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溶血磷脂酸是脂质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通过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引起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被称为细胞间的“多功能磷酸信使”。最近研究发现,溶血磷脂酸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拮抗溶血磷脂酸的合成、阻断溶血磷脂酸的代谢途径和抑制溶血磷脂酸受体的活性及其信号传导,可望成为抗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位居盆腔,早期多无明显症状,75%~85%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小于15%,而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故早期诊断是关键,但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可靠的诊断方法。20世纪60年代,Voget首次报道溶血磷脂酸(LPA)具有多种生理效应,在体内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1995年Xu等从卵巢癌腹水中分离、纯化、提取出一种具有生长因子活性的物质,即LPA,并于1998年报道LPA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溶血磷脂酸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血磷脂是近年来脂类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溶血磷脂酸(LPA)。LPA由血小板、成纤维细胞、癌细胞和脂肪细胞分泌,是一种多功能的“磷脂信使”,在多种重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肾病、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LPA是血清中的正常成分,正常血清浓度为2~20μm o l/L,主要以与血清清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血栓类疾病及某些肿瘤中LPA可达2~3倍甚至更高。研究显示LPA是血栓形成早期的释放物。如果血浆LPA水平增高,就提示体内血小板可能处于活化状态,进而可能有形成血小板血栓(包括微血栓)的危险,另外,LPA具有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的作用,是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血栓产生的关键分子,因此,它有可能作为一个分子标记物,标示血小板等细胞的活化,预警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该文综合了近几年对LPA的研究成果,从产生、代谢、生物学效应、临床诊断价值和实验室检测四个方面对LPA进行了总结,认为LPA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1LPA有助于医生判断体内血小板(及其它细胞)是否处于广泛活化状态,进而判断血小板血栓(包括微血栓形成)的危险,增加医生进行干预处理的依据;2LPA可能有助于无症状微栓子(血小板源性)的诊断;3使临床使用抗血小板治疗及疗效判断有了客观根据。因此,把LPA作为一项常规检查的项目,可能对微血栓早期形成创造有利的干预时机,减少一些重大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β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脂酸(PA)是一种多功能的生物活性磷脂。研究证实: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β(lysophosphatidic acid acyltransferase β,LPAATβ)催化溶血磷脂酸(LPA)产生的PA与肿瘤细胞内多种信号途径的活化有关,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侵袭、呼吸爆发及细胞因子表达释放。LPAATβ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以及抑制LPAATβ表达在体内外抗肿瘤(实体瘤和血液肿瘤)的作用研究取得的效果,提示以LPAATβ为靶点对肿瘤进行干预将成为重要的抗肿瘤治疗策略之一。本文就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β与肿瘤治疗的相关基础及临床前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细胞膜脂类衍生物,是磷脂中最小、最简单的分子[1].LPA可以在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初期由血小板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2],理论上它可以作为指示血栓形成启动的标志分子.我们据此对冠心病患者血浆LPA水平进行研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间质性肺病是一组以肺泡单位的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变的异质性非肿瘤和非感染性肺部疾病的总称,根据病因可分为:药物或治疗相关性疾病、职业和环境相关性疾病、风湿免疫疾病、原发性疾病及特发性纤维化性疾病。目前大部分肺纤维化疾病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不清,缺乏有效的治疗,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胃恶性上皮性肿瘤患者的血浆溶血磷脂(LP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0例胃恶性上皮性肿瘤、42例胃良性疾病患者及20例健康人血浆LPA血清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情况。结果胃恶性上皮性肿瘤组血浆LPA均值为7.7±3.1μmol/L,阳性率为80.0%;胃良性疾病组LPA均值为3.0±1.1μmol/L,阳性率为28.6%;健康对照组LPA均值为1.7±0.5μmol/L,阳性率为5.0%,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中LPA的特异度为75%,高于CEA的50%;胃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中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最高,为92%;LPA的灵敏度为80%,高于CEA的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恶性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升高,LPA诊断胃恶性上皮性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CEA,LPA有望成为胃恶性上皮性肿瘤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紫外比色法检测血浆LPA含量。结果TIA组、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及对照组初查时血浆LPA浓度分别为3.96±1.44umol/L、2.75±1.05umol/L、1.87±0.82umol/L、1.82±0.81umol/L。TIA组、脑梗死组两组间LPA结果差异显著(P<0.01),且均高于脑出血组及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及对照组之间LPA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IA组、脑梗死组经临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2周后,LPA浓度明显降低(P<0.001)。而脑出血组,复查时LPA浓度水平却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血浆中LPA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其浓度测定可作为短暂性脑缺血、脑死诊断的重要指标。在预测脑血管病的发生,转归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LPA)和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定量检测40例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40例胰腺良性疾病患者(良性对照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浆LPA及血清CA199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胰腺癌组患者血浆LPA、血清CA199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良性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血浆LPA与血清CA199检测在胰腺癌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0%、67.5%和72.5%、50.0%;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为90%与82%,与二者单独检测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LPA检测对胰腺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血浆LPA与血清CA199两者联合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优势,有望成为胰腺癌诊断的有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发作期偏头痛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溶血磷脂酸极性相似总磷脂(AP)的水平.方法 测定30例偏头痛发作期患者(偏头痛组)与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LPA和AP的水平.结果 偏头痛组血浆LPA水平[(4.0±2.7)μmol/L]高于对照组[(2.6±2.3)μmol/L](P<0.05);偏头痛组血浆AP水平[(5.8±2.8)μmol/L]高于对照组[(4.2±2.4)μmol/L](P<0.05).结论 偏头痛发作期患者存在脑组织缺血和血小板活化,易于发生血栓形成,可能是其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隐匿型冠心病组(I组)40例;心绞痛型冠心病组(Ⅱ组)30例;心肌梗死型冠心病(AMI)组(Ⅲ组)45例;缺血性心肌病组(IV组)36例;猝死型冠心病组(V组)31例,并选择6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LPA。各组受检者2周后复查LPA。结果冠心病各患者组(I-V组)及对照组初查时血浆LPA浓度分别为2.96±l.44mol/L、3.02±0.76μmol/L、3.80±0.63μmol/L、2.71±0.84μmol/L、3.63±l.51μmol/L、1.84±0.67μmol/L,各组间LPA结果差异显著(P<0.01),且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各组LPA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除I-IV;Ⅱ-V组之间LPA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组间LPA浓度差异显著。且各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LPA浓度差异显著(P<0.001)。结论提示血浆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冠心病病人的发生、转归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0例住院ACI患者LPA水平,分析LPA水平变化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梗死体积大小及其病情变化的相关性。结果ACI患者血浆LP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在发病后24h达到高峰。在ACI患者中大梗死灶、中梗死灶ACI患者组血浆LPA含量明显高于小梗死灶ACI患者(P<0.01),进展性脑卒中组血浆LPA明显高于完全性脑卒中组(P<0.01)。且LPA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263,P<0.05)。结论LPA水平与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变化密切相关,LPA可能在ACI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溶血磷脂酸(LPA)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006~2008年人院的450例卵巢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测定CA125和LPA,其中的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后4周复测CA125和LPA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相比较于CAl25,LPA在卵巢癌的诊断和随访中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二者的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PA在卵巢癌的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CA 125与溶血磷脂酸(LPA)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6-2008年入院的450例卵巢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测定CA 125和LPA,其中良性卵巢肿瘤408例,恶性卵巢肿瘤42例.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后4周复测CA125和LPA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浆LPA(5.25±1.57)和CA125(159.6±58.7)U/L均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分别为(1.74±0.71)μmol/L],(11.10±6.89)U/L,恶性肿瘤患者二者均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032、8.205,P均<0.05).LPA诊断准确率高于CA125(82.4%与36.0%,x2=3.96,P<0.05).恶性肿瘤外周后复查CA125和LPA阳性率分别为74%与100%(x2=2.76,P>0.05).结论 与CA125相比LPA在卵巢癌的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及CA125在卵巢癌复发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和监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上皮性卵巢癌复发患者,测定血浆LPA和CA125表达情况,检测同期28例上皮性卵巢癌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30例初诊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及30例正常女性的血浆LPA和CA125作为对照,分析LPA和CA125在卵巢癌复发患者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上皮性卵巢癌复发组血浆LPA(9.52±4.64 mol/L)明显高于完全缓解患者组(2.02±1.94 mol/L)(t=7.96,P<0.05)及正常人群组(1.91±2.21 mol/L)(t=8.15,P<0.05),与初诊患者组(9.19±2.47 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P>0.05),上皮性卵巢癌复发组血浆CA125(75.42±10.66 U/ml)明显高于完全缓解患者组(11.42±9.67 U/ml) (t=28.830,P<0.05)及正常人群组(10.45±6.42 U/ml)(t=24.220,P<0.05),与初诊患者组(63.29±132.32 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29±7.32 U/ml)(t=2.622,P>0.05).采用LPA和CA125诊断上皮性卵巢癌复发的诊断价值有差异(χ^2=37.834,P=0.022),其中LPA敏感度(93.8%)高于CA125(65.6%),特异度无明显差异(χ^2=24.501,P=0.99).结论 LPA水平对判断上皮性卵巢癌的复发有重要价值,可能成为监测上皮性卵巢癌复发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小炼  吴潇 《临床医学》2008,28(5):31-32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10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血浆LPA测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脑梗死组、短暂脑缺血发作组(TIA组).脑梗死组随机分为脑梗死试验组、脑梗死对照组.脑梗死试验组加用氯吡格雷0.75 g,1次/d.结果 脑梗死组、TIA组发病3d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脑梗死病人发病4周时血浆LP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病2周时脑梗死试验组LPA水平较脑梗死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LPA水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敏感指标,并为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疗效判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CA 125与溶血磷脂酸(LPA)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6-2008年入院的450例卵巢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测定CA 125和LPA,其中良性卵巢肿瘤408例,恶性卵巢肿瘤42例.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后4周复测CA125和LPA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浆LPA(5.25±1.57)和CA125(159.6±58.7)U/L均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分别为(1.74±0.71)μmol/L],(11.10±6.89)U/L,恶性肿瘤患者二者均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032、8.205,P均<0.05).LPA诊断准确率高于CA125(82.4%与36.0%,x2=3.96,P<0.05).恶性肿瘤外周后复查CA125和LPA阳性率分别为74%与100%(x2=2.76,P>0.05).结论 与CA125相比LPA在卵巢癌的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溶血磷脂酸甲胎蛋白等联检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血清肿瘤相关抗原125(CA125)、甲胎蛋白(AFP)含量对卵巢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早期卵巢癌(Ⅰ、Ⅱ期)患者36例,卵巢良性肿瘤36例,健康妇女36例。用定磷法测定LPA的含量,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测定CA125、AFP的含量。结果与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卵巢癌患者的LPA、CA125、AFP含量明显升高(P〈O.001);以单一阳性指标作为标准,对卵巢癌的阳性率分别为86%、67%、31%;特异性分别为94%、75%、56%;联合检验上述3项肿瘤标志物阳性率为92%,特异性为97%。结论联合检测LPA、CA125、AFP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溶血磷脂酸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对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向SD大鼠右侧基底节区立体定向注射LPA或LPA 苏拉明(L S),用伊文思蓝(EB)作为示踪剂定量测定不同时间点BBB通透性,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变化,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BBB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LPA脑内注射后6 h同侧基底节区BBB对EB的通透性开始增加,24 h通透性达最大。到48 h通透性渐减,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L S脑内注射组各时间点与LPA组相应时间点相比通透性明显下降(P<0.05)。MMP-9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为血管内皮细胞,LPA脑内注射后6 h免疫阳性血管数增多,于24 h表达最多,48 h逐渐减少,L S组各时间点与之分别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透射电镜观察到LPA组BBB基底膜粗糙、断裂,星形胶质细胞足突明显肿胀,血管周围间隙增宽等,然而L S组上述改变不明显。结论LPA能诱导BBB通透性的增加,其可能机制为LPA受体介导的内皮细胞高表达MMP-9,降解基底膜。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水平。【方法】入选60 例老年人,并与60 例中年人对照,分别测定血浆中LPA水平。【结果】老年组血浆LP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中LPA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应作为老年人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