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建宁  周桂英 《广西医学》1998,20(6):1005-1008
对374乙型肝患者血清用地高辛探针法检测HBV-DNA;用酶联法检测HBeAg、抗HBe、HBcAg、抗HBc-IgM。结果:HBV-DNA与HBeAg、抗HBeAg、抗HBe无明显相关(P〉0.05),与HBcAg、抗HBC-IgM呈正相关关系(r=0.18-0.2,P〈0.01);HBeAg组与抗HBe组HBV-DNA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以HBV-DNA为标准评价HBeAg、HB  相似文献   

2.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 P C R 和 E L I S A 技术对32 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 T P) 患儿的外周血进行了人细小病毒 B19( H P V B19) 、 E B 病毒( E B V) 、巨细胞病毒( C M V) 及乙型肝炎病毒( H B V) 系列检测。结果:病例组 H P V B19 D N A 阳性8 例(25 .0 % )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5) 。 E B V D N A 阳性2 例, C M V D N A 阳性3 例, H Bs Ag 和 H Be Ag 同时阳性2 例,4种病毒的总阳性率为46 .9 % (15/32 例) 。提示:近半数儿童 I T P 病例的发生可能与上述病毒感染有关,而 H P V B19 较其他病毒与 I T P 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LAK细胞治疗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细胞)治疗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CAH)的疗效,探讨治疗机理。方法LAK细胞治疗40例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分别检测HBVM,ALT,T细胞亚群,B细胞,IL-2,mIL-2R,NK及LAK细胞活性。疗程结束1a复查HBVM。对照组40例。结果LAK治疗组疗程结束时,HBeAg和HBVDNA转阴率分别为22.5%和4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均<0.001)。疗程结束1a复查HBeAg、HBVDNA转阴率分别达40.0%和68.6%。治疗后患者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IL-2水平及mIL-2R表达,NK细胞及LAK细胞活性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1)。尤以HBeAg转阴者,IL-2升高更显著(P均<0.005)。结论LAK细胞疗法有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免疫紊乱和清除乙肝病毒的效用,但主要不是LAK细胞的溶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sAg,HBeAg,抗-HBe,抗-HBc和抗-HBs;PCR检测血清HBVDNA.结果:37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sAg,HBe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分别为17例(45.95%),4例(10.81%),16例(43.24%)和9例(24.32%),而抗-HBs全部阴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BVDNA,18例(48.69%)阳性,非常显著地高于HBeAg检出率(P<0.01).抗-HBe阳性中有7例PCR-HBVDNA阳性.HBV总感染率89.19%.结论:提示原发性肝癌发生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PCR与ELISA法在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中的差异。方法:用PCR和ELISA法对803例疑似乙肝者做了HBVDNA和乙肝五项指标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在HBsAg(+)的736例中HBVDNA阳性率58.77%。HBeAg(+)的353例中HBDNA阳性率为96.3%。HBeAg(-)的408例中HBVDNA阳性率为23.0%。HBsAg和HBeAg均(-)的25例中HBVDNA阳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对52 例轻、中度高血压病( E H)患者和30 例正常人进行 24 h 动态血压监测( A B P M),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其左室舒张功能( L V D F),并对两者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E H 组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 P V A)、舒张晚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 Ai)及 P V A/ P V E比值增大,舒张早期血流速度时间( Etim e) 延长、 E峰充盈分数( E F F)变小, A 峰充盈分数( A F F)增大, I V S T、 P W T、 L V M、 L V M I增加, L A D 扩大,均与对照组相差显著( P< 0.05~0.01)。其中日间、夜间 S B P及其负荷值均与 I V S T、 P W T、 L V M I、 P V A  P V E 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 0.31~0.63)。结论: E H 患者早期出现 L V D F 异常; A B P M 在评价 E H 心脏靶器官损害方面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A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制。方法应用生物学方法检测HBeAg、HBVDNA均阳性慢乙肝患者治疗前后IL-2水平。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0.4%和68.6%。治疗前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有显著提高(P<0.005)。依HBV标记阴转情况分组:1组HBeAg(-)、HBVDNA(-)16例;2组HBeAg(+)、HBVDNA(-)9例;3组HBeAg(+)、HBVDNA(+)15例。1、2组治疗前IL-2均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均明显提高(P<0.005,P<0.01)。3组治疗前IL-2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IL-2比对照组低(P<0.02)。结论IL-2水平明显降低的慢性乙型肝炎采用LAK细胞回输治疗HBV标记阴转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携带孕妇胎儿宫内感染率和乳汁中乙肝病毒( H B V) 阳性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乙肝血清学指标阳性产妇是否适于哺乳。方法:对52 例乙肝血清学指标阳性的产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斑点杂交法分别检测脐血和初乳中的 H B V 标志物( H B V M) 以及 H B V 脱氧核糖核酸( H B V D N A) ,并对比分析。结果:孕妇 H B V 阳性与相应的脐血和初乳中的 H B V M 阳性率以及 H B V D N A 的检出率呈高度的一致性( P > 005) 。52 例 H B V M 阳性的孕妇中,脐血和初乳中 H B V D N A 的检出率均以乙肝表面抗原( H Bs Ag) 、乙肝e 抗原( H Be Ag) 及乙肝核心抗体( Anti H Bc)3 项阳性者最高(8571 % 和9286 % ) , H Bs Ag 、 H Be Ag 双项阳性者次之(80 % ) , H Bs Ag 单项阳性者最低(20 % ) 。结论: H B V 宫内传播以及初乳排毒率与母亲的 H Bs Ag 和 H Be Ag 状态密切相关。直接检测初乳中 H B V D N A 为指导哺乳的最可靠方法。血中 H Bs Ag 、 H Be Ag 和 Anti H Bc3 项阳性以及 H Bs  相似文献   

9.
梁新威  覃云鹏 《右江医学》1998,26(3):185-186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田阳县参加健康体检的9920名饮食服务行业人员,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麝香草酚(TTT)的检测,结果表明HBsAg和HBeAg阳性率分别为12.98%和2.84%;ALT和TTT异常率为2.64%,HBsAg检出率1992年最高,1995年最低(χ2=5.81,P>0.05);HBeAg阳性检出率1995年最高,1993年最低(χ2=11.23,P<0.0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TT、ALT异常率1992年最低,1994年最高(χ2=4.62,P>0.05);城乡HBsAg、HBeAg感染率无差异;18~27岁感染率最高,46~65岁最低;男性感染率比女性高(χ2=5.42,P>0.05)。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蚂蚁乙肝宁对320例HBV-M(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转换的疗效观察。以聚肌胞治疗300例作对照。对五项HBV-M检测结果表明治疗组HBsAg、HBeAg阴转率以及抗HBe阳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HBsAg阴转率达18.4%,HBeAg阴转率达57.5%。  相似文献   

11.
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敏  高文军  高齐明  冯健华  魏环 《广东医学》2006,27(8):1127-112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32例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拉米夫定治疗,4l例患者用护肝药作对照,疗程2年以上,疗效评估包括肝功能和HBV复制指标。结果拉米夫定治疗24个月后,肝功能的复常率明显优于护肝治疗组(84.3%对58.54%,P〈0.05),HBV DNA转阴率显著优于护肝治疗组(81.25%对14.63%,P〈0.01)。拉米夫定治疗9个月开始出现YMDD变异,24个月时YMDD变异率为15.63%,YMDD变异后2例肝功能再次出现异常。护肝治疗组3个月后,随着疗程的延长肝功能的复常率无明显增加。结论拉米夫定对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出现变异耐药后需要更换其他抗病毒药物。护肝治疗3个月无效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水飞蓟宾(商品名水林佳)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的长期疗效。方法 选择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90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水林佳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退黄、降酶、抗纤维化、支持及对症处理。疗程6~67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清病毒水平、肝功能、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HBVDNA阴转、HBeAg转换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6~12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37~67个月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变异率分别为11.4%、22.7%、34.1%、38.6%。治疗后治疗组未发生YMDD变异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水平及Child—Pugh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水林佳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可抑制病毒复制,降低YMDD位点累计变异率,改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闫涛  季伟  杜宁  赵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7):1056-1058,1061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拉米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和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拉米夫定疗程至少12个月.观察组联合白细胞介素2,时间为6个月.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47例,观察期24个月.结果 6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ALT的复常率分别为82.0%和68.1%(P>0.05);12个月时分别为90.0%和70.2%(P<0.05).6个月时两组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12个月时,两组HBeAg阴转率和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差异仍无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HBV DNA阴转率(92.0%)显著高于对照组(70.2%)(P<0.05).至24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血清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用药12个月、24个月时两组HBV YMDD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CHB安全有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9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口服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应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均为1年。结果:治疗1年后,观察组HBV DNA阴转率为81.3%,对照组HBV DNA阴转率为60.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为52.1%,对照组为2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年后,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95.8%和9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V YMDD变异率为2.1%,明显低于对照组14.6%,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无一例患者死亡,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拉米夫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和苦参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分为苦参素组、拉米夫定组和联合治疗组3组,每组20例。苦参素组口服苦参素胶囊,拉米夫定组口服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组口服苦参素胶囊和拉米夫定,疗程为12个月。治疗结束后,分别检测血清HBeAg、抗-HBe、HBV DNA和基因YMDD变异。结果:在治疗12个月时,联合治疗组HBeAg、抗-HBe转换率及HBV DNA转阴率优于苦参素组和拉米夫定组,YMDD变异率较苦参组和拉米夫定组低,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指标苦参组和拉米夫定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可减少YMDD变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联合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和单用抗米拉定治疗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的活动性肝硬化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62例HBeAg和HBV-DNA阳性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分为拉米夫定联合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联合治疗组(30例)和单用拉米夫定对照组(32例),治疗24个月后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24个月后,联合治疗组46.4%病人获得HBeAg血清转换,对照组21.4%发生HBeAg血清转换(P<0.05)。同时联合组14.3%发生YMDD变异,而对照组46.4%发生变异(P<0.01)。两组病人HBV-DNA载量都明显下降,肝组织学获得进步。随访6个月,联合治疗组HBeAg血清转换率(64.3%)仍显著高于对照组(28.6%)。结论拉米夫定联合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治疗病毒复制活跃的活动性肝硬化在HBeAg血清转换和YMDD变异上比单用拉米夫定有更好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HBV-DNA载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DNA载量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与HBV-M、拉米夫定治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280例乙肝患者HBV-M和HBV-DNA载量进行检测;同时动态检测32例乙肝患者48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血清HBV-M和HBV-DNA载量变化。结果:HBeAg(+)组患者血清HBV-DNA载量显著高于HBeAg(-)组(P<0.01);不同临床类型急性肝炎组HBV-DNA载量与其它组比较(P<0.05);其它各组HBV-DNA载量之间比较(P>0.05);拉米夫定治疗12周、24周、48周后HBV-DNA载量迅速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01);HBV-DNA载量下降明显较HBeAg血清学转换发生早。结论:HBeAg是反映HBV-DNA复制的重要指标;HBV-DNA载量测定是反映HBV复制和判断药物疗效的最直接、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疗肝3号对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为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和疗肝3号;对照组40例为单用拉米夫定,疗程均为18个月,每3个月分别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YMDD变异株、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在治疗12个月时,治疗组出现2例(5.00%)变异,对照组5例(12.50%),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18个月时,治疗组出现4例(10.00%)变异,对照组12例(30.00%),差异有显著性(P<0.05)。停药6个月后治疗组在HBV-DNA阴转、HBeAg/抗-HBe血清转换、HBeAg阴转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外周血CD4+亚群水平上调,CD4+/CD8+比值趋于正常,停药6个月后仍持续保持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拉米夫定联合疗肝3号有调节CHB患者细胞免疫水平的作用,可减少YMDD变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比较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52例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德福韦酯组28例,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d;拉米夫定组24例,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疗程均为48周。均给予常规护肝及支持、对症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肝功能、HBeAg、HBV DNA、肝纤维化标志物(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肾功能的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复常率、血清HBV DNA转阴率、HBeAg/抗HBe转换率均随着疗程的延长而增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48周时拉米夫定组有2例发生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变异,变异率2/24(8.3%),阿德福韦酯组无病毒变异发生。2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治疗至24周时明显下降,且随着疗程的延长进一步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在抗病毒治疗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相似,但病毒耐药突变率较拉米夫定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68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保肝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阿德福韦酯(10 mg/d),B组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C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为48周。观察所有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以及Child-Pugh评分。结果:通过抗病毒治疗,3组无一例死亡。随治疗时间的延长,A组患者ALT复常率逐渐增高,且与B组和C组相比,治疗48周末ALT复常率明显增高(P0.05)。Child-Pugh评分有明显改善(P0.01)。A、B、C组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0.8%、13.6%、9.1%,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62.5%、31.8%、27.3%,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使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能快速抑制HBV DNA的复制,有效提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复常率,改善肝功能,延缓病情发展,实现肝硬化治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