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沉默白血病细胞核干细胞因子(NS)基因转染后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特征改变与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体外合成NS特异性短发夹状RNA(shRNA)转染HL-60白血病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法评价NS基因沉默和NS蛋白合成抑制效果,倒置显微镜观察活体细胞形态,Wright-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血液分析仪测定细胞大小、粒度和均一性变化,髓过氧化物酶(MPO)、α-乙酸萘酯酶(α-NAE)和过碘酸-雪夫反应(PAS)测定反映细胞化学特征变化。结果沉默NS基因导致HL-60白血病细胞发生了形态学变化,细胞核和细胞质出现了进一步分化和成熟特征,Wright-Giemsa染色观察到细胞核碎裂现象,血液分析仪发现细胞变得大小不均并有较多核碎裂和无核的细胞碎片存在,细胞内定MPO、α-NAE酶活性和PAS反应增强。结论沉默NS基因表达能促使HL-60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特征发生相应改变,这些形态学变化可以作为研究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沉默核干因子基因表达对HL-60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探讨靶向沉默白血病细胞的核干因子(nucleostemin,NS)基因对HL-60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用T7启动子介导体外合成两条短发夹状干扰RNA(NS-shRNA),以其中沉默NS基因作用强的一条NS-shRNA转染HL-60细胞,同时以与NS基因序列无关小干扰RNA转染HL-60细胞作对照,应用RT-PCR检测被转染的HL-60细胞NS-mRNA抑制效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活体细胞形态变化,Wright-Giemsa染色观察细胞胞体和细胞核形态学变化,以流式细胞仪(FCM)和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测定凋亡细胞数并计算凋亡阳性率。结果表明:HL-60细胞被NS-shRNA转染48小时后NS-inRNA阻断率达到74.94%,凋亡率分别为(25.32±3.06)%和(27.3±3.21)%,对照组仅(3.12±0.38)%和(3.30±1.52)%,转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Wright-Giemsa染色显示细胞发生核碎裂并出现“凋亡小体”。结论:靶向沉默NS基因表达可诱发和促进HL-60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为NS基因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候选靶基因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雄黄对NB4和HL—60细胞的形态,PML mRNA及蛋白的表达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研究以NB4,HL-60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Wright‘s染色法及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技术及RT-PCR法,探讨雄黄对NB4,HL-60细胞的形态、PML mRNA及蛋白的表达影响。结果发现:(1)经雄黄处理后,各组均出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上改变。(2)雄黄处理后NB4细胞内融合蛋白降解,PML蛋白聚积于POD结构,随后降解;在HL-60细胞中PML蛋白发生相似改变。(3)雄黄处理后各组细胞PML mRNA表达均无显著影响。结论指出,在雄黄诱导下PML在蛋白水平参与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机制,雄黄能诱导NB4,HL-60细胞凋亡,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HL-60细胞的形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以HL-60细胞为研究对象,细胞形态学观察采用Wright染色法:膜联蛋白Ⅴ(Annexin Ⅴ)标记检测细胞凋亡率;VEGF表达采用ELISA法。结果:①经槲皮素处理后,HL-60细胞形态学上出现凋亡特征性改变。②槲皮素处理后HL-60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③槲皮素处理后HL-60细胞显著降低VEGF表达。结论:槲皮素在体外能抑制白血病细胞HL-60生长并诱导其凋亡;槲皮素可抑制白血病细胞分泌VEGF。  相似文献   

5.
染料木黄酮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途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背景:近年的研究发现,染料木黄酮具有抗氧化、抑制血管生成、调节细胞周期等生物活性。 目的:观察染料木黄酮在体外诱导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对HL-60细胞c—Myc,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途径。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于2006—03/2007—09在广东医学院血液疾病研究室完成。 材料: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来源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方法:HL-60细胞分别以0.1,0.5和1.0mmol/L的染料木黄酮处理12~16h,显微镜下观察并经DNA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别经碘化丙啶染色和经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鼠抗人Bcl-2,c-Myc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单克隆抗体作用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和Bcl-2,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的表达百分率。 主要观察指标:①HL-60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②HL-60细胞凋亡百分率和c-Myc,Bcl-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阳性率。 结果:①HL-60细胞经染料木黄酮处理12~16h,显微镜下可见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等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DNA凝胶电泳显示典型的凋亡DNA梯形条带。②0.1~1.0mmol/L的染料木黄酮在诱导HL-60细胞凋亡同时,下调Bcl-2,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且均呈剂量效应关系。 结论:染料木黄酮可能通过抑制Bcl-2和c-Myc的表达水平从而诱导HL-60细胞凋亡;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下调,则可能是染料木黄酮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MBA)对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应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HMBA在不同时间点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Wright—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分化抗原CD11b的表达,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半定量RT—PCR分析c-myc、mad1、p21、p27、hTERT、HDA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HL-60细胞经不同浓度(0.5、1、2mmol/L)HMBA处理后细胞增殖受到较明显的抑制,并随时间延长、剂量增大抑制作用明显增强。HL-60细胞经2mmol/L HMBA处理后,细胞形态学上趋于分化成熟,细胞停滞于G0/G1期;CD11b表达显著增高;c-myc、hTERT mRNA表达显著下调,mad1、p21、p27mRNA表达显著上调,而HDAC1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HMBA能诱导HL-60细胞分化,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c-myc/mad1开关引起p21、p27上调,并且下调hTERT mRNA表达,与HDAC1活性抑制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ML基因及蛋白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和细胞内分布定位。方法 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槲皮素处理后的NB4、HL-60、K562细胞为研究对象,细胞形态学观察采用Wright染色法及荧光染色法;PML蛋白细胞分内分布定位采用免疫荧光技术;PML mRNA表达的检测采用RT-PCR法。结果 (1)ATRA处理后,NB4和HL-60细胞形态学上出现分化表现,K562细胞无变化;经槲皮素处理后,各组细胞形态学上均出现凋亡特征性改变。(2)ATRA处理后,NB4细胞内融合蛋白降解,PML蛋白恢复定位,HL-60、K562细胞内PML蛋白定位分布无变化;槲皮素处理后NB4细胞内融合蛋白降解,PML蛋白聚积于POD结构,随后降解,在HL-60及K562细胞,PML蛋白发生相似改变。(3)ATRA、槲皮素对各组细胞PMLmRNA表达均无显著影响。结论 在不同诱导剂刺激下,PML在蛋白水平参与细胞终末分化及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机制;PML蛋白在POD中发挥诱导凋亡、控制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髓过氧化物酶染色改良3-氨基-9-乙基咔唑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髓过氧化物酶(MPO)染色对急性白血病分型与白细胞MPO缺陷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是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血细胞化学染色方法之一。在诸多的MPO染色方法中,由于3-氨基-9-乙基咔唑(AEC)法具有染色效果良好与试剂安全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取代Washburn法比较理想的方法。我们试用含AEC的Wright—Giemsa(W-G)染液和磷酸盐缓冲液进行MPO染色,染色效果同样理想,从而建立了一种简易的MPO染色AEC法。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c-myc小干扰RNA对白血病细胞系HL-60诱导凋亡的作用。将体外合成的siRNA转染HL-60细胞,观察形态学变化,应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细胞集落培养观察c-mycsiRNA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DNA片段化分析细胞的凋亡,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mycsiRNA作用前后Comyc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ComycsiRNA能明显抑制HL-60细胞增殖,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150nmol/L;DNA片段化的检出证实C-mycsiRNA能有效诱导HL-60细胞调亡,凋亡率与药物作用时间呈正相关。C-mycsiRNA与HL-60细胞作用后C-myc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作用时间呈负相关。结论:C-mycsiRNA能有效抑制HL-60细胞增殖,降低C-myc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干细胞因子(NS)基因沉默的HL-60细胞在裸鼠体内致瘤性变化。方法体外合成两条短发夹状RNA(NS-shRNA),选择其中沉默NS基因作用强的一条,转染HL-60细胞后接种于裸鼠体内,另设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定期观察裸鼠成瘤情况,并取各组裸鼠的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及HE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测定NS蛋白。结果 NS-shRNA转染HL-60细胞后接种于裸鼠体内长出肿瘤的时间长于对照组(18~19dvs.14~15d),瘤体肿块明显小于两对照组,肿瘤终体积小于两对照组[(1282.6±434.1)mm3vs.(2533.3±683.1)mm3,(2632.5±621.8)mm3],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染组结缔组织及血管比阴性对照、空白对照两组少,肿瘤组织中细胞排列松散,留有很多间隙;HL-60细胞大小不均一更明显,核碎裂和小核细胞增多,核染色质致密程度不均一,瘤巨细胞减少。结论 NS基因沉默的HL-60细胞的致瘤能力减弱,可能与NS基因沉默后HL-60细胞的生物学性状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血病细胞中nucleostemin (NS)基因下调对其非依赖p53通路的候选途径PI3 K/A KT/mTOR的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通过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NS-RNAi-GV248转染至p53缺失型HL-60细胞以干扰NS基因的表达.用Real-time PCR技术评价转染后HL-60细胞NS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检测干扰前后PI3 K/AKT/mTOR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重组慢病毒载体NS-RNAi-GV248成功感染了HL-60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GFP荧光水平较高,大于80%.Real-time PCR结果显示,NS基因mRNA的抑制率在HL-60细胞中为56.5%;干扰NS的表达后PI3K、AKT和GβL基因mRNA表达量分别为0.491±0.084、0.398±0.164、0.472±0.097,下调明显,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002±0.171、1.000±0.411、1.001 ±0.2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L-60细胞中PI3K/AKT/mTOR通路相关分子的变化与NS基因的下调呈正相关,两者的关联性为证明PI3 K/AKT/mTOR信号通路可能是NS的一种非依赖p53作用途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在戈谢氏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瑞氏一吉姆萨染色法、糖原染色法对一例戈谢氏病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骨髓片、血片进行化学染色,辅助骨髓基因及染色体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结果:瑞氏一吉姆萨染色发现骨髓片中的戈谢氏细胞,糖原染色该细胞呈阳性反应,确诊为戈谢氏病。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助于戈谢氏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DEK基因沉默对CaSki细胞生长、衰老的影响,探讨DEK原癌基因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DEKsiRNA真核表达载体转入CaSki细胞,观察转染后48 h细胞形态学变化,测定细胞生长曲线、SA-β-半乳糖苷酶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衰老。结果与未转染和转染psiRNA-hH1neo组相比,转染psiRNA-hHDEK组CaSki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降低;psiRNA-hHDEK转染组SA-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83.2±9.46)%高于转染psiRNA-hH1neo组(18.9±6.46)%和未转染CaSki组(23.1±7.28)%,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K基因沉默后CaSki细胞发生衰老,证明DEK基因在宫颈癌中是衰老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正常人骨髓成纤维样基质细胞系HFCL对白血病敏感细胞HL-60和多药耐药细胞HL-60/VCR凋亡易感性的影响,先建立HL-60或HL-60/VCR细胞与HFCL细胞共培养体系;采用瑞氏-吉姆萨染色和吖啶橙/溴化乙啶(AO/EB)染色,分别在光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TUNEL检测晚期凋亡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峰和annexin V阳性的早期凋亡细胞;Western blot检测Bcl-2、活化的胱冬蛋白酶(caspase)-3蛋白和P糖蛋白(Pgp)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经topotecan(TPT)处理后的HL-60和HL-60/VCR细胞,在光镜和荧光显微镜下均有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这些改变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annexin V染色后能检测到早期凋亡细胞;细胞周期显示: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减低,并有明显凋亡峰;TUNEL能检测到许多阳性细胞;同时出现活化的caspase-3,伴有Bcl-2的表达下调,但与HFCL细胞共培养后,经TPT处理的HL-60和HL-60/VCR细胞中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有所减少,凋亡峰减低,而且活化的Caspase-3表达减弱,Bcl-2蛋白表达上调,且以直接接触组为甚。结论:正常骨髓成纤维样基质细胞HFCL能轻度降低白血病HL-60和HL-60/VCR细胞对TPT的凋亡易感性,并有caspase-3和Bcl-2重要信号传导分子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观察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杂氮-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2dC)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凋亡及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eathassociatedproteinkinase,DAPK)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5-aza-2dC治疗AML的作用机制。不同浓度的5-aza-2dC处理HL-60细胞后,采用瑞式染色法观察5-aza-2dC对HL-60细胞形态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5-aza-2dC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RT—PCR法检测5-aza-2dC对HL击0细胞DAPK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5-aza-2dC呈浓度依赖性地促进HL-60细胞凋亡;②经5-aza-2dC处理后,HL-60细胞DAPK基因表达水平较处理前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结论:随着5-aza-2dC作用浓度的增加,HL-60细胞的凋亡率及DAPK基因表达水平均逐渐增加,提示DAPK基因可能是5-aza-2dC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之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3-O-acetyl-11-keto-β-boswellic acid,AKBA)对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生长、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用不同浓度AKBA处理对数生长期HL-60细胞;采用MTT法评价AKBA对HL-60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Hoche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Annexin-V-FITC/Propidium Iodide(PI)双染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PI单标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AKBA对HL-60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AKBA对HL-60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当AKBA浓度增大时,AKBA诱导的细胞凋亡效应也有所增强。AKBA使细胞周期发生变化,导致S期细胞减少,G1期细胞增多。结论:AKBA对HL-60细胞具有抗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领域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7.
背景:儿童急性白血病复发的主要根源是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存在,在试图清除微小残留病的众多治疗方法中,免疫生物治疗越来越受重视。以前的研究发现干扰素α-2b能有效抑制神经母细胞瘤和恶性淋巴瘤患儿体内肿瘤细胞的增长,其能否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长?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干扰素α-2b对白血病细胞的影响。设计:以人类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为观察对象,对比观察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研究所细胞培养室、免疫实验室、细胞室。材料:HL-60细胞系由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所提供。干扰素α-2b购自Megagene公司,FITC-兔抗鼠Ig工作液(CatEK001)和CD13抗人单克隆抗体工作液(Cat.DK013Y)购自协和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方法:体外建立HL-60细胞培养体系,调整细胞浓度为1×10~9 L~(-1),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实验组中加入终含量分别为5×10~5,1×10~6,2×10~6,5×10~6,1×10~7U/L的干扰素α-2b,对照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继续培养48 h。光镜下采用瑞氏染色观察HL60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染色观察细胞凋亡,通过CD13蛋白表达测定观察细胞膜抗原表达及成熟分化,通过MTT实验检测HL-60细胞增殖活性。主要观察指标:根据HL-60细胞核染色质是否均匀一致及着色情况,判断细胞是否发生凋亡;根据酶标仪检测的吸光度(A值)判断HL-60细胞增殖情况;根据CD13阳性细胞数量判断HL-60细胞成熟程度。结果:①HL-60细胞凋亡:培养48h,当干扰素α-2b为5×10~5U/L时,以早期凋亡细胞为主,当干扰素α-2b含量为1×10~7 U/L时,以晚期凋亡细胞为主,HL-60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 23.79.29.57,P<0.01)。②HL-60细胞增殖情况:当干扰素α-2b含量为2×10~6 U/L和1×10~7 U/L时,A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65,11.31,P<0.01)。③HL-60细胞成熟程度:当干扰素α-2b含量为1×10~6U/L和1×10~7 U/L时,CD13~ 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89,14.73,P<0.01)。结论:干扰素α-2b有促进HL-60细胞凋亡、抑制HL-60细胞增殖和促进分化成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核干细胞因子基因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对其在白血病细胞株中的干扰效果进行鉴定,为后期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针对核干细胞因子基因的序列设计RNAi有效靶点,合成含RNA干扰序列、Loop环、Age I和EcoR I酶切位点,以及终止信号的单链DNA oligo,经退火形成双链DNA,与双酶切线性化的带有GFP荧光标记和嘌呤霉素抗性标记的GV248慢病毒空载体进行连接产生重组慢病毒载体,转化感受态细菌,挑取重组阳性转化子进行菌落PCR反应,并对PCR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将重组慢病毒载体及其两种辅助包装原件载体质粒pHelper1.0和pHelper2.0共转染293T细胞进行病毒的包装,收集、浓缩病毒液后测定其滴度,并转染HL-60、NB4以及K562等三种人白血病细胞株,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转染效率,real-time PCR检测核干细胞因子基因的敲减效率.结果 经测序证实正确构建出了核干细胞因子基因的RNAi重组慢病毒载体,包装、浓缩后其滴度为4×108 TU/ml,荧光显微镜下显示其能有效转染进入HL-60、NB4及K562等白血病细胞株中,转染效率均在80%以上;real-time PCR显示转染后核干细胞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在HL-60、NB4和K562细胞中核干细胞因子基因的抑制效率分别为52.3%、80.5%、62.3%.结论 成功构建出了核干细胞因子基因的RNAi慢病毒载体,其能有效干扰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NB4及K562中的核干细胞因子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