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囊虫病的治疗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有效药物。1978年Thomas H报导应用吡喹酮对实验性牛囊尾蚴病有疗效。并指出吡喹酮能否作为囊尾蚴的化学治疗药物,需通过广泛的现场试验来决定。作者于1980年3月至今,应用吡喹酮治疗猪囊虫病40例,其中男33例,女7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今报导如下: 一、病例选择: 凡有皮下囊虫结节或伴有癫痫发作史或颅内压增高者,经皮下结节活检证实为猪囊虫病者,为治疗对象。本文报告中单纯皮下肌肉囊虫19例,皮下及脑囊虫并癫痫16例,其中2例并伴有囊虫性假性肌肥大症,皮下及脑囊虫并颅内压增高3例(眼底视乳头有  相似文献   

2.
15例囊虫病均经活检或CT和血清诊断方法确诊,经用吡喹酮治疗获良好疗效。其中14例有皮下囊虫结节者治疗后结节数目明显减少。11例脑囊虫病患者在治疗一年后随访,7例症状完全缓解,4例好转。本文讨论了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剂量、疗程及治疗前准备。  相似文献   

3.
<正> 脑囊虫病是猪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脑部造成的疾病,是最常见的脑寄生虫病。至今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吡喹酮(Praziguantel Embay 8840)1975年在西德Bayer.Merck药厂合成,1977年以来国内外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取得了良好效果。鉴于本药有广谱抗蠕虫作用,且有疗程短,副作用轻,疗效高等优点,因此,我们于1981~1982年用国产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52例,其中24例作了病理活检,初步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42例,女1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1岁,25~54岁者占绝大多数(47例)。52例中除8例为单纯脑型外,余44例均合并有皮肌型囊虫。  相似文献   

4.
1 引言 1984年以来,我科用丙硫咪唑、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疗效良好。颅压高型是重要类型之一,部分患者颅压增高症状甚为严重,甚至威胁生命,及时正确治疗至关重要。本文报告丙硫咪唑、吡喹酮治疗颅压高型脑囊虫病各3例的疗效。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4例;年龄24~55岁;农民5例,工人1例:均无食痘肉史,既往有排绦虫史者3例;病程最短40天,最长1年半。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  相似文献   

5.
<正> 人体猪囊虫病在我省,特别是在农村发病率颇高,治疗药物,虽有槟榔、雷丸等,但效果未能肯定。我们观察用吡喹酮治疗猪囊虫的总有效率为100%,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年龄1-10岁1例,11岁-20岁10例,21-30岁39例,31-40岁45例,41-50岁27例,50岁以上者18例,共140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8例,均系住院病人,病程最长者18年,最短者1年。临床分型皮肤肌肉型95例,脑囊虫型45例。病人均以皮下结节活体组织检查病理报告为依据。未行腰穿检查。定为脑囊虫的病人除有皮下结节活体组织检查结果为佐证外,均有癫痫发作史,在接受治疗前,在有关医疗单位就诊,有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免疫试验为依据,并排除了其它脑部疾病。25例病人有便绦虫史。治疗方法吡喹酮口服20mg/kg/日,体重超过60公斤者按  相似文献   

6.
<正> 脑豚囊虫病患者一般除了脑部损害的临床表现外,多数还有皮下或肌肉豚囊虫结节、食“米猪肉”或便绦虫节片史。这类患者因合并存在周围型豚囊虫病,故诊断较易。但还有一部分患者,他们既没有周围型豚囊虫病的症状,又没有绦虫感染病史,这类单纯型脑豚囊虫病临床诊断常相当困难。本文报告近3年来我们所诊治的15例单纯型脑豚囊虫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早期诊断问题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7.
<正> 脑豚囊虫病是一种多发性脑寄生虫病,以癫痫型、颅压增高型和脑底脑膜炎型居多。本文报告精神障碍型15例。临床资料一、男12例,女3例。发病年龄13~53岁,平均36.5岁,20~49岁占86.7%。平均于发病后1.5年出现精神症状,仅1例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9例有皮下结节,活检证实为豚囊虫病,2例有便绦虫史。均无精神疾病家  相似文献   

8.
<正> 脑囊虫病(Cysticercosis of theBrain)是人类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之一,我国以西北、东北、华北地区为甚。对本病长期无有效的疗法,近年来用吡喹酮、丙硫咪唑治疗取得相当满意疗效。本文总结我科1983年~1988年应用吡喹酮治疗12例资料完整的住院脑囊虫病患者,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7~40岁。病程6天~19年(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囊虫病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给予吡喹酮,B组给予丙硫咪唑15~20 mg/kg,分2次口服,1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吡喹酮治疗组总有效率效果优于丙硫咪唑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丙硫咪唑治疗组明显低于吡喹酮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对脑囊虫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同时丙硫咪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低。  相似文献   

10.
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抗蠕虫药,对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及猪囊虫均有良好疗效。文献报告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25,693例,发生较严重反应者仅4.7%;治疗血吸虫病1,530例,出现严重反应仅0.6%,其中2例被迫中止治疗。最近我们用此药治疗3例脑囊虫病,两例出现严重反应,兹报告如下: 例1黄××,男,36岁,壮族,因反复头痛1年多,皮下发现多个结节4个多月,1983年5月11日入院。1982年2月开始出现发作性头痛,以颞顶部胀痛为主,常发生在清晨。4个月前发现皮下有多个可移动小结节,並感“复视”及行走不稳。否认大便排出缘虫节片史,有吃未熟猪肉习惯。体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吡喹酮对脑囊虫病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脑囊虫病者分为2组,第1组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总量180mg·Kg-1,分8~10天服完,3个疗程,疗程间隔1~2个月;第2组吡喹酮剂量减半,疗程相同。以脑CT观察脑囊虫病者颅内病灶情况作为疗效评价。结果 第1组治疗42例,治愈率为69.05%,有效率100%;第2组治疗10例,治愈率10%,有效率70%。两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180mg·Kg-1治疗脑囊虫病效果好,明显优于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90mg·Kg-1。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小儿脑囊虫病17例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酶标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CT脑扫描对诊断小儿脑囊虫病有一定临床意义。吡喹酮治疗小儿脑囊虫病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3.
囊虫寄生虫病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 ,而脑囊虫病则是人体寄生虫病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 ,为了能更好地辅助或指导临床诊断治疗脑囊虫病 ,现将 1995~ 1999年 9月经我院确诊的 70例脑囊虫病人的脑电图表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0例脑囊虫病人中 ,男 46例 ,女 2 4例 ,年龄15~ 6 0岁。病程 1~ 12年 ,其中皮下结节 6 8例 ,癫痫发作 6 3例 ,头晕头痛 2 5例 ,局部肢体抽搐伴麻木 2 3例 ,伴有绦虫史 2 1例。本组 70例脑囊虫病人经血和脑脊液囊虫间接血凝试验均为阳性 ;6 8例皮下结节者活检均见囊尾蚴 ;70例病人作脑CT…  相似文献   

14.
脑囊虫病是一种对人类危害颇大的脑寄生虫病,我省较少见。最近我科收治一例“脑囊虫病癫痫型”伴“皮肤猪囊虫病”,经用吡喹酮治疗效果良好,本文复习有关文献,讨论了关于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疗效问题,并认为,只要剂量、疗程得当,严密  相似文献   

15.
69例猪囊尾蚴病患者分两组进行了对比观察。37例用吡喹酮治疗。治毕2(1/2)~3月35例得到随访。全部病例的皮下肌肉囊虫结节数目都有减少,平均减少69.5%。对照组结节无明显消退,数目亦未见减少。患者对吡喹酮的耐受良好,部分患者在治疗后有发热、荨麻疹、头痛伴恶心、呕吐和癫痫发作等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不同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按照临床初治应用吡喹酮剂量的差异分为2组。第1组54例,采用小剂量法,第2组93例,采用大剂量法。结果 3个疗程后第1组治愈率为35.19%,显效率为98.15%;第2组治愈率为46.24%,显效率为98.92%,第2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第1组。结论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有效,大剂量用药较小剂量用药的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150例的临床分析。本组年龄7~65岁(男127例女23例),病程为50天~30年。吡喹酮治疗常有良好的疗效,所有病例的总有效率为95.3%,经过6个月的随诊,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本文对诊断、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不良反应、适应症、禁忌症和经验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加强临床工作者对囊尾蚴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8例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并确诊为囊尾蚴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治疗与转归等。结果:8例囊虫病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40岁;汉族7例,侗族1例;3例有喜食生肉、涮火锅等爱好,其余5例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方面,7例为脑囊尾蚴病,1例为混合型囊尾蚴病(脑型合并皮下及肌肉型);5例以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2例以头痛伴癫痫为首发症状,1例以头痛伴上肢不利为首发症状。3例患者白细胞轻度升高,2例轻度贫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5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3例蛋白含量升高,2例细胞数轻至中度升高,且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7例患者行血清囊尾蚴特异性抗体检测,有4例阳性。5例患者行头颅CT,仅1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脑囊虫病可能;8例患者均行头颅MRI,有4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寄生虫或囊虫病可能。3例患者予以吡喹酮,1例予以口服吡喹酮及槟榔南瓜子,2例予以阿苯达唑抗虫治疗,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予以吡喹酮抗虫治疗。结论:非流行区医务工作者对于无法用常见病解释的头痛、癫痫患者应警惕囊尾蚴病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近10年来我院诊断为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本院近十年收治的脑囊虫病均为癫痫型,吡喹酮对脑囊虫病有较好治疗效果,磁共振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革  邬质彬 《广西医学》1990,12(5):293-294
本文分析经病理确诊的囊虫病147例中,临床分型混合型65例,皮肌型81例,脊髓型1例。囊虫病除了皮下肌肉结节外,常并有头痛、癫痫发作。囊虫酶标试验阳性率高达91.2%,敏感性高。吡喹酮治疗疗效率显著。文中强调了加强预防工作对防止囊虫感染发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