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SATB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qRT—PCR技术检测39例乳腺癌组织、19例对应癌旁组织、13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SATB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SATB1及其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ATB1阳性表达率为71.8%,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的38.5%和癌旁组织的15.8%(P〈0.01);SATB1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的4.5倍;SATB1及mRNA在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TB1及其mRNA在肿瘤体积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多、分期晚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而在不同年龄,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b-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SATB1及其m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TB1与SATB1mRNA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SATB1及SATB1mRNA表达水平增高与乳腺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涎腺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中Id-1的表达,分析Id-1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Envison两步法检测5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12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Id-1表达。结果Id-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2.2%、33.3%、10.00%,涎腺腺样囊性癌与多形性腺瘤以及涎腺腺样囊性癌与正常涎腺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81.6%和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和Ⅲ-Ⅳ阳性率分别为46.2%和8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中Id-1过表达;Id-1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和转移有一定关系;Id-1可能作为有效靶点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eb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病理生物学特征及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以期为评价ebp1作为涎腺腺样囊性癌早期诊断和患者预后的可能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PV6000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35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ebp1表达的差异。结果 正常涎腺组织中ebp1的阳性表达(97.1%)明显高于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74.3%)的表达(P=0.016)。ebp1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分期密切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侵袭转移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其中,单纯筛状和筛状管状型ACC中ebp1的表达明显高于坏死型;T1-T2期患者中ebp1表达显著高于T3-T4期患者(P<0.05)。此外,ebp1阳性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期明显高于ebp1阴性表达组,且具统计学差异(P=0.048)。结论 ebp1的下调可能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可考虑作为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错配修复基因产物hMSH2在涎腺良恶性组织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错配修复产基因产物hMSH2在涎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正常和炎症涎腺、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和腺癌组织的hMSH2表达。「结果」hMSH2在正常和炎症涎腺组织导管上皮细胞的胞核、胞浆阳性表达,在腺样吓性癌和腺癌肿瘤细胞的胞核、胞浆阳性表达,在腺样囊性癌和腺癌肿瘤细胞的胞核呈强阳性表达,但在多型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不表达。「结论」部分涎腺肿瘤  相似文献   

5.
涎腺肿瘤多为上皮来源肿瘤,一般认为hMSH2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细胞核内表达,亦在正常涎腺的导管上皮细胞胞浆中表达,但在导管上皮来源的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良恶性肿瘤的导管上皮细胞胞浆未见表达,其意义和机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癌组织叉头框蛋白J1(FOXJ1)、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1(SATB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胃癌患者49例,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距离癌组织边缘>5 cm)中FOXJ1、SATB1表达,分析两者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病理参数相关性。结果 FOXJ1、SATB1均表达于胃癌组织,前者在胃癌组织中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在癌旁组织中主要定位于细胞核,胃癌组织FOXJ1阳性表达率(46.94%)低于癌旁组织(9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SATB1阳性表达率(65.31%)高于癌旁组织(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J1、SATB1表达与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FOXJ1表达减弱,SATB1呈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对临床诊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SATB1)及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MS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IDC)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分析SATB1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qRT-PCR检测51例乳腺IDC组织、17例对应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织、32例配对癌旁乳腺组织中SATB1、BRMS1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原发灶组织、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织SATB1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6.47%、82.35%,均高于癌旁组织的28.12%( P <0.05);BRMS1蛋白的表达率分别是25.49%、23.53%,均低于于癌旁组织的87.50%( P<0.05);在原发灶组织、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织SATB1 mRNA表达量分别是癌旁组织的3.88、6.06倍;BRMS1 mRNA表达量分别是癌旁组织的0.36、0.35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ATB1蛋白及mRNA、BRMS1 mRNA在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的乳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无转移乳癌原发灶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ATB1蛋白和mRNA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病理学分级、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增殖细胞核抗原( Ki-67)及绝经状态无关( 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原发灶组织、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中SATB1、BRMS1蛋白及mRNA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SATB1、BRMS1异常表达与IDC发生、发展、淋巴转移有密切关系,SATB1有望成为评估乳腺IDC淋巴结转移潜能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在人体腮腺及其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7例正常腮腺组织、3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29例腮腺腺样囊性癌中PCNA及Ki67表达情况.结果:PCNA、Ki67在正常腮腺组织、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呈阳性表达,但PCNA、Ki67表达阳性率及强度与腮腺细胞分化程度相关;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的PCNA、Ki67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构成比明显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结论:PCNA、Ki67反映腮腺肿瘤的增殖活动,可作为腮腺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及恶性程度的参考性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CD133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水平与腺样囊性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收集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石蜡标本25例,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石蜡标本23例为阳性对照组,腮腺正常组织标本11例为阴性对照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组样本中CD133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数据分析CD133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发病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CD133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较正常腮腺组织明显增高,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没有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33的高表达可能与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错配修复基因产物hMSH2在涎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正常和炎症涎腺、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和腺癌组织的hMSH2表达。【结果】hMSH2在正常和炎症涎腺组织导管上皮细胞的胞核、胞浆阳性表达 ,在腺样囊性癌和腺癌肿瘤细胞的胞核呈强阳性表达 ,但在多型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不表达。【结论】部分涎腺肿瘤组织出现错配修复基因产物hMSH2的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在口腔粘膜白斑、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6例正常口腔粘膜、27例口腔粘膜白斑和5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hMLH1、h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口腔粘膜、口腔粘膜白斑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hMLH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5.38%(4/26)、48.15%(13/27)和41.07%(23/56),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SH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3.08%(6/26)、55.56%(15/27)和50.00%(28/56),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LH1、hMSH2表达异常可能与口腔粘膜白斑癌变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hMLH1、hMSH2蛋白对口腔粘膜白斑的恶变潜能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7,CXCR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7例正常涎腺组织、47例涎腺多形性腺瘤、41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其切缘组织切片中CXCR7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分析CXCR7对A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影响。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中CXCR7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神经侵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密切相关;Kaplan-Merier曲线显示,CXCR7阳性表达组患者与CXCR7阴性表达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XCR7表达与ACC的神经侵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有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闻梅娟  冯一中 《河北医学》2014,20(2):213-216
目的:探讨分析鼠双微染色体2(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和p53在正常人口腔黏膜(NOM)、口腔白斑(OLK)及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其在OLK及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患者56例和口腔白斑患者44例,随机选取5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50例NOM、56例OSCC以及44例OLK患者的组织中MDM2蛋白和p5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MDM2和p53阳性表达率在NOM、OLK及OSCC组织中呈明显的逐渐升高趋势,对照组正常黏膜中MDM2和p53阳性表达为0,口腔白斑组MDM2和p53阳性表达为56.8%和38.6%;口腔鳞癌组MDM2和p53阳性率分别为76.8%和69.6%,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口腔白斑组和口腔鳞癌组在MDM2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53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MDM2和p53蛋白在口腔白斑组(r=0.628)及口腔鳞癌组(r=0.829)均呈现正相关。结论:MDM2和p53蛋白功能异常是口腔黏膜上皮发生癌变的重要因素之一。MDM2和p53表达水平与OLK和0SCC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在口腔鳞癌的形成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胶酶在舌鳞癌发生、演进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明胶酶在口腔正常黏膜、白斑、白斑癌变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舌鳞癌的发生和演进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14例口腔正常黏膜、22例白斑、7例白斑癌变和59例舌鳞癌组织中明胶酶(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①MMP-2在口腔正常黏膜、白斑、白斑癌变和舌鳞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29%、50%、86%和83%;MMP鄄9在口腔正常黏膜、白斑、白斑癌变和舌鳞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50%、100%、100%和83%。②正常黏膜组织中MMP-2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白斑癌变(P=0.016)和舌鳞癌组织(P=0.000);白斑组织中MMP-2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舌鳞癌组织(P=0.001);白斑癌变组织中MMP鄄2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舌鳞癌组织(P=0.019);舌鳞癌组织中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率明显低于伴有淋巴结转移组(P=0.006)。③正常黏膜组织中MMP-9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白斑(P=0.021)和白斑癌变组织(P=0.016);白斑和白斑癌变组织中MMP-9的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舌鳞癌(P=0.002和0.007);舌鳞癌组织中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率明显低于伴有淋巴结转移组(P =0.033)。【结论】明胶酶在舌鳞癌发生和演进过程中表达明显增加,并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口腔白斑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与口腔白斑术后复发的相关性与影响因素。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白斑及口腔正常黏膜中HIF-1α的表达情况,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croRNA表达。结果与口腔正常黏膜相比,口腔白斑micro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而口腔鳞癌与口腔白斑相比,micro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在口腔白斑及白斑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其可作为判断口腔黏膜组织发生白斑病变及白斑癌变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免疫组化表达特点,探讨CD117表达对腺样囊性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41例涎腺腺样囊性癌、19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及31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平滑肌特异性肌动蛋白(SMA)、p63基因蛋白(p63)、S-100蛋白(S-100 Protein)、细胞角蛋白(CKpan)、上皮膜抗原(EMA)、Ki-67核抗原(Ki-67)及C-kit原癌基因(CD117)的表达,总结各抗体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及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强度和阳性分布模式,分析其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意义。结果免疫组化标记SMA、p63、S-100蛋白、CKpan、EMA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中显示不同的分布特点。SMA、p63、S-100蛋白标记,腺样囊性癌肿瘤细胞巢周边及筛孔衬覆细胞呈阳性,腺管状结构外层细胞显示阳性;基底细胞腺瘤瘤细胞巢外围及腺管结构外层细胞呈阳性;多形性腺瘤阳性细胞弥漫分布或巣状分布。CKpan、EMA标记,腺样囊性癌肿瘤细胞胞质、胞膜强阳性;基底细胞腺瘤腺样结构内层细胞胞质阳性;多形性腺瘤上皮分化的肿瘤细胞标记阳性,肌上皮细胞分化的肿瘤细胞部分阳性。腺样囊性癌不同预后组Ki-67表达有差别,复发生存病例及死亡病例与无复发生存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q值分别为7.472 9和5.218 6,P<0.01)。死亡病例CD117强阳性表达与无复发生存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 4)。Ki-67指数高、CD117表达强阳性者预后较差。结论 SMA、p63、S-100蛋白、CKpan、EMA的不同表达对涎腺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Ki-67、CD117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RAD51及CHK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于河北省眼科医院,经病理确诊且未经放化疗的喉鳞状细胞癌患者50例的癌组织、同一患者相对应的50例癌旁黏膜组织及17例非喉部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的喉部正常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标本组织中RAD51、CHKI的表达,分析二者间的关系。结果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AD51的阳性率(74.00%)明显高于相对应的癌旁黏膜组织(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35,P=0.014);也高于非喉部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的喉部正常黏膜组织(17.64%),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12.346,P=0.001)。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HK1阳性率(78.00%)高于癌旁黏膜组织(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35,P=0.041);也高于正常黏膜组织(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86,P=0.010);癌旁组织中CHK1的阳性率高于正常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5,P=0.612)。RAD51的阳性高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的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CHK1的阳性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的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AD51的表达与CHK1的表达呈正相关(r=0.432,P<0.01)。结论RAD51、CHK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的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提示RAD51及CHK1的表达可能与喉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李立  钱宏 《现代医学》2001,29(4):234-236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BS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0年间食管癌手术病理档案,对符合基底细胞样鳞癌的病例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2*!960例食管癌中10例为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占0.3%.其中8例曾误诊为低分化鳞癌、腺鳞癌、腺样囊性癌和小细胞癌.肿瘤主要由核大浆少的基底细胞样癌组织与多少不等的鳞癌或(和)原位鳞癌构成,两者间无移行.1例部分细胞免疫组化癌胚抗原阳性,2例局部癌组织突出素、嗜铬素阳性,1例灶性角蛋白17、角蛋白8阳性;无一例表达S100和肌动蛋白.结论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主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并具有鳞癌的变异型,具有高侵袭性又易在病理上误诊,因而需要对其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透彻研究和进一步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