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之浅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高等教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受现代大学制度和西医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如何使高等中医教育传承优秀的中医药学术传统和思维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探索出不断进步的中医药教育规律和培养方式,是中医教育学界长期以来的努力方向。本文通过对现行中医药教育进行思考,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创新教育与《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和造就大量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的创新式中医药人才 ,是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的根本责任和义务。长期以来中医教育由于受师承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以及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 ,围绕某门专业课程开展创新教育的为数不多 ,而中医药学术与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过去靠的是人 ,今天靠的是人 ,明天靠的也是人。因此 ,积极探索创新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方法 ,培养和造就大量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的创新式中医药人才已成当务之急。在此 ,笔者仅就创新教育与《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谈几点思路 ,意在抛砖引玉。1 创新教育与人才…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医师带徒的传统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传统的师带徒教育模式历史上一直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方式,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国家的重视,在与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结合中,融合两者之优势,克服各自的不足,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东盟各国对中医药日益重视,随之而来的是当地社会对中医药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我院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我院中医骨伤科对东盟国家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新形势下探索建立面向东盟的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使之既有利于教育质量的保证,又能适应国际市场对中医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医德是传统中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社会精神意识形态和医疗行为规范对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继承优良传统医德对于现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患者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医德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在传统医德教育上我们应该继承其精髓,抛弃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6.
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医学教育史上主要的医学教育模式,也是培养中医名家的重要途径。师承教育所展现的生命力和独特性,恰好与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形成了优势互补,是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将二者有机结合到中医研究生教育中来,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促进传统中医的传承和创新,有益于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中医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7.
新医改催生了中医药的改革,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倒逼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该文分析比较了中医药人才的社会贡献价值和回报机制,中医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处境和待遇对中医院校人才的培养的影响,指出需要合理制定中医药医疗服务价格,提高中医药教育的投资回报,并提出在新医改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立适应中医药现代需要的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标准,是当前中医院校教改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中医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以社会经济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 。  相似文献   

9.
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对于传承中医传统人文精神等有着重要意义,但培养现状却不容乐观,不能跟上当前中医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从社会系统和社会角色等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涉及课程设置、教材、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和校园法制氛围等五个因素以及教师与学生两类角色,必须依据上述因素和角色,找出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高等学校向来都被看作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成才之路的炼钢炉。无数青年学子怀揣大学梦十年寒窗,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医药学子也不例外。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祖国传统医学瑰宝继承人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承、发扬人类文明,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民健康护航人的重大使命。院校式教育是当前大多数青年中医基础理论沉淀、中医思维启蒙和医学基本技能掌握的主要途径。因此,当前的中医药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中医人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复兴和发展。近年来,我国中医临床本科生就业率低,就业形势依旧严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医药文化弘扬的实践路径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在中医药院校如何构建中医药文化的教育体系。方法:通过组建经典教学团队、构建经典学习社团、打造中医文化景观,综合实现中医药文化推广和弘扬。结果:弘扬中医药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育人效果。结论:在中医药院校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代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使许多国人对中医学持否定态度。中医药自身的经济价值、社会各界对中医的经济支持,对于民国时期中医救亡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临床和行政,无不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分析经济因素对中医存续和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医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既要把中医药产业视为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把中医药事业当作国家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重视并妥善处理中医药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才能促进中国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诊断学》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中医教育由于受师承弟子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围绕某门专业课程开展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为数不多,远不能适应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中医药学术与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过去靠的是人,今天靠的是人,明天靠的也是人。2001年以来,我们就如何进行中医诊断学课程的创新教育与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的创新式中医药人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对中医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中医药学人才,成为了中医药教育教学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医教学改革是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关键。从实践角度出发,对在中医教学改革中运用PBL教学模式并辅助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自 1978年实行研究生教育以来 ,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中医研究生 ,这些研究生已在临床、科研、教学、生产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业务的骨干和科研中坚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医药的发展也不断加快 ,社会对不同类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的需要日益增多。因此 ,提高中医药人才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创新显得越来越重要。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未来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纲领》中强调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跨世纪的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将着眼于人才全面、…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和疾病谱发生的变化,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术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但目前我国中医药教育,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为了发展中医学术,全面振兴中医药事业,并使中医药走向  相似文献   

17.
陈洁  罗华丽 《重庆医学》2012,41(24):2554-2555
实验教学是中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而实践性环节较多是中医学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此特点对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适应高校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本校于2008年成立中医药实验教学中心,下设中药实验室和中医实验室。其中,中医实验室承担所有针灸推拿、中医骨伤和中医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患者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在历史舞台上再放光芒.从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现状着手,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融入中医护理学专业教育的路径,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中医护理学课程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医类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中医人才和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双重任务,而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中医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将中医类研究生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提高中医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措施。中药药理是新兴学科,培养中药药理研究生更具有创新性,由于历史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中药药理研究生是在极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的。中药药理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医临床实践,运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阐明中药作用的机理,理论联系实际,并与生产相结合,才能获得社会与经济效益。我们选择了一些广西土特产中药或复方,尤其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