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对李东垣升清降浊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升清降浊理论启迪于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原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但渴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又在《金匮要略》中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祖国医学关于脾胃升降功能的论述颇详,如《内经》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主升,胃主降;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主运,胃主纳;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缘于此,仲景针对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特设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2.
<正>升降学说是中医独特的理论,在临床上起着重要作用。《医源》言:“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升与降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种现象,人体唯有表现出升降,才显示出生机。升清与降浊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表现,两者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故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升降在病理上也是互为因果。《顾氏医镜》言:“升降者,病机之要也。”人体升清降浊功能失常会造成许多病变~[1],  相似文献   

3.
升清降浊为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体现,病理状态下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会出现各种疾病,本文试从清浊相干导致妇科疾病的角度,介绍彭卫东教授在治疗妇科病经验中对升清降浊治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邓贤斌  葛小苏  张锦祥  孙良生  颜芳 《新中医》2014,46(11):237-239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而据临床所见,疾病无论外感内伤,无不由阴阳反作、升降逆乱所致,而其中,脾胃位居中土,乃升清降浊之枢纽,脾之升清与胃之降浊在人体的气机升降中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临证中,若能善于运用斡旋中土之法——升脾之清阳,降胃之浊阴,往往能使诸多疾病迎刃而解。兹举数例,以证之于同道。1病案举例  相似文献   

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传统的解释是这样的:出上窍的"清阳",是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出下窍的"浊阴",是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发腠理的"清阳",是指卫气,走五脏的"浊阴",是指精血津液;实四肢的“清阳”是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归六腑的"浊阴",是指饮食水谷变化的糟粕和水液。  相似文献   

6.
斡旋升降姜老认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  相似文献   

7.
王茂松 《山西中医》2001,17(5):60-61
李东垣乃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 ,他提出“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的论点 ,着重阐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意义 ,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后人称之为“补土派”。李东垣创“升发阳气 ,培补脾胃”的治疗大法 ,为后世研究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现就“升清阳 ,散阴火”治法的创立、临床应用、机理三方面 ,作一肤浅的探讨 ,以就正于同道。1 脾胃内伤与“升清阳 ,散阴火”治法的创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人体清阳之气是上升的 ,以供于清窍 ;浊阴之气是下降的 ,从下…  相似文献   

8.
升清降浊既是脏腑的生理功能,又是临床治疗的一种法则。早在《内经》就认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着重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都具有升与降,出与入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后代医家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升与降两者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将欲降之,必先升之”等理论,创立了升清降浊的治疗法则。我们  相似文献   

9.
眩晕 1、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均治中气不足之眩晕。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且极善升清降浊,适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眩晕,见面白少神,便溏下坠,脉大无力者;六君子汤补脾益胃,又善祛痰降逆,适用于脾胃气虚,痰湿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  相似文献   

10.
<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斡旋食物,化生气血,为人体浮沉升降之枢纽。脾升,肝肾亦升,致水木不郁:胃降,心肺亦降,致金火不滞。就其纳谷、运化、升降、出入,生理功能之神妙,全在阴阳变化之中,实为暗合天地之道也。一、脾胃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阴属柔主升,阳为刚主降;降则纳谷,升则运化;升者为阳,阴中之阳升;降者为阴,阳中之阴降。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营  相似文献   

11.
<正> 柴胡味苦、微辛,性寒,入肝胆经。功能疏散退热、疏肝解郁、清热截疟、升举阳气,是临床常用药。今阅贵刊1993年第3期,载朱鸿铭先生:“胃气壅滞不能用柴胡,因胃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为逆,认为柴胡能举清阳之气上升,只宜用于清阳之气下陷的病证,若胃气壅滞证或肝气犯胃,应用柴胡升举清阳之气,则有碍胃气下降”之论,不敢苟同。个人认为,叶氏所云“胃宜降则和”诚为至理名言,况且六腑皆是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不单是胃,清阳升、浊阴降是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现象,而且只有清阳得升,浊阴方能得降。若清阳不升,阻遏气机,浊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探讨升清降浊法的源流和内涵,总结升清降浊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 用。认为头痛病机总属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升清降浊法可使精微上升,脑窍得养;浊邪下降,脑窍清明。临 床应用升清降浊法,通过健运脾胃,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助清阳上荣,引浊阴下降以治疗原发性头痛,可为 临床治疗原发性头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 清浊升降的含义清阳上升,浊阴下降,阴阳交泰,化生万物,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朴素概括。古代医家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观察到人体亦有清浊升降的运动规律:清阳发腠理、实四肢、出上窍;浊阴走五脏、归六腑、  相似文献   

14.
营卫学说是中医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故有营阴、卫阳之说。从阴阳基本属性分清浊则有"清为阳,浊为阴"。《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言"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疑悖于清阳浊阴、营阴卫阳之说。笔者认为水谷精微化生清浊,二者上注于肺,与自然清气相合为清阳。其气又复分阴阳,清者为清阳之阳气,浊者为清阳之阴津;清者入脉为营气,即营中之阳,浊者散表为卫津,即卫中之阴;清者温煦脏腑,浊者濡养肢末。  相似文献   

15.
1浊毒的概念 对于"浊"的认识,《黄帝内经》为其渊源,其分为生理之浊与病理之浊,生理之浊指浓浊的饮食精微物质和体内排出的污浊之物,如《灵枢.阴阳清浊》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在此即指饮食精微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及《灵枢.小针解》曰"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  相似文献   

16.
鼻窦炎是指病发于鼻窦,以鼻流浊涕,鼻塞,或头痛为主症的一种疾患,属中医"鼻渊"、"脑漏"范畴。笔者认为鼻属清阳之窍,为血脉多聚之处,其呼吸之畅通,嗅觉之灵敏全赖气血阴阳的充养。而鼻窦炎多由外邪胶结于清窍,导致清阳不升;或因脏腑虚损,升清无力而致浊邪滞留。因此浊邪不降、清阳不升是本病的关键,升清降浊是治疗中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失眠症属于中医病证中"不寐"的范畴,不寐的病因有很多,但是其病理变化总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摘要:失眠症属于中医病证中"不寐"的范畴,不寐的病因有很多,但是其病理变化,总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导师临证时结合失眠的发病机制,立足于整体观的基础上,运用升清降浊法,调整阴阳治疗本病,收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指中药针对病位与病理发展趋势 ,纠正脏腑的功能失调 ,使之恢复正常 ;或因势利导 ,以助驱邪的特性。自形成理论以来 ,已成为临床选药组方、防治疾病的基本法则之一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升降浮沉理论的起源升降浮沉起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表明清阳与浊阴有规律的升降出入 ,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 ,在病理状态中 ,由于阴阳反作 ,气机升降出入紊乱 ,导致“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 …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对清阳之气与五官七窍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强调"上窍"的生理功能必须依赖清阳之气的温煦濡养,失之则会浊阴不降,九窍不通。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范畴,特点为"浊涕下不止",发病部位在鼻窍中之窦窍,病机为肺、脾胃、肝胆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浊邪壅滞窦窍。古今医家在《黄帝内经》清阳理论指导下,以调畅气机、升清降浊为鼻渊治则,制定了很多鼻渊方,但未被重视与使用。笔者查阅了历代古籍和当代中医名家著作,汇集了75个鼻渊方,总结了其组方用药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20.
脾胃居于中央为后天之本,升发万物,在人体向有中州之称。脾胃一腔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纳一化,一表一里,因而形成制约、互用、协调、合和的密切平衡关系,共同完成后天的受纳运化培育濡养的功能。只有脾胃纳化健运功能正常,后天之气才能不断地充养先天,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由于脾胃健运才能有“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的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