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450在子宫内膜增生症与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及子宫内膜癌中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结果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450在正常子宫内膜无表达或表达弱,在子宫内膜增生症与子宫内膜癌表达增强。结论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450促进子宫内膜增生症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发展,为选择细胞色素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症和子宫内膜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呈上升趋势,如能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病变,并严密观察,及早处理,可大大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一种创伤小、费用低、操作简单同时准确率高的筛查方式成为重中之重,而ECT作为子宫内膜病变筛查工具的应用值得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液基薄层制片技术将子宫内膜刷所采集到的子宫内膜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测并联合宫腔镜检查,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因高危因素或有临床症状的500例患者,同时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和分段诊刮术,对比两种方法的取材满意率及诊断结果,对诊刮不满意的患者同时行细胞学和宫腔镜检测,并送病理,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子宫内膜取样器法取材满意率为98%,诊断性刮宫术取材满意率为89%,两者取材满意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测和官腔镜检测在诊断结果符合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刷采集子宫内膜细胞并结合液基薄层技术进行制片,对分段诊刮不满意的细胞学可疑阳性患者进行官腔镜的进一步检测,在筛查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方面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张彦  左连富 《河北医药》1990,12(6):334-335
本文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单纯性、囊性、腺瘤性及不典型性增生子宫内膜细胞的 DNA 指数和细胞增殖周期变化,并以增生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细胞为对照,探讨 DNA 指数、细胞周期与子宫内膜各病变组织学的关系及在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样品来源:取存档石腊包埋的增生期子宫内膜8例,单纯性、囊性子宫内膜增殖症15例,腺瘤性及不典型性子宫内膜增殖症13例,子宫内膜癌10例,每例切50μm 厚切片5片制做单细胞悬液。单细胞悬液的制备、DNA 染色及 DNA 含量的  相似文献   

5.
MMP-26在子宫内膜瘤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在肿瘤细胞的浸润、发生和生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MMP-26在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肿瘤的整个月经周期中的分布与定位以及对MMP-26与子宫内膜瘤各亚型、分期和级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MMP-26在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瘤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均有表达。而且,在绝经后,MMP-2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强于子宫内膜瘤中的表达,而不是在月经周期的分泌期。MMP一26在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最强,其次是血管上皮细胞,子宫肌层的平滑肌细胞和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并且随着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根据FIGO划分的肿瘤级别的升高MMP-26的表达增强。所以,MMP-26在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的分布与表达说明MMP-26在子宫内膜肿瘤的发生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3~2005年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的超声像图特征.结果: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21例,子宫内膜癌7例,临床手术病理诊断子宫内膜息肉19例,子宫内膜癌5例,子宫粘膜下肌瘤2例,宫腔部分粘连1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例.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为鉴别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提供了较重要的参考信息,是较好的无创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牛凤霞  贾利刚  张俊琴  张为霞  黄黛 《河北医药》2011,33(21):3269-3270
目的探讨在宫腔薄层细胞中应用细胞快及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评价子宫内膜病变的意义(P〈0.01)。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8例宫腔脱落细胞P53和Ki-67的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5%、52.78%、87.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i_67的表达分别为5%、55.56%、90.6%,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宫腔脱落细胞学中应用细胞快及免疫组化技术可提高内膜病变的检出率,及时发现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癌,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08年7月-2013年2月收治的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112例,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超声图像下的内膜均匀程度、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指数.结果 112例患者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子宫内膜平均厚度为(4.92±3.21)mm,不同疾病的子宫内膜平均厚度不一.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大于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生及正常子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膜不均匀比例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炎与正常子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子宫内膜癌血流特征≤0.4为18例(52.9%).结论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有助于鉴别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的病变,为临床提供可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超声检验,分析绝经期子宫内膜厚度同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自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医院体检的364例绝经期妇女,对其进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分析子宫内膜情况.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内膜厚度与RI值≤0.4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检查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型超声图像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均匀程度同其他被检查妇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是鉴别和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有效的早期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栾艳  邢海燕  齐文娟 《中国医药》2011,6(9):1040-1042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子宫内膜癌间质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收集8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20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息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FAP和微血管特异性标记物CD34的表达.分析FAP表达与MVD的关系.结果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AP表达于间质成纤维细胞,表达阳性率为89.02%(73例),而子宫内膜癌细胞和子宫内膜息肉中无表达.FAP表达和MVD分别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侵袭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1).随着FAP表达水平的增高,MVD也随之增加.结论 FAP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侵袭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FAP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的微血管生成,加快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
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病,也是引起不孕症和阴道不规则出血的原因之一,在超声检查时不易区别。为找出上述病变的超声鉴别诊断要点,我们对比分析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的声像图特征及其相应的组织病理学形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结合宫腔细胞学检查鉴别诊断绝经后出血妇女的子宫内膜病变。方法运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62例绝经后出血妇女的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血流参数,并于当日或次日行宫腔细胞学检查及诊刮术,将结果进行比较,并经手术证实。结果两者联合应用后假阳性率为9.2%,无1例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漏诊,有效诊断了正常内膜、内膜良性病变(息肉、简单性增生、复杂性增生、黏膜下肌瘤)、内膜癌前病变、内膜癌[1],以子宫内膜厚度分为≤5mm及>5mm两组,子宫内膜癌阻力指数最小为0.3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宫腔细胞学联合检查较为准确地检查出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理变化,是一种较好的筛查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方法,可减少诊刮,有利于临床开展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及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1998年至2006年手术切取的绝经后子宫内膜标本97例,其中绝经后萎缩的子宫内膜35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3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32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Ki-6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组ER、PR的表达明显高于萎缩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P〈0.05).Ki-67在绝经后萎缩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增强(P〈0.05).结论 (1)雌、孕激素受体含量升高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2)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Ki-67的高表达可预测息肉可能发展为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与内膜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计数相关性,及其对判断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单克降抗体,以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44例子宫内膜标本进行测定,并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各种类型子宫内膜中PCNA的表达计数,依病变的进展明显递增,子宫内膜癌组PCNA表达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及子宫内膜增生组(增殖期除外),各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1)。结论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是测定子宫内膜增生细胞增值分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870例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变化,了解引起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常见原因.方法 对870例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子宫内膜活检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子宫内膜病变中最常见的是子宫内膜增生(76.67%),其中绝大多数表现为单纯性增生(66.12%),患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占3.0%,以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居多(88.46%).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是:子宫内膜腺上皮排列失去极性,细胞核变大、变圆,核仁突出,染色质颗粒粗或呈空泡状,同时子宫内膜间质消失,代之以肉芽组织或纤维组织,常有炎性反应.结论 异常子宫出血多发生在围绝经期,子宫内膜增生是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围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癌多数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应注意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K-Cl协同转运子1(KC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子宫内膜癌,1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KCC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KCC1蛋白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上阳性率分别为71.43%(30/42),40%(6/15),10%(2/20)。KC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正常内膜组织。4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中、低分化腺癌组和高分化腺癌组KCC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76%(24/29),46.15(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P〈0.5)。KCC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年龄(χ2=0.91,P〉0.5)、临床分期(χ2=0.25,P〉0.5)、肌层浸润深度(χ2=0.45,P〉0.5)及淋巴结转移(χ2=0.86,P〉0.5)无关。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KCC1蛋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罗宝华  谢伟 《医药世界》2010,(8):846-847,849
目的改进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和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的方法 ,以使其可作为的体外实验模型之一。方法在原代分离细胞、传代培养条件和细胞纯化等方面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作了改进。结果 43例标本培养成功37例,仅1例污染,角蛋白、波形蛋白染色证实细胞纯度达95%以上符合实验要求。结论改进后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法克服了污染问题,增加了可获得的细胞数,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可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实验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郭刚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0):1373-1374
目的 观察腹腔镜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并与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结果比较.方法 选择因盆腔痛和或不孕就诊接受腹腔镜和活组织检查的患者386例,分析比较患者的腹腔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 386例患者中,202例(52.3%)患者的腹腔镜检查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142例(36.8%)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其余184例腹腔镜检查未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例;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45例(37.6%),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相比,单独腹腔镜检查显示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敏感性为97.9%,阳性预测值为70.3%,阴性预测值为98.4%,准确度为85.7%,假阳性结果为29.7%,假阴性结果为1.6%.结论 腹腔镜检查单独应用假阳性率较高,应结合组织病理学方法来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AG-1、Bcl-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癌组组织中BAG.1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BAG-1在子宫内膜癌中呈高表达,其阳性率为64.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9.5%、26.7%和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阳性率(46.0%)明显低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G-1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BAG-1表达越高,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越低,临床分期越晚,癌组织越容易浸润,提示其恶性程度越高.患者预后不良。Bcl-2的表达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与肌层浸润相关,但是与组织学分化无相关性。因此缺乏预测预后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基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婷  马丽丽  李素娟 《河北医药》2007,29(9):994-995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国内外资料报道,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及临床特征,可分为2型:Ⅰ型为雌激素相关型,主要指在子宫内膜增生的基础上发展而致的子宫内膜腺癌,占大多数;Ⅱ型为非雌激素相关型,占小部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癌是一种基因病,而同时癌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日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对于癌基因的深入研究是揭示子宫内膜癌及其它妇科恶性肿瘤致癌机理,寻找新基因疗法和制备新的抗癌药物的必由之路.现将近年来陆续报道的有关癌基因与子宫内膜癌的资料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