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与开始治疗弱视的年龄对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Titmus立体图对门诊复查的已治愈的96名5~8岁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进行近立体视功能检查,观察不同弱视程度及不同开始治疗年龄对屈光不正性弱视立体视的影响进统计学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有不同程度的立体视,具有正常立体视锐度比例为22.92%。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发育越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21,P〈0.01);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治愈后近立体视锐度也存在差异,轻度弱视立体视功能较好,重度弱视的立体视功能较差。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8547,P〈0.01)。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后一部分患者立体视功能仍不能达到正常,重度弱视,开始治疗年龄较晚的立体视发育相对较差。在弱视的治疗的后期要注意双眼视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类型及初始治疗的年龄对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颜氏立体图对门诊的121例3~9岁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立体视功能进行治疗前后(6月)的对比分析,观察弱视程度的不同及屈光类型的不同对患儿立体视治疗前后的影响及不同开始治疗年龄对近立体视发育的影响.结果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具有正常近立体视锐度比例为22.92%.以散光性屈光不正为主,高度远视者近立体视较差,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近立体视功能发育越好,疗效越好,不同年龄组治疗效果间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治愈后近立体视锐度也存在差异,轻度 、中度弱视较重度弱视立体视功能发育较好,治疗后预后好,重度弱视的立体视功能预后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屈光不正性弱视中高度远视对视功能影响较大,开始治疗年龄越小,立体视发育预后较好.开始治疗年龄较晚的立体视发育相对较差.散光型弱视儿童立体视功能明显好于高度远视组儿童(屈光参差除外),重度弱视有一部分视力提高后立体视仍未发育,在弱视治疗的后期要注意双眼视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双眼视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李娜  王晓莉  余敏  吕迎春  胡波 《四川医学》2005,26(6):666-667
目的探讨双眼视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共观察69例弱视患儿,随机分为A、B组。其中A组33例,除上述治疗,在双眼视力≥0.6使用同视机脱抑制后进行双眼训练;B组36例,仅进行传统遮盖,精细作业,口服左旋多巴或肌注胞二磷胆碱等治疗。两组屈光不正性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占90%以上,不足10%患者合并斜视,以治疗前后的视力、二级视、立体视觉为观察项目。结果A组基本治愈(81.8%),进步(12.1%),无效(6.1%),B组,基本治愈率(30.6%),进步(47.2%),无效(22.2%)。结论双眼视训练可以提高弱视治疗效果,扩大融合、分开范围。提高立体视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系统4(VTS4)疗法联合传统综合疗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效果。方法: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眼科于2021年5月-2022年7月收治的173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86)给予传统综合疗法,观察组(n=87)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VTS4疗法。观察两组视功能、眼调节功能、视力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立体视正常率、双眼融象正常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立体视正常率、双眼融象正常率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调节幅度(AMP)、调节灵敏度(AF)及调节滞后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AMP、AF均上升,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调节滞后量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视力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视力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传统综合疗法及VTS4疗法应用于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可改善视功能,提高视力水平及眼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多元化视功能训练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9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两组均采取遮盖疗法,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观察组实施多元化视功能训练,均持续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视力、视觉诱发电位、立体视功能、对比敏感度。结果:干预前,两组视力、视觉诱发电位、立体视功能、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高于对照组,1°、15°空间频率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振幅均高于对照组,立体视锐度小于对照组,1.5、3、6、12、18 c/d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元化视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力、立体视功能,提高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6.
收集就诊及治疗的弱视患者104例,通过弱视治疗后双眼矫正视力均≥0.8,两眼视力相差≤2行.根据弱视类型分为屈光不正组(34例)、屈光参差组(36例)和斜视组(34例);根据弱视程度分为轻度组(30例)、中度组(51例)和重度组(23例);根据首诊年龄分为≤7岁组(81例)和>7岁组(23例);根据弱视情况分为单眼弱视组(69例)和双眼弱视组(35例).采用Titmus立体图对其进行立体视锐度的检测,比较不同组别立体视锐度的差异.屈光不正组、屈光参差组和斜视组之间立体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94,P<0.05),屈光不正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好,屈光参差组和斜视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差;不同弱视程度患者立体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55,P<0.05),轻度组及中度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好,重度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差;不同首诊年龄立体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1.263,P<0.05),患者首诊年龄≤7岁比>7岁立体视功能好;双眼弱视组及单眼弱视组的立体视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首诊年龄的弱视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后,视力可以达到正常人水平,但是并未同步建立起正常的立体视功能,仍然需要进行针对完善双眼视功能的训练,因此立体视功能检测应作为弱视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视觉训练对斜视性弱视患儿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间桂林市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收治的斜视性弱视患儿80例(92眼)作为研究对象,参照随访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0,45眼)和观察组(n=40, 47眼)。对照组患儿接受临床斜视性弱视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虚拟现实视觉训练,持续治疗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立体视及整体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不同弱视程度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不同弱视程度患儿的立体视均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不同弱视程度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斜视性弱视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虚拟现实视觉训练,在减轻病情、优化治疗结局方面具有肯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君君 《罕少疾病杂志》2022,29(5):48-49,64
目的 观察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及立体系统训练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双眼立体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6例(153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依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74眼)和观察组43例(79眼).对照组实施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联合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及立体系统训练.对比...  相似文献   

9.
黄焱 《四川医学》2015,(2):217-218
目的探讨微量压抑法及无微量压抑治疗法治疗儿童弱视视力在提高后回退的效果。方法将102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微量压抑法训练,对照组采取无微量压抑的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4%,对照组为66.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立体视觉正常为50眼(占98.04%),对照组为34眼(占66.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压抑法用于解决儿童弱视治疗后视力在提高后回退及建立三级视功能,特别是人类的高级视功能立体视觉是有效的,有优势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增视能智能化多维训练系统(简称增视能)和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探索儿童弱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增视能和综合治疗对392例600眼弱视儿童进行随机化分组治疗,增视能组198例300眼给予视觉刺激、视觉精细等不同训练方案;综合治疗组194例300眼采用遮盖、精细目力训练、CAM视觉刺激、红光闪烁、后像、光刷等治疗。对比两种方法在弱视治疗1年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最佳矫正视力达0.6的无双眼视的弱视儿童增视能组行多维三级功能训练,综合治疗组行视加弱视治疗仪400型附加的三级视功能训练,观察6个月后双眼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中轻度弱视儿童治疗有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视能组的中、重度弱视儿童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综合疗法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佳矫正视力达0.6时无双眼视觉功能的患儿,经三级视功能训练6个月后,增视能组获得近立体视有效率高于综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视能智能化多维训练系统是治疗中、重度儿童弱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比较已治愈弱视患儿与正常视力儿童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P-VEP), 寻求一种客观评价儿童视功能及预测弱视疗效的手段, 并且进一步观察影响P-VEP的相关因素, 为进一步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60例 8~12岁经正规弱视治疗后弱视治愈儿童分为单眼弱视治愈组(40人, 弱视治愈眼40只, 而另眼为相对正常眼40只)及双眼弱视治愈组(20人40只眼)。20例视力正常的同龄儿童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P-VEP的潜伏期和振幅, 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影响P-VEP的相关因素。结果: 3组双眼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弱视治愈组及双眼弱视治愈组的弱视眼P100 波较正常组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其中单眼弱视治愈组弱视眼明显低于双眼弱视治愈组。单眼弱视治愈组的相对正常眼P100 波较正常组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 而与双眼弱视治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自身弱视眼比较P100 波潜伏期缩短、振幅增加(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弱视眼P100 潜伏期的主要相关因素是初治矫正视力、初治年龄及屈光度。结论: 通过弱视治疗, 虽然患儿视力恢复正常, 但弱视眼及相对正常眼的视功能仍未恢复正常;初治矫正视力、初治年龄及屈光度对患儿视力及视功能恢复均有重要影响;仅针对增加视力的传统弱视治疗对于提高双眼视功能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对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方法   将3~12岁屈光性弱视患者63例(87眼)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对照组予传统精细目力训练,训练时间均为30min/d,共随访6 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3月、6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Titmus近立体视、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Worth四点灯,对比2种训练方法在改善儿童弱视患者单眼视力及双眼视功能方面的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  结果   (1)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6月后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提高值更大(P < 0.001)。对轻、中度儿童弱视、3~6岁及7~12岁儿童弱视、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性儿童弱视患者,观察组BCVA提高值均较对照组大(P < 0.05);(2)观察组Titmus近立体视及眼间抑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 0.05)。(3)观察组治疗后pVEP P100波振幅(15′频率)较治疗前提高(P < 0.001)。(4)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BCVA提高值与治疗前的LogMAR视力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Titmus近立体视治愈率与治疗前的Titmus近立体视呈正相关,与双眼屈光参差量呈负相关。  结论   (1)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在提高弱视儿童单眼视力及改善双眼视功能方面疗效均优于传统精细目力训练。(2)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BCVA提高值与患者治疗前的视力、年龄具有相关性;Titmus近立体视治愈率与患者治疗前的Titmus近立体视、双眼屈光参差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连市近年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分布和弱视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460例(920只眼),分析屈光状态分布、弱视发生状况,同时分析弱视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60例儿童中弱视儿童267例(弱视眼434只,矫正视力正常眼100只),矫正视力正常儿童193例(矫正视力正常眼386只)。矫正视力正常眼中近视和远视的占比高于弱视眼(P <0.05);弱视眼中散光的占比高于矫正视力正常眼(P <0.05)。矫正视力正常眼和弱视眼的散光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为主,分别占65.85%和60.81%。弱视和矫正视力正常患儿年龄、出生时窒息、每天睡眠时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挑食、每天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时间及读写姿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天睡眠时间、出生时窒息是发生弱视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分布以散光为主,同时弱视发生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梅花针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影响。方法选择4~12岁弱视患儿共38例(69眼),在配镜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联合电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P-VEP及矫正视力的检查;实验组患儿电梅花针1次叩刺治疗前后分别进行P-VEP检查。结果 P-VEP:实验组电梅花针叩刺即刻效应,P100波峰潜时明显缩短,P<0.05,而振幅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P100波峰潜时明显缩短,P<0.05,而振幅无显著性差异。视力:实验组36眼经治疗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者32眼(88.9%);对照组33眼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者24眼(72.7%)。根据弱视患儿年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与疗效的分析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电梅花针叩刺治疗可使弱视儿童P-VEP的P100波峰潜时缩短,该治疗可明显提高患儿视力,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胞二磷胆碱治疗中、重度弱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胞二磷胆碱治疗中、重度弱视后视力等指标的变化,评估其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将81例弱视患者,随机分成药物组,肌肉注射胞二磷胆碱;联合组,药物联合遮盖治疗;遮盖组,遮盖治疗加精细作业。严密观察各种可能的副作用。对视力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药物组视力提高出现最早,但4月后呈下降趋势。联合组对各种弱视有效,视力能持续性提高。药物组和联合组视网膜光阈值有改善。治疗后三组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潜伏期均无改善。一例患者注射胞二磷胆碱后诱发癫痫。结论:胞二磷胆碱能提高弱视眼的视力,改善视网膜光阈值,胞二磷胆碱与遮盖治疗联合应用疗效较好。胞二磷胆碱可诱发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治疗9~13岁屈光参差性儿童弱视的疗效,分析其视力的变化,为寻找儿童弱视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弱视患儿216例(216眼),分别应用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视觉组)和传统综合训练方法(综合组)对大龄弱视儿童进行治疗,具体训练方案由医师基于患儿视觉表现的初始状态、功能低下的严重程度以及训练治疗过程中的进步来设计。视知觉学习系统组给予提高视觉噪声和轮廓整合、位置噪声等视觉训练方案;传统综合训练组采取红光、精细目力训练等治疗。90d为1个疗程,共3~4个疗程。对比观察两种方法在弱视治疗后1、3、9、12个月的视力变化。结果视知觉学习系统组的疗效优于传统综合训练组(P=0.000),不同程度屈光参差性弱视视知觉学习系统组的疗效优于传统综合训练组(P〈0.01)。视知觉学习系统组视力提升速率明显高于传统综合训练组,视知觉学习系统组在疗程第6个月已有50%的患儿进入基本治愈的平台期,而传统综合训练组50%的患儿在观察终点才进入基本治愈平台期。视知觉学习训练组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平均训练13.75h可提高一行视力,其中中度弱视所需时间最短(10,78h),重度弱视次之(12h),轻度弱视所需时间最长(26.5h)。结论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提供了强烈、活跃、有反馈的个性化视觉刺激,对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的9—13岁屈光参差性儿童弱视的疗效优于传统综合训练法,缩短了视功能障碍治疗的周期。此新方法能在较短时间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为弱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屈光性弱视儿童视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将92例屈光性弱视儿童随机分为常规组(46例)和研究组(46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托品+遮盖疗法),研究组另联合给予视功能训练。对比治疗前后视力水平,治疗后正常集合融合范围、正常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立体视构成比,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视力均增加,且研究组视力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1);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正常集合融合范围、正常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立体视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1);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1),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屈光性弱视儿童采用视功能训练治疗能显著提升视力,改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效果理想且不会显著增多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居家培训在学龄期儿童屈光相关性弱视防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14例学龄期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按完全随机对照顺序编号,分成A、B、C 3组,3组儿童均进行规范的验光配镜及个体化弱视训练等。A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居家培训",B组加用"针刺治疗",C组为对照组。通过问卷和现场考核等方法进行了为期1~7年的临床随访,观察学龄期弱视儿童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B、C 3组弱视儿童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注视性质均转为中心注视;弱视程度、三级视功能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优于C组。结论"居家培训"模式在学龄期儿童屈光相关性弱视方面的防治中更加规范了弱视治疗,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且与中医针刺治疗疗效相近,故"居家培训"模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杨剑锋  赖铭莹 《当代医学》2009,15(18):82-83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后的视功能状态以及解决术后低视力的弱视训练方法。方法4月~1o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95例140眼白内障摘出术后,及时治疗术后并发症、矫正屈光不正、并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弱视,观察其治疗疗效并寻找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年龄越小视力预后越好.双眼白内障治疗效果优于单眼自内障,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治愈率。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及时治疗并发症、重视屈光矫正、综合治疗并坚持弱视训练可获得良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系统化治疗方法对近视性弱视患儿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在我院眼科治疗的近视性弱视患儿资料共计80例(共150眼),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结果观察组患儿经系统化治疗后,在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小遮盖法、闪烁红灯法、海丁格刷法和视觉功能训练联合疗法对近视性弱视患儿的治疗有着更优秀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