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32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Pro32多层螺旋CT机对172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进行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对影像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2例患者中发现42例45处存在MB-MCA(发现率为24.4%),平均长度为(12.7±5.4)mm;浅表型34处(占75.6%),深厚型11处(占24.4%);近心端发现粥样斑块18处,远心端发现粥样斑块4处。结论 32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准确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为临床诊疗及手术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与64层螺旋CT(64SCT)对6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并以CAG为金标准检验64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64SCT扫描能清晰辨认并满足诊断要求的节段数(458)显著少于CAG(504)(x2=20.1318,P<0.01);CAG确诊冠心病38例,64SCT诊断为冠心病者3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SCT对各节段血管病变的检出敏感度为93.4%,特异度为96.0%,阳性预测值为88.0%,阴性预测值为97.9%.结论 与CAG有创检查相比,64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仍具有较高价值,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值得用于该病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0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并在短期内做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以CAG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将2种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的结果进行对比,探讨64S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 60例患者显示的842个冠状动脉节段中,可用于评估的为751个节段,可评估率89.2%。64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敏感性为77.4%,≥50%的敏感性为89.7%,特异性为92.8%,阳性预测值为85.4%,阴性预测值为95.8%,准确率90.9%。结论 64SCT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42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确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螺旋CT图像,统计壁冠状动脉的显示率及CT表现.结果 在424例患者中,壁冠状动脉的检出率为12.3%,表现为局部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部分血管直径稍微狭窄.结论 双源CT是一种无创、优良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可以很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变异,准确的诊断壁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能力及影响因素,探讨改善成像效果的方法。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2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在心电门控下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显示率与检查时患者心律及扫描时相的关系。结果心率≤60次/min34例、≤70次/min22例及〉70次/min6例,冠状动脉显示率分别为97.1%、93.9%、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各节段38.7%在65%R-R间期显示最佳,29%在70%R_R间期显示最佳,21%在60%R—R间期显示最佳,其余11.3%分别在20%~35%R-R间期显示最佳。结论心率是影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效果的重要因素。舒张期重建在大多数情况下可满足诊断要求,但也不应忽视收缩期重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初诊或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左、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三维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高级血管分析(AVA)处理,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共分析评价450节段冠状动脉,阳性血管323节段,阳性率71.8%,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相对较高。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9.
肋骨是胸外伤患者中最常见、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所以肋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胸外科疾病。目前对胸部外伤患者,一般都用CR/DR来诊断。多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能够全方位、立体地、清楚地观察骨折位置、形状,对手术、手术方法、临床相应治疗提供相当有利的依据。我们收集了我院70例肋骨骨折患者多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多层螺旋后处理技术在胸部外伤肋骨骨折中诊断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扫描及后处理成像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临床诊断或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CTA图像,记录扫描期间心率变化情况,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重组,并制定冠脉成像质量评价标准。结果图像质量为优的48例,图像质量为良的27例,差的10例;心率〈70次/min的图像质量明显好于心率〉70次/min的图像质量;68例在60%-70%的R-R间期内采集数据显示冠脉最佳。结论只有充分认识了在扫描及后处理成像中的影响因素,并努力将其去除,才能充分发挥64层螺旋CT的优势,获得更好的冠脉图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64slicespiralCT,64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限度。方法 41例冠心病疑似患者在2周内进行了64SCT冠状动脉造影及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AG),以CAG为金标准,评价64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了解其限度。结果以CAG为金标准,64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管腔内径狭窄≥50%的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95.4%、阴性预测值为97.8%、阳性预测值为80.0%。在对照的448个节段中,64SCT误判25个节段,其原因及节段分布为:回旋支远段及右冠状动脉中段相对运动幅度更大所致的伪影7个节段,心率过快所致的伪影3个节段,心律不齐所致的伪影3个节段,呼吸伪影4个节段,冠状动脉管壁钙化伪影8个节段。结论 64SCT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的有效筛查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心率过快、心律不齐、呼吸运动、管壁严重钙化的患者中及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段相对运动幅度较大的血管节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收集60例临床疑有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行SCTA检查资料并进行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四种方法进行血管影像重建。结果60例患者中SCTA显示肾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有25例,其中单侧肾动脉狭窄有20例,双侧狭窄有5例。结论SCTA能对肾动脉清楚显示,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基本可以替代有创性的DSA检查,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家德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08,25(4):414-416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优势及临床筛查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临床疑有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26例患者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对近端冠状动脉均成功显示,对中远段的显示,原始横断面图像优于重建图像。16例支架置入者显示内支架22只;1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显示桥血管14条;35例MS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41处,冠状动脉混合性斑块53处,冠状动脉瘤状扩张31处。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为有效可靠的冠心病影像学诊断方法,对病变血管腔狭窄、硬化斑块及内支架、桥血管情况的评价有较高价值,是疑有冠心病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以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变异的价值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检出的冠状动脉变异病例,并根据CT结果对冠状动脉变异进行分类。结果 30例冠状动脉变异中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窦者6例,左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窦者3例,冠状动脉高位开口者4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5例,副冠状动脉3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合并两种及两种以上变异者3例。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时间短,辐射剂量低,既能准确评估冠状动脉变异类型,又能清晰显示各类病变细节,较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和普通多排螺旋CT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与典型胸痛临床表现结合在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序贯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行64排或128排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同期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的病人410例。收集病人一般临床资料,冠脉CTA及CAG结果。结果 双源CT诊断总符合率为94.06%,其中血管狭窄程度>75%的病变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86.22%(269/312)、95.90%(1 221/1 272)、84.06%(269/320)、96.60%(1 221/1 264)。结合典型胸痛症状,诊断准确率可提高至96.97%(384/396),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96.92%、97.02%、97.78%、95.88%。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准确率较高,可进一步指导介入或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其与典型胸痛临床表现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评价256层螺旋CT不同组合后处理技术在肋间后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患者行256层螺旋CT胸部双期增强扫描检查,将患者分为A组(MPR+VR)、B组(MPR+CPR)、C(MPR+MIP)组。用3种不同的组合后处理技术观察肋间后动脉。结果 A组肋间后动脉的总显示率为87.35%,B组为83.54%.C组为94.19%,C组与A、B组的总显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对于肋间后动脉大体解剖形态的显示率高于A、B组(P〈0.05)。结论 应用MPR+MIP组合后处理技术能使肋间后动脉的走行等解剖结构得到良好的显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硬化性肺细胞瘤(PSP)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对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5例PSP 患者 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肺内单发病灶,发生于双肺下叶11例,形态呈类圆形或卵圆形11例,形态不规则或边缘呈浅分叶4例,边缘清楚9例,边缘不清6例。病灶最大径平均(3.40±1.21)cm。病灶密度均匀9例,密度不均匀6例。病灶内见钙化5例,无钙化10例。病灶平扫CT值平均(31.36±8.24)HU,增强后CT值增加约(41.94±20.40)HU。病灶见"贴边血管征"9例、"假包膜征"2例及"瘤周磨玻璃密度"2例。4例误诊为周围型肺癌,1例误诊为结核,1例误诊为肺错构瘤。结论 PSP瘤是一种少见肺内良性肿瘤,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贴边血管征"假包膜征"瘤周磨玻璃密度"及"空气新月征"等征象有助于治疗前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