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病例 Valsalva 视网膜病,Duane于1972年命名,指继发于Valsalva动作(剧烈咳嗽呕吐、强搬重物或便时屏气等)时所发生的视网膜出血.此病比较少见,今年我科诊治了1例由于肺功能检查导致的Valsalva视网膜病变.现报告如下:患者女,6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3d"于2010年3月14日由我院呼吸科转入我科会诊.追问病史,患者与3月10日以"支气管哮喘"入我院呼吸科治疗,2d前行肺功能检查后,当天出现右眼结膜下出血,未予重视.第2天右眼眼前黑影飘动,后视力逐渐下降,视物不清来我科会诊.  相似文献   

2.
韩毳  张宁  刘熙朴  刘宁朴 《眼科》2007,16(4):285-287
黄斑区视网膜前出血位于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下或内界膜与玻璃体后界膜之间,可见于眼外伤、Valsalva视网膜病变、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伴发于视网膜动脉血管瘤病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本文报告2例无明确原发疾病的黄斑区视网膜前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3.
黄斑区玻璃体后皮质下出血见于多种眼底病变,如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alsalva视网膜病变[1]、视网膜大动脉瘤[2]、视网膜静脉阻塞,其他较少见的还有继发于血液病、淋巴瘤[3]以及血液病化疗后的全血减少[4]等。因起病突然,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斑部视网膜出血的出血原因、部位和程度,并分析对中心视力的影响。方法:对85例黄斑部视网膜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FFA检查对发病后中心视力、出血部位、面积、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黄斑部视网膜出血患者发病时中心视力损害严重,依出血部位分为视网膜前出血、视网膜内出血、视网膜下出血、混合性出血,依出血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巨大出血。结论:各种原因导致黄斑部视网膜出血影响中心视力重要因素是出血遮蔽,出血面积和部位影响出血的吸收和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3G微创玻切手术对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在眼科就诊的10例(10只眼)Valsalva视网膜病变病例,经过1月保守治疗无效后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分析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1周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 0.3~0.5者7例,0.6~0.8者3例.最后一次随访时BCVA在0.6~0.8者9例,1.0者1例.除3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结膜下出血外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ILM剥除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范围较大的黄斑区ILM下积血为主要表现的Valsalva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48岁。因左眼视力突然下降,于2015年5月19日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患者系建筑工人,1周前搬运重物时,突然出现左眼视物模糊,无眼红、眼痛等症状。否认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否认手术、眼外伤及家族疾病史。全身检查:一般情况良好,血压122/80 mmHg,血常规、止凝血及肝肾功能检查等均无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0.5,左眼为0.04(无法矫正);左眼底视乳头颞侧黄斑区可见1个直径约3 PD的类圆形出血病灶(图1)。诊断:左眼Valsalva视网膜病变。保守治疗观察1个月后,6月16日复诊,视力左眼为0.04(无法矫正);左眼底黄斑处深棕色圆形出血病灶直径缩小至约2 PD,其下方可见与其相连的视网膜前舟状出血(图2),余未见明显异常。 OCT检查:左眼黄斑区下可见隆起的高反射,遮盖其下视网膜结构,其旁视网膜结构未见异常。患者入院,于2015年6月17日在局麻下行左眼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手术采用23G经睫状体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术中见视网膜平伏,黄斑区视网膜前出血。行内界膜剥除。随访1个月,视力恢复至0.3,出血明显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的分类及临床特征。 方法 对诊断为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的9例(12只眼)患者全部进行全身、眼部、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其中3例(4只眼)同时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 结果 8例10只眼的血管变异位于视网膜后极部,1例2只眼血管变异从后极部延伸至中周部。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有以下几种类型 :(1)先天性视网膜粗大血管1例(1只眼);(2)先天性视网膜小动脉纡曲2例(3只眼);(3)先天 性视网膜静脉纡曲1例(2 只眼) ;(4)先天性视盘及视网膜前血管袢5例(6只眼),其中伴有Val salva动作导致自发性视网膜出血有4例(5只眼)。 结论 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常好发于视网膜后极部,变异可发生在视网膜动脉或静脉,并可因Valsalva动作诱发自发性出血。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8.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Terson综合征视力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影响Terson综合征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08-01间收治15例(26眼)Terso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病因、病程、视网膜下出血、眼内增殖、视网膜或锯齿缘裂孔等对视力提高的影响。结果:患者的病程(P<0.01)、合并视网膜下出血(P<0.05)影响患者的视力预后,而性别、年龄、眼内增殖、病因与视力预后无关。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发现视网膜或锯齿缘裂孔,预防视网膜脱离,有利于患者的视力预后。结论:早期的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视力的恢复,并可以早期发现视网膜裂孔或锯齿缘离断。长期存在的视网膜下出血可以影响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地震后常见的眼部疾病有结膜下出血、眼附属器损伤、眼眶骨折、眼球破裂伤等,地震伤害所造成的循环系统异常或炎症相关的特殊眼病包括远达性视网膜病变、挤压综合征、Terson综合征、Valsalva视网膜病变、颈髓挥鞭样损伤视网膜病变等,地震造成环境改变的相关眼病有视网膜光损伤、结膜炎等,地震造成心理因素变化引起的相关眼病有内源性葡萄膜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了解地震造成的眼部损害,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时救治,以最大程度恢复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10岁,主诉右眼前小片状黑影3d。2019年 9月15日就诊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门诊,黑影无明显飘动,无眼胀及眼痛,无明显视力下降,无眼球转动痛。既往史:右眼屈光不正;否认外伤史及其他眼病史,无家族遗传史。专科检查:双眼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 mm,光反射灵敏,右眼视盘表面上方、下方及鼻侧火焰状出血灶,出血区下方可见玻璃体腔相连的凝血块,视盘鼻侧视网膜下可见半月形出血灶,视网膜在位,血管走行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射阳性(见图1)。余双眼未见明显异常。眼压:右眼 14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辅助检查: 右眼为-4.00 DS-0.25 DC×80=1.0,左眼为-0.25 DS=1.0。 B超显示,右眼玻璃体腔可见积血,与视网膜相连,未见视网膜脱离(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视盘隆起, 鼻侧较重,未见视盘玻璃疣(见图3)。双眼底荧光造影未查 (荧光素钠造影剂皮试阳性)。追问患儿病史,患儿诉3 d前曾有舞蹈训练,期间有过深吸气后摒气,再呼气动作,即 Valsalva动作。门诊诊断:右眼视盘内出血伴视盘旁视网膜下出血(Intrapapillary hemorrhage with adjacent peripapillary subretinal hemorrhage,IHAPSH),右眼屈光不正。治疗方法: 给予维生素C口服,暂时停止舞蹈训练,密切观察病情。随访:患儿自觉眼前黑影逐渐消失,眼底照片示视盘和盘周视网膜出血灶逐渐吸收(见图4)。视盘出血吸收后可见视盘向颞侧倾斜,鼻侧隆起(见图5)。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27岁,足球比赛后左眼突然视力丧失,由于初步治疗没有好转,患者于首次就诊3wk后再次就诊。检查发现左眼黄斑区大块白色病变以及积液。由于无法排除感染的可能性,这对于诊断提出了难题。玻璃体切除及活检显示为由于Valsalva视网膜病变导致的黄斑部视网膜前出血而形成的旧的组织血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孕妇Valsalva视网膜病变保守或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一健康孕妇在自然阴道分娩时,右眼底发生黄斑前玻璃体后界膜下出血,本文报道其保守治疗的效果.结果:右眼发病3wk时积血收缩,视力为眼前手动,但病程6mo时,积血溶解,视力恢复至6/5.结论:大多数Valsalva视网膜病变能够自愈.对一些难治性病例,采用Nd:YAG激光行内界膜切开具有一定的效果.而早期玻璃体切除术的增殖膜切除,对预防眼底新生血管膜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因Valsalva视网膜病变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6例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斑内界膜下积血,3眼伴少量玻璃体积血,均以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结果:患眼视力由术前的指数或手动提高至术后第1d的0.1~0.5,并在术后1mo内继续提高,术后3,6mo;1a随诊时仍维持稳定。随访期内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严重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伴玻璃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伴玻璃体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2年9月经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伴玻璃体出血患者13例18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期为7个月~4年,平均23个月。18只眼视网膜均在位,16只眼(88.9%)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视力≥0.3者11只眼(71%),最好视力为1.0。术后玻璃体再出血2例,经药物治疗后出血吸收。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伴玻璃体出血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力;结合术中及术后激光光凝治疗,可有效预防玻璃体再出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增殖及视力预后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6例56眼PDR患者分为康柏西普联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组和PPV组,各28例,康柏西普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PPV组仅给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增殖、视力等情况。

结果:康柏西普联合PPV组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PPV组(P<0.05); 康柏西普联合PPV组术后视力、黄斑厚度均显著优于PPV组(P<0.05); 康柏西普联合PPV组术后视网膜出血评分、视网膜增殖评分、玻璃体再次出血率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PPV组(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不仅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视网膜出血和术后再出血,减轻视网膜增殖,还有助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描述视盘及盘周视网膜出血(intrapapilary and peripapillary hemorrhage)的临床特点和分析出血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视盘及盘周视网膜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视力、屈光及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视野检查、B超。结果18例患者中女性15例,男性3例,年龄14至85岁(平均44±21.45岁)。有屈光不正(近视)14例,视盘直径小13例。出血部位在视盘鼻侧9眼,上方5眼,颞侧4眼,视盘出血形态多为裂隙样、扇样,盘周视网膜出血多为新月形。矫正视力无变化13眼,轻度下降5眼,视野检查8眼,正常5眼,局部I级暗点3眼。18例均行FFA检查,晚期视盘荧光轻度增强4眼,B超检查4眼,未见玻璃体牵引和视盘隆起。患者随访2-25月,出血吸收时间3周-8月,未见再出血。结论视盘及盘周视网膜出血多于女性、近视患者,出血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与视盘水肿、Valsalva动作、玻璃体牵引有关,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出血是许多眼底疾病的显著体征之一.按部位分类,有周边部、赤道部、后极部、视盘周围视网膜出血和玻璃体积血等;按形态分类,有点状、片状、火焰状视网膜出血等;按层次分类,有视网膜前出血、内界膜下出血、浅层出血(神经纤维层出血)、深层出血、视网膜下出血(神经上皮下出血)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出血等[1].不同部位和层次的出血预示不同眼底疾病存在.有些眼底疾病尤其是在疾病后期,可存在多种形态、多个层次及部位的出血.区分不同部位和层次的视网膜出血,有利于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判断.所以,正确描述视网膜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临床上对视网膜前出血和内界膜下出血的描述常有混淆,即使在教科书和许多文献中对其的定义也不尽一致.有的将视网膜前出血定义为视网膜浅层的大量出血,血液聚集予视网膜内界膜与玻璃体后皮质之间[2,3];也有的认为其既可发生于神经纤维层与内界膜之间,也可发生于内界膜与玻璃体后皮质之间[4].尽管如此,在这些描述中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是将后极部呈现液平面的出血形态定义为视网膜前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事实上,视网膜前出血和内界膜下出血截然不同,尽管两者都可出现液平面的表现,但引起这两类出血的疾病常不相同,且临床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焦××男64岁主因“右眼渐进性视力下降一月”于2000年9.28日于我院就诊。患者高血压病史15年,痛风3年。患者近一月以来,右眼视力渐进性下降,并伴有可随体位降低而缓解的眼球酸痛。眼科情况:视力:右指数/眼前,左0.4。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未见浮游细胞,虹膜可见大量新生血管,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可见由周边部延伸到后极部的点状出血,视网膜静脉串珠样改变。左眼角膜透明,虹膜未见新生血管,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动静脉走行正常,未见出血渗出。眼压:右19mmHg,左17mmHg。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右眼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为23秒,可见充盈前峰,脉络膜背景荧…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38岁 因剧烈咳嗽后右眼突然视物不见2 d,来西安爱尔古城眼科医院就诊.既往体健.全身体检:血常规和血压均正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0.04,左眼为1.0;眼压右眼为14 mm Hg(1 mm Hg =0.133 kPa),左眼为15 mm Hg;眼底检查情况见精粹图片1.临床诊断:右眼Valsalva视网膜病变.使用掺钕钇铝石榴石(neodymium yttrium aluminum garnet,Nd:YAG)激光切开右眼视网膜前出血部位下方的玻璃体内界膜,将视网膜前出血引流至玻璃体,术后第3天患者右眼视力为0.6,眼底检查情况见精粹图片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治疗1年后视力及其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wAMD患者50例(50眼)。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所有患眼均采用每月注射 1 次连续注射 3 个月后按需治疗的方案行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观察治疗1年后的BCVA。分析治疗1年后的终末BCVA及提高程度与基线特征年龄、性别、基线BCVA、黄斑下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内液、视网膜下液、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面积及CNV的类型(经典为主型、微小经典型、隐匿型)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BCVA、黄斑下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内液、视网膜下液、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CFT、CNV的面积,CNV的类型。结果 治疗前BCVA为(53.4±14.5)个字母,治疗1年后BCVA为(61.3±20.5)个字母,提高(7.9±8.5)个字母(t=-6.564,P<0.01)。治疗1年后的终末BCVA与基线BCVA正相关(B=0.483,P=0.001),与治疗前CNV面积和CNV的类型负相关(B=-0.211,P=0.005;B=-0.202, P=0.005);治疗1年后BCVA的提高程度与治疗前CNV面积和CNV类型负相关(B =-0.509,P=0.005;B=-0.488, P=0.005)。三种类型的CNV中,经典为主型CNV治疗1年后的BCVA较差,隐匿型的终末BCVA较好,经典为主型BCVA提高程度较少,微小经典型提高程度较大(P<0.05)。结论 经典为主型CNV、CNV面积大者,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1年后视力改善较小、预后差;基线视力较好者会有较好的终末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