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又分自汗、盗汗。一般来说,汗证以虚者为多,但也有因肝火、湿热、瘀血所致者。临证当审证求因,辨别虚实,方能获效。现就笔者经验,举例如下。1经期汗证黄某,女,32岁,1995年6月5日就诊。患者1年前行人流术3d后受凉感冒,发热、出汗,周身酸痛,服辛温解表药2剂后热退身凉,表证解除,但出汗持续数日方止。之后每月行经必汗出,经毕汗自止。近两月经期出汗增多,自汗,劳则加重。刻诊见经期如常,经行2日,量偏少,色淡红,周身出汗,动则尤甚,伴头昏、神疲乏力,纳食不馨,面色白光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笔者运用三仁汤治疗多种顽固性汗证,疗效满意,现举验案如下。1暑伏暴汗证李某,男,46岁,2006年7月24日就诊。近五年来,每值入夏,即大汗淋漓,入伏尤甚,即使静息状态亦汗出不止。暴汗症状往往延续到农历中秋后,方渐缓解。今年暴汗加重,曾经多家医院诊治无效。诊见:昼日自汗  相似文献   

3.
麻黄,味辛性温。具发汗、平喘与利尿之功能。主要用于风寒外袭所致(以无汗为特征)之感冒、咳喘、水肿及痹证等病证。除上述常规用法外,对咳喘、水肿等病证而伴有汗出者,笔者也常在立证的基础上加一味麻黄,恒取良效。现介绍两则如下:例1:韩某某,男,24岁。1994年10月2日初诊。主诉:浮肿2年,加重1周。两年前患肾小球肾炎,曾两次住院,未能治愈。之后,经常浮肿,时或小便不利.于9月26日感冒后,病情突然加重,经中西药治疗1周,病情仍不能控制而就诊.面色白无华,全身浮肿,伴咳嗽,微恶风寒,发热,汗出,精神不振,食可,大便…  相似文献   

4.
王红霞 《河南中医》2001,21(2):46-46
盗汗者 ,乃寐中汗出 ,醒来汗止证。历代医家多责之阴虚 ,如《医学正传·汗证》云 :“盗汗者 ,寐中遍身如浴 ,觉来方知 ,属阴虚 ,营血之所主也……宜滋阴降火”。然临证所察 ,盗汗者未必尽属阴虚 ,故治疗亦不必囿于滋阴降火 ,择临床中诊治几例探讨如下。例 1:王某 ,男 ,40岁 ,干部 ,1990年仲春初诊。其盗汗月余 ,3日前因外感而服解表剂后盗汗加重 ,易医治予当归六黄汤 ,进药 3剂盗汗反而加剧 ,乃至汗湿衣被 ,且伴咳喘反复发作 ,痰色黄稠 ,口燥鼻热 ,渴喜冷饮 ,舌红苔黄 ,脉滑数有力。显属误投滋阴固表而致邪热内遏 ,热蒸津泄 ,遂方予麻杏石甘…  相似文献   

5.
<正> 李某,女,34岁,工人。每值经前及经期中少腹疼痛难忍,经血量少而色黯,时见血块。痛甚时,汗出淋漓,泛恶欲吐。乃需少腹热敷方可缓解。虽曾服用中药多剂,但始终未能治愈,以至痛经月月如故。患者于1984年4月9日因经期后,起居不慎,当  相似文献   

6.
调补阴阳法治疗小儿汗症64例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王爱蓉主题词汗证/中医药疗法,补阴,补阳,儿童小儿汗症是儿科临床中的常见病证,诸多患儿常以汗出为主证而就诊。现代医学的小儿肺门淋巴结核、佝偻病、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等是引起小儿汗出症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笔者运用三仁汤治疗多例顽固性汗证,疗效甚好,特举数例如下。 1顽固性暑伏暴汗 李某,男,46岁。司机。2006年7月24日就诊。近5年来,患者一入夏天,即出现白昼大汗淋漓,入伏尤甚。静息时亦汗出不止,睡眠时不出汗,活动、进餐则头汗体汗蒸腾外出。暴汗症状须延续到农历中秋后方渐缓解。今年因暴汗加重,苦恼不已。曾去多家医院求诊,  相似文献   

8.
张××,男,41岁。1980年10月21日诊。自汗出,身如水洗,尤以在吃饭、活动,情绪波动时为甚已六年。曾服补气、健脾、调和营卫、收涩固摄之剂久治不愈。刻诊:口干微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洪滑有力。证属阳明蕴热,迫津外泄。治宜清透阳明,投重剂白虎汤加大黄: 生石膏60克、知母15克、甘草6克、粳米3克、大黄粉6克(冲服)。服药3剂,汗出顿减,口干渴亦除。继进3剂,汗出即止而愈。【按】自汗一症,临证多属阳虚、气虚、  相似文献   

9.
一、湿热大汗误补致烦林×,女,30岁,工人,1987年8月14日初诊。一周前昼夜汗出,神疲喜卧,周身酸软,就诊于当地卫生院,拟为“气虚自汗”,予玉屏风散合牡蛎散三剂,药至二剂,汗泄如淋,心烦不寐,急邀余诊治。证见:周身汗出,日湿衣数回,头汗如洗,汗有粘性,心胸烦闷不寐,面虽较苍白但有神,肢体虽倦怠,但气力不衰,纳欠佳,口干欲饮,而饮不多,  相似文献   

10.
证象白虎而实非白虎汤证翁××,女,28岁。怀妊六月有余,发病廿余天。初为外感寒邪,服药身痛除而发热不退,汗多湿透内衣,口渴,心烦,便秘,脉浮大而数,舌红苔薄黄。某医诊为“阳明经证”,处以白虎汤不效。邀我诊时,认为药证相符,然何以服之不应?细询其热不甚高(体温波动在38℃左右),口渴不多饮,汗出甚于夜,诊脉虽浮大而重按无力。再舌红为阴虚之象,苔黄薄而干系内热津伤。综合分析,虽证象白虎,但病机非阳明气分大热。复思其重身气血易亏。辨证以阴虚内热立论,投当归六黄汤五剂。热退汗止,诸证悉除。  相似文献   

11.
医话二则     
寝汗腹胀兼作痰瘀分消并举伍××,男,59岁。1984年10月11日就诊。头、颈部寝汗不止,午后腹胀殊甚,口干而不欲多饮。其病延续年余,且有日益加重之势,故屡屡更医更药。服消炎、消导剂,则腹胀加剧,进补肾固下剂,则寝汗尤多。患者形  相似文献   

12.
孟跃  赵慧 《江西中医药》2000,31(6):26-26
1 白虎加桂枝汤治大汗、恶风证 (席汉氏综合征 )曾某某 ,女 ,40岁。 1 995年 4月因带环受孕 ,引产后即感特别怕风 ,稍有风吹 ,全身寒栗 ,动则汗出 ,西医诊断为席汉氏综合征。前医给予益气补血、养阴敛汗药近百剂 ,症状如故 ,于 7月 1 5日就诊。时值盛夏 ,身着毛衣及皮外套 ,毛巾缠着头面。自云 :在家需闭门关窗 ,不能受风 ,周身阵阵大汗出 ,口渴引饮 ,大便干结 ,尿黄短 ,苔薄腻而干 ,脉弦滑。似气阴两虚之证 ,然服补益固汗之剂不效 ,细察之 ,大汗出而伴口渴 ,便干 ,尿黄 ,脉弦滑 ,当属邪热盛于阳明的白虎汤证 ;患者又极为怕风 ,与阳明背部…  相似文献   

13.
治汗偶得     
刘×,女,47岁。1987年8月15日因心悸而就诊。视其咽干不欲饮,口中臭秽,便干溺赤,腰膝酸软,苔黄,脉结代,予玉女煎加味:生石膏、生地各30克,麦冬、知母各15克,黄连、大黄、牛膝、五味子各10克。水煎服,药后心悸未除,但多日之痼证“阵汗”却明显好转。此汗证逾年,频频汗出,  相似文献   

14.
李×,男,24岁,电工。1990年6月22日初诊。主诉身体左侧无汗1个月。时值夏令,1月来尽管天气较热,在烈日下经常登爬电杆,从事电线架设与维修工作,左侧头部、躯干和上下肢均无汗,而对侧汗出如往昔。即前来我处就诊。证况如前,余无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证属营卫失调,桂枝汤主之。处方:白芍15克,桂枝、生姜、炙甘草各6克,大枣6枚。日1剂,水煎2次,早晚温服。4剂,左侧头部、躯干和上下肢已获微汗出。惟6月  相似文献   

15.
汗证从痰论治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证从痰论治二则怀化地区第二人民医院(418200)彭有祥1盗汗杨某,男,25岁,工人。1994年3月20日诊。入睡汗出,醒来汗止,病近1年,曾用多方治疗无效,投当归六黄汤反增胸闷纳呆,咳痰稠压,入睡汗出湿衣,伴有心悸多梦,口苦而干,饮水不多,小便黄...  相似文献   

16.
小儿高热 ,常可发生变证 ,故治疗上应知常达变 ,方能切中病机。现举例如下。1 午后高热 ,甘温除热李某某 ,男 ,8岁。 1月前发热咳嗽 ,诊为急性支气管炎 ,经住院治疗半月 ,病情好转出院。回家 4天 ,每日午后先见寒战 ,继则发热汗出 ,咳嗽呈“空空”声 ,气促 ,又用抗生素治疗 7天 ,病情未减 ,转请中医治疗 ,先投清骨散加味 ,1剂后无效 ,又用秦艽鳖甲散加减 1剂 ,亦未见效 ,而于午后就诊。症见高热 (体温 3 9.5℃ ) ,已无寒战 ,但高热后有汗出 ,精神疲乏 ,少气懒言 ,动即气促而喘 ,纳呆便溏 ,面色苍黄 ,唇色淡。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大无力。…  相似文献   

17.
<正> 汗出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汗为心液,精气所化,故不得过泄,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治汗,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审因论治,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久病自汗未必尽虚俗云:“自汗多阳虚,盗汗多阴虚。”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之中则不尽然。曾治陈某,女,53岁,病自汗二载有余,初病之时,前医认为老年自汗属表虚小恙,信手拈用牡蛎散以固表涩汗,初服小效,数剂后汗出反增,又改用补气固涩之法方用补阳汤(参、芪、术、草、五味)加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前后70余剂,未收止汗之功。近来加重,每日数十次汗出,重时如水淋漓,内衣尽湿,甚  相似文献   

18.
笔者临证之余.研习《伤寒论》,发现张仲景在全书397条文中,涉及汗证与汗法的条文多达百条卫详细地描述了六种汗出的机制、汗法的适应证、禁忌及过汗变证等.笔者据此认识到.无论是药物发汗、非药物发汗或是自汗出等均为邪从汗解之征象,就此笔者作一初步阐述,望同道指正。1通用发汗药而避邪仲景遵《素问·阴阳应象大伦》中日:“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把汗法作为太阳经证的正治法,通过发汗使邪随汗而解.风寒在表虽均用汗法.但仲景运用各有法度,不尽相同。对太阳中风表虚证.仲景则用挂技汤解肌祛风,调合营卫.并嘱服枝枝汤…  相似文献   

19.
汗证包括自汗和盗汗,醒后汗出为自汗,因汗出而醒为盗汗。历代医家多从气虚、营卫不和、阴虚、实热论治,但临床常有不效。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说:“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今根据王氏所论,结合笔者近年来临床实践,就血瘀型汗证谈谈辨治体会。1病因病机汗证有虚实之分,病机总由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所致。王氏谈病论医多从气血立论,认为百病皆伤气血,宜从气虚血瘀论治。就血瘀型汗证而言,血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疾病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四逆汤治输液反应案黄××,女,36岁.1992年5月23日诊.因颌下淋巴结肿痛,发热.于23上午在家中静脉滴注氨苄青霉素等药物,滴入体内约100毫升时,自感发热恶寒,颤栗不能自制,烦闷欲呕,大汗出.及时拔针停药,进行抢救.约20余分钟汗止,烦闷减轻.但呕吐频繁,颤抖加重,时值初夏而求蒙头加被,手足厥冷,四肢痉挛、强直疼痛呼叫.经治者不知所措.证属少阴病阴盛阳衰液竭证.笔者试投四逆汤一剂.处方:熟附片18克,干姜12克、炙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