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呈杓型、非杓型分布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昼夜波动特征及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2-01/2003-12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63例.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型情况将63例患者分为杓型组(n=30,下降≥10%但<20%者为杓型,20%者为超杓型)和非杓型组[n=33,夜间收缩压及(或)舒张压较日间下降<10%].②采用放射性免疫方法测定各组患者24 h内3个时间段(次日晨8:00空腹、下午16:00及夜间24:00)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并测定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分析、眼底检查,以了解靶器官损害程度.③应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两组间的基本特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高血压患者6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非杓型组8:00和24:00血浆肾素、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16:00血浆血管紧张素水平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两组醛固酮、血管紧张素日间和夜间的波动较大,而肾素的昼夜波动不大.②非杓型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大于或高于杓型组(P<0.01).结论:①昼夜血压呈杓型与非杓型分布患者血液中肾素和醛固酮的水平昼夜节律特征有所不同,体液因素是调控人体血压水平及其昼夜节律的非常重要的环节.②血压呈非杓型分布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并发症的危险性高于杓型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呈杓型、非杓型分布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昼夜波动特征及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2-01/2003-12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63例。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型情况将63例患者分为杓型组(n=30,下降≥10%但<20%者为杓型,≥20%者为超杓型)和非杓型组[n=33,夜间收缩压及(或)舒张压较日间下降<10%]。②采用放射性免疫方法测定各组患者24h内3个时间段(次日晨8:00空腹、下午16:00及夜间24:00)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并测定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分析、眼底检查,以了解靶器官损害程度。③应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两组间的基本特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高血压患者6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非杓型组8:00和24:00血浆肾素、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16:00血浆血管紧张素水平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两组醛固酮、血管紧张素日间和夜间的波动较大,而肾素的昼夜波动不大。②非杓型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24h尿蛋白定量明显大于或高于杓型组(P<0.01)。结论:①昼夜血压呈杓型与非杓型分布患者血液中肾素和醛固酮的水平昼夜节律特征有所不同,体液因素是调控人体血压水平及其昼夜节律的非常重要的环节。②血压呈非杓型分布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并发症的危险性高于杓型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是体内调节血压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键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血压调整以及抗高血压病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的血压变化与靶器官(心、脑、肾等)损害的的相关性。方法 对117例中老年高血压患24h血压变化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各年龄组患的昼夜间血压变化以收缩压(SBP)升高明显,而舒张压(DBP)升高不明显,脉压差增大,夜间血压下降率(BPF)<10%,老年组比例较高;血压昼夜节律倒置,≥80岁组比例最高。结论 有效地控制血压,是减少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放松式心理干预对A型性格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服药依从性及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AngⅡ)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根据A型性格量表,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筛查出A型性格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心理干预组及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给予贝那普利10 mg/d同时给予放松式心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贝那普利10 mg/d,21天后分别测定各组患者处置前后AngⅡ含量、血压及24小时内血压波动及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CPAT)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Ang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降压效果、服药依从性及血压稳定性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AngⅡ均有下降(P<0.01),而干预组Ang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有效的针对性放松式心理干预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血压控制及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实现.  相似文献   

6.
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微量蛋白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微量蛋白尿(MCA)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连续样本,自身前后及分组对照方法,对32例高血压伴MCA者(EH组),观察在治疗前和每天服用氯沙坦50 mg 12周后的血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2、4 h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蛋白/肌酐(Alb/Cr)的变化,同时设12例健康老人作对照(对照组)。结果用氯沙坦治疗后,除血压有明显下降外,尿Alb/Cr亦显著性降低(P<0.01),Ccr明显升高(P<0.05)。结论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可降低尿蛋白的排泄,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ACEI类抗高血压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抗高血压药研究进展,重点介绍血管紧张索转化酶抑制剂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以及若干目前临床常用或正在研发中的相应药物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8.
血浆儿茶酚胺对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萍  王庆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3):263-264
目的:探讨以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A—Ⅱ)等血管活性物质在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6例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16例血压正常的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每例患者分别于透析前后采集血液标本检测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A—Ⅱ含量,同时记录透析前后平均动脉压(MAP)。结果:高血压组的MAP透析前后无改变。高血压组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液透析后无明显变化。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与MAP和透析间期体重增加无相关关系。结论:以血浆儿茶酚胺水平为标志的交感神经活性与血液透析性高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9.
赵斌  卢成志  张欣 《实用医学杂志》2012,(11):1768-1770
目的:通过去肾脏交感神经术(RSD)对犬高血压的治疗,探讨高血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的关系,并评估RS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8只杂种狗随机分为干预组(n=10)和对照组(n=8)两组,干预组为高血压造模组,两组实验动物都接受RSD。观察的主要指标是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分别在术前和术后2、4、10周监测血压,同时在术后第2、6、10周监测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肌酐(Cr)等指标,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来评价RS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在干预组,造模后MAP增高明显,由(134.4±4.32)mmHg升至(153.8±7.2)mmHg(P<0.001);在行RSD治疗后,MAP在2、4和10周后分别降至(137.6±8.46)mmHg、(132.3±6.20)mmHg和(125.5±2.87)mmHg,同时PRA、AngⅡ、ALD水平都较术前下降(P<0.05),Cr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RAS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SD能够产生显著和持久的血压下降作用,能有效降低RAS的活性,并且手术过程没有造成严重肾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对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 (房颤 )危险的影响。方法 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房颤组 (n =1 5 6 )和非房颤组 (n =1 5 6 ) ,对其服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房颤组服用ACEI者有 4 0例 (2 5 .6 % ) ,非房颤组服用ACEI者有 6 5例 (4 1 .7% )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 ,服用ACEI的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降低 (OR =0 .4 8)。结论 ACEI能够降低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以护士为主导的家庭访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如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等,筛选并搜集发表时间为2020年8月以前的以护士为主导的家庭访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影响的相关文献。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并根据...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We compared blood pressure (BP) measurements obtained using radial artery applanation tonometry with invasive BP measurements using a catheter placed in the abdominal aorta through the femoral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23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with MODS, we simultaneously assessed BP values for 15 minutes per patient using radial artery applanation tonometry (T-Line TL-200pro device; Tensys Medical Inc, San Diego, Calif) and the arterial catheter (standard-criterion technique). A total of 2879 averaged 10-beat epochs were compared using Bland-Altman plots.

Results

The mean difference ± SD (with corresponding 95% limits of agreement) between radial artery applanation tonometry–derived BP and invasively assessed BP was + 1.0 ± 5.5 mm Hg (− 9.9 to + 11.8 mm Hg) for mean arterial pressure, − 3.3 ± 11.2 mm Hg (− 25.3 to + 18.6 mm Hg) for systolic arterial pressure, and + 4.9 ± 7.0 mm Hg (− 8.8 to + 18.6 mm Hg) for diastolic arterial pressure,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with MODS,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nd diastolic arterial pressure can be determined accurately and precisely using radial artery applanation tonometry compared with central aortic values obtained using a catheter placed in the abdominal aorta through the femoral artery. Although systolic arterial pressure could also be derived accurately, wider 95% limits of agreement suggest lower precision for determination of systolic arterial pressur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102例危重病患者有创血压(IBP)和无创血压(NBP)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方法收集2016年3~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102例危重病患者的尺/桡动脉IBP和同侧上臂NBP数据1072对,先对所有数据分别按收缩压、舒张压、脉压(PP)和平均动脉压(MAP)进行配对t检验;再将数据分为高血压组(MAP≥107 mmHg)(1 mmHg=0.133 kPa)、正常血压组(70 mmHg≤MAP<107 mmHg)和低血压组(MAP<70 mmHg)三个亚组,分别进行IBP和NBP的收缩压、舒张压、PP以及MAP间的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有创收缩压和无创收缩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8.08±35.48)mmHg vs(122.56±24.84)mmHg,t=7.896,P<0.001)];有创舒张压和无创舒张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5.66±13.69)mmHg vs(67.98±13.31)mmHg,t=-8.294,P<0.001];有创PP和无创PP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2.42±28.93)mmHg vs(54.58±20.00)mmHg,t=11.697,P<0.001];有创MAP和无创MAP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47±18.94)mmHg vs(86.17±15.33)mmHg,t=0.867,P=0.386]。亚组分析显示高血压组(n=254):有创收缩压和无创收缩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3.75±33.93)mmHg vs(152.16±16.78)mmHg,t=6.52,P<0.001],有创舒张压和无创舒张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9.17±11.03)mmHg vs(83.69±9.50)mmHg,t=-6.85,P<0.001)],有创PP和无创PP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4.57±31.50)mmHg vs (68.47±20.72)mmHg,t=9.76,P<0.001];正常血压组(n=687):有创收缩压和无创收缩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2.66±24.74)mmHg vs(118.70±15.14)mmHg,t=5.071,P<0.001)],有创舒张压和无创舒张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3.97±10.34)mmHg vs(65.60±8.49)mmHg,t=-5.049,P<0.001)],有创PP和无创PP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8.69±23.05)mmHg vs (53.10±11.90)mmHg,t=7.682,P<0.001];低血压组(n=131):有创收缩压和无创收缩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35±24.33)mmHg vs(85.41±11.99)mmHg,t=1.109,P=0.269],有创舒张压和无创舒张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8.32±8.27)mmHg vs(49.98±8.06)mmHg,t=-2.073,P=0.040],有创PP和无创PP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9.03±24.00)mmHg vs(35.43±13.97)mmHg,t=1.806,P<0.001]。 结论有创收缩压大于无创收缩压、有创舒张压小于无创舒张压、有创PP大于无创PP,而有创MAP等于无创MAP。采用MAP数值较采用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数值可以消除IBP和NBP测量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U波倒置的情况与血压波动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象,通过心电图的读取,观察心电图U波倒置的情况,然后对患者进行积极的降压治疗,于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进行心电图检测,再观察研究对象降压治疗前后血压水平的高低与U波倒置的情况作比较。结果降压治疗前的收缩压为(153.73±11.58)mmHg,舒张压(95.08±12.83)mmHg,U波倒置检出数为24例,U波倒置平均深度为(0.95±0.20)mm;降压治疗后的收缩压为(136.98±11.49)mmHg,舒张压(87.23±9.94)mmHg,U波倒置检出数为8例,U波倒置平均深度为0.38 mm;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5),U波倒置的情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结论U波倒置情况与血压的波动之间关系密切,随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下降或恢复正常,U波倒置的情况也得到缓解,U波倒置深度变浅或变直立。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自测血压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的自测血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 30 0例高血压患者的自测血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在为期 1 0个月的观察中 ,指导患者自测血压 ,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时间。结果男性 1 98例 ,女性 1 0 2例 ,平均年龄 74岁。有自备血压计患者 1 6 8人 (5 6 % ) ,无自备血压计患者 1 32人 (4 4 % )。在为期 1 0个月的随访观察期间 ,6 4 % (1 0 8/ 1 6 8)的有自备血压计患者和 6 1 % (81 / 1 32 )的无自备血压计患者接受 2次以上健康教育 ,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但在接受 2次以上健康教育的患者中 ,1 0 0 % (1 0 8/ 1 0 8)的有自备血压计的患者和 6 6 7% (5 4 / 81 )的无自备血压计的患者能够较好的改善个人的健康行为和控制血压 ,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健康教育和自测血压有助于提高患者对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高血压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居家血压变异度状况,并观察根据HD患者高血压发病机制进行个体化治疗后,HD患者居家血压变异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北京朝阳医院肾内科透析室部分稳定维持性HD患者进行家庭血压(Home-BP)监测,了解HD患者居家血压变异度情况,以居家血压的变异系数表示血压变异度.并以家庭收缩压≥150mmHg (1mmHg=0.133kPa)为未控制的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对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生物电阻抗监测、透析前后血清钠测定、药物使用情况调查,了解水、钠负荷及药物应用合理性情况,进而针对性地分别进行降低干体质量、应用低钠透析液和合理使用降压药物的干预措施.随访2个月,观察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度情况. 结果 共有105例稳定维持HD患者进行家庭血压监测,患者居家血压变异度为(4.8±2.2/5.0±2.4)%.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有60例(57.1%),经个体化降压治疗后,居家血压从(166.3±12.6/87.5±11.7) mmHg降至(154.1±14.2/82.6±11.4)mmHg(P<0.001,t=7.223; t=4.796,P<0.001),收缩压变异度由(4.9±2.2)%降至(4.6±2.5)% (P=0.340,t=0.961).其中30例容量超负荷患者,予降低干体质量后,家庭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降低,变异系数分别下降0.4%和0.1%(P=0.027,t=2.329;P=0.041,t=2.138).12例患者应用低钠透析液(136mmol/L)后,居家血压下降,血压变异度无明显改变.其余18例容量负荷正常、未使用低钠透析的患者通过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和αβ受体阻滞剂等,居家血压下降,血压变异度减小,但未达统计学差异.结论 针对高血压HD患者高血压的病因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家庭血压及血压变异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运动血压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及血管舒张功能(FMD)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8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清VCAM-1、sICAM-1水平.分别测量高血压患者(静息组)和正常对照者静息时的舒张压以及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理单元从业护士诊室血压(OBP)及动态血压(ABPM)监测数据。方法选择参加2012年春季体检的辽宁省人民医院和辽宁省金秋医院临床科室从业护士71名为分析对象,对照组为76名同期参加健康体检的某事业单位女职工。全部入选对象均接受了OBP和24 h-ABPM检测。结果从业护士组的隐性高血压(MH)患病率为14.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3,P<0.05),而白大衣高血压(WCH)患病率为1.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1,P<0.05)。 OBP测量指标比较中,从业护士组的OSBP、ODSP平均测量值分别为(125.35&#177;15.14),(76.15&#177;9.67) mm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1.71&#177;16.62),(82.94&#177;11.2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418,3.907;P<0.05)。 ABPM监测指标比较中,从业护士组的24 h-mSBP、24 h-mDBP分别为(127.34&#177;13.46),(79.47&#177;10.36)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1.09&#177;13.73),(75.82&#177;9.1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81,2.261;P<0.05)。dSBP、dDBP、nSBP、nDBP测量值和负荷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918,3.284,2.547,3.544,2.864,2.561,2.623,2.837;P<0.05)。结论大医院临床护理单元从业护士群体ABPM各类监测指标及血压负荷值较高,OBP测量值较低,并存在着MH患病率增加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血压水平高低、脉压差大小、平均血压值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461例因动脉硬化所致慢性疾病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对象通过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两组(颈动脉斑块组1012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449例),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记录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分别计算每个患者的脉压差(PP)、平均动脉压(MBP),并分析这些数据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非颈动脉斑块组[(80.5±5.4)岁与(77.3±5.9)岁,t=-4.233,P〈0.01];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24h的SBP[(132.2±17.0)mmHg与(127.5±16.0)mmHg,t=-4.893,P〈0.001]、PP[(60.8±13.4)mmHg与(55.9±12.5)mmHg,t=-5.021,P〈0.001]、MBP[(92.6±10.3)mmHg与(91.0±9.9)mmHg,t=-3.987,P〈0.01]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斑块组的发病率与年龄(OR=1.061,P=0.0001)、心肌梗死(OR=1.896,P=0.0135)、高血压分级(OR=1.177,P=0.0019)、高血脂(OR=1.353,P=0.0335)、心脏收缩功能降低(OR=2.466,P=0.0001)、下肢动脉斑块(OR=5.453,P=0.0001)密切相关。结论在老年男性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SBP升高、PP增大、MBP的升高密切相关,而与舒张压的水平关系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血压昼夜节律性对高血压病时主动脉重构的影响。方法对64例1.2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以二维超声检测主动脉重构指标,对比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和非杓型的高血压病患者主动脉重构的差异及程度,同时以36例正常血压者作对照。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非杓型组患者与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面积增大,内膜中层厚度,腔径比值及内膜中层面积,管腔面积比值显著增高;主动脉还有管腔内径及面积增大,脉搏波速度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协方差分析校正可能的影响后,差异的显著性仍然存在。讨论高血压病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加重主动脉重构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