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芳  林雄 《西北药学杂志》2003,18(4):174-174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 ,并与巴曲酶进行比较。方法 随机将 6 2例急性脑梗塞病人分为治疗组 (降纤酶组 ) 34例和对照组 (巴曲酶组 ) 2 8例。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1 .1 9%和 92 .86 % ,显效率分别为 79.4 3%和82 .1 5 % ,经 Ridit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治疗急性脑梗塞中 ,降纤酶与巴曲酶具有相同的疗效 ,尤其是降纤酶 ,其价格便宜 ,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巴曲抗栓酶治疗突发性耳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巴曲抗栓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和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的影响。方法 :2 8例病人为 (男性 17例 ,女性 11例 ,年龄 4 0 .2± 1.3a)随机均分为 2组 ,治疗组用巴曲抗栓酶隔日静脉滴注 (静滴 ) ,首次 5~ 10BU ,以后每次 5BU ;对照组用右旋糖酐_4 0 2 50mLqd ,2组均加用地塞米松静滴 ,d 1为 2 0mg ,每 3d递减 5mg ,共 2wk。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 56%和 19% (P<0 .0 5) ,有效率分别为 78%和 62 % (P >0 .0 5) ,治疗后 1wk听力分别为 4 3± 9dB和 55± 11dB(P <0 .0 5) ;BAEP恢复与对照组无差异 (P >0 .0 5)。结论 :巴曲抗栓酶治疗突发性耳聋见效快 ,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降纤酶与巴曲抗栓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抗凝与溶栓作用。方法 :UA病人 42例分为 2组。降纤酶组 2 0例、巴曲抗栓酶组 2 2例均于入院d 1,d 3,d 5分别给予降纤酶 10U ,5U ,5U或巴曲抗栓酶 10BU ,5BU ,5BU ,分别溶于0 .9%氯化钠注射液 2 0 0mL中隔日静脉滴注。结果 :降纤酶组与巴曲抗栓酶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 85 % ( 17/ 2 0 )与 86% ( 19/ 2 2 ) ,P >0 .0 5 ;心电图改善率为 70 % ( 14 / 2 0 )与 73% ( 16/ 2 2 ) ,P>0 .0 5 ;2组均于用药d 3开始凝血因子I显著下降 (P <0 .0 1) ,于用药d 5 (治疗结束 )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 (P <0 .0 1) ,但 2组组间比较 ,P >0 .0 5。结论 :2种药物治疗UA均有较好的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4.
甘露醇和巴曲酶(立止血)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小剂量甘露醇和巴曲酶 (立止血 )联合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6 6例颅内出血新生儿随机分成 2组 ,对照组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巴曲酶和小剂量甘露醇联合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 2 2例 (6 6 7% ) ,死亡 11例 (33 3% ) ;对照组显效 14例 (42 4 % ) ,死亡 19例 (5 7 6 % )。两组比较 χ2 =3 89,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小剂量甘露醇和巴曲酶联合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 ,能有效止血和缓慢脱水 ,使绝大多数患儿在用药后 4 8h内控制出血 ,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降纤酶与巴曲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 :比较降纤酶与巴曲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方法 :ACI病人 62例分为 2组。降纤酶组 36例 (男性 2 2例 ,女性 14例 ;年龄 62a±s 9a;病程 16h± 7h)采用降纤酶 10U加入 0 .9%氯化钠注射液 30 0mL中静脉滴注 (静滴 ) ,1~ 2h滴完 ,隔日静滴 1次 ,共 3次 ;巴曲抗栓酶组 2 6例 (男性16例 ,女性 10例 ;年龄 60a± 10a ;病程 17h± 9h) ,首次采用巴曲抗栓酶 10BU ,然后隔日 5BU×2次 ,加入 0 .9%氯化钠注射液 30 0mL中静滴 ,均 1~ 2h滴完。 2组均同时辅以甘露醇、极化液静滴及尼莫地平口服。结果 :2组治疗后 14d改善临床神经功能总有效率均为 92 %。结论 :降纤酶与巴曲抗栓酶治疗ACI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巴曲抗栓酶对肺原性心脏病病人血心钠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巴曲抗栓酶对肺原性心脏病病人血中心钠素 (ANP)含量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 15例(男性 10例 ,女性 5例 ;年龄 56±s 5a)接受常规治疗 (包括吸氧 ,抗生素及平喘药 ) ,巴曲抗栓酶组 15例 (男性 11例 ,女性 4例 :年龄 55± 7a)除接受常规治疗外静脉滴注巴曲抗栓酶 5BU ,加入 0 .9%氯化钠注射液 2 50mL ,每周 2次 ,共 2wk。结果 :治疗结束后巴曲抗栓酶组中ANP的含量低于对照组 (P<0 .0 5)。结论 :巴曲抗栓酶对肺原性心脏病人心功能的改善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巴曲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巴曲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时间窗及血糖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78例脑梗死病人按发病后时间分 3组 ,发病后 12h内组(A) 2 4例 ;发病后 >12~ 2 4h组 (B) 2 5例 ;发病后 >2 4~ 72h组 (C) 2 9例。各组病人均用巴曲抗栓酶首剂 10BU ,d 3及d 5各用 5BU ,静脉滴注 ;3组病人治疗前查血糖 ,治疗前、治疗后d 1,3,5,10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发病后 12h内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 2组 ,治疗后 10d的总有效率为 9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3组在治疗d 1神经功能均已出现明显的功能恢复 ,但B组与A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C组与A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C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3组治疗前后的血浆凝血因子I下降非常明显 (P <0 .0 1)。发病时血糖正常与血糖偏高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巴曲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时间窗为发病后 12h内 ,发病时血糖正常组疗效高于血糖偏高组  相似文献   

8.
巴曲抗栓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巴曲抗栓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方法 :用巴曲抗栓酶治疗 2 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 ,男性 9例 ,女性 11例 ;年龄 4 7±s 17a( 16~ 80a) ;首次剂量 10BU ,用 2 50mL 0 .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 ,静脉滴注 1.0~ 1.5h ,以后隔日用 5BU ,总量 30BU。结果 :70 %有效 ,大腿周径平均消退3.5± 2 .3cm ,小腿周径平均消退 2 .7± 0 .9cm。明确发病诱因者 12例 ,6例有效 ,8例无明确诱因者全部有效 ,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结论 :巴曲抗栓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巴曲抗栓酶 [batroxobin(DF 52 1) ]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期间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 ,DA)和海马ATP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阻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制备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沙土鼠 4 0只分成 5组 ,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对照组、巴曲抗栓酶Ⅰ组 (8BU·kg- 1)和巴曲抗栓酶Ⅱ组 (16BU·kg- 1) ,每组 8只。沙土鼠于脑缺血10min或再灌注 6 0min时处死 ,分别测定各组海马ATP ,ADP ,AMP含量和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结果 :脑缺血组海马ATP含量和纹状体DA含量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对照组 (0 .9%氯化钠注射液 )再灌注 6 0min时纹状体DA与海马ATP含量明显高于脑缺血组 ,但明显低于巴曲抗栓酶Ⅰ ,Ⅱ组。结论 :巴曲抗栓酶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海马ATP含量的恢复和减少纹状体多巴胺的释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巴曲抗栓酶对大鼠肠系膜微动脉血栓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 2 4只 ,分成 3组 ,0 .9%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巴曲抗栓酶 8BU·kg- 1和 16BU·kg- 12个剂量组 ,每组为 8只。分别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制作大鼠肠系膜微动脉血栓 ,经显微电视摄像系统和多媒体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相结合 ,对巴曲抗栓酶的疗效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巴曲抗栓酶 8BU·kg- 1组再通率为 38%(3/ 8) ,平均再通时间为 (2 7±s9)min ;16BU·kg- 1组再通率为 50 % (4 / 8) ,平均再通时间为 (34± 2 1)min。结论 :巴曲抗栓酶对大鼠微动脉血栓具有可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巴曲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进展型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巴曲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进展型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进展型脑卒中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巴曲酶与低分子肝素钙组)与对照组A(巴曲酶组)、对照组B(低分子肝素钙组)。治疗组给予巴曲酶分别10、5、5kU,1次/d静脉滴注,共用3次,第4天开始氯吡格雷片75mg/d,顿服,以及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12h,连用7d;对照组A应用巴曲酶分别10、5、5kU,隔日一次静脉滴注,共用3次,第6天开始氯吡格雷片75mg/d,顿服;对照组B第1天即开始氯吡格雷片75mg/d,顿服,以及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12h,连用7d。结果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4%,对照组A为65.63%,对照组B为86.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A、B两组。结论巴曲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治疗进展型脑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患者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治疗;B组患者单独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1周、2周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和纤维蛋白原并比较。结果治疗前A组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4.2±0.6)mol/L、纤维蛋白原水平(3.6±0.6)g/L与B组的(4.1±0.7)mol/L、(3.7±0.6)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0.78,均P〉0.05);治疗后1周及2周A组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分别为(1.6±0.5)mol/L、(1.2±0.3)mol/L,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2.6±0.5)g/L、(2.2±0.3)g/L,均明显低于B组的(2.2±0.6)mol/L、(1.4±0.4)mol/L、(3.2±0.6)g/L、(2.6±0.4)g/L(t=4.32、3.58、4.87、3.25,均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依达拉奉相比,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可以更好的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清除自由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巴曲酶 (DF- 5 2 1 )大剂量与常规推荐剂量溶栓疗效的差别。方法 选择发病后 2 4 h以内的脑梗塞患者 5 6例 ,应用 DF- 5 2 1溶栓 ,随机按 1∶ 1配对分为治疗组 (大剂量 ,d1用 2 0 BU,d2和 d3各 1 0 BU)和对照组 (常规推荐剂量 ,d1用 1 0 BU,d2和 d3各 5 BU)。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减少和治愈率 ,治疗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 ,同时提示 DF- 5 2 1能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 ,其程度与剂量无关 ,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大剂量 DF- 5 2 1治疗早期脑梗塞疗效显著 ,用药过程中也未见出血等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血栓通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确诊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45例,应用血栓通粉0.4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巴曲酶10U、5U、5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于入院第1、3、5天各静脉滴注1次。对照组41例,应用巴曲酶,用法同治疗组的用法。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学改变及临床疗效。结果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82.9%、53.6%;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4.5%、70.5%。2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巴曲酶与血栓通联合应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其改善血液学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独应用巴曲酶,且安全。  相似文献   

15.
人体β-胡萝卜素水平与肺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肺癌患者血清及胸腔积液中β 胡萝卜素的含量 ,分析和探讨β 胡萝卜素与肺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 ,对 5 5例肺癌患者及 2 3例肺良性疾病患者 ,以 5 4名健康人为对照 ,39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以 18例良性胸腔积液为对照测定β 胡萝卜素含量。结果 :肺癌患者、肺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人血清β 胡萝卜素含量均值分别为4 2 6 .1μg/L、4 6 3.5 μg/L、4 96 .5 μg/L ,肺癌组显著低于健康组 (P <0 .0 5 ) ,肺良性疾病组与健康组没有差异。恶性胸腔积液与良性胸腔积液β 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 2 4 2 .5mg/L和 32 9.8mg/L ,恶性胸腔积液显著低于良性胸腔积液 (P <0 .0 5 )。肺癌不同组织类型之间及治疗前后血清胡萝卜素含量没有差异。结论 :肺癌患者体内 β 胡萝卜素低下可能是肺癌发病的因素之一 ,这对肺癌预防及临床营养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夏磊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57-158
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62例,应用用疏血通注射液6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巴曲酶10U、5U、5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于入院第1、3、5天各静脉滴注1次。对照组40例,应用巴曲酶,用法同联合治疗组巴曲酶。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学改变及临床疗效。结果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82.5%、47.5%;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3.3%、69.2%;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均未发现出血性脑梗死。结论巴曲酶、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其改善血液学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独应用巴曲酶,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脑利钠肽 (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心衰患者 4 2例 ,心功能 (NYHA)分级为Ⅱ~Ⅳ级 ,均接受利尿剂、洋地黄、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 ,随机分为 2组 :螺内酯组 2 1例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每日给予螺内酯 2 0mg ;对照组 2 1例 ,除不给予螺内酯外 ,余处理与治疗组相同。动态观察心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 1个月NYHA分级变化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心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 3个月血清BNP 32浓度。同时使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 :螺内酯组和对照组治疗 1个月后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5 .7%和 76 .2 % (P <0 .0 5 ) ,显效率分别为 6 1.9%和 4 2 .9% (P <0 .0 5 )。两组患者治疗 1个月后 ,NY HA分级均有所改善 ,但螺内酯组治疗后改善显著(P <0 .0 5 )。治疗后螺内酯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 (P <0 .0 5 )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降低 (P <0 .0 5 )。治疗后 2组血清BNP水平均显著下降 (P <0 .0 5 ) ,但螺内酯组对照组下降更显著 (P <0 .0 1)。螺内酯组治疗前后血清BNP水平降低值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呈负相关 (r =- 0 .4 2 ,P <0 .0 5 ) ,而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呈正相关 (r =0 .6 0 ,P <0 .0 5 )。结论 :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和泛昔洛韦联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疗效。方法 联合治疗组用拉米夫定每日口服 10 0 mg,疗程 12个月 ,拉米夫定治疗开始时给予泛昔洛韦 5 0 0 mg tid口服 4个月。拉米夫定组仅给予拉米夫定每日口服 10 0 mg,疗程 12个月。结果 治疗开始后第 6个月、12个月、随访 6个月、12个月时AL T复常率、联合治疗组分别为 89.7% (2 6 / 2 9例 )、93.1% (2 7/ 2 9例 )和 93.1%、86 .2 % (2 5 / 2 9例 ) ;拉米夫定组分别为 6 4 .5 % (2 0 / 31例 )、71.0 % (2 2 / 31例 )和 6 1.3% (19/ 31例 )、5 1.6 % (16 / 31例 ) ,AL T复常率各时间段联合治疗组均高于拉米夫定组。χ2值分别为 5 .2 9、4 .90和 8.4 8、8.2 9,P<0 .0 5和 P<0 .0 1,有显著差异和非常显著意义。治疗后第 6个月、12个月和随访 6个月、12个月时血清 HBV DNA转阴率 ,联合治疗组分别为 96 .6 % (2 8/ 2 9例 )、89.7% (2 6 / 2 9例 )和 82 .8% (2 4 / 2 9例 ) ;拉米夫定组分别为 93.5 % (2 9/ 31例 )、80 .6 %(2 5 / 31例 )和 77.4 % (2 4 / 31例 )、6 7.7% (2 1/ 31例 )。各时间段 HBV DNA复常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2 0例接受肝活检复查的患者中 ,分别有 16例 (80 % )和 8例 (40 % )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得到改善 (P<0 .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d1用巴曲酶10BU,d3和d5用5BU,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静滴。对照组注射用血栓通500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日1次,14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以及对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影响。结果巴曲酶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通过对巴曲酶治疗前后实验结果比较,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对凝血酶原时间无影响。结论巴曲酶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出血风险性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徐锦萍  曹茂英 《河北医药》2003,25(10):745-746
目的 探讨胸腔内注入顺铂 (DDP)内置联合长春地辛 (VDS)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病理确诊的恶性胸腔积液 68例 ,经胸腔插管引流术排尽胸液后 ,按随机化原则分为 2组 ,治疗组( 3 6例 )在胸腔内注射DDP 5 0mg m2 ,VDS 4mg ,对照组 ( 3 2例 )在胸腔内注入DDP 5 0mg m2 ,7d后重复 1次 ,观察疗效 ,生活质量 ,生存率以及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81%,病变进展率 3 %,较对照组 5 0 %、2 5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Karnofsky评分大于 70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 (P <0 .0 5 )。治疗组 0 .5年、1年、1.5年、2年的生存率为 97%、5 8%、44 %、8%,分别高于对照组的 72 %、5 0 %、13 %、6%,其中 0 .5、1.5年的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治疗组白细胞下降较对照组明显。结论 胸腔内联合注入DDP和VDS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是一种有效的 ,副反应小 ,可耐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