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实验大白鼠为研究对象 ,制作腭部粘骨膜缺损模型 ,以生物吸收降解材料聚乳酸作为载体、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 2作为骨生成材料 ,复合移植以观察大白鼠头颅三维方向生长情况 ,结合局部组织学观察 ,探讨rhBMP - 2 /PLA复合移植于裸露骨面 ,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 .1 选用 5周龄、体重 1 0 0~ 1 30g雄性实验Wistar大白鼠 4 8只 ,随机分组。人重组骨形成蛋白— 2 (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 - 2rhBMP - 2 )冻干粉 ,经大鼠股部大腿肌肉植入试验测试有成骨活力。分子量为 979D生物可降解性聚乳酸 (…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无牙颌大白鼠髁突表面超微形态的变化。方法:54只鼠龄70d雌性SD大白鼠,随机分为拔除全口牙组(A组)、拔上颌牙组(B组)、对照组(C组)。3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分笼喂养,分别于实验后4周、12周、24周时取材,各时间点每组取材6只实验动物,对一侧髁突作表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无牙颌大白鼠髁突表面波纹状变不规则、平坦化,表面颗粒状物质减少甚至消失,并随着实验周期的延长而加剧,全口无牙组比单颌无牙组更明显。实验后期,全口无牙组髁突表面完整性破坏,深层胶原纤维组织暴露。结论:无牙颌可导致大白鼠颞下颌关节发生退行性变。长期的无牙颌可引起颞下颌关节器质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牙颌大白鼠髁突软骨是否存在退行性变化。方法:!54只鼠龄70d的雌性SD大白鼠,随机分为拔除全口磨牙和剪断全部切牙组(A组)、拔上颌磨牙和剪断上颌切牙组(B组)、不拔牙对照组(C组)。三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分笼喂养,分别于实验后4、12、24周时取材,各时间点每组取材6只实验动物,对一侧髁突作组织学观察和测量,另一侧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两组髁突软骨有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的退行性变,表现为增殖层和肥大层前、中两点软骨均变薄(P<0.05),关节中部软骨缺损,局部组织纤维化。同时,髁突表面凝胶状物质消失,深层胶原纤维暴露,全口无牙颌组比半口无牙颌组更明显。结论:!无牙颌可导致大白鼠髁突软骨发生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正常大白鼠各年龄组的下颌骨生长情况进行了测量。利用幼年大白鼠髁突骨折的动物模型对髁突骨折后下颌骨发育的情况进行了长期观察。正常大白鼠的下颌骨发育在6个月前即完成。下颌升枝的发育延续到9个月,骨折后6个月髁突的形态基本恢复正常,下颌骨体在正常同龄大鼠已停止发育的阶段继续增长,但仍较正常短。影响较严重的是升枝的高度。从本实验结果可以认为髁突骨折对下颌骨的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影响其功能,未发现关节强直,功能障碍及面部不对称现象。本实验结果支持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5.
源于创伤或牙科治疗后所引起的干扰,对颞颌关节紊乱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病因学意义。本研究采用大白鼠建立干扰动物模型,发现干扰使受试动物产生烦燥不安、明显磨牙症及其血中皮质酮含量升高等表现。磨牙症是大鼠用以释放心理紧张的方式,皮质酮含量升高从生化角度上阐述了干扰与大鼠情绪改变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齿龈内阿米巴引起牙周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齿龈内阿米巴 (Entamoeba ,gingivalis ,E .g .)的致病性及其与牙周炎之间的关系。方法 大白鼠用免疫抑制剂处理 1周 ,其下颌中切牙颈部用不锈钢丝栓扎后 ,随机分为 3组 ,分别于牙龈涂拭E .g .,共生菌 (Symbioticbacteria ,S .b .)及生理盐水 ,观察各组大白鼠发生牙周炎状况 ,同时检查脓液中有无活的病原体 ,实验结果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 E .g .组大白鼠牙周炎发病率高于S .b .组和对照组 (P <0 .0 5 ) ,S .b组大白鼠牙周炎发病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脓液镜检或培养均查见相应的病原体 ;病理证实E .g .可引发牙周炎。结论 E .g .是条件致病病原体 ,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 ,在口腔内细菌协同作用下可使宿主发生牙周炎。  相似文献   

7.
咬合创伤大鼠三叉神经节 PN3及NaN mRNA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PN3和NaN2种钠通道在咬合创伤致口面部慢性疼痛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 应用RT-PCR方法,观察咬合创伤大鼠及空白对照大鼠双侧三叉神经节中PN3和NaN mRNA的表达。结果 空白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侧均有PN3、NaN mRNAs表达。空白对照组两侧亮度值水平接近。咬合创伤实验动物中:咬合创伤侧PN,亮度均数值为94,NaN亮度均数值为99;非咬合创伤侧PN3亮度均数值为120,NaN亮度均数值为114。咬合创伤侧三叉神经节中PN3、NaNmRNAs的凝胶电泳图像亮度值高于非咬合创伤侧。结论 咬合创伤刺激上调PN,、NaNmRNAs表达,表明咬合创伤致慢性疼痛的信号发生及传导与炎性痛具有相同的钠通道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间接创伤对幼年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 Wistar幼年大白鼠颞下颌关节间接创伤后,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方法对其关节区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随着创伤后对颞下颌关节区不同时间段同位素测定,创伤后颞下颌关节区放射性强度随时间增加,两周达高峰,1月时放射性强度仍比正常对照组高,在任何时间段,创伤侧都较非创伤侧颞下颌关节区放射性强度高。结论 间接创伤可以引起幼年鼠颞下颌关节局部血流变化  相似文献   

9.
源于创伤或牙科治疗后所引起的He干扰,对颞He关节紊乱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病因学意义。本研究采用大白鼠建立He干扰动物模型,发现He干扰使受试动物产生烦燥不安、明显磨牙症及其血中皮质酮含量升高等表现。磨牙症是大鼠用以释放心理紧张的方式,皮质酮含量升高从生化角度上阐述了He干扰与大鼠情绪改变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咬合创伤大鼠Vc内sP和NMDAR1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咬合创伤后Vc内SP和NMDA受体亚单位1型(NMDAR1)表达的变化,分析咬合创伤后Vc内初级感觉神经元中枢端末梢的敏感化和传导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咬合创伤大鼠,双测Vc内SP、NMDAR1表达的变化。结果:空白对照大鼠Vc内SP和NMDAR1免疫阳性结构为终末和纤维,主要分布在VcⅠ、Ⅱ两层,呈新月形染色弧。两侧分布对称,咬合创伤7d组,实验侧Vc内SP、NMDAR1表达均上调,灰度值与对照侧相比有显差异。咬合创伤15d组,实验侧Vc内SP、NMDAR1表达比对照侧高,但无显差异。咬合创伤30d,实验侧Vc内SP、NMDAR1免疫阳性结构在同一切片中左右密度不对称,有的切片实验侧密度大于对照侧,有的切片实验侧密度低于对照侧。结论:咬合创伤后,Vc内SP、NMDAR1的表达发生变化,提示咬合创伤后初级中枢发生敏感化,是咬合创伤导致口面部慢性疼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组实验旨在通过组织学及细胞形态计测学观察菌性蛋白酶对大白鼠牙周组织的影响。将大白鼠分为对照及实验两组,将0.03ml 蒸馏水和菌性蛋白酶分别涂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大白鼠下切牙舌侧牙龈,每日1次(1分钟)。于1、3、6、9、15、21日处死动物后观察牙周组织,组织学发现,除部分结合上皮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牙龈结合上皮均向根尖方向增殖。经组织形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60只Wistar大白鼠中施行升支垂直截骨术。结果表明近中骨段常规固定组髁状突的改变较轻,而过度外移固定组手术对髁状突的影响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阐明一种近交系口腔癌模型相关的局部细胞免疫反应。将100只6~8周龄的近交系雄性F344大鼠分为3组。其中75只用0.5%4-NQO每周3次涂抹腭部诱发口腔癌,10只实验开始前处死,另15只用4-NQO的溶媒剂涂抹作为对照。实验开始后3,5,6月分批处死动物,立即切取腭部和舌部病变组织,1/3液氮冻存,1/3常规固定,另1/3用于角朊细胞培养。培  相似文献   

14.
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是Eveos等人在1936年发现的。维生素E在体内的主要功能似乎是一种抗氧化反应剂,它抑制酶性和非酶性脂类的过氧化反应,防止过氧化反应通过各种脂类或在膜中播散。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试图确定维生素E在大白鼠牙齦创口愈合中的作用。研究采用60只成熟大白鼠分四组进行实验。第一组20只,  相似文献   

15.
受严重创伤的恒牙常发生变色,普遍认为是由于髓室内出血,血红蛋白降解释放铁所致,但缺乏实验基础和足够证据。为此作者进行了体外组织化学研究。 研究对象为20颗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单根年轻前磨牙,无菌条件下,从(牙合)面开髓行常规根管预备,截去根尖部2~3mm并封闭根管。然后均分为4组,髓室内置入0.4~0.6ml不同的物质,A组:全血;B组:血浆和血小板浓缩物;C组:红细胞;D组:0.9%无菌生理盐水。 按如下方法模拟髓室内出血:将牙冠部置于试管并浸泡在无菌盐水中,以3500r/min,离心25min,每  相似文献   

16.
摘除大白鼠卵巢使已经获得骨结合的种植体周围骨量迅速下降[1] 。但此过程中的骨组织结构变化目前尚不清楚。本项研究利用非脱钙骨磨片技术动态观察了摘除大白鼠卵巢所致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病理学变化。1 材料与方法 :Wistar雌性大白鼠 2 8只 ,体重 190g ,年龄 32W ,随机分实验与对照 2群 ,每群再根据观察时间分2 8d、84d 2组 ,每组动物 7只。暴露大白鼠胫骨骨骺端骨面 ,埋入种植体 ,5 6d后取出大白鼠左右卵巢并结扎输卵管 ;不切除卵巢、不结扎输卵管者为对照群。 2 8d、84d分别处死动物 ,摘除胫骨 ,常规固定、脱水、树脂包埋…  相似文献   

17.
以鼠龄为28~35天幼年大白鼠建立人工腭裂模型后,经改良的Langenbeck氏法行腭裂成形术,于鼠龄为75~80天成年期处死动物,取上颌牙列模型印模,γ-半水石膏灌模,测量上颌牙列,结果显示手术修复组牙弓宽度明显缩小,牙弓形态角、牙倾斜度均减小,与正常组和未手术修复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本实验结果提示幼年时行腭裂成形术明显影响上颌牙列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8.
偏侧咀嚼对大鼠咀嚼肌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利用动物模型,观察偏侧咀嚼对咀嚼肌组织结构的影响,从而探讨偏侧咀嚼在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0只大白鼠拔除右侧上颌后牙造成的偏侧咀嚼模型,分成实验1组和实验2组,另外40只作为对照,分成对照1组和对照2组。实验1组和对照1组4周后处死,解剖其双侧颞肌、咬肌,对咀嚼肌的组织结构进行光镜观察。实验 2组和对照2组8周后进行实验1组和实验2组同样的研究。结果 组织结构改变实验1组主要表现为肌肉组织中大量局灶性炎细胞浸润,并且非咀嚼例比咀嚼例明显;实验2组主要表现为肌肉及其附丽组织间广泛弥散性失细胞浸润,盘前外侧颞肌附丽部神经纤维出现退行性变,肌纤维排列紊乱,粗细不均,个别肌纤维萎缩,有断裂现象,出现肌巨细胞,右侧更为显著。结论 偏侧咀嚼可以对咀嚼肌组织结构造成损害,并且随着时间延长,损害加重。咀嚼侧与非咀嚼例相比,非咀嚼侧损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19.
氟化氨银急性毒性和口腔局部刺激性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制的38%氟化氨银溶液有抑龋、抑菌、治疗牙本质过敏等良好效果。为使临床医师也解其安全,本文报告了有关急性毒性,对牙髓和口腔粘膜刺激性实验结果。用小白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38%氟化氨银的LD50为327.93mg/kg。用大白鼠进行牙髓和粘膜刺激性实验,仅发现涂擦药物后有一颗磨牙牙髓轻度充血;颊、舌粘膜涂擦药物后,仅个别标本出现粘膜下层轻度充血(即刻处死组),3天及7天处死组子髓,粘膜均为正  相似文献   

20.
学龄期儿童颌面创伤32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学龄期儿童颌面创伤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以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对2001~2006年接诊的325例学龄期儿童颌面创伤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致伤原因、发病时段、创伤类型、治疗措施等相关因素。结果:学龄期儿童颌面部创伤的发病存在着性别、时段、病因、创伤类型等差异。唇部、牙齿、额部、颏部最易受伤;上下学时段创伤发病率最高。结论:针对学龄期儿童颌面创伤的发病规律,制定防范措施可减少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