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慢性胆囊炎久治不愈或屡用苦寒利胆之品,伤及脾气,常见肝郁脾虚之证,应重视健脾利胆,提高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胆囊息肉多因嗜食油腻辛辣肥甘,或饮酒无度,肝失疏泄,胆失通降,日久脾失健运,以致湿热痰瘀蕴结于胆腑而成,临床治疗应重用软坚散结、化瘀消积之品方能取得满意疗效;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治疗胆石症多采用利胆溶石、通腑排石之法,取其"肠泻胆亦泻"也;胆囊萎缩引起的阻塞性黄疽,其病机多责之于湿热郁阻,常用清热利湿、通腑利胆法取效。  相似文献   

2.
“胆胀”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清·沈金鳌曰:“胆病多寒热”。现代医学中胆囊炎、胆石症属此范畴。由于肝在胁下,胆附于肝,经脉相通,互为表里,故起病常相互累及。笔者治胆胀之症,每从肝胆并治,颇能显效,现举隅如次。一、疏肝利胆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动而主疏泄;胆为中精之腑,内藏胆汁,其气以通降为顺,肝之疏  相似文献   

3.
李家庚 《光明中医》2004,19(3):38-40
胆腑病症包括胆囊炎、胆石症等,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病症。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胆汁滞留、细菌感染和代谢障碍有关,其隶属中医“胆胀”、“胁痛”、“黄疸”等范畴。愚于临证时,屡用仲景方辨治此类病症,颇有效果。1 疏肝利胆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肝经属肝络胆,胆经属胆络肝。肝主疏泄,胆汁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胆以通降为顺,肝气条达,则胆汁分泌和排泄正常,若肝郁气滞,则胆汁壅阻,湿热内生,而成胆病。症见右胁胀痛,嗳气则舒,胸闷纳呆,反复发作,无明显发热和黄疸,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利胆行滞,方用四逆散合…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对胆囊炎、胆石症虽无其名,但对其证治确早有认识。如《灵枢·经脉篇》曰:“胆道少阳也,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灵枢·胀论》说:“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在这里,前人明确地指出了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证状。其致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肝郁气滞,胆失疏泄,加之饮食不  相似文献   

5.
胆囊炎、胆石症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属祖国医学“胁痛”、“腹痛”、“腹胀”、“胆胀”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肝与胆相表里,肝之余气疏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肝的疏泄功能亦包括胆汁的疏通畅泄。六淫七情、饮食不节等可导致肝胆气滞、湿热蕴结而发病。  相似文献   

6.
胆囊炎泛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在《内经》中就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的精辟论述。胆囊炎是以口苦、右胁下疼痛,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甚或痛引肩背为其临床主证的内科常见病。其主要病机是脾气虚泛,湿热内生,又因情志不舒或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而至肝失疏泄,胆失通降,最终导致本病。  相似文献   

7.
<正>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是由胆囊壁向囊腔内呈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属于中医学"胁痛"、"胆胀"、"积证"之范畴,病位在胆,涉及肝脾。肝喜条达,职司疏泄,胆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下行为顺。若肝失疏泄,胆失通降,中清之腑浊而不清,胆汁排泄失畅,郁积胆腑,久而化瘀,痰瘀互结,脉络滞塞而发生本病。其病因多与情志郁结、饮食所伤、体质肥胖、肝胆宿疾等有关。导师刘全让在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通络、利胆消积、酸涩消息法治疗胆囊息肉,  相似文献   

8.
金铃子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医临症,如医圣仲景所云:“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当先辨别虚实寒热,轻重缓急等证候,依据证情而施以方药,此即“证治”之谓也。胆囊炎、胆石症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胆囊炎亦常有反复的急性发作。胆囊炎临床表现为上腹或右上腹不适,持续性钝痛,或右胁下或右肩胛疼痛;胃脘灼热,嗳气,反酸,以及轻重不同的腹胀,这些症状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或“胁痛”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胆与肝相系,受肝的余气而疏泄胆汁,为中精之腑。肝的疏泄功能,亦包括胆液的疏通畅泄。七情六欲,饮食不节,外邪侵袭,虫积等均可导致肝胆气滞,湿热郁结中焦而发病,临床上综观胆囊炎与胆石症两者关系甚为密切,又互为因果,对此类患者笔者采用金铃子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多获得满  相似文献   

9.
磁石为主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效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石为主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效佳颜永潮(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321100)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胁痛”“肝胀”“胆胀”等范畴,它们常合并存在,在症状与治疗上亦类似。临床上多以气滞、湿热、实火而从舒肝理气止痛、清热利湿、泻火通下论治,而运用镇惊安神...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以右上腹及右胁肋部闷胀疼痛 ,或放射至右肩背部酸痛 ,脘腹饱闷胀痛 ,恶心欲呕 ,厌油纳呆 ,黄疸 ,每因过食油腻或食用蛋类而诱发或加重 ,口苦咽干 ,脉弦等症状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并发胆石症。本病与祖国医学“胁痛”、“胆胀”相似 ,病位在胆 ,与肝脾胃关系甚为密切 ,临床大致可分为 :胆郁气滞型 ,肝胆湿热型 ,胆郁脾虚型 ,阴虚血瘀型。笔者在多年临床中应用中医药辨治本病 ,取效较佳 ,现介绍如下。1 胆郁气滞型胆为中清之腑 ,附于肝脏 ,与肝同司疏泄 ,若因情怀不畅 ,谋虑不决 ,致使肝胆疏泄失常 ,气机郁滞 ,腑…  相似文献   

11.
张燕玲 《河北中医》1997,19(6):13-14
胆石症的指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们发生结石的疾病。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女性多于男性。以右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发胆囊炎。中医本无胆石症之病名,但在历代中医文献中类似本病的记载可归属于“胁痛”、“腹痛”、“腹胀”、“黄疸”、“结胸”等门类中。一般认为,胆石症的发生,是由于长期的情志抑郁,饮食失节,导致脏腑气机受阴,血行不畅,进而形成瘀血、浊气、痰湿互结而致结石。1病机分析胆石症的主要病位在于肝胆。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胆附着于肝,与肝相连,胆为“中清之府”,内藏胆汁,胆汁源自“肝之余气”,肝胆共司疏泄…  相似文献   

12.
治胆六法     
胆病为临床常见病 ,多因湿热痰瘀留阻 ,胆腑气机郁滞不畅所致 ,以右上腹疼痛及背 ,身目发黄、尿黄 ,甚则腹绞痛 ,或伴高热寒战为主要见症。相当现代医学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等病。中医中药治疗胆病根据辨证而治之 ,疗效良好可靠。1 疏肝利胆法胆附于肝 ,经脉相互络属 ,胆具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 ,胆汁源于肝 ,若肝失疏泄 ,影响胆汁分泌排泄致肝胆郁滞。证见 :右胁胀痛走窜不定 ,随情志变化而发作 ,嗳气、口苦、苔薄、脉弦。治以疏肝利胆 ,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三金玉须汤 (自拟方 :金钱草、郁金、鸡内金、玉米须 )。柴胡疏肝散疏肝…  相似文献   

13.
胆囊炎胆石症在发作时多以实证为主,常以利胆、排石为主要治法。但某些胆囊炎、胆石症由于病邪久羁,反复发作,损伤正气,而致气血阴津亏虚,此时若只着眼于祛邪攻下,则犯“虚虚之戒”。因此,在利胆、排石的基础上正确恰当运用补气、养血、滋阴之法,多能收到时半功倍之效。1胆与肝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胆囊炎、胆石症病虽在胆,但由于胆与肝脾胃的关系密切,往往相互影响,故就其病位而言,应在胆肝脾胃。胆附于肝,受肝之余气而化生胆汁,其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均需肝的协调,故肝的功能失调多影响于胆。脾胃居于中焦,为肝胆之毗邻,…  相似文献   

14.
张柏夫 《光明中医》2001,16(3):38-39
胆囊炎 ,多属中医的胁痛范畴 ,胆附于肝其经脉络肝 ,内藏“精汗”《灵枢·本输篇》称它“中精之腑”。精汁即胆汁 ,味若色黄。来源于胆受肝之余气而成 ,疏泄下行 ,注入肠中以助消化饮食物。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以血为本 ,以气为用。肝的疏泄作用 ,疏畅气血 ,调节情志。故此 ,治胆多从肝论治 ,胆病源于肝。若肝失疏泄 ,肝气郁结 ,气滞血瘀或血不养肝 ,使肝脉阻滞 ,则胆受肝之余气者少 ,亦随之而泄不利 ,导致胆病的发生 ,出现胁痛等症 ;另一方面 ,胆性刚直 ,在病理情况下 ,多表现火旺之征 ,因此 ,治胆必疏肝 ,治肝必泻火通络。同时注意调和脾…  相似文献   

15.
胆囊炎和胆石症在急性发作期,右肋下绞痛、拒按、痛引胃脘、或彻肩背、恶心呕吐、寒战发热、甚或出现黄疸,为急腹症之一,临床并非少见。肝与胆互为表里,肝主疏泄、胆为中清之腑,腑以通为用,故“肝以疏散则和,胆以泄降则平”。据此,运用基本方柴茵金合剂以疏肝利胆为主,辨症加减,治疗胆囊炎和胆石症,效果比较满意。兹报告如下: 药物组成与用法:柴胡10克、茵陈15克、金钱草20克、赤芍10克、广木香6克、鸡内金6克、郁金10克、白芥子10克、青皮10克、玄胡10克。以上为一日量煎服。如恶心呕吐加法夏、代赭石;大便秘结加黄芩、  相似文献   

16.
胆胀病名早在《内经》就有论述。如《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善太息。”而现代医学胆囊炎、胆道感染及结石多属于胆胀范畴。董老认为本病病位在胆,涉及肝胃等,胆为六腑之一,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且胆汁下行,胆腑清净,不致郁遏上逆为患。若胆腑通降失司,则气机不畅,日久气滞血瘀,停湿成痰,化火伤阴。而肝胃气机升降失调,无不影响胆腑和降,以致胆胀之病。故调气活血,利胆通降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7.
胆瘅病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瘅,始载《素问·奇病论篇》:“口苦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瘅,热的意思,胆瘅为胆热病。多因六淫外侵,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邪结少阳,枢机不利,胆失通降,疏泄失职,胆郁热结,胆之虚气上溢而发为“口苦”,故称“胆瘅”。 胆瘅病,类似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石症等胆道疾病。在临床中,可分为风热侵袭,气滞络阻,  相似文献   

18.
自拟疏肝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4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多为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而来,常与胆道结石合并存在。属中医“胆胀”、“胁痛”等范畴。笔者自2001年以来应用自拟疏肝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42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胆石症是一个发病因素复杂,治疗困难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笔者体会到要以辨证为本,排、溶结合的方法,及时调整用药方可收到满意效果。介绍如下:1 以辨证为本 胆石症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等病的范畴,胁为肝之分野,胆附于肝,肝胆为表里,肝主疏泄,病则易郁而化火,然胆为六腑,以通为用而又为奇恒之腑。结石病多为湿热蕴结所致,表现口苦咽干腹疼腹胀之实证。治以清利疏泄为之大法,但结石病不单独是湿热蕴结,日久形成,若脾失运化、痰湿中阻、肝胆气机郁阻、肝失疏泄。失于通降、浊气蕴久等也可成石,这些现象临床并不少见。在治疗上如一味攻伐难  相似文献   

20.
胆系炎症,是指胆囊、胆管(胆囊管、左右肝管、胆总管)的炎症,有单纯性的炎症,有胆石症合并炎症,有胆石症术后合并炎症。笔者从1985年至今,以自拟香虎利胆汤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简介如下:1 适应症胆系炎症,证见:右上腹疼痛,或中上腹痛,或轻或重,并见右后背胀痛,伴口苦,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等。体查:胆囊区或剑突下偏右压痛明显。检查:B超提示胆囊炎、胆管炎或胆石症。2 病因病机胆为六腑之一,附于肝,内藏精汁。《内经》称它为“中精之府”。精汁即胆汁,色黄味苦,来源于肝,受肝之余气而成,疏泄下行,注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