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式空肠造瘘配合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49例空肠造瘘患者,分成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17)。治疗组行改良式空肠造瘘并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行常规空肠造瘘并在肛门排气后给予肠内营养。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术后9d进行营养指标监测、免疫指标监测,并记录肛门排气时间。结果治疗组并发症少、肛门排气时间短;术后9d营养指标、免疫指标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改良式空肠造瘘配合早期肠内营养,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空肠造瘘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0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观察组患者在胃癌根治术后接受空肠造瘘术。比较两组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营养支持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4天所有患者的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营养支持费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胃切除术中经空肠造瘘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尽快恢复,空肠造瘘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具有实用性高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经空肠造瘘管肠内营养的疗效和意义。方法 38例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18例和全肠外营养(TPN)组20例,EEN组于术中全部施行空肠造瘘置管术,TPN组于术中或术后施行深静脉置管术。手术后早期为EEN组18例患者实施经空肠造瘘管EEN支持,为TPN组20例患者经深静脉行TPN支持。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综合指标和营养状况。结果 EEN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PN组,排气、排便时间短于TPN组约24 h,且住院时间缩短约4 d~5 d,住院费用比TPN组平均低5 000元左右。EEN组术后1周体重、白蛋白均高于TPN组。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经空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能显著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且能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空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中的应用。方法:比较43例放置空肠造瘘营养管的胃癌患者(空肠造瘘组)与52例未放置空肠造瘘营养管的胃癌患者(未置管组)在辅助化疗期间的营养状况。结果:空肠造瘘组患者第4次化疗后PAB明显比未置管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次化疗时ALB及BMI均明显高于未置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辅助化疗中应用空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对胃癌术后营养不良或化疗副反应大的患者是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不同营养支持疗法对术后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一种能减少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最佳营养支持疗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患者208例,分肠外营养组66例、经鼻留置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组72例和空肠造瘘术肠内营养组70例。对3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法并比较分析并发症和痊愈情况。结果采用经鼻留置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 d,无并发症发生,早于肠外营养组或空肠造瘘术肠内营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患者经鼻留置空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可提供充分的营养供给,是避免术后营养支持疗法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不同途径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90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经鼻留置空肠营养,观察组使用空肠造瘘置管肠内营养。统计两组的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应用空肠造瘘置管肠内营养能促进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且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延期留置空肠穿刺造口管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于胃癌根治术中放置空肠穿刺造口管。A组术后经空肠造口管行早期肠内营养至出院后两周;B组术后经空肠造口管行早期肠内营养至出院时结束。观察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状态恢复情况。结果 A组出院时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如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A,IgM)和T细胞亚群(CD4,CD8, CD4/CD8)、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院后两周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期留置空肠穿刺造口管肠内营养可以促进胃癌根治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刘玲玲 《大家健康》2017,(12):213-214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经空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与护理.方法:收集50例胃癌术后经空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护理的临床资料,总结经空肠造瘘管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结果:50例胃癌术后患者经空肠造瘘管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均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加速了患者术后恢复.结论:空肠造瘘管是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途径,是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空肠造瘘营养管及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根治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采用计算机随机方式将8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鼻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供给,实验组采用空肠造瘘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供给,观察两组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营养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白蛋白水平。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且两组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营养管留置时间及白蛋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空肠造瘘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供给的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6月—12月收治的60例胃癌手术需进行营养护理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 研究组进行肠内营养的护理,对照组进行肠外营养的护理. 对2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进食时间等护理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实行肠内营养护理,能够缩短康复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并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鼻肠管及空肠营养性造口管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道肿瘤术后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在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的226例术后上消化道肿瘤患者中,148例采用鼻肠管,78例采用空肠营养性造口管。结果226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效果良好。应用空肠营养性造I:1管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O.01)。结论不论是鼻肠管还是空肠营养性造口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具有保护胃肠黏膜屏障、促进肠道激素分泌、防止细菌易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空肠营养性造口管引起的不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经留置鼻空肠营养管与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实施全胃切除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54例,按肠内营养方法不同分为留置鼻空肠营养管组(A组)32例和空肠造口组(B组)22例.比较两组肠内营养完成情况、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指标变化.结果:A组有3例改行肠外...  相似文献   

13.
肠内营养治疗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贺  项和平  张长乐 《安徽医学》2010,31(10):1177-117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胃排空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43例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中,有13例应用肠外营养(PN组),30例利用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灌注瑞素施行肠内营养(EN组)。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胃肠减压量、胃排空障碍恢复时间及术后体质量减轻数,评估肠内营养的疗效。结果经治疗后与肠外营养组比较,肠内营养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减少(7.9±2)d,胃排空障碍恢复时间平均缩短(4±1)d,胃肠减压量较PN组明显减少,体重减少较PN组少(3.1±0.1)kg。结论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改善,是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樊静  康俊凤  李莉 《农垦医学》2013,(5):445-448
目的:比较全胃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胃癌术后早期恢复的效果。方法:将78例胃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EN组和对照组。EN组于术后第2天起给予EN制剂,对照组病人于术后第2天起给予TPN液。所有病人均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8天分别检测营养指标(血浆总蛋白、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和体重),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EN组病人术后第8天血浆总蛋白、血浆清蛋白和体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浆血红蛋白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EN组术后与感染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CNP)在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54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分别按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和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比两组不同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肛门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状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120例胃癌患者,按术后不同营养方法分为研究组(早期肠内营养)60例和对照组(全胃肠外营养)60例,研究组在术后48 h开始输注部分肠内营养制剂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在术后7 d采用完全静脉营养,比较两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同。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的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方法,能够促进胃癌术后肠道功能的早期恢复,缩短住院天数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及评价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对本院普外科收治的60例胃癌手术患者治疗作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对照组(共30例)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共30例)。对照组术后常规处理,EN组术后24~48h开始经空肠营养管滴注肠内营养液共7d,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术后8d进行人体相关指标测量,进行支持前后自身对照及组间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营养状态、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EN组除1例因腹胀明显不耐受外均按计划完成治疗,治愈出院,EN组和对照组在并发症比较上差异无显著性,EN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但两组排便功能的恢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8d两组体重均明显减轻(P<0.01),而术前、术后白蛋白的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EN组住院时间及营养费用少于对照组。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简便、经济,优于肠外营养。与TPN支持相比,EN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胃肠功能及营养状况恢复,胃癌根治术后EEN支持是安全可行的,是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患者营养状态恢复快、对肝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患者的实施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0年12月在黄山市人民医院行食管癌切除、经食管床胃食管吻合术的食管癌患者120例,其中65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55例行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理化指标。结果术后肠内营养组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反而肺部感染、静脉炎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静脉营养组低(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优于静脉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患者较对照组术后白蛋白水平高,低钾血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内营养的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胃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患者(实验组)54例,对比同时期肠外营养途径患者(对照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营养评估指标(血液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方面的差异,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排气及相关肝脏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术后恢复良好,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营养评估方面的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排气时间方面,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肝功能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早期为机体提供术后恢复的营养物质,有利于胃癌患者术后的早期恢复,可作为胃癌患者术后的重要营养支持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Most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ho undergo gastrectomy develop malnutrition. It is, therefore, crucial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eans to provide nutrition for these patients. To perform home enteral nutrition (EN) to ensure adequate nutritional intake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e placed a jejunostomy catheter during gastric surgery. Most patients showed improved nutritional status.
Methods  Twenty-nine inpatients at our hospital underwent radical gastrectomy and jejunostomy from December 2002 to December 2007 and were designated as the jejunostomy group, and 32 matched patients without a jejunostomy tube were designated as the tube-free group. The jejunostom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N from 72 hours to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 tube-free group did not receive EN. Data including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body weight, body mass index (BMI), 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NRS) score, 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 (KPS), and laboratory biochemical indicators were documented respectively and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 week 1, both groups showed decreased body weight and BMI at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 weight loss in the jejunostomy group ((7.1±3.3) kg)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tube-free group ((9.9±3.1) kg). Similarly, BMI decreased by (2.4±1.0) kg/m2 in the jejunostomy group,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in the tube-free group ((3.2±0.9) kg/m2).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NRS ≥3 was decreased in the jejunostomy group, but was increased in the tube-free group, and this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otal lymphocyte count, hemoglobin, albumin and prealbumin, and adverse drug effects.
Conclusions  Short-term (3 months) EN supplementation via jejunostomy tube can reduce the risk of malnutrition and weight loss, and improve tolerance of chemotherapy. Tube feeding is reliable for achieving these goals because it is not important whether or not the patients have appet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