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康复运动疗法配合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的疗效。方法:70例流涎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针灸基础上加用康复运动疗法。用教师流涎分级法(TDS)比较2组病人的疗效,同时比较2组病人达到有效所需的治疗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为57%,有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达到有效所需时间平均8.29±2.46天;对照组平均15.31±3.54天,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康复运动疗法配合针灸治疗脑瘫患儿的流涎疗效优于针灸组,治疗时间短于针灸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科针灸协定处方治疗小儿脑瘫(C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CP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我科针灸协定处方针刺治疗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六个疗程,对照组仅采用运动疗法治疗,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明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我科针灸协定处方结合运动疗法治疗CP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腹针结合鲍巴斯疗法治疗脑性瘫痪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珊  吴曙粤 《广西医学》2005,27(9):1360-1361
目的 探索腹针与Bobath疗法相结合在小儿脑性瘫痪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运用腹针与Bobath疗法相结合治疗;对照组30例,进行Bobath疗法治疗,应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效果。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和4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针与Bobalh疗法相结合治疗小儿脑瘫,能有效提高康复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小儿脑瘫早期康复治疗中应用运动疗法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选取本院小儿脑瘫患儿90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运动疗法,观察小儿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小儿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在小儿脑瘫患儿早期康复治疗中应用运动疗法,能促进小儿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运动疗法在治疗小儿脑瘫中的作用价值。方法:将收治的5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的患儿采取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运动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治疗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6.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患儿,可以促进患儿的早期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作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康复治疗配合针灸治疗用于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者对其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79例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为观察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给予康复治疗+针灸,对照组39例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评估不同治疗方式患儿恢复情况,组间对比两组疗效差异,门诊随访1年以粗大运动功能表(GMFM)、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ADL)比较治疗前后患儿运动能力、生活能力评分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DL、GMFM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4.6%(P<0.05)。结论:临床以康复治疗配合针灸治疗用于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者其疗效理想,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均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运动疗法结合针灸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和评价。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2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运动疗法结合针灸组(83例)、单纯针灸组(65例)、单纯运动疗法组(78例)进行治疗,另选同期60例脑瘫患儿采取一般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及康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运动疗法结合针灸组总效率为91.57%,高于其它3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运动疗法结合针灸组经治疗后的综合评分也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针灸对于小儿脑性瘫痪治疗效果明显,在改善患儿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也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应用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症候积分、运动功能、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证候积分更低,运动功能水平、SF-36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5)。结论 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者进行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可获得显著疗效,不仅能有效改善发育迟滞等症状,还能提高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康复训练脑瘫儿童中联合针炙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 对2018年2月至219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收治70例小儿脑瘫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各抽取35例,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分。结果 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小儿脑瘫患者使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治疗效果明显提升,有效提高了脑瘫儿童康复质量,提高脑瘫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敷脐疗法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小儿脑瘫流涎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针药结合治疗组和单纯针灸对照组,前者在针灸基础上配合敷脐疗法,后者单用针灸治疗,治疗后用T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针药结合治疗组与单纯针灸治疗组比较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对照组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配合敷脐疗法在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46例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口操、针灸、经络导平及东莨菪碱治疗;对照组采用东莨菪碱治疗,治疗后用T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6.92%,对照组17.39%。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x~2=7.558,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结合上田法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61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26例。在理学疗法基础上,前者采用上田法和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者采用Bobath法治疗。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定,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肌痉挛均明显降低,但两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配合上田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能明显改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弹性绷带的应用对脑瘫儿立位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立位及步行功能异常的脑瘫患儿71例,随机分为矫正组50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采用以Bobath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矫正组同时据患儿情况配备弹性绷带进行训练。2组治疗前后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对爬和跪、立位、步行等项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GMFM得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01),矫正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备弹性绷带并采用神经生理学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更有利于患儿立位及步行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按摩配合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将6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灸按摩配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高压氧治疗。将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ADL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按摩配合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较单纯高压氧治疗疗效明显;值得临床加以推广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脑性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以上田法为主的抗痉挛治疗并神经发育疗法;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发育疗法,采用大运动评价表(GMFM)进行功能评定及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功能评分及痉挛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痉挛治疗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程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痉挛肌治疗仪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对照组30例。在综合康复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痉挛肌治疗仪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肌痉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而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痉挛肌治疗仪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能更加明显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的认知能力、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基础训练治疗方案;治疗组患儿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案。治疗12个月后,记录患儿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记录患者的治疗有效率、Ashworth痉挛评定结果及评价患者的综合功能。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Ashworth痉挛评定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社会适应性、运动功能及自理动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PDI评分、MD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脑瘫患儿,能明显提高患儿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提高患儿的PDI评分及MDI评分,对临床应用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