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李军 《健康天地》2010,4(3):41-42
目的:分析析踝肱指数(ABI)异常增高的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是否增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分泌科2004年-2009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320例临床资料。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患者的ABI。将患者分为3组。低ABI组(ABI〈0.90,n=110);正常ABI组(O.90≤ABI≤1.40,n=60);异常增高ABI组(ABI〉1.40,n=50),同时对相关大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相关大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踝肱指数指数异常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高于低ABI组及正常ABI组,低ABI组血管危险因素高于正常组。结论:踝肱指数指数异常增高亦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高血压病人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及其流行病学的对照研究,探讨各个危险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09年7月入住某院的447例中老年EH人群新发病例,分析中老年EH人群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及检测指标,以单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其对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并估计其OR值及95%CI。[结果]高胆固醇、糖代谢异常、Hs-CRP分层≥3.0mg/L、TG水平≥1.7mmol/L、HDL≤1.04mmol/L、低运动量(体育锻炼﹤1次/周)、靶器官损伤、蔬菜摄入量过低及心情抑郁等因素都是促进中老年EH患者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与中老年EH患者并发心脑急性缺血性事件存在显著相关(P﹤0.05),是中老年EH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与多种心血管病发病因素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本研究确定了部分中老年EH人群的主要危险包括糖代谢异常、炎性反应、脂质代谢异常、缺乏运动量等,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体重、积极锻炼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体质指数(BMI)、腰围(WC)指标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方法 ,于2009年3月~6月对某部40~87岁人员进行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获得完整资料456份.对WC、BMI及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56人平均BMI为24.09±3.15,平均WC为82.89±8.89 cm.在同一BMI分层内男、女有腹部肥胖者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患病率均高于无腹部肥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一BMI分层内,腹部肥胖者心血管病危险度增大,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和体力活动等因素后,其特点仍存在.结论 腹型肥胖者心血管病的患病危险性更大,应重视其在心血管病防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BMI与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关系.方法 2010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6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98 271名>18岁居民.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方法收集吸烟、饮酒、膳食、身体活动等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将24 kg/m2≤BMI<28 kg/m2和≥28 kg/m2定义为超重和肥胖,在对样本经过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BMI组别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情况.结果 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0.6% (95%CI:29.5%~31.7%)和12.0%(95%CI:11.0%~12.9%),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9,P<0.001),45 ~ 65岁组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最高(x2值分别为485.17和112.23,P<0.001).心血管危险因素(SBP、DBP、TG、TC、HDL-C、LDL-C、FPG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超重和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F值分别为4 056.19、6 860.70、3 898.91、1 624.73、2 337.21、2 558.01、1 049.01和1 665.52,P<0.001;肥胖组:F值分别为5 628.68、9 949.81、5 508.77、1 656.34、2 452.05、2 365.92、1 441.72和6 081.27,P<0.001).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患病率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超重和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x2值分别为704.70、521.86、431.35、449.13和686.83,P<0.001;肥胖组:x2值分别为113.45、645.03、1 063.30、1 547.86和1 909.66,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和性别后,超重和肥胖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病风险分别为正常组的2.5和5.5、2.2和3.4、1.8和2.9、2.9和8.2、3.3和8.9倍.结论 我国成年人随着BMI的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大,应将控制BMI作为慢病防控的优先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正常但体脂肪含量(BF%)偏高的正常体质指数性肥胖(NWO)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健康体检者940名,选取BMI介于18.5~25kg/m^2者407名。利用生物电阻抗(BIA)原理进行BF%测定,按BF%≥25%(男)或BF%≥35%(女)定义为NWO组,BF%〈25%(男)或BF%〈35%(女)者为对照组。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及检出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NWO组发生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危险度(OR)。结果男性、女性NWO检出率分别为13.13%、14.91%。随年龄增长NWO检出率有增高趋势(趋势χ^2=6.90,P〈0.05)。NWO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2.97、2.44、2.54、5.09、2.71和3.91,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t=-3.90,P〈0.05)。高血压、高血糖、高三酰甘油、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异常及高尿酸的检出率NWO组均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6.76、5.58、14.50、11.97、10.97和8.76,P〈0.05)。NWO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酸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2.186、2.120、2,088和4.175倍。校正了年龄和性别因素,NWO组高尿酸的发病风险降低为对照组的3.491倍。结论NWO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是具有高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体质指数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体质指数(BM I)对2型糖尿病(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2型DM患者832例,根据BM I分为体重不足组、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Ⅰ期组、肥胖Ⅱ期组。检测、比较5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空腹血浆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L-C)、血清尿酸(U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空腹血糖(FPG)、胰岛素(INS),H om a-m odel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结果不同BM I的2型DM患者SBP、DBP、TG、H DL-C、UA、FIB和IRI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BM I的增加高血压、血脂紊乱、高尿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率)显著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M I与IRI、SBP、D BP、TG、U A呈正相关,与H DL-C呈负相关,与FIB无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RI、SBP、D BP、TG与BM I呈显著正相关,H D L-C与BM I呈显著负相关。结论BM I升高导致2型D M患者多种代谢紊乱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肥胖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关联。方法选择“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BCAMS)”中3508名(2 054名非肥胖、1 454名肥胖)6~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资料,并测量身高、体重、腰嗣和血压,检测空腹血糖和血脂。研究对象划分为非肥胖、一般性肥胖、中心性肥胖和复合型肥胖4种类型,并根据血脂异常、空腹血糖受损(IFG)和高血压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肥胖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血压、血糖和血脂(TC除外)水平及血脂异常与高血压患病率均随非肥胖、一般性肥胖、中心性肥胖至复合型肥胖逐渐升高(P<0.001);各不同类型肥胖组间IFG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控制年龄、性别、青春发育期后,中心性肥胖和复合型肥胖组发生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别为非肥胖组的1.54倍和2.51倍;而一般性肥胖组与非肥胖组相比,发生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般性肥胖、中心性肥胖和复合型肥胖组发生两种及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别是非肥胖组的3.32、2.2l和7.42倍,发生3种及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别是非肥胖组的3.10、3.67和10.75倍。随着肥胖类型的变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性有逐渐升高趋势(|P结论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及聚集风险随肥胖类型的变化而升高,其中复合型肥胖最高,其他依次为中心性肥胖和一般性肥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PP)和肥胖与心血管事件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10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超声检查。分为肥胖组75例和非肥胖组35例,以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作为LVH的诊断标准,又分为LVH组50例和非LVH组56例,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与非肥胖组相比较,肥胖组LVMI、LVH的发生率及各收缩压参数明显升高(p﹤0.05)。LVH组24h收缩压(24hSBPP)、昼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体重指数(BMI)、腰围(WC)成正相关(p﹤0.05)。肥胖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过度肥胖与左室肥厚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岸人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为口岸工作人员预防和减少心血管病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对264名口岸工作人员的体检资料以体重指数为单因数作统计学的分析.结果在偏瘦、正常和肥胖体型间,男性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和女性甘油三脂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值各为8.9、5.9、12.9,P<0.01),血糖(GLU)男、女性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F值各为0.9、0.3,P>0.01).在血脂血糖异常检出率中,男性甘油三脂、胆固醇和女性甘油三脂的异常检出数在各组体重指数人数中有显著性差异(x2各为25.9、15.6、12.1,P<0.01),血糖在男、女性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值各为0.13、2.6,P>0.01).高血压发生率在偏瘦、正常与肥胖体型者中差异较为明显(正常型为1.98%,肥胖型为5.17%).结论甘油三脂、胆固醇的水平与异常检出数和高血压的发生率均是随着体重指数升高而升高的.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个体聚集性的比较中,男性肥胖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发生的科学指导,有助于控制和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中老年肥胖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高体重指数又是其中的重要危险因素Ⅲ。为进一步明确中老年人肥胖与心血管病高危因素的关系,我们对2004年干部体检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西铮  曹庆  刘玉环  董增库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2282-2283,2286
[目的]研究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警示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对河北保定市区2008年管理的1344例高血压病人,采用10年内心肌梗死、中风发病与死亡预测工具对其进行预测,并将结果反馈给患者,针对每一名患者开具个体化的健康处方,随访1年后,观察患者血压控制及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改变的情况。[结果]干预前药物依从性佳者为31.47%,干预后依从性佳者为76.12%;高血压控制达标率由干预前的18.08%变为干预后的38.10%(χ2=133.3,P﹤0.001),有显著提高;高血压危险分层干预后u=10.422,P﹤0.001;10年急性心血管事件预期病例干预后u=2.170,P﹤0.005,很高危、高危人数大幅下降。[结论]干预结果证明,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采用10年内心肌梗死、中风发病与死亡预测工具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警示干预,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有效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是预防心血管急性事件发生和死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肥胖儿童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营养过剩所致的儿童肥胖症已成为十分常见的营养问题。本文对上海市五角场地区8802名4-12岁儿童进行了单纯性肥胖症的筛查及有关调查。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脑出血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lo-gistic回归分析2001年1月~2008年3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高血压年数、脑出血量、出血部位、入院24h最高体温、入院时意识状态、血压、发病季节、术前GCS评分、临床分级、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等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328例患者中死亡63例,病死率为19.2%(63/32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GCS评分、脑出血量、入院时最高体温、入院意识状态及高血压年数为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的预防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GCS评分、脑出血量、入院24h内最高体温与入院时意识状态可能是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体重指数与心血管病几大生物学危险因素个体聚集性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分析12755名中年(35~59岁)男女人群中高血压、高血清胆固醇(高TC)、高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低HDLC)及其个体聚集性与体重指数(BMI)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人群中高血压、高TC、高血糖及低HDLC的现患率均随BMI上升而明显升高;此四种高危因素中,具有至少一种和同时具有至少二种的个体在人群中所占百分比亦随BMI上升而明显升高,且后者上升的速度远大于前者。此结果不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表明超重和肥胖伴随着其它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恶化。BMI对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具有重要价值,可用于检出心血管病高危个体和人群,以便进行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延边农村地区汉族和朝鲜族肥胖与慢性病危险因素关系。方法:对随机抽取的447名50~60岁农村社区内常驻人群,采用面对面询问法收集有关研究变量的资料,观察不同民族体质指数(BMI)、腰围(WC)水平与慢性病危险因素—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糖(FBG)的关系。结果:不同民族居民WC、SBP、DBP、FBG及HDL-C分布特征存在差异。不同民族BMI、WC与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存在差异。结论:制定延边地区高血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时应考虑民族与肥胖种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农村社区肥胖患病率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肥胖的干预计划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河南省选择两个农村社区,以村(组)为单位,随机抽取18岁及以上的居民,调查肥胖的患病率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结果]超重、全身性肥胖与腹型肥胖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8.75%、13.71%和40.36%,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加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调整人口学特征后显示肥胖家族史是全身性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共同危险因素,而重体力活动是腹型肥胖的保护因素,吸烟则与全身性肥胖呈负关联。[结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在农村地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农村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科学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控制农村地区肥胖发病、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陈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892-1894,189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心血管病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如何应对和遏止我国心血管病的上升是摆在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严峻挑战。生活方式干预是目前心血管疾病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膳食干预、运动干预、控制饮酒、缓解精神压力等五方面。本文结合心血管病防治相关指南,归纳了多项生活方式干预多重心血管病危险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指导心血管病综合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352例战士精神分裂症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对352例入伍后首次发病的战士精神分裂症患者与352例正常战士进行了危险因素的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伍前精神疾病史、生活事件、精神疾病家族史、个性内向、胎次、儿童期不良遭遇等因素与战士精神分裂症发病显著相关,尤以前三者作用显著。对战士精神分裂症发病危险因素和预防性措施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宁波市职业人群高尿酸血症(HUA)检出情况,分析HUA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在宁波市某医院健康体检的年龄18~60岁的职业人群资料,分析HUA患病情况,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健康指标与尿酸水平的关系。结果 4548位体检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检出1367例,患病率为30.06%,其中男性42.59%,女性12.55%,男性HUA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职业人群的尿酸水平和HUA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FBG)是男性患HUA的保护因素,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是危险因素;女性中,年龄、HDL-C和FBG也是HUA的保护因素,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TC、TG是危险因素。结论体检人群中HUA的检出率较高,HUA患病率有年轻化趋势,商业服务业人群HUA的患病率较高,HUA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关联性较强,应根据不同年龄、职业及身体健康指标进行针对性健康及膳食指导,以预防和控制HUA及心血管疾病。[营养学报,2019,41(4):347-351]  相似文献   

20.
≤45岁早发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45岁早发冠心病(CHD)人群的危险因素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01月~2006年12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年龄均≤45岁,共计189例.按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组,其中126例冠状动脉营 腔狭窄≥50%者定为CHD组,63例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者确定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均进行详细病史采集和相应血生化指标测定.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抽提脱氧核糖核苷酸(DNA),采甩酚/氨仿方法;传统多聚酶链反应(PCR)加内切酶技术检测纤维蛋白原βHaelll多态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采用凝血酶方法.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酵(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采用标准酶法.高血压、糖尿病入选标准:①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糖尿病诊断者;(②本次入院确诊者.每日吸烟一支以上超过一年定为吸烟者.所有效据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危险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年龄、性别、TC、TG、LDL-C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清HDL-C浓度以及纤维蛋白原βHae111多态性分布两组间均显示明显不同.[结论]≤45岁CHD人群危险因素分布特点以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者居多,HDL-C保护机制降低,并明显受纤维蛋白原基因βHae111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