种140只,大绒鼠为优势种,带毒鼠为大绒鼠、大足鼠、黄胸鼠、社鼠和短尾鼠句.结论监测区内存在有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发病率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感染率有关.应采取以灭家鼠和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疫苗为主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研究证明,应用A-血凝素抗原(姬鼠型)和R-血凝素抗原(家鼠型)进行血凝抑制试验(HI),能成功地区分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是家鼠型还是姬  相似文献   

11.
Wang GQ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1):881-882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我国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动物特别是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发现HFRS,我国是HF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每年发病人数占世界汉坦病毒感染病例的90%以上。我国大陆除青海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发生,台湾也有汉坦病毒感染病例报道。本病在我国主要分为姬鼠型和家鼠型两种类型,其中黑线姬鼠、黄颈姬鼠和大林姬鼠为姬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目前我国存在姬鼠型、家鼠型和家鼠姬鼠混合型3种疫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鼠型疫区逐渐扩大,而且正在发生部分姬鼠型疫区向混合型疫区、混合型疫区向家鼠型疫区演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监测2013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分析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居民区用鼠笼法、野外用鼠夹法,进行鼠密度监测,采集人血清以及宿主动物肺脏组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汉坦病毒(HV)抗原或抗体检查,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2013年云南省共报告HFRS病例95例,其中实验室诊断81例,临床诊断14例,发病率0.20/10万;发病季节以5月和12月为主,发病人群以中老年男性农民为主;泸西县、祥云县和大姚县3个监测点秋季人群HV阳性率分别为14.15%、16.00%和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P0.05);3个监测点共捕获12种424只小兽,其中居民区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宿主动物HV阳性率为13.21%(56/424),阳性宿主动物为褐家鼠、黄胸鼠、大绒鼠、高山姬鼠、中华姬鼠、锡金小鼠、短尾鼩和灰麝鼩。结论滇西地区为HFRS主要发病地区,秋季居民区HFRS的防控更为重要,监测点广泛存在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还存在以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野鼠型HFRS疫源地,食虫动物短尾鼩和灰麝鼩也发现HV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探讨相应防治对策。方法利用2011~2013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22省监测点上报的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出血热病例36 897例,死亡332人。每年11月为全年发病最高峰。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野外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结论近年全国HFRS疫情有所回升,局部地区仍存在爆发或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首次证实巴尔通体在我国云南鼠群中流行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目的 了解巴尔通体 (Bartonella)在云南鼠群中的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 被检鼠血为 1999年 10月收集自云南省的 3个调查地区 ,采用兔血心浸液琼脂培养基进行巴尔通体分离 ,以聚合酶链反应 (PCR)对枸橼酸合酶基因 (gltA)的379bp片段进行扩增以证实是否巴尔通体 ,阳性者行以序列测定并与已知菌株加以比较。 结果与结论 从 131份鼠血分离到5 8株巴尔通体 (44 3% )。菌株分布于各调查点 ,感染鼠分属 3个属 6个种 ,以姬鼠属 (Apodemus)的带菌率最高 (6 2 2 % ,2 8/4 5 ) ,家鼠属 (Rattus)次之 (41 5 % ,2 7/ 6 5 ) ,绒鼠属 (Eothenomys)居第三位 (18 8% ,3/ 16 ) ,表明巴尔通体在云南常见鼠种中广泛分布及高度流行。所有菌株按其分离鼠属可分为 3群 ,具有以属为水平的宿主特异性。依基因结构可将它们分为 2 0个变异体 (家鼠属 8个 ;姬鼠属 12个 ;绒鼠属 2个 ) ,其中 17个为新发现变异体 ,表明云南巴尔通体基因型别的多样性。 7个家鼠巴尔通体变异体可分为B elizabethae、B tribocorum和新种B yunnannensis 3个基因型。由于云南巴尔通体的高度流行及基因型别的多样性 ,一些不明原因的疾病可能与巴尔通体的感染有关。需要对该地区巴尔通体的流行情况及对人类致病作用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肾综合症出血热(EHF)是危害人类比较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危害性较大,尤其在中国,姬鼠型和家鼠型EHF每年都有流行,是除了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性极大的一种病毒性疾病。过去长春市为低发区,近几年发病人数逐年增加,现已将该病列为重点防治疾病。鼠类是EHF病毒的主要储存动物,传染源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过去鼠类携带EHF病毒以家鼠型居多,但2004年鼠类出血热病毒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以野鼠型居多。并以褐家鼠携带为主。为了进一步了解鼠类带毒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本文报道了2004年采集的621份鼠肺出血热病毒分型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云南省鼠类携带汉坦病毒情况及其分子特征。方法在居民区和野外捕鼠,用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抗原,阳性鼠肺用RT-PCR法扩增汉坦病毒汉滩型和汉城型的S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06年9-10月在云南省泸西县共捕获鼠类4属6种267只,其中居民区146只,优势鼠种为黄胸鼠;野外121只,优势种为大绒鼠。居民区鼠类汉坦病毒带病毒率为0.85%(1/117),阳性鼠为黄胸鼠;野外鼠类汉坦病毒带病毒率为6.67%(6/90),阳性鼠为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对7份阳性鼠肺作RT-PCR扩增,结果从来自大绒鼠的LX378标本中检测到汉滩型病毒S片段核酸,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Tula汉坦病毒Koziky/5276Ma/94株(AJ22360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最高,分别为81%、89.8%,而与汉滩型76-118株、汉城型L99株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3.9%(80.9%)、74.4%(77.9%)。结论首次从我国大绒鼠中检测到类似Tula样汉坦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关该类汉坦病毒在云南的分布、宿主动物和致病性以及全基因序列特征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肾综合症出血热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吉林省肾综合症出血热流行趋势。方法根据疫情资料和对全省部分疫源地的鼠密度、优势鼠种、鼠带毒率、带毒鼠流行型、恢复期患者血清标本、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情况等因素的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结果吉林省肾综合症出血热疫源地和城市的家鼠型病例逐年增加。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源地逐年扩大,健康人群抗体水平与全国数据相近,延边地区疫源地检测到普马拉型病毒基因。结论目前我省肾综合症出血热的流行趋势是由山区向平原、由农村向城市、由东向西逐渐扩延;流行型别由单一的姬鼠型向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演变,呈现由逐变到突变的过程,全省疫源地型别已趋向多元,出现新型病原体存在的迹象。  相似文献   

18.
<正> 本文就钩体病稻田型流行区湖南省桃源县1972~1983年的调查资料分析如下。 一、鼠群组成和带菌情况 桃源1972~1983年共捕获鼠类2目2科4属11种计3359只,其中黑线姬鼠2871只,占85.4%,为当地优势鼠种。黑线姬鼠遍及全县,以平原、丘陵区较多,与桃源县钩体病病例地区分布相符。 11种2504只鼠有效培养,从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食虫目鼩鼱中分离出钩体602株,其中由黑线姬鼠检获596株,黑线姬鼠带菌率为28.06%(596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云南省的流行特征,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本病疫情资料,采集人血清、鼠类肺脏作汉坦病毒(HV)抗体和抗原检查。结果2009年云南省共报告本病16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0.04/10万。病死率为6.25%:发病地区为大理、昆明、红河、文山、楚雄和怒江州(市)。在固定监测点泸西县、祥云县和昆明市五华区捕获鼠类8属15种559只,人血清292份,其中居民区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HY带毒率为3.78%(20/529),带毒鼠型动物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大足鼠、大绒鼠、臭鼩鼱和灰麝鼩。健康人血清HV抗体检测,人群隐性感染率4.45%(13/292)。结论进一步证实了云南省存在着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有所下降与鼠密度和鼠间HV感染率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 为了阐明本市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规律,了解宿主动物的种类组成,确定主要传染源,分折感染环境,给EHF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站在疫区进行了鼠类种、群分布密度及抗原携带情况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用捕鼠中型铁夹放在室内外,夜放晨收,连放3夜,共捕鼠119只;另用夜夹法捕获35只,共有6个鼠种。室内鼠密度16.33%,以褐家鼠为优势种(83.67%);野外鼠密度为23.33%,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58.57%),褐家鼠次之(20.00%)。将捕获的154只鼠种经特异性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室内褐家鼠鼠肺中检出EHF相关抗原阳性率为7.32%。野外黑线姬鼠抗原阳性率4.92%,褐家鼠为18.18%。室内外褐家鼠的带毒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X~2=1.71,P>0.05)。野外褐家鼠与黑线姬鼠带毒率亦无显著差异(X~2=3.68,P>0.05)。其它鼠种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