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颈淋巴结结核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探讨混合型颈淋巴结结核的外科治疗途径。方法采用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122例混合型颈淋巴结结核。并对脓肿、窦道,肿大淋巴结大小、个数、发生部位、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122例颈淋巴结结核全部治愈,随访1~7年无复发。广泛性、顺行性感染、慢性迁延性是混合型颈淋巴结结核的特征。结论颈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混合型颈淋巴结结核的理想术式,具有治疗时间短、疗效确切、切口隐蔽、无功能障碍、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肝结核瘤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结核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措施。方法报告1980年1月~1993年12月施行的肝切除术患者343例,其中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肝结核瘤者8例。对该8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8例中5例误诊为肝脏肿瘤,仅3例确诊。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随访7例4年均无复发。结论对有结核病史的肝脏占位患者应高度怀疑为肝结核瘤;B超或CT导向下的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能明确诊断;治疗方式为施行肿瘤所在区域的肝段切除或局灶性切除,术后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3.
孤立性脊柱椎弓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椎弓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56~1996年收治的3825例脊椎结核中的17例椎弓结核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椎弓结核中除1例为2岁儿童外,余均为青壮年,早期症状不典型,仅有局部固定性疼痛和压痛,以后有脓肿瘘管和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均经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及细菌学检查综合诊断,其中仅1例误诊。17例中1例行抗结核药物化疗,16例在抗结核药物化疗下行椎弓病灶清除术,其中4例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者同期作了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结果全部治愈,经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椎弓结核早期症状较隐匿不易诊断,但限局性疼痛及X线、CT、磁共振(MRI)等检查对该症的早期诊断极有帮助,脓肿穿刺、抗酸染色涂片检查常能明确诊断。手术是椎弓结核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的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及评价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检测外周血中结核分枝杆菌性抗原特异性γ一干扰素水平在颈淋巴结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89例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A组)采用内科治疗(化疗l~1.5年),28例(B组)行肿块全部切除加区域性颈淋巴结清扫术,16例(C组)行淋巴结结核病灶切除术,15例(D组)行病灶切开刮除、开放引流术,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化疗1年.用Elispot技术对患者外周血中产生结核菌抗原特异性γ一干扰素的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同时检测患者的结核抗体.结果 A组中22例肿块继续增大并增多(73.3%),其中9例形成脓肿破溃;B组无一例复发;C组5例复发(31.3%);D组3例形成结核性窦道,4例再发淋巴结肿块(46.7%);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复发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9.69,P<0.01),保守治疗复发率明显升高;三种手术方式复发率比较也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4.47,P<0.01),此4组患者手术愈合时间有统计学差异(F=104.44,P<0.01),B组患者手术愈合时间最短.复发率最低;Elispot、结核抗体检测患者的阳性率分别是87.6%、62.9%(χ2=14.61,P<0.01).结论 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的治疗应以手术为主, 手术治疗能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能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而手术方式首选肿块伞部切除加区域性颈淋巴结清扫术;Elispot技术优于结核抗体,可用于颈淋巴结结核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核性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68~1997年收治的4652例阑尾炎中,经病理确诊的12例(占026%)结核性阑尾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2,多为继发(7例)。12例中增殖型7例,溃疡型3例,混合型2例。术前均误诊,术中确诊2例。12例均手术治疗,单纯阑尾切除7例,盲肠部分切除2例,右半结肠切除1例,合并回盲部淋巴结切除2例,术后抗结核治疗9例。12例均顺利痊愈,无并发症。结论结核性阑尾炎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要注意术中观察并重视病理检查。应早期手术和术后抗结核治疗,防止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6.
颅内结核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为提高对颅内结核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近5年共收治颅内结核瘤患者14例,占同期颅内肿瘤的0.9%。其中保守治疗5例,手术治疗9例。所有病例诊断明确后均采用6个月短程抗结核化疗方案,仅1例延长至1年。结果预后良好,无1例死亡。结论严格掌握颅内结核瘤的手术指征,无论手术或非手术治疗,采用短程抗结核化疗效果同样良好  相似文献   

7.
附睾结核的诊断与治疗:———(附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附睾结核早期与合理治疗。方法 对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单侧附睾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均行病侧附睾切除,1例加作睾丸切除。12例术前误诊慢性附睾炎,其中3例术后口窦道形成,抗痨半年后愈。随访9年 ̄7年无结核残留无复发。结果 附睾结核误诊附睾炎;B超导引下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本病诊断;治疗首选药物抗痨,3个月正规抗痨无效者宜手术治疗,输精管残端须向皮肤敝开,切口尽量不放引流,术后继  相似文献   

8.
小切口单纯脓肿清除治疗脊柱结核11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纯脓肿清除引流术治疗脊柱结核合并腰大肌脓肿及流注脓肿的方法、疗效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12例脊柱结核病人在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支持下,用局麻或氯胺酮全麻。小切口单纯行寒性脓肿清除术,清除脓液、干酪及肉芽组织,同时局部脓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术后低位放置脓腔引流管。结果 脓肿清除术后患者结核中毒症状明显好转,102例一期治愈,5例术后形成脓腔积液,3例术后瘘管形成,2例术后复发行第二次手术。结论 小切口单纯脓肿清除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脓肿能很好地清除干净,对脓肿毒性反应强、体质差不能耐受大手术、或骨性病灶破坏轻是一个较好的治疗方法,减小了手术风险及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附睾结核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方法对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单侧附睾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均行病侧附睾切除,1例加作睾丸切除?12例术前误诊慢性附睾炎,其中3例术后切口窦道形成,抗痨半年后愈?随访9月~7年无结核残留与复发?结论附睾结核易误诊附睾炎;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本病诊断;治疗首选药物抗痨,3个月正规抗痨无效者宜手术治疗,输精管残端须向皮肤敞开,切口尽量不放引流,术后继续正规抗痨。  相似文献   

10.
23例颈淋巴结结核的外科诊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颈淋巴结结核脓肿型和溃疡瘘管型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1995年至2006年收治的23例颈淋巴结结核脓肿型和溃疡瘘管型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脓肿型的颈淋巴结予以摘除,8例溃疡瘘管型,经瘘管切除、淋巴结摘除后残腔反复冲洗并作部分带蒂胸锁乳突肌填充。残腔常规链霉素置药,过敏者改用利福平。术后予以抗生素结合化疗治疗,23例均1期愈合,7天拆线。出院后继续联合化疗(2HRZE/7HRE)9个月,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 对颈淋巴结结核脓肿型和溃疡瘘管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结合化疗可缩短病程,促进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1999年9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58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其中诊断为艾滋病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结核11例(男7例,女4例);除1例8岁儿童外,其余10例年龄22~55岁.结果 艾滋病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患者约占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7%,其中8例CD_4~+<50×10~6/L,3例CD_4~+为(50~100)×10~6/L;临床表现以发热(11/11)、腹痛(11/11)、腹胀(11/11)、盗汗(7/11)、消瘦(10/11)、腹泻(7/11)、贫血(5/11)、腹部包块(3/11)和腹腔积液(1/11)为特点;腹部B型超声扫描示多个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部CT增强扫描示典型环状强化;2例行肠系膜淋巴结组织活检,病理结果均可见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物和朗汉斯巨细胞,抗酸染色均为抗酸杆菌阳性.11例均给予抗结核治疗6个月及抗病毒治疗5个月,病灶吸收和消失.结论 艾滋病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D_4~+<50×10~6/L、腹部CT增强扫描出现典型环状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胰腺结核(pancreatic tuberculoses,PT)的多层螺旋CT(MDCT)征象,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 收集2003年至2009年行MDCT检查并最终确诊为PT的9例患者,其中2例行MDCT血管成像.分析PT的MDCT特征性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DCT诊断为胰腺癌1例、囊腺癌1例、囊腺瘤2例、假性囊肿1例、胰腺癌伴后腹膜淋巴结转移2例、淋巴瘤2例.通过病理证实,9例均为PT,误诊率达100%.PT常表现为胰头肿块,亦可累及体尾部或整个胰腺.MDCT呈现等或略低密度的囊实性肿块,偶见钙化,增强后轻度至中度环形强化.通常不伴有胰管扩张,但常伴有后腹膜或邻近淋巴结肿大,且肿大淋巴结亦呈环形强化.有时伴有腹部其他脏器结核.结论 环形强化的肿块不伴有胰管扩张,同时伴有环形强化的肿大淋巴结为PT特征性的MDCT表现.  相似文献   

13.
应用纵隔镜检查术诊断纵隔淋巴结结核和结节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寻找和探索一种区分良恶性纵隔淋巴结肿大,确诊纵隔淋巴结结核和结节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纵隔镜检查术对胸部CT或MRI检查发现的纵隔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断不清疑为淋巴结结核或结节病者实施此检查,获取病理组织,做出明确诊断,以指导治疗。结果本组25例患者接受纵隔镜检查,其中16例被病理诊断为纵隔淋巴结结核,占64%(其中增殖性结核14例,占88%;干酪性结核2例,占12%);8例诊为结节病,占32%;1例难于确定为淋巴结结核或结节病,占4%。非典型的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结节病在影像诊断上难于区别,而且在显微镜下也极易混淆。这两种疾病常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如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转移性癌等)在影像检查中不易区分,极易误诊,造成误治。本组病例术前影像诊断及临床诊断大多考虑为恶性疾病,其中第一诊断为恶性疾病的占84%(21/25),有2例已在外院接受化疗。结论对于纵隔区域发现的肿大淋巴结,纵隔镜检查术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确诊手段,治疗前应尽一切可能获取明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肺结核的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69例结核病患儿,临床症状、PPD试验及影像学表现均符合结核病特征,经抗结核治疗后复查,患者临床症状及肺部病灶均有所好转。收集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 69例患儿的CT不同影像表现为:原发性肺结核(8例)包括原发综合征(5例)和胸内淋巴结结核(3例),原发综合征表现为肺内的原发结核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此型与胸内淋巴结结核的CT平扫均可见纵隔、肺门及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或淋巴结中心干酪坏死区无强化,边缘环形强化的特点。原发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10例)表现为两肺大小、密度、分布均匀一致的粟粒状影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原发性肺内浸润性结核病灶和干酪性肺炎(43例)的影像表现为2个肺叶散在分布的结节状、斑片状影,还有甚至双肺多叶多段广泛分布的结核病灶,在结节状、斑片状、大片状结核病灶的基础上形成干酪性肺炎、空洞。结核性胸膜炎(8例)可见不同程度的渗出性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粘连等表现。 结论 CT平扫及增强对于诊断儿童肺结核,明确肺内各种病灶形态,轻微病灶、隐匿病灶、微结节及干酪性肺炎等具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肝结核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20例肝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表现为发热、盗汗、纳差、腹痛、腹胀和腹泻分别为10例(50%)、4例(20%)、12例(60%)、8例(40%)、12例(60%)、4例(20%)和无症状3例(15%).腹部B超及CT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15例,肝内有钙化灶2例,肝脏肿大3例.手术及病理诊断肝结核15例,2例因肝内有钙化灶诊断为肝结核,另3例采用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诊断为肝结核.20例患者中有16例合并肝外结核.所有患者均经过1.5年以上的抗结核治疗,经随访预后良好.结论 肝结核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误诊误治率高.确诊的主要手段是肝脏病理学检查及诊断性治疗,系统的抗结核治疗及选择性手术治疗是肝结核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误诊为肿瘤的腹腔结核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腹腔结核(TB)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方法 对1962-1997年间,临床上被误诊为肿瘤(其中31例被误诊为恶性肿瘤),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的45例腹腔TB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腹腔TB以青年人(≤40岁者29例,64%)和女性(28例,62%)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37例(82%)和腹痛30例(67%),其中伴发热17例(38%)、腹胀、便秘或腹泻15例(33%)、体重减轻14例(29%)。手术所见:病变均为肠、腹膜和淋巴结多处受累,病变处有大小不等的包块和结节,酷似癌。镜检:增生型25例,干酪样坏死型14例,混合型6例。结论 腹腔TB的临床诊断与癌的鉴别困难。要提高对腹腔TB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对经各种检查难以确诊的病例,作剖腹探查活检是必要的,以免造成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肺结核治疗期出现类赫氏反应的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分析2006~2010年收治的505例肺结核病人中出现的25例类赫氏反应.结果 类赫氏反应发生率4.95%,多数为青壮年.表现为胸水、病灶暂时性恶化、淋巴结肿大及胸壁结核等,多在抗结核治疗的初1~3个月内发生.结论 类赫氏反应多发生于强化期治疗的肺结核病人,临床诊断上需综合判定,维持原治疗方案和积极对症处理,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合并淋巴结结核病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合并淋巴结结核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将10例艾滋病合并淋巴结结核病患者分为抗痨治疗组(5例)和抗痨治疗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RRT)组(5例),并比较治疗前后CD4^ 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抗痨治疗 HAART组CD4^ 细胞数明显上升,与抗痨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1)CD4^ 细胞下降可能是艾滋病并发淋巴结结核病的主要原因;(2)艾滋病合并淋巴结结核病的患者合并症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能缩短病程;(3)结核菌素试验对诊断无帮助。  相似文献   

19.
27例血行播散型结核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27例血行播散型结核病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1~2000年我院收治的尸检证实的27例血行播散型结核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呼吸道症状隐匿,以发热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有肝、脾肿大,皮疹,血三系减低。胸部影像学以浸润性改变为主,空洞少见,粟粒性结节影出现较晚。结核菌素试验多阴性。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低。尸检证实,急性血行播散型结核病22例(包括无反应性结核3例),慢性血行播散型结核病5例。均合并活动性肺结核,肺外病变主要累及肝、脾、肾、淋巴结等部位。生前误诊12例,误诊率为44.4%。12例中有11例(92%)因伴发或疑为结缔组织病、血液系统疾病或肿瘤而误诊。27例患者中17例(63%)长期应用激素或反复化疗导致结核病播散。结论 临床医师应加强对结核病的警惕性,特别是有结核病史、免疫缺陷(包括长期使用激素或化疗)病史或合并营养不良的患者。出现长期发热和(或)有多系统损害、原发病经正规治疗无缓解时,应警惕耐多药结核的可能。应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使用的适应证,未确诊前不能盲目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免诱发结核复发或血行播散。  相似文献   

20.
骨髓结核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骨髓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0~1997年2410例行骨髓活组织检查(活检)病例中诊断为骨髓结核的11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高热、乏力、消瘦、贫血11例,腹胀、腹痛4例,腹水3例,肝脾肿大5例。11例均无骨关节的局部症状与体征。痰涂片抗酸杆菌均阴性,肝功能受损9例,检查的6例血沉均升高,为30~168mm/1h。胸片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4例,7例胸片未见结核病变。病理检查11例发现结核性肉芽肿,6例发现干酪样坏死,3例肉芽肿组织抗酸染色查到抗酸杆菌。10例除有骨髓结核外,尚伴有一种或多种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8例经联合抗结核化疗好转出院,3例死亡。结论骨髓结核是血行播散型结核在骨髓的病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长期高热待诊的病例,应考虑血行播散型结核的可能,除了寻找常见的肺部病变外,必要时可考虑行骨髓活检。骨髓结核一经诊断,应立即行联合抗结核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