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血栓形成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英 《山东医药》2001,41(5):50-51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APS)大多数症状与血栓形成有关 ,其血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实验和临床结果表明 ,血清中高滴度的抗磷脂抗体 (APA)存在是血栓形成的关键 ,促血凝机理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APA对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细胞膜的主要结构成分是带阴电荷的磷脂 ,在 APS患者中 ,APA损伤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 ,导致细胞膜内层带负电荷磷脂暴露于胞膜表面 ,APA与其结合后 ,使内皮细胞功能受损 ,APA一方面使磷脂酶 A2 诱导的花生四烯酸释放减少 ,导致前列环素 (PGI2 )合成降低 ,另一方面可选择性抑制凝血酶介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CA)、狼疮抗凝因子(LA)及抗活化蛋白C(APCR)的相关关系。方法:以ELISA法检测ACA(IgG,IgM,IgA);APTT法检测LA;APTT /-APC法检测APCR;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FVLeiden变异。结果:DVT组患者抗磷脂抗体(APA)、APCR的总阳性率分别为34.7%、5.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A阳性组APCR阳性率(12%)明显高于APA阴性组(2.1%),4例APCR阳性患者中有3例APA阳性,并能被血小板磷脂纠正,未检测到凝血因子Ⅴ(FⅤ)Leiden突变。结论:抗磷脂蛋白抗体及其产生获得性APCR是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抗磷脂抗体与血栓性疾病:抗磷脂抗体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洪志 《山东医药》2001,41(5):49-49
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均表明 ,血清中高滴度的抗磷脂抗体 (APA)是抗磷脂综合征 (APS)一系列相关症状产生和发展的关键。 APS亦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抗磷脂——血栓形成综合征 (APL- T)或 Hughes综合征。它是近期发现的另一种非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及 (或 )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症状群 ,并伴持续性 APA阳性 ,肢端顽固性溃疡等。APS可继发于各种疾病 ,但以风湿病为主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SL E)等结缔组织病 ;病毒感染 ;其他感染原如支原体、螺旋体、原虫等感染 ;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及各种实体瘤…  相似文献   

4.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由抗磷脂抗体(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引起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生的动静脉血栓、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以血中存在的抗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类以血栓栓塞相关事件及病态妊娠为临床表现合并抗磷脂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诊断标准中的抗体主要有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及β2糖蛋白Ⅰ抗体,但实际临床上仍然见到少数高度怀疑抗磷脂综合征的患者,这三种抗体均阴性.现有研究表明,与磷脂成分相关的其他多种抗体亦可见于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中,并且具有一定的临床...  相似文献   

6.
抗磷脂抗体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括梅血清学试验假阳性相关抗体,狼疮性抗凝物质以及抗心磷脂等一组抗磷脂抗体出现,与近年称之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诸多临床表现的关系已越来越引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有关抗磷脂抗体的性质,作用机理,与之相对的抗原以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与疾病的关系等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APS)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1动、静脉血栓形成及栓塞 ;2血小板减少 ;3反复自发性流产或死胎。既所谓“三联症”。1.分类根据病因分类 :1原发性抗磷脂血栓综合征 (APL- T) :临床上原因不明的血栓与习惯性流产伴 APA持续阳性者。2继发性 APL- T:原因有 SL E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增生性疾病、肿瘤、感染 (细菌、病毒、原虫 )、炎症、药物等 ,已如前述。根据抗体分类 :1狼疮抗凝因子血栓综合征 (L A- T综合征 ) :伴 L A持续阳性 ,L A往往引起静脉血栓 (主要为 DVT和 PE) .2抗心磷脂抗体血栓综合征 (ACA- T综…  相似文献   

8.
抗磷脂抗体诱导血栓形成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研究显示,抗磷脂抗体与血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且抗磷脂抗体相关血栓的形成是多部位的,可以是动脉血栓亦可是静脉血栓。抗磷脂抗体诱导血栓形成的具体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最新研究进展显示,抗磷脂抗体相关血栓的形成涉及多途径、多种相关分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清中持续存在阳性APL、动静脉血栓、习惯性流产和死胎为主要临床表现。APL是一组针对磷脂或磷脂复合物的自身抗体总称,主要包括狼疮抗凝物(LA)、抗心磷脂抗体  相似文献   

10.
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抗体介导的高凝状态,为非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动脉、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为表现,血清中存在抗磷脂抗体(aPL)。1发病情况APS可分为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PAPS)和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SAPS)。PAPS多见年轻人,男女发病比率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患者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磷脂抗体 (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是一种自身抗体 ,靶抗原为带负电的磷脂成分 ,而后者参与多种细胞膜的组成 (包括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 )。该抗体除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外 ,现已证明其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复发性动、静脉血栓形成、反复性自然流产、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12.
对于抗磷脂抗体 (APA)阳性的血栓性疾病的治疗 ,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在血栓形成的急性期进行抗凝治疗、抗栓治疗已成共识 ,然而在预防血栓形成及再栓塞的治疗方面仍有许多不同观点 ,同时免疫调节及其他治疗的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1 治疗原发病 ,消除危险因素APA可继发于许多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毒感染、肿瘤、脑血管疾病等 ;也可由某些药物引起 ,如氯丙嗪、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等 ,因此对于继发性APA阳性者 ,应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APA的存在大大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但其他因素如活动性疾病、年龄及动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抗磷脂酰胆碱抗体(aPC)、抗磷脂酰甘油抗体(aPG)和抗鞘磷脂抗体(aSM)检测在抗磷脂综合征(AP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共纳入98例原发性APS患者(PAPS组),41例继发性APS患者(SAPS组),13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组)和55例健康体检者(HC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LIA)检测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L)、抗β2糖蛋白I抗体(aβ2GP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PC、 aPG和aSM。比较分析组间各指标的差异以及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PAPS组的aPC IgM (1.47 U/mL)、aPG IgM (1.82 U/mL)、aSM IgM (20.97 U/mL)、aPG IgG (1.22 U/mL)、aSM IgG (14.56 U/mL)浓度高于SLE组(0.91、0.67、10.83、0.88、9.54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APS组aPC IgM (2.00 U/mL)、aPG IgM (1.59 U/mL)、 aSM IgM (17...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 (CHD)与抗磷脂抗体 (APA)的关系及APA对内皮细胞 (EC)分泌前列环素(PGI2 )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76例CHD患者 (CHD组 )及 30例 (正常组 )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 ;将EC与提纯的ACA制备液共同孵育 ,观察ACA作用后的EC在有或无凝血酶条件下PGI2 的稳定代谢产物 6 酮 前列腺素FIα水平的变化。结果 :CHD组ACA的阳性率 (35 .5 3% )显著高于正常组 (6 .6 7% ) ,P <0 .0 5。ACA作用后的EC ,在无凝血酶条件下 ,PGI2 的水平没有明显变化 ;而在有凝血酶条件下 ,CHD组EC释放PGI2 的功能受到抑制。结论 :ACA与CHD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体外ACA可抑制凝血酶介导的PGI2 释放 ,也可能是其导致血栓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抗磷脂抗体与抗磷脂综合征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抗磷脂抗体与抗磷脂综合征的研究近况,对抗磷脂抗体的实验室诊断、临床意义,以及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进展作一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6.
抗磷脂抗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磷脂抗体(APLAb)是一种已认识多年的良性实验室现象,最近已知其与免疫介导的血栓性疾病有关,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或脑病、偏头痛样头痛、缺血性视神经病,少数舞蹈病、癫痫和 Guillain-Bar-re 综合征中亦可见到 APLAb。狼疮抗凝素(LA)和抗心磷脂抗体(ACLA)这是 APLAb 中两种最有特征性的获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10例SLE患者和50名健康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IgG(IgG-ACA)、抗心磷脂抗体IgM(IgM-ACA)、抗β2糖蛋白I(β2-GP1)抗体的浓度水平.结果 SLE高血压组IgG-ACA、IgM-ACA、抗β2-GP1抗体浓度水平高于SLE正常血压组、健康对照组(P<0.05),而SLE正常血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者合并高血压时IgG-ACA、IgM-ACA、抗β2-GP1抗体浓度水平升高,提示ACA升高与狼疮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关,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对预测狼疮性高血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抗磷脂抗体诱导血栓形成的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近研究显示,抗磷脂抗体与血栓的形成和密切关系,且抗磷脂抗体相关血栓的形成是多部位的,可以是动脉血栓亦可是静脉血栓。抗磷脂抗体诱导血栓形成的具体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最新研究进展显示,抗磷脂抗体相关血栓的形成涉及多途径、多种相关分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磷脂抗体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磷脂抗体与血栓形成贾晓梅李家增抗磷脂抗体(aPL)分为狼疮样抗凝物(LAC)和抗心磷脂抗体(aCL)两大类[1,2]。是由多种原因诱发的异质性自身抗体。近几年来,许多学者认为:aPL是血栓形成危险性增高的一项可靠监测指标,特别是在青年不明原因的血栓...  相似文献   

20.
谭齐贤 《山东医药》2001,41(5):52-53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APS)的诊断标准 :患者至少有以下一项临床表现及一项实验室检查阳性 ,而且实验室阳性结果必须相隔 3个月以上有两次或两次以上阳性。临床表现为复发性静脉血栓形成 ,复发性动脉血栓形成 ,复发性妊娠失败 ,持续性血小板减少 ,网状青斑。实验室检查有狼疮抗凝物质(L AC)实验阳性 ,或 Ig G或 Ig M抗心磷脂 (与抗β2 GPI有关的 )抗体检测阳性。1 狼疮抗凝物 (L AC)检测检测 L AC的实验并不能测定抗体的滴定度 ,而仅仅是功能的检测。 L AC可通过抑制依赖磷脂的凝血实验来测定 ,可进行 L AC的筛选试验及确诊试验。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