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对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精卵共孵育时间不同将280个周期采集到的卵子3342枚随机分为短时受精组(A组,精卵共同孵育4-6h后随机选取1/2数量卵子脱颗粒细胞)、长受精组(B组,所剩1/2数量卵子,精卵孵育过夜)。分别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结果两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和卵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缩短精卵孵育时间不影响受精率及卵裂率,相反能提高胚胎质量,从而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
李娜  苗聪秀  向秋  杨红梅 《华夏医学》2011,24(3):247-249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与过夜受精对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体外受精(IVF)周期,常规促排卵获取卵母细胞。根据患者接受体外受精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短时受精组40个周期(实验组),精卵孵育5 h;常规受精组40个周期(对照组),精卵孵育16~18 h;比较两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结果:短时受精组的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精卵孵育10 min的超短时受精方案对人类配子体外多精受精的影响。[方法]将获卵数≥6、行常规IVF受精的病人所获得的卵子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超短时受精方案(精卵孵育10 min);另一组采用常规短时受精方案(精卵孵育2 h)。比较两组的多精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受精失败的发生率,以及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移植和冷冻胚胎的比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短时受精组多精受精率为6.6%,常规短时受精组的多精受精率为4.8%,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两组间正常受精率分别为65.6%、6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受精失败的发生率相同;两组的优质胚胎(移植和冷冻胚胎)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精卵孵育10 min的超短时受精方案不能降低多精受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精卵孵育10min的超短时受精方案对人类配子体外多精受精的影响。【方法】将获卵数≥6、行常规IVF受精的病人所获得的卵子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超短时受精方案(精卵孵育10min);另一组采用常规短时受精方案(精卵孵育2h)。比较两组的多精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受精失败的发生率,以及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移植和冷冻胚胎的比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短时受精组多精受精率为6.6%,常规短时受精组的多精受精率为4.8%,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两组间正常受精率分别为65.6%、6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受精失败的发生率相同;两组的优质胚胎(移植和冷冻胚胎)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精卵孵育10min的超短时受精方案不能降低多精受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卵子与精子短时间或长时间共培养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140个体外受精(IVF)周期作为研究对象,按精-卵共培养时间分为二组:A组(18 h)共77个周期,B组(2 h)共63个周期.B组在培养2 h后将卵-冠-丘复合物移人新鲜的培养液中.将2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植入率、临床妊娠率进行比较.结果:B组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植入率、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A组,卵裂率无明显差别.结论:长时间的精-卵共培养可能对受精及胚胎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缩短培养时间可以提高受精率、胚胎质量、胚胎植入率,继而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6.
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短时受精在IVF中的临床作用。方法35例IVF-ET患者经促排卵治疗后获得的卵子,孵育4~6h,先与精子共培养3h后,一半的卵子经洗涤后去除外周的精子,在新鲜培养液滴中培养,作为实验组,剩余的一半卵子在精子液滴中过夜培养至16~18h,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受精率(2PN、1PN、≥3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卵子数为219个,受精率、2PN率、1PN率、≥3PN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73.6%、59.7%、6.1%、3.6%9、5.7%、43.4%,而对照组卵子数为228个,受精率、2PN率、1PN率、多PN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75.9%、58.9%5、.4%、9.8%、96.1%、45.8%。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正常受精2PN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精受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短时受精可作为降低多精受精的一种补充办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hCG注射后授精时间间隔超过42 h对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进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519个周期的5493枚卵子分为两组,A组hCG注射后授精时间间隔大于42 h授精,B组hCG注射后授精时间间隔小于40 h授精,均于受精后16~18 h左右去除卵丘细胞观察授精的情况,分别统计并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可利用胚胎率。结果: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ET中取卵后在超过最佳授精时间授精并不影响胚胎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脱颗粒细胞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周期的影响。方法将行常规IVF受精的患者的卵母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即短时受精4h脱颗粒细胞组(A组:精卵孵育4h后即刻脱颗粒细胞)和短时受精并次日晨脱颗粒细胞组(B组:精卵孵育4h后脱离受精环境,17~18h脱颗粒细胞),比较两组的受精率(2PN率)、多原核率(多PN率)、卵裂率和胚胎利用率。选择优胚移植并比较移植两组来源胚胎患者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结果 A、B两组的2PN率、卵裂率、胚胎利用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A组的多PN率显著高于B组,移植A、B两组来源胚胎患者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活产率比较,也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短时受精4h即刻脱颗粒细胞增加多PN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短时受精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治疗中对胚胎质量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助孕治疗的患者886例,其中短时受精不脱颗粒细胞组(A组)235例,短时受精并全部即刻脱颗粒细胞组(B组)315例,短时受精并部分(3~5枚)脱颗粒细胞组(C组)336例。分别比较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 3组的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多精受精率高于A、C两组(P0.05);C组的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高于A、B两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并部分即刻脱颗粒细胞不影响受精率、卵裂率和胚胎种植率,但可提高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并且能够降低多精受精率。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 探讨短时受精后早期剥除颗粒细胞对体外受精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在本中心助孕的有早剥卵的103个IVF周期与74个ICSI周期,以ICSI组为对照,比较两组的2PN受精率、多PN受精率、可利用胚胎形成率、卵裂期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再以IVF周期中的卵子是否进行早剥分为两组,比较早剥对IVF周期中2PN受精率、多PN受精率、可利用胚胎形成率、卵裂期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在IVF周期中共有1181枚卵子纳入研究,其中早剥卵子513枚,非早剥卵子668枚,在ICSI周期中共有619枚成熟卵子纳入研究。结果显示,IVF组的2PN受精率、卵裂期优质胚胎形成率低于ICSI组,多PN受精率高于ICS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而IVF的全部卵子中,早剥卵子组的2PN受精率、多PN受精率、可利用胚胎形成率、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与非早剥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 【结论】 与传统ICSI相比,短时受精后早期剥除卵丘颗粒细胞并未降低可利用胚胎形成率;与常规IVF相比,早剥也未提高多PN受精率;早剥卵是安全的,并能够使受精情况不明的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1.
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本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常规IVF治疗的248个周期,通过一定条件限制将其分为短时受精组和过夜受精组,将248个常规IVF周期中的卵子进行配对资料(同一IVF周期同时进行短时受精和过夜受精者,共20个周期)和非配对资料(1个IVF周期只采用1种方式受精者,过夜受精组177个周期,短时受精组51个周期)研究,比较短时受精组和过夜受精组的正常受精(2PN)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 无论配对还是非配对资料,短时受精组的正常受精(2PN)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等与过夜受精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非配对资料中,短时受精组的移植优胚率(77.33±36.69)%明显高于过夜受精组(64.04±41.85)%(P<0.05),而在配对资料中,用于移植的优质胚胎率短时受精组和过夜受精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短时受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受精方式,但不能改善胚胎质量和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提前脱颗粒细胞对体外受精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就诊于本中心的1693例患者资料,将这些患者分为短时受精提前脱颗粒细胞后发现第二极体卵子行过夜受精组107例及传统过夜受精组1147例,观察早期脱颗粒细胞对正常受精率、1PN率、3PN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的影响。再将短时受精提前脱颗粒细胞后未发现第二极体卵子行ICSI组13例与传统的ICSI组426例,比较两组的正常受精率、1PN率、3PN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结果:短时受精提前脱颗粒细胞发现第二极体卵子行过夜受精组与传统过夜受精组之间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短时受精提前脱颗粒细胞后未发现第二极体卵子行ICSI组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与传统ICSI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受精提前脱颗粒细胞与常规过夜IVF组相比并没有提高多PN的受精率,而与传统ICSI组相比多PN受精率没有差异,也没有降低胚胎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短时受精提前脱颗粒细胞可获得与常规IVF和ICSI相似的临床结局,短时受精通过提前观察第二极体的排出来判断是否受精,可预防出现传统过夜IVF低受精和完全不受精,降低ICSI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全部病例接受常规超促排卵治疗获得卵母细胞,根据患者接受体外受精(IVF)的不同方式分为2组:短时受精组(n=35),采用精卵4孔皿混合培养,加精后4 h将卵母细胞转移至分裂期胚胎培养液,共35个周期;传统受精组(n=35),采用传统的IVF方式,加精后18 h拆除卵母细胞外围颗粒,随后将卵母细胞转移至分裂期胚胎培养液行早期胚胎体外培养,共35个周期。分别比较两组MⅡ率、受精率、正常受精率、总卵裂率、双原核(2PN)卵裂率及妊娠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短时受精组共获卵母细胞数629枚,MⅡ数577枚,受精数560枚,正常受精数500枚,总卵裂数549枚,2PN卵裂数500枚,临床妊娠18例;传统受精组共获卵母细胞594枚,MⅡ数550枚,受精数523枚,正常受精数463枚,总卵裂数495枚,2PN卵裂数457枚,临床妊娠12例。两组女方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精率、正常受精率、总卵裂率及2PN卵裂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精后4 h拆颗粒的短时IVF与传统IVF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既简便有效,又能获得超出传统IVF的临床效果,短时IVF可应用于常规IVF。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方法 360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按精卵共孵育时间分为短时受精IVF和过夜受精IVF,比较两组的治疗结局。结果短时受精IVF与过夜受精IVF的年龄、不孕年限、平均获卵数、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短时受精的妊娠率和着床率高于过夜受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短时受精能提高妊娠率,明显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多精受精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分析595个IVF周期多精受精的发生率,比较多精受精组与非多精受精周期的女方年龄、获卵数、成熟卵率、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结果 IVF周期多精受精的发生率为3.48%,多精受精组与非多精受精组在成熟卵率、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妊娠率、活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多精受精的发生可能预示较好的IVF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受精失败后,对未受精卵母细胞进行补救性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超促排卵获得的卵子进行常规体外受精,16小时后对全部或>70%卵母细胞未受精的病例,进行补救ICSI,所获得的优质胚胎进行宫腔内移植。结果:7例患者51枚未受精卵母细胞行补救ICSI后,受精37枚,卵裂30枚,优质胚胎17个,受精率72.5%,卵裂率81%,与20例单纯行ICSI治疗者比较,受精率、卵裂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补救ICSI组1例获临床妊娠,并分娩健康新生儿,随访1年余未发现异常,临床妊娠率(14.3%)较单纯ICSI组(35%)显著降低(P<0.01)。结论: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精失败后,对未受精卵母细胞进行补救性ICSI,有机会获得健康新生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特殊情况下对部分卵子实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Half ICSI)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2月间在我院行Half ICSI的31个周期并将其作为研究组,将31个周期所有的卵子417个分为两个亚组,A组:行常规IVF-ET组214个卵子;B组:ICSI组203个卵子。分析两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获得率(优质胚胎彩卵子数),并且将同期在我院接受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连续427个周期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连续102个周期作为对照组。结果A组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质胚胎获得率显著低于B组,其中有7例完全不受精,11例受精率≤30%;研究组A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获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研究组(A组+B组)妊娠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如精子数量及质量在IVF—ET及ICSI指征的临界值之间或取卵日精液与术前检查不符等特殊情况,选择部分卵子行单精子显微注射可以有效地预防因完全不受精及受精率过低导致的无胚胎移植及妊娠率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的脱颗粒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的胚胎质量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5-8月在本中心行常规IVF-ET的449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其中实验组112例,于受精后2h脱颗粒;对照组337例,按常规受精后16-20 h脱颗粒.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着床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监测体外鼠胚胎培养实验中卵裂率和囊胚率,评估本院新建的生殖胚胎实验室是否符合人类胚胎体外培养要求。方法 采用SPF级昆明系小鼠行体内和体外受精实验,雌鼠通过腹腔注射PMSG 10 U/只,48 h后腹腔注射hCG 10 U/只进行促排卵,促排卵后,体外受精组经手术获得精子和卵子行体外受精培养;体内受精组在雌鼠促排卵后,将雌鼠和雄鼠合笼饲养过夜,第二天清晨处死可见阴栓的雌鼠,手术获取受精原核胚进行培养,观察两组胚胎培养过程中的发育情况。结果 体外受精实验进行20个周期,共获卵946枚,受精率、囊胚率分别为(79.02±4.05)%、(80.12±5.27)%。体内受精实验进行14个周期,共获卵618枚,其受精率、囊胚率分别为(80.65±4.22)%、(81.35±3.06)%,两组间受精率和囊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监测体外鼠胚培养实验中卵裂率和囊胚率评估我院生殖胚胎实验室环境,结果表明符合各项指标质控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男性因素不孕超促排卵低获卵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和卵子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两种授精方式对受精效果、胚胎发育潜能及助孕结局的影响,为明确ICSI指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220个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超促排卵低获卵周期,将其分为IVF组(151例)和ICSI组(6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促排卵过程中卵巢反应性指标、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完全受精失败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完全受精失败率无显著性差异,但IVF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呈增高趋势;完全受精失败率呈降低趋势。结论 ICSI即无法改善非男性因素不孕超促排卵低获卵患者的受精情况,对提高其胚胎发育潜能及改善最终妊娠结局也无益处,不建议对该部分患者常规行ICSI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