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长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对于TASC B、C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共40例患者(47条肢体),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行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A检查随访。结果47条肢体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6%,共置入自膨式支架31枚,16条仅行PTA。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6±0.14增至术后7天的0.82±0.15;随访1~48个月,术后4例发生支架再闭塞,1例再狭窄,其余患者随访期内下肢血流通畅。讨论血管腔内成形术以其微创及安全性,可作为长段(包括膝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的可选手段。  相似文献   

2.
王琦  马强  孟燕 《疑难病杂志》2012,11(7):519-52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8例(60条肢体),观察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48例患者60条肢体中共成功46例52条,成功率86.7%,死亡2例。46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显效25例(54.3%),稳定15例(32.6%),进展6例(13.1%)。术后踝肱指数为0.68~1.22(0.37±0.17),显著高于手术前的0.11~0.98(0.37±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下肢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3.
王红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2,(30):3956-3958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腔内血管成形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6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行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根据患者术后病情转归,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结果 65例患者术后57例治愈,7例行截趾术,1例行膝下截肢术,降低了截肢平面。结论介入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护士在围术期与医生密切的配合,缜密的观察、精心的护理可以避免和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在促进疾病康复及提高患者日后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观察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病例报告]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间接受介入治疗的87例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5~89岁,平均年龄为69.2岁.治疗用球囊为4.0~8.0mm×40.0~200.0mm的动脉扩张球囊导管,支架为5.0~6.0mm×80.0~200.0mm的动脉自膨式支架.结果见,87例中83例治疗成功,介入治疗有效率为95.2%,未见发生特殊严重并发症及手术相关截肢情况,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时间为7~3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下肢ASO复发2例,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讨论]介入治疗下肢ASO近期疗效较满意,严格掌握介入治疗临床适应症可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对54例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患肢皮肤温度均明显升高,静息痛基本消失,缺血疼痛患肢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间歇性跛行消失,3例因肢端坏疽合并感染行截肢术,截肢平面均在小腿中下段以下,截肢后恢复出院,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其中优质的护理对疾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保证正确体位,能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6.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以发生在全身各大中动脉,但以下肢髂一股动脉最为多见。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常引起患肢怕冷、无力、运动障碍等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随着经皮血管腔内成形等介入技术的逐渐成熟及介入器械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手段,现就对作者医院收治的25例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紫杉醇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4例ASO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联合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根据球囊是否应用紫杉醇涂层分为涂层组(n=31)和对照组(n=53)。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时,两组患者患肢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患侧动脉硬化指标[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肱指数(ABI)]、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功能性指标、血管通畅维持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结果:术后1周、1个月时,两组患肢足背动脉PI、RI水平均较术前提升(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侧baPWV水平均较术前下降,且涂层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ABI水平均较术前提升,但涂层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sP-selectin、sCD40  相似文献   

8.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一种由于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物质不断扩大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引起的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而造成肢体急、慢性缺血的全身性动脉性疾病,可发生在全身大中动脉,但以腹主动脉远侧及下肢髂-股-腘动脉最为常见。近年来,我科采用血管扩张成形结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4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董敏  段然  谢红峰  黄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2):1727-1729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血管腔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62例ASO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治疗55例,采用药物治疗7例.并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 55例术后患肢疼痛缓解,步行距离明显延长,皮温变暖,术后踝肱指数明显提高,20例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或较术前明显增强;药物治疗的7例中,4例疼痛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4例足趾坏疽行截趾术.结论: ASO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后,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可促进血管通畅,改善下肢血流,保证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0.
11.
12.
凌蓉  陈云涛  李立  刘源 《四川医学》2013,34(3):446-448
目的总结21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腔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观察和护理经验。方法对21例下肢ASO患者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PTA后选择性支架置入术,并进行观察护理,对其并发症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1例术后发生导管阻塞,2例术后出现穿刺点渗血、血肿,1例拔管后出现腹膜后血肿、失血性休克,1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正确治疗、护理后康复,术后死亡1例。结论 ASO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认真细致的观察护理,早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疾病的预后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等大、中型动脉。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动脉搏动消失、肢体组织营养障碍、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疽。治疗目的是改善肢体缺血症状及挽救肢体,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和介入联合治疗,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疾病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PTA)和支架置入(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0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9年1月,1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3%(149/169),除4例LEA0D患者支架置入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治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1~0.59,平均(0.37&#177;0.19)上升为0.69~1.16(平均0.88&#177;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60个月,仅统计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68例髂动脉为:98.53%、92.65%、91.18%、89.71%;60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为:91.67%、86.67%、81.67%、73.33%;41例股浅动脉下1/3段阻塞为:85.37%、78.05%、68.29%、56.09%。结论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髂股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的疗效,总结其适应症,探讨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资料,其中急性发病18例,慢性发病44例;经球囊扩张或植入支架治疗,并进行临床及血管造影随访。结果62例患者介入治疗60例获成功,成功率达97%。获得成功治疗60例患者70条动脉,单纯球囊扩张42条动脉,术后血管直径可达正常的80%以上。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共有28条动脉。术后60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在随访中,绝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好转。术后6个月有1例、术后12、24、36个月各有2例症状反复,血管彩超及DSA造影检查提示均在原狭窄处又出现不同程度狭窄,4例行球囊扩张后缓解,3例植入支架后再通。结论髂股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再狭窄率低,可作为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首选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介入治疗,51例)和对照组(保守治疗,51例).统计两组临床疗效、近期通畅率、再闭率等.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ABI(0.86±0.05),跛行距离(283.2±30.5)m,患肢皮肤温度(32.9±1.5)℃,治疗有效率95.89%,6个月后通畅率87.67%,再闭率8.22%,长期随访截肢率1.37%,死亡率1.96%,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显著,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的近、远其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2004-01~2011-02共收治117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74例,腔内溶栓+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43例,腔内溶栓+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14例,腔内溶栓+内膜下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结果:117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有效率94.02%(109/117),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成功率94.36%(70/74),腔内溶栓+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成功率88.36(38/43),其中17例辅以内支架置入治疗均获得成功。结论: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著提高了弥漫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再通比率。  相似文献   

18.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支架置入术已被公认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重要方法,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限制了其疗效。药物涂层球囊(DCB)含有抗增殖药物,可以抑制新生血管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发生,从而克服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局限性。近年来的临床试验显示,DCB在治疗股腘动脉的初次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方面,可明显提高一期通畅率(PP),降低晚期管腔损失(LLL),但DCB在膝下动脉(BTK)中的治疗作用仍不明确。本文对DCB在治疗LEASO病变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治疗下肢ASO的针对性护理价值。方法 129例血管介入治疗下肢ASO病患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以此为基准补充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并发症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护理后VAS与VRS评分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理想(P<0.05);护理后精神状态、社会职能、睡眠质量以及身体质量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较对照组理想(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症率与总满意度明显更理想(P<0.05)。结论 血管介入治疗下肢ASO病患针对性护理,不仅有利于缓解病患术后疼痛,提升生活质量与对护理满意度,还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率。  相似文献   

20.
韩星  吴杰  魏崴  纪伟  杨德新 《吉林医学》2010,31(28):4854-485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主诉下肢或足部麻木或疼痛、溃疡、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中,经下肢动脉节段性测压(踝/肱指数ABI)或彩色超声检查发现有下肢动脉缺血表现者,进一步作磁共振血管显像(MRA)、螺旋CT血管显像(SCTA)或数控动脉造影检查(DSA)以明确诊断。结果:28例患者经ABI测定诊断为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BI在0.00~0.65范围,平均0.33。全组患者均作了SCTA,MRA或DSA检查,ABI无一例假阳性,最后确定28例中3例为主髂动脉段闭塞;6例为股腘动脉段闭塞;7例为股腘动脉伴腘动脉1~2分支闭塞;12例为膝以下动脉闭塞。28例根据造影结果分别接受了不同的手术或(和)药物治疗。结论:节段性测压和彩超检查是初步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方法,简易、价廉、无损伤性、患者易接受;SCTA,MRA或DSA可以准确诊断动脉闭塞的部位、程度和范围,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全面的依据。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有效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