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手术及创伤后血液可呈高凝状态,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栓塞(PE),在国外发病率高达24~38%。受到广泛重视;在我国此项并发症甚少,其原因值得探讨。为此我们对不加选择的34例大中型手术的术后凝血及纤i容二系统变化进行了观察。实验方法 3遵例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1.  相似文献   

2.
手术及创伤后血液可呈高凝状态,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栓塞(PE)。根据国外资料,发病率可高达24~38%,但我国这类并发症甚少。Nandi在香港用~(131)Ⅰ标记纤维蛋白原测定150例中国人术后DVT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实用医学》2004,6(14):83-84
  相似文献   

4.
围体外循环期凝血与纤溶活性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围体外循环(CPB)期凝血、纤溶活性状态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火箭电泳法、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了20例围CPB期病例的Ⅷ因子相关抗原(VWF);抗凝血酶Ⅲ(ATⅢ:Ag);纤溶系统指标,纤溶酶原活性(plg:ac),纤溶酶活性(plm:a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c),同步测定血小板计数,血细胞压积(HCT),结果显示,CPB开始后血小板,ATⅢ:Ag,plg:ac明显下降,而VWF、plm:ac、tpA:ac均升高,术后24h虽有恢复但仍异常,说明围CPB期存在凝血激活及纤溶活化,而纤溶过度活化是CPB术后非外科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休克病人凝血、纤溶动态变化的研究重庆医科大学第二医院(400010)李生伟朱仕钦沈庆明罗文军叶友坤感染性休克发展过程中有凝血或纤溶改变〔1~3〕,其平衡破坏可加重休克程度,研究休克病人凝血、纤溶变化有助于临床早期预防、合理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作者...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3例冠心病患者及40例非冠心病者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1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组(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16例)和对照组(40例),用一期法测定血浆FⅦ凝血活性并同时测定血浆tPA,PAI,FG和D-二聚体值。结果: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纤溶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病后FⅦc持续维持较高水平;陈旧性心肌梗死组FⅦc水平较急性心肌梗死组有所下降,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病后FⅦc急剧增高后迅速下降,两者回落后仍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73例冠心病患者及 4 0例非冠心病者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 (17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组 (2 0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2 0例 )、稳定性心绞痛组 (16例 )和对照组(40例 )。用一期法测定血浆FⅦ凝血活性并同时测定血浆tPA ,PAI,FG和D -二聚体值。结果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纤溶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病后FⅦc持续维持较高水平 ;陈旧性心肌梗死组FⅦc水平较急性心肌梗死组有所下降 ,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病后FⅦc急剧增高后迅速下降 ,两者回落后仍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等凝血纤溶活性因子及内皮功能指标变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于入院后当日对ACS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的VWF,ATⅢ,t-PA,PAI-1水平进行检测,并对ACS组与对照组VWF与ATⅢ、t-PA与PAI-1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随访6月左右,观察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CS组患者的血浆VWF,t-PA,PAI-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P<0.05),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者血浆VWF,PAI-1水平较未发生者高(P<0.05,P<0.05),ATⅢ水平较未发生者低(P<0.05).同时,两组VWF与ATⅢ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P>0.05),而t-PA与PAI-1均呈明显正相关性(P<0.05,P<0.05).[结论]VWF、ATⅢ、t-PA,PAI-1等参与ACS发病机制,ACS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纤溶功能紊乱以及内皮功能损害.因此,上述因子水平的监测对于ACS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并且,适当应用抗凝药物及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可能有助于ACS的合理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和纤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探讨糖尿病(DM)病人纤溶功能改变及其对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的影响,分析其纤溶功能紊乱的可能原因。②方法应用显色底物法测定65例糖尿病病人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A)、纤溶激活活性(FAA)和纤溶抑制活性(FIA),同时测定空腹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病人按有无血管病变和DM类型分组,并与正常人对照,应用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做统计学分析。③结果DM组PA与FI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3.395,3.401,P均<0.001),FAA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3.212,P<0.01)。在无血管病变时,P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FAA与FIA有显著性变化,Ⅱ型糖尿病组FIA明显高于Ⅰ型(t=2.893,P<0.01)。FIA与高甘油三脂血症、高糖血症呈明显正相关(r=0.301,P<0.05;r=0.325,P<0.01)。④结论糖尿病病人存在纤溶功能紊乱并且是糖尿病性血管病变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清CRP与纤溶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纤溶活性变化.方法 检测并比较47例ACS病人、41例稳定型心绞痛(SA)病人和4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CRP、纤维蛋白原(FIB)、血脂、D-二聚体浓度,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及白细胞(WBC)总数.结果 与SA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ACS组病人CRP、FIB、WBC、D-二聚体及PAI-1明显升高(F=6.027~2 543.668,q=3.571~16.098,P<0.05、0.01),tPA降低(F=4.138,q=3.043~3.913,P<0.05);CRP与D-二聚体及PAI-1活性呈正相关(r=0.326、0.393,P<0.05、0.01),与tPA活性呈负相关(r=-0.387,P<0.05).结论 ACS病人炎症标志物水平增高及纤溶活性降低,CRP水平升高与纤溶活性降低密切相关.炎症反应及纤溶活性降低在AC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肝炎患者纤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肩关节周围炎的防治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510260)邱辉【关键词】肩关节周围炎防治功能锻炼1坚持自行肩关节运动锻炼1.1双手握拳,屈肘90°,进行有规律地用力使两肩关节同时外展90°,每次做30下,早晚各1次。1.2肩关节外展90°,屈肘、两手掌...  相似文献   

15.
<正>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7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78例,男27例,女51例;年龄46~75岁, 平均63岁;46~55岁者21例,56~65岁者43例,66岁以上者14例;病程15 d~2年,其中小于3个月者30例,3~6个月者23例,7~12个月14例,13个月及以上者11例;患侧左肩者37例,右肩者35例,双肩者6例。对照组39例,男 14例,女25例,年龄45~73岁,平均63.2岁;46~55岁者10例,56~65岁者22例,66岁以上者7例;病程16 d~2年, 其中小于3个月者14例,3~6个月者11例,7~12个月者7例,13个月及以上者7例;患侧左肩者18例,右肩17例,双肩 4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和纤溶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发色底物、免疫比浊和凝固等方法定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凝血酶(A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聚体率(PAgT),分别与对照组凝血纤溶各项指标比较。结果脑梗死组PAgT、D-D、Fbg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AT低于对照组;tPA低于对照组(P<0.01);PAI-1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低温体外循环围术期内皮细胞凝血及纤溶活性变化。方法 选择20例先天性心脏病缺损患儿,于肝素化后体外循环前、转流30min、开放主动脉5min、停机、停机后4h、术后第1日晨取静脉血测循环内皮细胞(CEC)数,同时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浓度、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并测定血不同时间的CEC数。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及体外循环结束后各时相点CEC数、vWF浓度均较体外循环前显著增加(P<0.05);体外循环期间t-PA活性显著升高(P<0.05),停机后t-PA活性逐渐下降,术后第1日t-PA活性与转流前无显著差异(P>0.05);转流后PAI-1活性显著下降(P<0.05),停机后PAI-1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 低温体外循环可致血管内皮细胞激活或损伤,并致凝血及纤溶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 :收集 4 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39例同时采集脑脊液 ,测定脑脊液及血液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脊液及血液中t PA及PAI 1水平 ;且脑脊液和血液中t PA与PAI 1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4 5 2 (P <0 .0 1)和 0 .4 2 9(P <0 .0 5 ) ;脑脊液与血液中t PA含量也呈正相关 ,r =0 .348(P <0 .0 5 )。结论 :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重要作用 ,对血栓性疾病测定t PA及PAI 1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损伤与凝血纤溶指标变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宏  张七一 《齐鲁医学杂志》2005,20(6):485-486,488
①目的探讨内皮损伤的分子标志物与原发性高血压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关系。②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98例不同分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和36例健康对照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水平,并进行比较。③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2、3级高血压组VWF、PAI-1水平显著增高,2、3级高血压组TM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F=4.39~6.66,q=2.93~7.06,P〈0.05);不同分级之间比较,2、3级高血压组TM、VWF、PAI-1水平显著高于1级组(q=2.82~6.37,P〈0.05)。④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存在的血管内皮损伤、抗凝作用减弱、血小板黏附与聚集、纤溶活性下降,可能是其并发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水平的改变,及沙利度胺(thalidomide,THL)联合治疗的影响,并在细胞水平研究MM及TH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对MM初发患者50例(THL联合治疗27例,其他治疗23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测定血浆FIB、D?Dimer、AT?Ⅲ水平,同时体外构建MM细胞和HUVECs共培养体系,在加与不加THL干预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细胞培养上清中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与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水平。结果:MM患者血浆D?Dimer、FIB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ATⅢ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THL联合治疗者血浆D?Dimer、FIB表达较初发患者及其他治疗者显著升高,ATⅢ水平较初发患者及其他治疗者显著下降。体外试验中,共培养体系中的HUVECs tP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减低,PAI?1表达水平升高。THL能显著抑制对照组及共培养组HUVECs的tPA分泌(P=0.021、P=0.033),增加PAI?1分泌(P=0.017、P=0.024)。结论:MM患者血栓的形成与凝血反应增强、抗凝及纤溶因子活性降低有关,THL治疗可加重MM患者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