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缬沙坦防治自体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可行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家兔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随机分为pluronic-F-127 gel组和缬沙坦组,pluronic-F-127 gel组在静脉移植物外膜涂抹pluronic-F-127 gel凝胶,缬沙坦组在静脉移植物外膜涂抹由pluronic-F-127 gel凝胶携带的缬沙坦.分别于术后7、14、28d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静脉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HE、Masson染色后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术后14d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增生情况及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值(I/M);RT-PCR 法检查术后14d移植静脉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mRNA 表达情况.结果 术后14d,缬沙坦组移植静脉内膜厚度、中膜厚度、I/M值均明显低于pluronic-F-127 ge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28d,在同一时间点,缬沙坦组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均低于pluronic-F-127 ge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缬沙坦组AT2 mRNA 表达较pluronic-F-127 gel组显著增高.结论 用携带缬沙坦的pluronic-F-127 gel涂抹自体移植静脉外膜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增生,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其机制可能是上调AT2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治疗缺血性冠状动脉硬化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大隐静脉桥5年通畅率约为78%,10年通畅率约为51%,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后5年内需再次手术者约3%~5%;术后自体移植静脉再狭窄会影响术后近远期疗效,而且血管再狭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大量试验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外膜成纤维细胞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为从不同水平研究它们在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给临床针对病因治疗提供依据,现就有关方面的研究及防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焦学飞  高涌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1):1084-1087
目的: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1/2)活化在移植静脉中的作用。方法:用45只健康成年大白兔建立自体颈外静脉翻转行颈动脉转流手术模型。随机分成正常组、VG组和VG/UO组,Western blot分析移植静脉用来做ERK-1/2活化。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检测细胞增殖的指标。结果:VG组移植静脉28天后发现内膜增生,静脉移植动脉化导致了ERK-1/2表达的双峰(3 h,3 d)。PCNA在术后3 h开始表达,持续到28天。而应用UO126(ERK-1/2抑制剂)后,ERK-1/2活化被明显抑制,减弱了其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结论:ERK-1/2的激活可能是内膜增生的关键环节,通过抑制ERK-1/2的活化可以抑制内膜增生,防止移植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中局部应用川芎嗪对自体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家兔颈总动脉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随机分为两组:pluronic-F-127 gel组和川芎嗪组.pluronic-F-127 gel组在静脉移植物外膜涂抹pluronic-F-127 gel凝胶,川芎嗪组在静脉移植物外膜涂抹由pluronic-F-127 gel凝胶携带的川芎嗪.分别于术后3、7、14 d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静脉壁的增殖细胞(BrDU阳性细胞)数,HE、Masson染色后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术后14 d移植静脉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及内膜厚度/中膜厚度(I/M).结果 术后14 d,川芎嗪组移植静脉内膜厚度、中膜厚度、I/M值均明显低于pluronic-F-127 gel组,分别减少68.35%、22.02%,5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14 d,川芎嗪组的细胞增殖指数均低于pluronic-F-127 gel组,分别减少约31.78%、41.03%、3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pluronic-F-127 gel携带川芎嗪涂抹自体移植静脉外膜可使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增生减轻,对静脉移植物早期再狭窄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川芎嗪作用于移植静脉外膜细胞靶点有关.  相似文献   

5.
外膜涂抹益气活血方防治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中局部应用益气活血方对自体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家兔颈总动脉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随机分为:(1)A组,手术组;(2)B组,手术+抹胶(pluronic-F-127 gel)组;(3)C组,手术+抹益气活血方剂(由黄芪、川穹、三七组成)组,益气活血方由pluronic-F-127gel携带,涂抹于静脉移植物外膜.分别于术后7、14、28 d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静脉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HE、Masson染色后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术后14 d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增生情况及内膜厚度/中膜厚度(I/M)值;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静脉DNA含量,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细胞周期,确定各期细胞所占的百分比.结果 术后14 d,C组移植静脉内膜厚度、中膜厚度、I/M值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28 d,C组的VSMC增殖率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C组G0/G1、S、G2/M期细胞所占比例逐渐减少,A组和B组G0/G1、S、G2/M期细胞所占比例逐渐增多,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pluronic-F-127 gel携带益气活血方涂抹自体移植静脉外膜可使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增生减轻,对防治静脉移植物术后早期再狭窄有良好作用,其机制可能在于益气活血方能显著抑制VSMC的过度迁移增殖,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大量合成,从而减轻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增生,对抗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6.
冠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静脉再狭窄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移植静脉外加外套管防止静脉过度扩张,可减轻移植静脉内膜增生,达到防止再狭窄的目的.本文对不同材料、不同口径外套管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外套管防止移植静脉再狭窄的机制作一综述,旨在进一步理解移植静脉狭窄的机制,以实施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韩雅玲  梁明  康建  闫承慧  邓杰  齐岩梅 《医学争鸣》2006,27(3):F0003-F0003
0 引言目前认为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的大量增殖及向内膜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主要病理机制[1]. 虽然不同的生长因子促进VSMC增殖的机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大多都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共同途径发挥作用[2]. 本研究我们观察裸支架及雌二醇(E2)洗脱支架植入兔腹主动脉后血管壁ERK活性变化特点及其与内膜增殖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揭示雌激素洗脱支架抑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术后血管内膜增殖及相应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珐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n=10);自体静脉移植组(B组,n=18);空载体组(阴性质粒脂质体医用蛋白胶复合物转染移植静脉,C组,n=26)和基因转染组(NF-κB siRNA阳离子脂质体医用蛋白胶复合物转染自体移植静脉,D组,n=26).B、C及D组需制作大鼠自体颈外静脉--腹主动脉移植模型,每组4个时点(3,7,14,21 d),相应时间点取移植静脉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CR测定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含量,Western blot测定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自体静脉移植术后,B、C和D组移植静脉血管桥均出现内膜增生变厚,新生内膜有大量PCNA阳性细胞,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活跃.术后3 d,B组和C组MCP-1mRNA及TNF-α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但D组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7 d,B、C组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与C组相比,D组NF-κB p65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NF-κB的基因表达产物和MCP-1mRNA、TNF-αmRNA的表达有一定相关性,自体静脉移植术后新生内膜增生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在不同时相点呈动态变化.转染NF-κB siRNA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可抑制NF-κB的表达,减少MCP-1及TNF-α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VSMC增殖,减轻再狭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大鼠自体静脉移植再狭窄的动物模型。方法SD大鼠30只,体质量300~350g,分成A组和B组。2组大鼠均以右侧颈外静脉作为自体移植静脉,以Cuff套管法为吻合方法,A组将右侧颈外静脉移植至右侧颈总动脉,B组将右侧颈外静脉移植至腹主动脉。术后第1、2、4周分3次取材,对切片行HE染色,测量内膜和中膜的厚度。结果B组手术时间、吻合时间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在相对应时间点的内膜和中膜的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模型均是研究自体移植静脉增生和狭窄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防治措施的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静脉再狭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移植桥静脉的再狭窄是一个受到多种机制调控、多因素影响的连续变化的病理过程,发生机理非常复杂。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移植静脉管壁损伤是导致再狭窄的始动因素。移植静脉过度扩张导致管壁损伤,引起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分泌,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向内膜迁移,进而细胞外基质沉积、血管壁重构和再塑,最终导致移植静脉再狭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自拟川黄三七汤对兔颈外静脉移植至股动脉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并探讨护理配合的意义价值。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川黄三七汤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前3d实验组开始采用灌胃法给予川黄三七汤,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一次,直至术后取材。所有动物建立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模型:将颈外静脉端侧吻合于股动脉,术后取血管桥标本。光镜、扫描电镜观察近吻合口处和中央部静脉桥的管腔狭窄程度,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差异。同时对术前准备、术中特殊用品的准备、手术配合及体会进行总结。结果移植4周后,各组静脉均有内膜及中膜较正常颈静脉明显增厚表现,辛伐他汀组,内膜及中膜增厚较对照组轻。两组静脉桥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川黄三七汤能抑制动脉化静脉内膜及中膜增厚,有减轻桥静脉狭窄的作用。护士熟悉手术步骤、配合熟练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外支架通透性对移植血管再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俊  赵学维  徐志飞  秦雄  余咏潮 《医学争鸣》2008,29(18):1692-1695
目的:研究不同通透性外支架对抑制移植血管再狭窄作用的差别,探讨外支架的结构特性.方法:选取24只健康成年犬,游离适当长度的股静脉并与相应动脉进行替换移植,根据材料的不同(厚0.5咖的涤纶补片及厚0.4 mm和0.15 mm的聚乙醇酸(PeA)补片)制成3种不同通透性的非限制性外支架,将其包绕于移植血管,分组进行对比研究,术后4,6 wk分别切取标本对比移植血管管壁厚度变化及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术后4,6 wk,0.15mm及0.4 mmPGA外支架组相应管壁的内膜厚度4 wk:(45±5)mm,(43±11)mm;6 wk:(77±6)mm,(71±9)mm.中膜厚度4 wk:(48±8)mm,(42±7)mm;6 wk:(71±4 mm),(53±6)mm,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内膜厚度4 wk:(89±8)mm;6 wk:(145±9)mm;中膜厚度4 wk:(83±7)mm;6 wk:(123 4-12)mm(P<0.05).各支架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各阶段均低于对照组;PGA外支架组PCNA阳性细胞数低于涤纶外支架组.结论:大通透性的非限制性可降解PGA外支架能在血管移植术后显著减轻血管壁增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自体静脉移植动脉化中是否参与血管重塑过程.方法 通过建立自体静脉移植动脉化模型,CBS3830加以干预,应用ELISA法检测CRP水平;术后1周和2周检测内膜厚度;Western blot法检测p38、P-p38表达.结果 0~2周各时间点内,模型组CRP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假手术组呈...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其中大隐静脉是静脉桥血管的首选.但静脉桥血管10年再狭窄率超过60%,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远期生存率.静脉桥血管再狭窄是多因素、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早期的内皮损伤、血栓形成、再内皮化、静脉桥血管的动脉化,中期的内膜增生以及晚期的粥样硬化及斑块破裂等.本文综述了静脉桥血管再狭窄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预防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套管法”建立大鼠颈静脉-颈动脉移植模型的可行性,并观察移植静脉早期的病理学变化?方法:采用套管法建立SD大鼠颈静脉-同侧颈动脉移植模型?分别在静脉移植后1?7和21 d取材,HE染色观察移植静脉血管壁组织血管结构变化特点,Digimizer图像处理分析软件测量内膜中膜增生厚度?结果:在18只模型中2只动物死亡,1只发现移植静脉内血栓形成,总成功率为83.3%?术后1 d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厚度为(48.47 ± 11.28) μm,7 d内膜中膜开始增厚至(66.05 ± 19.10)μm,术后21 d增生更加明显至(300.44 ± 181.54)μm,三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字2 = 125.2,P < 0.01)?1?7及21 d两两之间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套管法建立的大鼠颈静脉-颈动脉移植模型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其能较确切的复制人体静脉移植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应用于人类移植静脉狭窄闭塞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可降解外套管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可降解的外套管束缚自体移植静脉对减轻桥静脉内膜、中层增厚的作用,探讨其防止或延缓桥静脉再狭窄的机制。方法:建立犬自体股静脉至股动脉的端-端静脉移植模型,其中一侧桥静脉外加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做成的圆柱形外套管(外套管组),对侧单纯静脉移植作为对照组。超声多普勒观察在体移植血管的通畅性。术后2、4、6、8、24周再次手术取桥静脉。光镜观察移植静脉中段内膜、中层厚度,胶原、弹力纤维变化;透射电镜观察静脉壁基底膜、细胞排列、细胞增殖、凋亡,细胞骨架结构,细胞外基质(ECM)变化等;免疫组化观察静脉壁细胞增殖、凋亡及分布。结果:术后40条静脉均通畅,吻合口无狭窄。对照组术后2周见内膜、中层增厚;随时间延长,增厚更加明显。外套管组术后2周内膜、中层稍增厚;4~24周持续增厚,但各时间点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术后2周见中层平滑肌、外膜弹力纤维断裂严重,而外套管组无明显断裂。新生静脉内膜由平滑肌细胞(SMCs)和大量ECM构成,中层主要为SMCs和ECM;术后2周,静脉壁细胞增殖和凋亡率都较高,主要分布在内膜和中层,外套管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4周以后两者显著下降,凋亡率高于增殖率(P<0.05)。结论:可降解外套管在术后早期可保持静脉结构的完整性,减轻管壁结构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