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原健康人运动状态下最大氧耗量无氧代射阈值及心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海拔3417m地区测定了藏汉族少年的最大氧耗量及无氧代射阈。结果:最大耗氧量藏族大于汉族(P<0.05),无氧阈汉族低于藏族(P<0.01)。血氧饱和度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下降,达到最大负荷时藏族下降8.95%,汉族下降17.5%。这提示,藏族少年有较最大有氧能力及氧运输能力,显示对高原环境的最佳适应;无氧阈可能被成为评价高原劳动能力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不同海拔高度低氧环境对高原筑路民工劳动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在海拔2260m、3600m及5000m地区筑路民工中设立实验组,并以海平作对照,观察不同程度低氧对无氧阈(AT)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2260m、3600m地区无氧阈功率(WAT)与海平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海拔5000m地区WAT与对照相比下降45.6%,差异极其显著(P<0.01)。提示海拔5000m以上人的体力劳动能力明显下降,在劳动卫生方面应予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青藏高原世居藏族青少年运动负荷下的氧代谢动力学特点,以探讨高原环境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方法:对海拔4200m高原20例健康世居藏族及15例同龄移居汉族青少年的氧代谢动力学指标进行测定,包括最大氧耕量、血氧饱和度和心指数等。结果:世居藏族青少年的最大负荷、无氧代谢阈值、最大心指数、最大氧供给量和最在氧耕量、血氧饱和度均明显大于移居组(P〈0.05或P〈0.01);两组各项指标在运动前后的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指数(BMI)少年在递增负荷运动试验中气体代谢特点及性别差异。方法选取不同BMI水平的13~14岁初中学生75名(男40名,女35名)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试验,分析极量负荷和无氧阈负荷下,各BMI组少年气体代谢的特点。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Shapiro-Wilk正态分布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校正体重后,与正常BMI少年相比,极量运动时,肥胖组男生摄氧量{[(23.36±5.28)vs(35.856±6.92)][ml/(min.kg)],F=15.571,P<0.01}和每分种通气量{[(519±144)vs(807±225)][ml/(min.kg)],F=8.440,P<0.01}均显著下降,女生摄氧量{[(26.50±4.37)vs(30.21±3.19)][ml/(min.kg)],F=7.169,P<0.05}和每分种通气量{[(646±136)vs(787±141)][ml/(min.kg)],F=6.649,P<0.05}均显著下降,肥胖组男生潮气量显著降低{[(14.83±3.61)vs(21.83±4.53)]ml/kg,F=11.122,P<0.01};无氧阈时刻,肥胖组男生相对摄氧量{[(12.24±2.56)vs(17.92±4.07)][ml/(min.kg),F=9.557,P<0.01}和CO2呼出量{[(9.64±2.62)vs(13.81±3.40)]ml/kg,F=6.358,P<0.01}均显著下降,女生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BMI组通气效率男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青春发育期,超重与肥胖影响了青少年的最大有氧能力和肺通气功能。超重和肥胖少年无氧阈时刻摄氧量百分比仍处于正常范围,通气效率未受影响,表明超重与肥胖少年在无氧阈时刻肺通气功能的代偿调节仍然可以满足其代谢需求。 相似文献
5.
海拔3 680 m体力活动时氧耗量及血氧饱和度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海拔地区体力活动时的氧耗量(VO2)、氧脉搏(VO2/HR)及血氧饱和度(Sa%)的变化.方法受试者坐于踏车功率计上,以60 r@min-1连续踏车,每3 min递增25W,踏车至极量点最后时停止,记录每个量级符合最后5 s的心率,测量每个量级负荷最后半分钟O2和CO2含量及Sa%,计算VO2和VO2/HR.结果HR在100~170 b@min-1,VO2随HR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Y=106.4208-0.1928 X r=0.9936,P<0.01),HR为100~130 b@min-1时,VO2/HR也随HR的增加而增加;HR增加到140~170 b@min-1,VO2/HR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Sa%随HR的增加而呈线性减少(Y=104.964-0.1821 X r=0.9981 P<0.01);Sa%亦随VO2的增加呈线性减少(Y=104.9608-25.142 X r=0.9928).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增加了人体生理负荷,造成体力活动时氧耗量的增加,血氧饱和度下降,这可能是造成人体在高原劳动能力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低压实验舱内研究了11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在300m平原和3500m、4500m两高度人体尿液酶(NAG、GGT、AAP、ALP)和β_2-MG,Alb在锻练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尿液NAG在高原条件下较平原增高1~2倍(P<0.05)较其余三种酶灵敏;β_2-MG和Alb在高原缺氧后也显著增高;提示高原缺氧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的轻度损害。锻练对NAG和β_2-MG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而对Alb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红景天复方和乙酰唑胺对进驻高原官兵睡眠剥夺及力竭运动后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研究驻高原部队官兵睡眠剥夺及力竭运动后对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及药物的效应。方法:在海拔3700m对已习服的某部24名男性士兵随机分为3组,每组8人。清晨空腹采静脉血栓测丙二醛(MDA)、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HS-PX)。24h睡眠剥夺后坐位踏车运动直至力竭,静息5min后采静脉血重复上述检测,然后给3组受试者分别口服三普红景天、乙酰唑胺和炒面胶囊,连服30d。再作第二次实验,方法和时间与第一次相同。结果:实验前和第一次力竭运动后(服药前)三组之间RBC-SOD、MDA、GHS-PX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服药后(第二次力竭运动后)红景天组较乙酰唑胺组和对照组RBC-SOD增高,MDA降低,均相差非常显著(P<0.01),红景天组和乙酰唑胺组GHS-PX较对照组增高,相差非常显著(P<0.01);服药前三组青年RBC-SOD和GHS-PX较实验前降低,MDA较实验前增高,无相差非常显著(P<0.01);服药后与服药前比较,乙酰唑胺组和对照组RBC-SOD降低,红景天组和乙酰唑胺组MDA降低,均相差非常显著(P<0.01),红景天组GHS-PX增高,相差显著(P<0.05),其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三普红景天和乙酰唑胺均有改善机体自由基代谢的作用,但三普红景天显著优于乙酰唑胺。 相似文献
8.
为了比较高原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氧传送和利用的特点 ,在海拔 3 417m高原测定了 17名当地世居藏族和 19名移居汉族在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通气、循环、代谢和气体交换状况。结果显示 ,静息状态下 ,两组测定的各项参数均无显著差异 ;但在最大运动时 ,世居藏族的最大运动负荷 VEmax、CO、SV以及 VO2 max均明显高于移居汉族 ; VO2 max与COmax呈中度相关 (r =0 .6 8,P <0 .0 1)。虽然藏汉族之间在静息状态及中度运动负荷时 ,SaO2 无明显差异 ,但随运动负荷的进一步增加 ,差异变大 ,在最大运动负荷时 ,藏族仍能维持较高水平的SaO2 。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世居藏族氧传送和利用的能力明显强于汉族人群 ,这可能也是他们取得对高原低氧环境最佳适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高原鼢鼠对草场的危害及防治阈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高原鼢鼠对草场形成危害的途径及造成牧草损失的测算,根据投入与产出的价值,建立高原鼢鼠防治的经济阈值模型(Economic threshold mould),进而求得海北高寒草甸上高原鼢鼠的防治阈限为x=4.18。确定地下害鼠经济阈值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本防治阈值模式适用于高寒草甸草场,为我们对该害鼠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海拔4 100m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及血氧饱和度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海拔4 100m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VO2)和氧脉搏(VO2/HR)及血氧饱和度(SaO2)的关系.方法受试者坐于踏车功量机上,以60r@min-1连续蹬车,每3 min递增25 W,蹬车至衰竭时停止,用心电图机记录每个负荷最后5 s的心率(HR),用O2CO2气体测定仪及掌式血氧仪分析每个负荷最后0.5 min的O2和CO2含量及SaO2,计算VO2和VO2/HR.结果HR在100~170 b@min-1时,VO2随着HR的增加而呈线性的增加(y=-0.1345+0.0077 x,r=0.9692,P<0.01);HR为100~130 b@min-1时,VO2/HR也随HR的增加而增加;HR增加到140~170 b@min-1时,VO2/HR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SaO2随VO2的增加而减少.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增加了人体生理负荷,致使人体在高原的劳动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富氧室对高原人体运动血乳酸、血氨及肌红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在高原建立富氧室对机体运动后肌肉代谢产物的影响。为研究部队在高原运动中抗疲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海拔 370 0m高原的 10名健康青年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进行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运动 ,检测血乳酸、氨、肌红蛋白含量 ,并以安静时作对照。结果 :安静时血乳酸、氨和肌红蛋白分别为 (1.6 8± 0 .4 2 )mmol·L 1、(5 3.6 8± 5 .4 2 ) μg·L 1和 (6 6 .2 7± 10 .88) μg·L 1,均低于进入富氧室前运动后的数值 (P <0 .0 1)。富氧后运动后的血乳酸与氨分别为 (6 .38± 0 .5 3)mmol·L 1与 (6 6 .71± 6 .5 3) μg·L 1,非常显著低于富氧前运动后的 (7.5 2± 0 .6 9)mmol·L 1与 (82 .0 9± 7.94 ) μg·L 1,(P <0 .0 1) ,而富氧后运动后的肌红蛋白 (86 .96± 17.0 2 ) μg·L 1,显著低于富氧前运动后的 (10 8.5 3± 17.98) μg·L 1,(P <0 .0 5 )。结论 :高原富氧室能增强机体能量代谢 ,减轻体力性疲劳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高原供氧途径。 相似文献
12.
肥胖和超重中专女生最大氧耗量及负荷运动后脉搏、血压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肥胖、超重中专女生的最大氧耗量和负荷运动后血压、脉搏等变化,评价肥胖与超重对女性青少年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某中专学校对1 302名15~20岁女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用身高标准体重法界定35例肥胖与62例超重女生,同时选取100名正常体重女生为对照.测清晨静卧时脉搏与血压;用30 s/20次蹲起试验进行定量负荷运动试验,测量负荷运动前后的脉搏与血压;用台阶运动试验测5min即刻脉搏,根据此脉搏和被测者体重在Astrand列线图上查出最大耗氧量估计值,并按体重计算最大氧耗量相对值.采用方差分析法,比较3组中专女生最大氧耗量绝对值和相对值以及负荷运动前后脉搏、血压变化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肥胖、超重中专女生的最大氧耗量相对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清晨静卧位及负荷运动后的脉搏、血压水平高于对照组.运动后的脉搏上升百分比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或显著意义(P<0.05).结论肥胖、超重对女性青少年心血管功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对青海省某石油公司1 876名工人进行代谢综合征(MS)及相关流行病学特征调查,总体患病率24.0%(451/1 876),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最高(30.2%),男性均高于女性,且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P<0.01);3种指标代谢异常高达17.2%;工人对MS相关知识知晓率均低于60.0%,正确态度和行为持有率偏低;知识、态度及行为得分均呈正相关(P<0.01);电视和网络是工人最希望获得MS相关知识的途径。提示应加强MS相关知识的教育,建立正确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急进高原环境人群,早期适应过程中红细胞抗氧化指标-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歧化酶(SOD)的变化及其生理意义.以急进高原的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年龄18~21岁.分为对照组和高原低氧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原低氧组红细胞GSH含量和GSH-Px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原低氧组红细胞SOD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人体急进高原后血红细胞中抗氧化系统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但在低氧适应过程中的生理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大鼠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高原低氧习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右心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表达变化。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缺氧1、3、30d组,对照组(西安地区海拔5 m);3个缺氧组动物由西安耗时1 d带到青海格尔木(海拔2 700 m)、3 d带到西藏那曲(海拔4 500 m)及那曲饲养30 d,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的浓度,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心脏右心室心肌ACE2mRNA、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缺氧1d组血浆PRA含量为每小时(5.15±0.86)ng/mL,ATⅡ、ALD含量分别为(92.10±10.25)、(85.60±29.40)pg/mL;缺氧3、30 d组血浆PRA含量分别为每小时(7.12±0.31)和(5.37±0.28)ng/mL,ATⅡ、ALD含量分别为(160.53±10.84)、(127.45±30.6)和(56.30±25.23)、(82.54±26.78)pg/mL;缺氧30 d组右心室明显肥大伴右心功能明显上调,同时右心室ACE2 mRNA、蛋白合成均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 高原缺氧大鼠RAAS在高原习服中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慢性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心肌组织ACE2 mRNA、蛋白水平显著上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血症(HPC)的脑血流及血黏度的关系,指导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脑卒中发生。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3月连续确诊的60例高HPC患者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彩色脑血流图和血黏度的检测,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血红蛋白和脑血流图呈正相关,血红蛋白越高,脑血流图改变越多;血红蛋白数与全血黏度成呈正相关,血红蛋白越高,全血黏度越高。结论 HPC患者脑血流和血黏度的改变,对HPC脑血管疾病的早诊治是关键,可以降低患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原习服过程中大鼠血浆瘦素(leptin)水平及弓状核内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方法 将48只健康成年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西宁(海拔2 262 km)]组和第1、3、7、15、30天组[花石峡(海拔4 300 km)],每组8只.于饲养的既定时间检测血浆瘦素水平和弓状核中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从急进高原第1天开始,各组大鼠血浆瘦素水平和下丘脑弓状核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急进高原时间的延长,大鼠血浆瘦素水平和下丘脑弓状核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分别在第7、3天达到峰值.结论 高原习服过程中大鼠血浆瘦素水平及弓状核内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推测血浆瘦素可能参与了高原习服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1%氧浓度下及6%氧浓度下体外培养正常妊娠孕妇胎盘绒毛组织培养液中代谢足迹的变化。方法:选择正常妊娠孕妇27例,在胎盘边缘、中间、近脐带处取绒毛组织,分别在1%氧浓度下及6%氧浓度下培养96 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培养液中代谢产物,观察不同氧浓度下培养的绒毛组织代谢足迹的变化。结果:1%氧浓度和6%氧浓度下分别取自同一胎盘边缘、中间、近脐带三点处胎盘绒毛组织代谢足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氧浓度与6%氧浓度下培养的孕妇胎盘绒毛组织代谢产物比较,发现545个代谢物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代谢组学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研究胎盘功能的方法,应用严谨的实验技术和适当的统计学分析,能确定体外培养的胎盘组织在不同氧浓度下的代谢差异,从而研究与胎盘病理学相关的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