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CPR)方法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肺潮气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5~2009年行标准CPR 60 min后自主循环和呼吸均未恢复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16例,分别进行腹部提压、胸外提压和胸外按压CPR,测定并比较三种方法复苏时患者的潮气量.结果 与单一胸外按压比较,腹部提压、胸外提压CPR测得的潮气量均显著增高(P<0.01).与胸外提压CPR相比,腹部提压CPR能使复苏患者获得更高的潮气量(P<0.05).结论 腹部提压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并符合呼吸生理的有效的CPR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和非同时机械通气在心肺复苏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控制机械通气组和与胸外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组。采用控制通气模式机械通气与持续循手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后者采用手控通气模式机械通气(MAMV)与间断徒手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配配合进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每5次后暂停1次,在暂停间期给予MAMV1次,之后通气与按压依此比例进行。2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等监测。结果:与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组的SpO2、VT均明显高于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模式通气组的SpO2和VT,P均<0.05;而peak则明显低于后者,P<0.05;2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差别。结论:与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在提高SpO2、VT,降低Ppeak,恢复窦性心律及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控制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连续按压联合规则通气和30:2按压通气策略对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家猪的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气交换的影响。方法:通过电致颤法建立10分钟室颤家猪模型,16头动物随机分为连续按压联合规则通气组(CC组)和30:2通气组(VC组)。两组动物均使用机械按压,CC组的动物以连续不间断按压联合每分钟10次的呼吸频率进行通气,而VC组中以30:2的按压通气比进行机械心肺复苏。心肺复苏6分钟后予单次120 J电击除颤。复苏过程中以及复苏后连续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检测血气分析。结果:复苏期间VC组与CC组的冠状动脉灌注压以及动脉PH,PO_2以及乳酸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动物均成功复苏,复苏后两组动脉pH,PO_2,以及乳酸均无显著性差异。然而,与VC组动物相比,在CC组动物中明显观察到更多的肋骨骨折。结论:连续按压联合规则通气和30:2按压通气策略对心跳骤停家猪复苏过程以及复苏后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交换效果一致,但增加了肋骨骨折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院两年来急诊初级心肺复苏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间44例心肺复苏病例。观察其心跳骤停发生地点、骤停时间、病因、肾上腺素用量、有无电除颤及机械通气等指标。结果:成功组复苏前骤停时间比失败组短(P<0.05);在院内发生骤停的复苏成功率比院外要高(P<0.01);成功组需要的胸外按压时间和肾上腺素总量均低于失败组(P<0.05)。结论: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基础因素包括心肺复苏前骤停的时间、地点、基础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是否及时开放气道、进行胸外按压的时间、肾上腺素的用量等可预测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ICU内心肺复苏的执行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CU内心肺复苏的执行与结果。方法:以队列研究的方式,前瞻性观察我院经培训的ICU医生实施心肺复苏的具体情况。结果:(1)心跳呼吸骤停有三种形式,以心跳骤停为主,且以室性逸搏最多。(2)均能给予人工通气,首次除颤成功率88.5%。(3)呼吸骤停组及室速 室颤组复苏成功率高(23.8%比2.9%,P<0.01;42.9%比14.5%,P<0.05),室性逸搏 等电位线组复苏成功率低(15.5比70.5%,P<0.01)。结论:ICU内心跳呼吸骤停的最多形式是室性逸搏。呼吸骤停及室速、室颤的复苏成功率高,而室性逸搏的复苏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6.
耿志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0):2298-2298
目的 探讨前列腺电切综合征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为预防前列腺电切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术前及术中不同时期呼吸频率(F)、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MV)、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呼吸频率(F)、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MV)、脉搏氧饱和度(SpO2)在手术30 min以后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腺电切术中肺通气功能及脉搏氧饱和度的监测对TURS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夏燕亮 《临床荟萃》2006,21(9):654-656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惟一有效的方法.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机械通气,心脏复苏药物应用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现将18例小儿呼吸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氧饱和度(SpO2)监测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中的意义。方法 394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分成两组,监测组221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同时予以SpO2监测并观察波形为指导持续胸外按压;未监测组173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但未予以SpO2监测;两组比较心、脑肺复苏成功率及心跳骤停持续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和脑缺血缺氧时间。结果监测组心肺复苏成功117例(52.94%)与未监测组心肺复苏成功72例(41.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5),监测组脑复苏成功14例(6.33%)与未监测组脑复苏成功6例(3.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P>0.05)。监测组的心跳骤停持续时间(43.93±23.33)min短于未监测组(52.92±26.28)min,自主心跳恢复时间(22.13±18.72)min亦短于未监测组(29.09±21.4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45、2.35,P均<0.05);而两组脑缺血缺氧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P>0.05)。结论在经皮SpO2监测指导下进行胸外按压有助于提高胸外按压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跳骤停家猪模型复苏后自主呼吸时胸腔内压的压力时间乘积(PTP)的改变。方法:8头健康家猪应用电刺激法诱发室颤,不处理10min,心肺复苏6min,复苏后予机械通气,测量并计算复苏前以及复苏后1 h、2 h、4 h、6 h猪模型自主呼吸时胸腔内压的压力时间乘积。结果:复苏后各时间点压力时间乘积均较复苏前显著升高(P0.05),各时间点之间未见显著差异。结论:心肺复苏后肺损伤致呼吸做功增加,常规机械通气治疗6h未见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胸外按压联合物理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法(PCPVR)对心跳骤停家猪复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通过电致颤法建立8分钟室颤家猪模型,16头动物随机分为胸外按压组(对照组)和胸外按压联合PCPVR组(PCPVR组)。两组动物均使用机械按压,而PCPVR组复苏开始动物的四肢由远及近紧密缠绕弹性止血带以此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复苏5分钟后予150J双向波电除颤。复苏过程中连续记录冠状动脉灌注压和颈动脉血流。结果:复苏过程中使用胸外按压联合PCPVR显著改善不同时间点的冠状动脉灌注压及颈动脉血流量。两组动物全部成功复苏。结论:胸外按压联合PCPVR显著改善心跳骤停家猪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1.
杨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9):2102-2103
目的 研究喉罩通气全麻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气管导管组(T组)和喉罩组(L组),记录两组各时间点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监测指标.结果 两组在间歇通气10 min和30 min时MV、VT、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0 min时L组的Ppeak和PETCO2高于T组(P<0.05),L组置入以后各时点的MAP和HR较T组降低(P<0.05).结论 喉罩通气全麻用于乳腺癌手术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心肺复苏质量对心博骤停猪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O-CPR技术控制心肺复苏(CPR)质量,以观察在心脏骤停动物模型实施不同质量的CPR对复苏期间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18头体质量为(30±1)kg的北京长白猪麻醉后,右侧股静脉送入Swan-Ganz导管并连接爱德华VigianceⅡ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并放置电极到右心室,并分别行主动脉、右心房置管,连续记录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然后使用医用程控刺激仪电击致动物心博骤停,在室颤4 min后,将实验猪随机分为2组,标准CPR组和不标准CPR组,利用飞利浦HeartStart MRx监护仪/除颤器的O-CPR进行质量控制,监测胸外按压的深度、频率和回弹等.其中标准CPR组在复苏时进行标准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通气比为30:2,按压深度为38~51 mm,胸廓充分回弹;不标准CPR组按压频率和按压通气比不变,但是按压深度为标准按压的60%~70%,每次胸廓回弹均不完全.在按压和通气9 min后开始电除颤.在各个时间点监测心排血量(CO)、平均主动脉压(MAP)等,计算冠脉灌注压(CPP),监测动静脉血气并计算氧输送量(DO2)和氧耗量(VO2)等,记录复苏成功的实验猪头数.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y2检验和两个样本的t检验.结果 标准CPR组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成功率达90.9%,明显高于不标准者的28.6%(P=0.013),标准CPR组主要血流动力学指标CPP、CO、MAP高(P<0.05),全身血液氧合程度好,D02和VO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室颤心脏骤停猪模型中,应用规范化标准心肺复苏较不标准者能够明显提高CPP和CO2改善复苏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并可以提高DO2和VO2,对氧代谢的改善产生积极作用,因此ROSC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对院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机械通气复苏院内心跳呼吸骤停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min内获机械通气复苏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5min以上者,P<0.05。结论:及时机械通气可提高院内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治疗心跳呼吸骤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 Data和CBM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4月15日,同时补充检索clnicaltrials.gov registry、百度学术引擎等查找相关文献,手工检索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关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对比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治疗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纳入文献的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出院生存率、长短期生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仅有4篇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偏倚风险评价显示研究质量不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的ROSC率高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6,95%CI:1.10~1.94,P=0.010);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小于2周)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4.73,95%CI:1.98~11.29,P=0.0005)。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组相比,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胸肋骨骨折的发生率更小(RR=0.08,95%CI:0.01~0.61,P=0.01)。无研究报告患者的出院生存率、长期生存率及腹部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可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复苏方法,但仍需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5.
38例心跳,呼吸骤停复苏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本组对38例(55例次)心跳、呼吸骤停复苏结果分析,认为CPR中应突破4分钟急救极限的概念,骤停25分钟仍能复苏,对呼吸骤停宜尽早行机械呼吸。同时主张外伤病员应立即开胸心脏按压。付肾素多为首选复苏药物,而控制脑水肿是复苏后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采用的最初急救处理,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及体外除颤三大基本要素.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CPR对心搏呼吸骤停的临床救治提供了帮助,但迄今为止,大量报道表明,院外复苏成功率仍<2%.导致其不理想的主要因素有:复苏过程中胸外按压有效时间短、旁观者操作心肺复苏率低、指南所指基础生命支持过于复杂以及室颤延迟后对最初除颤无反应等[1].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使用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15例及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23例疗效, 探讨心肺复苏机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心肺复苏机使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徒手心肺复苏为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两组患者均同时使用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结果机械复苏组15例,有效率53.3%;徒手复苏组23例,有效率21.7%,P<0.05,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临床使用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可以提高疗效,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8.
<正>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在急诊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比较常见,是比较紧急的危险状态,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需要争分夺秒,及时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措施。常规人工按压心肺复苏方法与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密切相关,多由医护人员轮流按压。由于各人手工按压部位、力度、深度、频率存在着差异,导致按压不能连续、持久的实施,可能发生因操作不到位或者医护人员疲劳而使心肺复苏效果大打折扣,延误对患者的救治〔1〕。心肺复苏仪是一台以氧为动力的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时设置呼吸机不同潮气量(VT)与气道高压报警值对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重症医学科中40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小VT通气组与常规VT通气组.两组均采用容量控制模式,小VT通气组CPR开始后呼吸机VT设置为6~7 ml/kg,高压报警值由40 cm H2O(1 cm H2O=0.098 kPa)上调至60 cm H2O;常规VT通气组CPR开始后VT值和高压报警值均保持不变(VT8 ~ 12 ml/kg,高压报警值40 cm H2O).观察对比CPR过程中呼吸机实测VT、吸气峰压(PIP),10 min、30 min时血气分析和血乳酸,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CPR 10 min后小VT通气组动脉血气分析中的5项指标[pH值、血氧分压(PaO2,mm Hg,1 mm Hg=0.133 kPa)、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mm Hg)、HCO3-(mmol/L)、血氧饱和度(SaO2)]及血乳酸(mmol/L)均优于常规VT通气组(pH值:7.21 ±0.09比7.13±0.07,PaO2:45.35±5.92比40.70±4.70,PaCO2:57.10±7.59比61.60±5.47,HCO3-:18.50±3.50比14.75±2.65,SaO2:0.796±0.069比0.699±0.066,乳酸:7.07±1.60比8.13±1.56,均P<0.05).小VT通气组复苏成功率较常规VT通气组高(45%比15%,P<0.05);PIP(cm H2O)较常规VT通气组低(37.25±7.99比42.70±7.40,P< 0.05);两组均未发现气压伤.结论 CPR时呼吸机设置小VT(6~7 ml/kg)并适当上调气道高压报警值比常规VT通气方法效果更好,且气压伤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有效措施,除及时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人工通气和电除颤外,药物复苏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维持生命器官的灌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本院在标准CPR的基础上,同时使用血管加压素及胺碘酮联合应用救治心跳骤停患者,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