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年人非心脏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是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我院近10年来为老年患者施行大中型非心脏外科手术1 655例,术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5例(0.9%).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巨大心脏伴肺动脉高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巨大心脏伴肺动脉高压并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围术期护理经验。结果手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15例,其中肺部感染5例,肺不张3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经过心理护理、增强营养支持、加强呼吸道护理、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及维护心脏及各器官的功能等护理,治愈41例,死亡5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做好巨大心脏伴肺动脉高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工作,有助于患者康复和降低手术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死亡原因。方法 对我院1993年至1999年12月44例老年非脏手术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29例,有21例死于术后后并发症。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脏事件,肺部感染及晚期恶性肿瘤。随访期死亡15例,12例死于晚期恶性肿瘤。结论 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是其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恶性肿瘤是随访死亡的主要原因。预防和治疗术后心肺并发症,对降低才年冠非心脏手术患者的早期死亡率有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60岁以上心脏瓣膜置换手术387例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998年5月至2006年5月共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1116例,60~89岁患者387例(老年组),其中男178例,女209例,按年龄60~64岁、65~69岁、70~89岁分为3组,手术在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行瓣膜置换术,并发严重冠心病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心血管畸形者行矫治术。分析老年人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特点,并以同期13~59岁的729例(非老年组)作比较。结果老年组术后早期(30 d内)发生各种并发症55例,并发症发生率14.2%,高于非老年组的11.2%(P〈0.05)。主要并发症为心包积液、胸腔积液、恶性心律失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老年组术后早期死亡10例(2.6%),60~64岁4例、65~69岁3例、70~89岁3例;非老年组死亡31例(4.2%)。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呼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降低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是老年患者围术期很常见的一种心血管并发症,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导致围术期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因此,如何积极预防和治疗围术期严重心律失常是确保患者安全渡过围术期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非心脏择期手术患者,旨在探讨老年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积极预防和治疗相关危险因素,保障老年患者围术期安全.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外科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的重要原因.在美国,每年大约有2700万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而多达5万例患者于术后发生心肌梗死.POISE研究显示,非心脏手术围术期死亡率为2.7%,其中1.6%为心血管源性死亡,心血管事件约占非心脏手术相关性死亡原因的50%[1].  相似文献   

7.
1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原因,探讨降低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1998年10月至2012年3月我科施行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16例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术中死亡4例,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COS)不能停体外循环2例,主动脉口血1例,早期左心室破裂1例。其他12例死于术后3h至27d,其中LCOS4例、迟发型左心室破裂2例、肾功能衰竭2例、呼吸功能衰竭2例、甲亢危像1例。结论术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术中尽可能缩短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减少手术意外,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的关健。  相似文献   

8.
387例婴儿心脏手术的配合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婴儿心脏手术围术期护理特点。方法 对387例婴儿心脏手术围术期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 手术时间1-7h,平均3h。术中死亡8例,术后1月内死亡11例,死亡原因主要为低心排、呼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结论 婴儿心脏手术围术期护理有其特点,应保持患儿安静,水及电解质平衡,特殊器材的准备,术中及术后呼吸、循环的监测,防止患儿手术以外的损伤等,对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因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自2007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施行心脏瓣膜再次手术的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2例(32.3%),女性193例(67.7%),年龄2~72岁,收集患者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状态,初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死亡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生物瓣毁损、机械瓣功能障碍或其他病因;全组围手术期死亡18例,病死率6.31%,主要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多器官衰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OR=3.530,P=0.049),术前心功能IV级(OR=4.025,P=0.025),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min(OR=5.748,P=0.004),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h(OR=4.770,P=0.025),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较高,准确的把握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的保护,术后加强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监护和处理,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术前心功能IV级,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是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危重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46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MVR)27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6例;同时行三尖瓣环缩术12例,左房折叠术11例。结果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死亡7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2例、术后脑出血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4例。结论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应注意围手术期处理,适当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并了解我院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方法:收集我院从2005年1月~2010年10月共行4897例瓣膜手术(包括瓣膜成形和置换)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围术期死亡率为0.572%(28/4897),围术期主要死因依次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心力衰竭10例(35.7%),严重室性心律失常8例(28.6%),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14.3%),左心室破裂2例(7.14%)。结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我院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选择90例年龄≥60岁的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手术期各个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早期死亡8例,病死率为8.89%。术后发生并发症34例,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心室颤动、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再次手术、心功能(NYHA)分级、体外循环时间是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症状严重而合并症少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高危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重症、高危心脏瓣膜疾病的特点及提高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3例高危瓣膜病患者施行了瓣膜置换手术及相关的辅助手术,对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手术方法的选择、围手术期处理要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2例,术后重要并发症发生率25.6%(11/43),41例康复出院,出院时心功能Ⅰ级者15例,Ⅱ级者23例,Ⅲ级者3例,出院后一个月复诊心功能进步至Ⅰ级者31例,Ⅱ级者10例。结论高危患者只要选择好手术时机,尽可能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重视术后潜在的危险并发症等,可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脏及大血管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心脏及大血管外科手术的患者资料,统计其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及相关因素。结果 1990例患者术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共有122例,其中脑梗塞24例,脑出血9例,谵妄55例,癫痫抽搐4例,严重认知功能障碍30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外周血管疾病,既往卒中史、体外循环时间长,围术期低心排量、术后低氧血症、围术期心房颤动(房颤)是术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高龄、围术期低心排量、围术期房颤三个因素呈高度相关。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心脏及大血管外科术后可能发生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存在高危因素者需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保障手术成功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危重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和围术期处理。方法 1991年10月—2003年12月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46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28~65岁。术前心功能Ⅲ级22例,Ⅳ级24例。二尖瓣置换术1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术25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38例,左房血栓清除术8例。结果 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死亡1例。结论 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应注重围术期处理,适当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脏手术的危险因素、手术时机和围术期管理.方法近7年对老年患者行113例心脏手术,其中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58例,单纯瓣膜手术39例,瓣膜手术同时冠状动脉搭桥术9例,其它7例.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20例(17.7%),早期死亡5例(4.4%).术前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左心室射血分数<0.5、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急症和2次手术是发生术后并发症及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人心脏病一旦有手术适应证应尽早外科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有心脏疾病或心脏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在行非心脏手术时,由心脏疾病所致的不良转归一直是临床特别关注的问题。最近,数十年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时的围术期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此文对如何识别围术期可能发生心脏事件的患者和降低围术期心脏并发症的最佳策略进行综述。1心脏风险评估模式最新修订的心脏风险评估模式(RCRI)包括了6个围术期心脏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高危外科手术、缺血性心脏病病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瓣膜置换术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瓣膜置换术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处理。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4年我院29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及远期随访资料。结果 心绞痛均消失。无围术期心梗。全组无手术死亡,围术期死亡率6.9%,术后并发症少,远期随访心功能明显改善,占88.5%,并发症少。结论 积极、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老年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51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行中、低温体外循环下阻断升主动脉手术,二尖瓣置换26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16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48例痊愈出院,随访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结论加强围术期监测和管理可提高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肌缺血与心脏事件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明确与围手术心肌缺血之相关因素及手术后心脏事件发生的关系,以期提出预防措施,减少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发生。方法 观察102例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有无心肌缺血及心脏事件发生。结果 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有38例,86.8%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仅5例(13.2%)有症状。患有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心绞痛、有心衷病史的患者围手术期缺血发生明显增高。有糖尿病患者高3.5倍,有心衰者高5.4倍。有围手术期缺血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的比例明显增高(高11倍)。结论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是围手术期心及事件发生的预警指标: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包括心肌梗死)大部分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有心绞痛和心衰病史的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