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院近3年来应用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8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均<80岁,发病时间<72h,具有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颅内出血.排除重度高血压(收缩压≥24kPa,舒张压≥13.3kPa)、出血性疾病、溃疡病、近2个月有手术史、房颤或有严重心功能不全、重度肝肾功能损害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男69例,女17例,年龄45~69岁,平均61.4岁;对照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40~70岁,平均63.1岁.  相似文献   

2.
有关尿激酶 (UK)与东菱克栓酶 (DF - 5 2 1)分别治疗脑梗死的报道很多 ,但二者间对比研究的文章则较少。我科 1996年间选择了 72例脑梗死患者 ,分别用UK与DF - 5 2 1治疗 ,以对比其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UK组 40例 ,其中男 2 5例 ,女 15例。年龄最大 74岁 ,最小 44岁 ,平均 6 8 5岁。 2 4h内使用UK者 10例 ,2 4~ 72h30例。既往有高血压史 31例 ,脑梗死 4例 ,糖尿病 8例 ,DF -5 2 1组 32例 ,其中男 2 0例 ,女 12例。年龄最大 72例 ,最小 46岁 ,平均 6 6 7岁。 2 4h内使用DF - 5 2 1FTJ8例 ,2 …  相似文献   

3.
我们1997~1999年,对60例脑梗死的患采用东菱克栓酶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脑梗死早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 ,在各类脑血管病中 ,脑梗死占 80 % [1 ] 。我们于 2 0 0 0年 12月~ 2 0 0 1年 12月对早期脑梗死应用东菱精纯克栓酶 (DF -5 2 1)注射剂治疗 ,并设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观察对象  6 2例均为发病 4 8小时内住院治疗患者 ,符合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病例分为两组 ,治疗组 31例 ,男2 0例 ,女 11例 ,年龄 4 5~ 81岁 ,平均 6 3 4岁 ;对照组 31例 ,男 19例 ,女 12例 ,年龄 4 3~ 84岁 ,平均 6 2 …  相似文献   

5.
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5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为临床常见病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 ,发病年龄也出现年轻化的趋势。东菱克栓酶 (DF -5 2 1) ,是一种新型单成分溶血栓微循环治疗剂。早期应用静脉注射治疗脑梗死 ,收效快 ,疗效确切 ,副作用少。我科 1998~ 2 0 0 1年 ,应用DF - 5 2 1治疗急性脑梗死 5 8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5 8例 ,男 37例 ,女 2 1例。年龄 4 4~ 72岁 ,平均年龄5 8岁± 7岁。即往有高血压病 34例 ,糖尿病 13例 ,脑梗死病史 10例 ,冠心病 16例。发病距用药时间 :<6h 7例 ,<2 4h 2 0例 ,1~ 3d 2 3例 ,>3d 8例…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 stroke,CIS)是当前人类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它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院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对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东菱克栓酶(DF-251)治疗,取得较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治疗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4776岁,平均61.2岁,其中颈内动脉系统37例,椎动脉系统6例。对照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4976岁,平均62.7岁,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1例,椎动脉系统3例。所有病例均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病程在72小时以内,全部经头颅CT或头MRI检查除外颅内出血,且无消化道溃疡史、近期手术史、出血史、出血倾向及重度肝肾功能损害。1.2治疗方法采用单盲随机给药。治疗组给予东菱克栓酶(DF-521)隔日静点1次,3次为一疗程,首次10BU,第2、3次5B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1小时以上滴完。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复方丹参30ml日1次静点,其它治疗相同。1.3疗效判定所有病例治疗前和出院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老年性脑梗死疗效。方法:东菱精纯克栓酶隔日静滴1次,共3次,。A组剂是每次5u,首剂加倍,共20u;B组每次10u,共30u;设常规治疗(C组)对照,结果:东菱精纯克栓酶总有效率为66.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4%。不同剂量东菱精纯克栓酶的疗程无显著差异。结论:东菱精纯地发病6小时以上的老年性脑梗死有效。  相似文献   

8.
1995年 5月至 1997年 2月 ,采用东菱克栓酶 (DF 5 2 1)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进展型患者 34例 ,并用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作为对照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入选标准 ①年龄 18~ 80岁 ;②急性脑梗死 (均符合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且全部为进展型 ;③均有不同程度肢体瘫痪 ;④神经功能评分[1]在 5~ 40分者 ;⑤头颅CT或MRI排除颅内出血者。排除①严重高血压 ,收缩压 >2 4kPa(180mmHg) ,舒张压 >13 .3kPa(10 0mmHg) ;②伴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功能不全者 ;③伴消化道溃疡或有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9.
我院采用东菱克栓酶静脉溶栓降纤治疗,对早期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崇奕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2):1489-1490
我国每年新发生的脑血管病患者急增,其中绝大部分是脑缺血,而且随着人类生存寿命的延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比例还在上升,并有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东菱精纯克栓酶(DF-521)注射液为新型强力溶血栓改善微循环治疗剂,它除具有分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诱发组织血浆素原活化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首发脑梗死口服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并设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复发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对照组血脂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 > 0.05;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ASA)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剂后24h内抽取静脉血为血样,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在AR或ASR患者中比在阿司匹林敏感(AS)中居多;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11.53%vs5.05%)。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ASA)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剂后24h内抽取静脉血为血样,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在AR或ASR患者中比在阿司匹林敏感(AS)中居多;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11.53%vs5.05%)。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40-4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40例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40例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从而发挥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尹继君  彭玉华  王新强  霍桂玲 《重庆医学》2004,33(12):1851-1852
目的观察巴曲酶(DF-521)和速避凝(LMWH)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应用DF-521和LMWH治疗40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观察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DF-521和LMWH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1两组的纤维蛋白原下降有明显差异,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差异,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DF-521和LMWH是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分别对两组的临床疗效情况、随访观察期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各项血脂指标的变化较对照组变化显著,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组2例(5%)复发,对照组6例(15%)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提高其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陈雅洁  任明山 《安徽医学》2013,34(11):1610-1613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分析其临床特征,探讨李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对172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后予以阿司匹林(100mg/d)连续服用至少7d后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根据测定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分析两组各项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34.3%(59例),其发生可能与女性、既往脑梗死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低文化程度、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肴关,其中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结论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在脑梗死病人中存在,其发生与众多因素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尤瑞克林和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和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P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12月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2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并根据其临床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巴曲酶;观察组同时给予巴曲酶和尤瑞克林。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巴曲酶能够显著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73例,根据用药不同分为联合组(使用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n=39)与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n=34),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NIHSS、ADL评分,总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西洛他唑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阿司匹林治疗该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在我院住院治疗临床资料,实验组60例采用洛他唑治疗,对照组60例服用阿司匹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MMSE及ADLBarthel指数变化、随访12个月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西洛他唑治疗后患者MMSE评定平均为24.28,阿司匹林治疗后MMSE评定平均分20.11,两组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洛他唑治疗后ADL Barthel指数平均为49.93,阿司匹林治疗后ADLBarthel指数平均分38.27,两组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西洛他唑治疗后仅1例发生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治疗后共见5例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洛他唑可降低脑梗死后血管性卒中发生率,提高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