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3年7月10日,本科发现1例同时含高浓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的标本,导致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探针携带污染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职业性体液接触与刺伤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性体液接触与刺伤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无意间接触到患者的体液,特别是血液或是受到医疗器械的刺激而受伤者,这些接触和刺伤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受到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目前至少有二十种病原体可以通过该种途径传染给接触者,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最为常见。医务人员是高危人群之一。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区吸毒人群HCV和HIV感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现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吸毒人群抗-HCV及抗HIV。结果吸毒人群HCV感染率,远远高于HIV感染率。静脉吸毒者HCV感染率也显著高于非静脉吸毒者。结论吸毒人群是多种病毒的重要传染源,其HCV的高感染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加强对吸毒人群的管理,防止HCV在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联检方法的建立朱有名韩金祥吴坚美王美岭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检测已被列为筛选献血员的必检项目,目前检测这两项指标的常规方法是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测其相应抗体,...  相似文献   

5.
锐器刺伤在医护人员中经常发生,而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害。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因此,为了解医护人员被锐器损伤的相关因素,制订有效的防护措施,对本院临床科室医护人员100人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关注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防范工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锐器伤是一种职业性损伤,是导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职业因素,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穿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锐器伤还给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带来极大伤害,因此,各级医疗单位越来越关注锐器伤的防范工作,并纳入管理和考核的日程工作中。  相似文献   

7.
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接触和遭受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等感染,而发生职业危害的概率增大。这种职业危险的发生及其感染的潜在性,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有文献报道,口腔科医护人员因职业操作意外导致HIV感染,以及锐器伤害引发的血源性感染的病例很多。因此,为了保证口腔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8.
医院供应室集中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及敷料,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经常使用多种电器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中的噪声、潮湿等不良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及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据美国职业安全局(OSAA)统计显示: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人员在工作期间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等]的人数有上升趋势,特别强调锐器伤害是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已有大量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9.
余平 《检验医学》2002,17(2):95-95
近年来我们在对献血员血液检验时发现3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阳性献血者,他们均同时呈现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树琴、梁国威给本刊的读者来信中所提到的HBsAg检测在不同方法、试剂和实验室间结果不一致的问题,不光是存在于HBsAg的检测,也存在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血清学标志物,如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等的检测中。诚如作者文中提到的,造成上述不一致的原因有不同检测方法测定下限(文中为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前.经输血造成感染性疾病的种类比较多,其中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爱滋病和梅毒,这四种疾病的传染性标志物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和梅毒抗体(TP—Ab)。近年来。我国住院病人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职业感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前.经输血造成感染性疾病的种类比较多,其中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爱滋病和梅毒,这四种疾病的传染性标志物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和梅毒抗体(TP—Ab)。近年来。我国住院病人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职业感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输血前受血者血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4项检测的必要性。方法输血前留取受血者血液标本,进行以上4项检测。结果乙型肝炎阳性率为9.70%,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13%,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5.4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08%。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检测很有必要,可预防传播,减少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4.
3582例孕妇产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昆山地区孕妇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方法对昆山市妇幼保健所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的3582例孕妇(孕10-24周),产前4项传染性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82例孕妇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3.77%,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阳性率为1.06%;HCV感染阳性率为0.31%,梅毒初筛试验及确诊试验阳性率分别为0.17%、0.14%;未检出孕妇HIV阳性。结论开展孕期传染性指标产前检测,对提高优生优育、减少母婴垂直传播,减少新生儿传染病发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术前及输血前检查患者的乙肝两对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l+2)是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更有效地避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这项工作目前已成为临床输血科的一项常规检测项目。为了了解我院病人术前及输血前的情况,我们统计了本院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共2368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检测乙肝两对半、抗-HCV、抗一TP、抗-HIV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高金芳  张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1):1637-1637,1640
目的了解孕妇的血清学指标,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与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方法对2007~2009年我院产前检查的1706例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06例孕妇,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85例(4.98%),抗-HCV阳性者10例(0.586%),抗-HIV阳性者0例,梅毒阳性者3例(0.176%)。结论孕妇在孕期或产前检查血清学指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导致的一种致死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情况分析.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96例HIV感染者作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梅毒、结核抗体4项检测.结果 96例HIV感染者中,抗-HCV阳性25例,梅毒阳性25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21例,结核抗体阳性8例.结论 HIV、梅毒、HBV与HCV有相似的传播途径,病毒性肝炎是HIV感染者最常见合并感染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育龄妇女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方法按不同的就诊目的,分为人工受精前妇女组(简称人受组)、孕妇组和婚前体检妇女组(简称婚检组),检测各组妇女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结果HBsAg阳性率:育龄妇女为5.53%,其中人受组为12.62%,孕妇组为5.51%,婚检组为2.69%;人受组的HBsAg阳性率较高,人受组和孕妇组的HBsAg阳性率均高于婚检组,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x^2=27.09,P〈0.005;x^2=4.24,P〈0.050),而人受组与孕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7,P〉0.050)。抗-HCV阳性率:育龄妇女为0.37%,其中孕妇组为0.39%,其余组均为零。抗-HIV阳性率:育龄妇女为0.030%,其中婚检组为0.100%,其他组均为零。结论不孕症妇女应谨慎选择人工受精术;应进行婚检,以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相对较高的HBsAg感染率;不能认为不孕症与乙型肝炎有关;在育龄妇女中存在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但未发现两者或三者同时感染者,育龄妇女作为特殊群体,尤其要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在我国的农村或城市仍然是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每年乙型肝炎发病人数约为269万,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尚可演变为肝硬化及肝癌。而且对病毒性肝炎病因、临床、治疗方面尚有许多问题未解决,本文就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研究近况作一介绍。1对病原学诊断方面的认识病毒性肝炎病原已获公认的至少有5型,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确实还有经肠道外途径传播而引起人类肝炎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