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余志刚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1,13(4):220-221
目的:调查我院精神科门诊诊断情况,探讨门诊误诊原因。方法:以CCMD-2-R为诊断标准,对512例住院病例的门诊诊断和出院诊断进行分析。结果:门诊诊断不彻底显较多;中度以上误诊达14.1%;误诊病例中病程少于3个月占40%,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最多(69.5%)。结论:门诊诊断准确率不高。误诊原因中医生是主要因素,患、供史、疾病本身也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我院2009年3月与2010年3月精神科专科门诊抗抑郁药处方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3月与2010年3月我院精神科专科门诊抗抑郁药处方资料,对性别、年龄、抗抑郁药使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抑郁药使用人群以40岁到59岁年龄所占比例大。2009年与2010年抗抑郁药处方的诊断以抑郁症为主,其次为分裂症。2009年西酞普兰所占比例比2010年大(P<0.05),而度洛西汀和氟西汀所占比例2010年比2009年大(P<0.01、P<0.05)。2009年以西酞普兰、文拉法新、帕罗西汀所占比例较大;2010年西酞普兰、文拉法新、帕罗西汀、氟西汀、度洛西汀、舍曲林较均衡,且2010年增加了舍曲林,曲唑酮。两年中三环类用药比例均较小。2009年与2010年药物合用情况除三环类药物2010年所占比例比2009年高(P<0.05)外其他没有明显差别(P>0.05)。药物合用所占的比例两年中均大于未合用药物的比例。合用药物以苯二氮类为主,其次为抗精神病药。结论:目前抗抑郁药使用以20~59岁年人群占多数,药物方面以SSRI、SNRI等新型的抗抑郁药为主,三环类较少,合用苯二氮类药物及小剂量的三环类药物改善睡眠。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调查北京市郊区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首诊患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7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精神科门诊的1012例首诊患者进行研究,先由调查人员采用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对所有首诊患者进行筛查,筛查结果为阳性的患者由精神科专业医师采用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MINI)进行确诊。统计门诊首诊患者的抑郁症患病率和临床特征。结果1012例精神科门诊初诊的患者中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有66例,患病率为6.52%;男21例,女45例;平均年龄(37.5±10.23)岁;婚姻状况主要为已婚,其次为离异,未婚的患者数最少;患者受教育程度以大学及以上最多;11例患者有家族史;病程为(5.6±2.22)年。确诊的66例抑郁患者中,大多数患者伴有焦虑;45例患者伴有失眠;除少数几例患者自杀风险为中等、高外,大部分患者无自杀风险或低风险;极少数患者有精神病性症状。结论北京市郊区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首次就诊患者的抑郁症患病率为6.25%,抑郁症患者以女性居多,大部分患者伴有焦虑,少数患者有中等或高等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5.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约有60多年历史。在我国起步较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各种应激因素增多,引起心理方面的疾病不断增加,尤其在心理门诊方面较为突出。而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需要。为了解除病人的疾苦,我们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帮助病人及家属提高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解除躯体及精 相似文献
6.
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门诊处方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和掌握精神科门诊处方特点、医生用药习惯、药物剂量是否恰当。方法 对该院门诊连续三周全部处方734张,采用国际通行的限定日剂量、药物使用指数来进行监测。结果 平均药物使用指数均在1.0左右,最大者1.42,用药时间>4周达80%,二者或二者以上精神药物合用达36.7%。结论 该院精神科门诊无精神药物用现象,精神药物剂量适中,但存在用药时间过长、合并用药突出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非精神科门诊抑郁症的躯体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精神科门诊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误诊情况。方法 对符合DSM-IV抑郁症诊断标准,且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60(标准分)的72例以躯体不适就诊于精神科门诊,经多方查治无效而转入我院精神科门诊的患者,进行临床及量表分析。结果 72例中,有77.8%的初诊患者第一主诉是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而非抑郁症状。经氟西汀治疗6周后,HAMD、SDS及HAMA评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 非精神科门诊抑郁症患者正确认识可减少误诊发生,抗抑郁剂的应用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躯体不适。 相似文献
8.
精神科门诊健康教育处方使用情况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科门诊健康教育处方的发放情况及效果。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精神科门诊健康教育处方的发放及效果进行调查。结果:85.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发放健教处方;56.3%收到健教处方的患者家属能认真阅读;通过健教处方,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精神疾病有所了解。结论:精神科门诊应推广使用健教处方,处方内容应突出精神科特点,增加实用性,由专职人员发放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门诊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其家属和相关人员获取精神卫生常识及相关知识。方法:精神卫生常识多以个体面对面口头宣教,因人因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异;医保相关知识、残疾人证书评定等规定及就医程序等,多利用板报张贴告示和分发宣传单的方式作宣教。结果:精神病患者家属有了精神卫生常识的支持,懂得如何在家监管患者服药治疗,对药物的保管知识以及用药后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获取各种证件资料的效率提高。结论:加强精神科门诊的健康宣教,在精神病患者及家属中间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门诊取药回家治疗的患者多了,大大缓解医院住院床位紧张的压力,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本院精神科会诊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年间精神科会诊的263例临床资料。结果:会诊病例中,男105例、女158例,在〈19、20~39、40~59、≥60岁各年龄段中,会诊率(%)分别0.21、0.28、0.33、和0.18;紧急会诊57例,普通会诊206例,会诊总数305次,会诊率0.39%;会诊科室占62.5%,神经外科59例次,消化内科53例次、心血管内科48例次、中医科34例次、神经内科24例次、内分泌科18例次、儿科15例次、其他27例次;会诊原因,无明确器质性基础的躯体症状而疑有精神疾病者125例,有明确躯体疾病并出现精神障碍者92例,原有精神疾病又患躯体疾病者46例;会诊诊断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09例、神经症89例、精神分裂症31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2例、应激障碍18例、其他精神障碍12例;会诊后转科治疗者86例、不同意转科者38例,未转科医嘱中,使用中小剂量抗精神病药71例、抗抑郁剂42例、抗焦虑剂59例、患者拒绝会诊意见5例,医嘱执行率为84.9%,治疗总有效率为80.3%。结论:本院须尽快弥补各科重视精神卫生的程度不一、大多临床医生缺乏识别精神症状的能力和科间协作力度不够等不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日本临床医学本科、研修医、大学院生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制度的调查分析,对比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学情况,为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医师培训及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日本临床医学本科、研修医、大学院生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制度的调查分析,对比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学情况,为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医师培训及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日本临床医学本科、研修医、大学院生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制度的调查分析,对比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学情况,为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医师培训及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日本临床医学本科、研修医、大学院生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制度的调查分析,对比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学情况,为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医师培训及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日本临床医学本科、研修医、大学院生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制度的调查分析,对比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学情况,为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医师培训及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日本临床医学本科、研修医、大学院生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制度的调查分析,对比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学情况,为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医师培训及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临床医学教育和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日本临床医学本科、研修医、大学院生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制度的调查分析,对比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学情况,为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医师培训及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日本临床医学本科、研修医、大学院生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制度的调查分析,对比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学情况,为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医师培训及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日本临床医学本科、研修医、大学院生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制度的调查分析,对比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学情况,为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医师培训及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