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戴莹  安梅  叶蕾 《西南国防医药》2007,17(1):126-127
病例 男,1968年生,已婚,2003年10月15日13:40因车祸伤急送当地县医院。血型鉴定为O型,输O型全血400ml。10月20日转入我院,诊断为:中度闭合性颅脑外伤;额骨断裂性凹陷性骨折;腰4椎体压缩骨折;右股骨中上段闭合性横断骨折。21日血常规检查Hb117g/L,血型为O型。29日行右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时,申请输血,血型正反定为B型,Rh血型为D,交叉合血无凝集,在护士密切观察下输入B型红细胞悬液400ml,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刘云生  孟伟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691-1691
1病历摘要 患者男,63岁,2009-10-12,晚19:30分入院,当时病人多发性颅底骨折额面部广泛撕伤,意识障碍,口鼻大量出血,血压100/70mmHg,当晚20:30分病人呕血900mL,经对症处理后,于21:50再次呕血400mL,请普外科,五官科会诊后,排除腹腔出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临床输血患者中不规则血型抗体的构成情况,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我部体系部队医院输注红细胞制品的3264例患者血清样本进行不规则血型抗体检测,用涵盖常见人类红细胞血型抗原的红细胞对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并通过盐水介质试验和和聚凝胺试验对不规则抗体性质进行初筛.结果 通过盐水介质试验和聚凝胺试验,共检出含不规则血型抗体的血清样本56例.结论 我部体系部队医院目前所采用的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方法 可有效检出常见的不规则血型抗体,并进一步明确抗体的性质,最大程度避免输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1病例报告患者男,63岁。因右腰痛不适来我院就诊,入院后经检查被确诊为右肾继发性结石。临床手术需申请2U红细胞悬液送检。患者红细胞悬液采用微柱凝胶血型卡(ABO正反定型/RhD定型)、标准红细胞A1和B作反定型。结果显示,正定型  相似文献   

7.
陈激扬  王智  李采云 《武警医学》2012,23(6):523-524
1病例报告 患者,男,18岁,主因"咳嗽、咳痰伴有呼吸困难,发热39.5℃",2007-09-12收住我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3.2×109/L,中性粒细胞0.72,血红蛋白含量92 g/L,血细胞比容29.9%,血小板163×109/L;ABO正反定型A型,RH阳性。生化报告:谷草转氨酶40 U/L,乳酸脱氢酶979 U/L,  相似文献   

8.
冷沉淀在抢救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中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输注冷沉淀对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的作用。方法 对 8例严重损伤大量输血后有凝血异常的病人 ,行输冷沉淀前、输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和输后 3~ 5天凝血象及血浆Fn水平测定。结果8例患者输注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及输后 3~ 5天与输注前相比 ,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均明显缩短 ,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增加 ,血浆纤维结合蛋白 (Fn)水平显著提高 (P <0 .0 0 1) ,5例患者D 二聚体转为阴性。结论 对大量输血后并发凝血异常的患者及时输注冷沉淀可提高血循环中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 ,缩短凝血时间 ,纠正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9.
张颖  任惠彦  郑燕蓉 《武警医学》2016,27(4):353-355
 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5-05首钢医院收治的85例需大量输血患者(≥1200 ml)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 天及第3天对受血者的血细胞计数值(HGB、HCT、PLT等)、血凝指标值(FIB、APTT、PT等)进行测量,观察各数值变化,以分析大量输血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PLT值明显降低,且术后第3天仍未恢复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HCT值、HGB值均显著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受血者的HCT、HGB值较术前水平高。术后第1天,患者的FIB值明显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患者的FIB值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PT、TT、APTT均较术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受血者的PT、TT、APTT值较术后第1天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输血后,受血者血小板显著减少,凝血功能大幅度下降,应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可能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大量输血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1991年1月-2003年5月临床输血在3000ml以上的252例病例用全血和各种成分血的构成比,让输血发挥最佳治疗效果。方法 查阅配发血记录本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军字I号工程)及病历资料,以术前Hb<80g/L为A组,术前Hb>80g/L为B组,分组观察用血量、用血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血球比积)(Hct)和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用计算机程序作统计分析。结果 252例中,1998年以前80例,共计用血434436ml,全血占91.9%,1999年后172例,用血951055ml,全血占3.3%,红细胞制品占59.2%,血浆占29.8%。输血后,Hb从53.8-95.6g/L升高至88.9-132.1g/L,Hct从16.5%-29.8%升高至26.8%-39.0%,Plt从(9.7-12.3)×109/L升高至(13.8-25.2)×109/L。1999年后成分输血比例达96.7%,节约原料血281 510ml,死亡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对大出血病人可选用红细胞制品维持Hb在80g/L以上,红细胞与血浆按2:1比例输注,按需要补充血小板等成分,以维持凝血功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临床输血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发挥血液制品的最大功效,我们对临床护士取血、输血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对 1例白血病患者进行ABO血型鉴定时 ,发现其正、反定型不符 ,经一系列血型血清学试验 ,证实患者因白血病引起红细胞血型A抗原减弱 ,现报道如下。1 病例简介患者 ,女 ,36岁 ,因头晕、乏力、皮肤出现散在瘀斑 ,月经量增多 ,经期明显延长 ,鼻腔内有少量渗血及牙龈出血 ,于 2 0 0 0 - 0 5- 2 0来我院 ,查血常规WBC 16.2× 10 9·L- 1,Hg 7.9g·L- 1,PLT 2 7× 10 9·L- 1,细胞形态示 :原粒 0 .32 ,早幼粒 0 .16,行骨髓穿刺检查示 :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 ,粒 :红 =1.4 :1,粒系统增生明显活跃 ,原粒 早幼粒 54.8% ,少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献血员进行HBsAg筛选以后,输血后乙型肝炎明显减少,而输血后丙型肝炎则相对增多。为了解输血后丙型肝炎的临床规律,我们对1991年以来所收治的76例输血后丙型肝炎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病例来源:所有病例均选自本院1991年1月至1993年12月住院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总计76例,男54例,女22例,男女比例为2.45:1,年龄最小4.5岁,最大77岁,平均39.5岁。诊断标准:(1)既往无肝炎病史,输血前肝功能正常。(2)发病前有输血或输血制品史。(3)输血或输血制品后半年内,出现肝功能异常,具有肝炎临床症…  相似文献   

14.
赵花  李军民 《武警医学》2007,18(6):454-455
世界卫生组织(WTO)将输血安全作为重要工作之一,提出三点要求,即从低危献血采血,控制血液来源;严格筛检血液标本;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我国政府及卫生部门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力争将输血传播疾病及不良反应减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5.
周婷  涂永红 《武警医学》2002,13(1):25-25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是临床输血反应中最常见的输血反应。它不仅会增多病人的痛苦 ,而且会加重病情 ,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应当引起我们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1 临床资料 1990年以来我院有 72例病人在输血后出现了发热反应 ,占输血反应的 85 %。其中男 42人 ,女 30人 ;手术病人 6 0人 ,其它 12人 ;年龄最大的 78岁 ,最小的 2岁。2 临床观察 大多数患者在输血后 2 0min~ 1h左右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寒战、畏寒、高热 ,体温可高达 38~ 41℃ ,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表情痛苦、脉搏细数 ,血压多数无明显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大量输血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7年收治的33例术中输注RBC≥20U的患者的麻醉管理策略。结果:33例术前1SS评分(34.4±16.1),SOFA评分(13.0±3.1),S1(2.29±0.55),术中采取“目标靶向治疗”策略,采用输血加温、加压装置平均输注RBC(37±15)U,血浆(18±6)U,术毕Hot(24±5)%,体温(34.5±1.2)℃,PLT(42+28)×10^12/L。术中5例死亡,余28例带管回ICU(术后11例死亡,17例存活)。结论:积极大量的液体复苏以及体温、凝血功能的维护是创伤患者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陈某,男,4岁。受凉“感冒”后反复尿少、全身浮肿3月余,在当地医院检查:“尿蛋白++++,胆固醇15.9mmol/L,白蛋白15g/L,A/G例置”,拟“肾病综合征,”予“强的松”治疗6周无效,于1994-01-31转入本院。入院时查体:T 37.2℃,P 120次/分,Bp 14/10.6kPa;柯兴面容,全身高度浮肿;咽红;心尖区Ⅰ级SM;肝于右肋缘下3cm。检验:外周血WBC  相似文献   

18.
19.
宋建  朱国标  李翠莹  彭涛 《西南军医》2009,11(2):376-376
地震灾害中,许多伤员由于骨折和挤压引起大出血和休克,迅速及时的大量补液和输血治疗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但大量成分血液制品输注常会导致凝血功能紊乱,死亡率高达40%~75%。因此,应对拟进行大量成分输血治疗的伤员凝血功能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现将我院抢救1例地震多发伤伤员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朱坚  周清  计鹤斌  陈琪  袁梅  黄晓华 《武警医学》2012,23(3):269-270
输血是治疗和抢救患者常用的措施,对手术、抢救大失血、治疗重度贫血、补充凝血因子协助止血,以及改善机体状态、增强抵抗力等^[1]十分重要。为了指导医疗机构科学、规范、合理用血,国家卫生部制定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并于2000-10-01起实施。笔者总结了我院在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