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采用PCR、PCR-SSCP技术,对大肠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P53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大肠癌发生与HPV感染和P53基因突变的关系,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标本我院1996年~1997年经手术切除大肠癌病人50例。术中切取新鲜癌灶标本立即置入液氮中贮存。术后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高分化腺癌8例,中分化腺癌ZI例,低分化腺癌12例,粘液腺癌9例。2.组织中DNA的提取采用裂解液消化后,用酚一氯仿抽提DNA,无水乙醇沉淀,体积分数为75%乙醇洗涤,凉干,以三蒸水溶解DNA。3.HPV检测HPV反应体系,25VI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肿瘤原发灶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与肝转移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病例,根据术时诊断和术后随访肝转移情况分为同时性肝转移、异时性肝脏转移和未发生肝脏转移的患者3组,每组各100例。运用PCR及Pyrosequencing法检测石蜡标本中肿瘤原发灶K-ras第2外显子突变情况.分析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及其预后的关系。结果300例样本中肿瘤原发灶K-1-as突变者120例(40.0%),其中K-ras第2外显子G13D突变32例,而异时性肝转移组中K-ras的第2外显子G13D突变较同时性肝转移组多(17.0%比8.0%,P=0.041)。多因素回归模型提示,K-ras第2外显子的G13D突变是结直肠癌异时性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8,HR=1.108.95%CI:1.032-5.062)。结直肠癌无肝转移组中K-ras基因突变者较无突变者总体生存期短(中位生存时间65比72个月,P=0.039),而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的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者无复发生存期短(中位时间18比24个月,P=0.048),多因素分析提示,K-ras基因突变(HR=1.561,95%CI:1.022-6.422,P=0.045)是影响结直肠癌无肝转移组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灶中的K-ras基因状态可以为预测肝脏的转移和预后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p53变异与结肠癌肝转移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生存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p53基因及其蛋白在结肠癌发生、转移过程中的动脉变化以及p53变异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p53基因exon5-9以DGGE及自动DNA序列分析来检测。结果 41例大肠癌病人中,26例呈p53变异(63%),其中6例公在肝转移灶发现p53变异,其余均为原发灶、转移灶一致性的变异。另有3例原发灶即有p53变异的病人,在转移灶出现了新增加的变异。生存分析显示,在肝转移灶含变异型p53的病人比含野生型P53者具有更长的术后生存期。结论 在结肠癌肝转移过程中,p53变异主要开始于肠癌原发灶,并被保持于转移至肝脏的癌细胞内,小部分p53变异也可以始发于转移灶。对于实施肝部分切除术的病人,术后生存期在转移癌灶含变异型p53者长于含野生型p53者。 相似文献
4.
作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直接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检测了21例膀胱移行上皮癌p53基因5~8外显子。结果,在14例浅表性膀胱癌中,发现1例(T_1期)p53基因突变;7例浸润性膀胱癌中,4例发现p53基因突变,其中T_2期1例,T_3期2例,T_4期1例。4例G_1级膀胱癌无一例检出p53突变,5例G_2级膀胱癌1例检出p53突变,12例G_3级肿瘤4例发现p53基因突变。结果表明:p53基因突变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膀胱癌耐药细胞株p53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膀胱癌耐药细胞株p53蛋白表达,探讨其与细胞染色体变化特点及耐药性的关系。方法:使用药物深度递增的方法,分别采用阿霉素(ADM)或足叶乙甙(VP-16)建立了人膀胱癌耐药细胞株BIU-87/A和BIU-87/V,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比分析其和亲代细胞株p53蛋白表达情况,并用G显带法研究各株细胞染色体特点。结果:BIU-87/A对ADM、VP-16的耐药倍数分别为57.42、59.40;BIU-87/V对ADM、VP-16的耐药倍数分别为6.45、5.44。BIU-87的p53蛋白表达阴性,而BIU-87/A、BIU-87/V的p53蛋白均阳性,且BIU-87/A的表达量多于BIU-87/V。BIU-87/A和BIU-87/V细胞染色体数目为超三倍体,染色体众数分别为78、73,数目在50-113之间,大多数染色体均有数目异常,变动于1-4条之间,染色体缺失、突变、到位、易位和环状染色体等结构畸形明显多于亲本细胞。结论:膀胱肿瘤耐药细胞株p53的异常表达可导致细胞染色体畸变增加,并与细胞多药耐药性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作者以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肿瘤标本为研究对象 ,观察 p5 3基因变化与肿瘤进展及经典分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试图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预后较好组。这项研究将115例患者分成 4组 ,分别是对照组、初发表浅性移行细胞癌组、复发表浅性细胞癌组和浸润性移行细胞癌组。研究者从肿瘤组织标本中提取DNA进行PCR SSCP检测 ,分析p5 3基因第 5~ 9外显子 ,对有突变的标本进行自动测序。统计方法采用双变量分析和逻辑回归。结果显示 ,所有病例中 6 3.8%是表浅性移行细胞癌 ,37.2 %是浸润性移行细胞癌 ;浸润性肿瘤组 2 3.5 % (… 相似文献
7.
变性凝胶电泳和自动DNA序列分析检测结直肠肝转移癌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自动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肿瘤基因变异及p53基因、p53蛋白在大肠癌发生、转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以DGGE及自动DNA序列分析法检测41例大肠癌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p53外显子5~11的基因突变。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表达。结果 41例中24例有p53基因突变(62%),其中6例仅在肝转移灶发现p53基因突变,其余均为原发灶、转移灶有一致性的突变。另有3例原发灶即有p53基因突变的病人,在转移灶除保留原有突变外,还出现新增加的突变。在原发、转移灶同时有突变的16例中,14例呈现突变的p53碱基峰和正常峰之比在肝转移灶明显高于大肠癌原发灶(P<0.001)。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和DGGE、DNA序列分析结果高度一致。但在基因分析呈无义突变的癌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53蛋白的过度表达。结论 在大肠癌肝转移过程中,p53基因突变主要开始于肠癌原发灶,并被保持于转移至肝脏的癌细胞内,在转移灶其含量或含突变型p53癌细胞量明显增加。p53基因突变与p53蛋白过度表达呈正相关关系。DGGE和自动序列分析法只有在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使用时,才能对基因改变作出最全面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患者门静脉血p53和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门静脉血中基因突变检测的可行性,探讨门静脉血微转移癌细胞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55例大肠癌门静脉血中p53和k-ras基因的突变。结果 55例患者门静脉血中检出基因突变阳性22例(40%),阳性检出与Dukes分期、肝转移显著相关。随访发现门静脉血基因突变阳性者,术后发生肝转移机会增加。结论 门静脉血内微转移癌细胞的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和患者预后,对早期诊断或预测大肠癌肝脏微小转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直肠癌安全远切缘与K-ras和P53基因突变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直肠癌的吻合口复发率在5%~15%犤1犦,其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直肠癌远侧癌旁黏膜的残留,而这种癌旁黏膜已有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等分子水平的改变,可能发展为新生癌犤2犦。由此,我们运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直肠癌远侧癌旁移行黏膜中K-ras及p53基因的突变范围,拟从分子病理学领域探讨直肠癌的安全远切缘。1.材料与方法:本组资料为1998年6月~2000年6月间在我科住院手术的68例直肠癌患者,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2~80岁,中位年龄52岁。高、中分化腺癌50例,低分化腺癌7例,黏液腺癌11例。DukesA、B、C及D期分别为14、23、25、6例。54例行… 相似文献
11.
检测胆汁P53和K—ras突变基因对诊断大肠癌肝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检测胆汁p53和K-ras基因突变对诊断大肠癌肝转移的价值2。方法采用PCR-SSCP方法对62例大肠癌病的原发生和胆汁标本进行检测P53和K-ras基因突变的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和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HCCp53基因第7外显子点突变,研究来自黄曲霉素B1(AFB1)污染严重的南宁地区的HCC标本55例,结果 34例HCCp53基因249密码子中的点突变,突变频率为62%(34/55),伴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组p53基因突变率62.5%,HBsAg阴性组p53基因突变率57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PCR SSCP(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联合检测p5 3第 7外显子基因突变及p5 3蛋白表达 ,分析它们的关系 ;并对基因突变与胃腺癌浸润转移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作初步探讨。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择 1996~ 1997年原发性胃腺癌手术切除标本 85例。其中男 5 7例 ,女 2 8例 ;年龄 32~ 78岁 ,平均年龄 5 6岁 ;其中乳头状腺癌 12例 ,管状腺癌 39例 ,粘液腺癌 2 2例 ,印戒细胞癌 12例 ;分化程度 :高分化腺癌 11例 ,中分化腺癌 2 9例 ,低分化腺癌 45例 ;早期胃腺癌 13例 ,进展期胃腺癌 72例 ;发生淋… 相似文献
14.
我们采用非同位素标记PCR-SSCP方法对大肠癌组织P53基因第五外显子突变进行检测,以探讨大肠癌P53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P^53基因突变与大肠癌临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P^53基因突变被认为是腺瘤-腺癌序列突变中的一处重要因素,并具有预后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大肠癌P^53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及其对预后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手术切除的69例大肠癌分别采集癌灶组织及远切端下沉大肠粘膜组织,应用PCR-SSCP法进行P^53基因第5 ̄8外显子检测;另对29例患者加作癌旁淋巴结的P^53基因突变检测,并与常规病理检查对比。结果:大肠癌P^53基因突变率为52.1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ras和p53基因过度表达在甲状腺癌发生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标准与ras和p53基因过度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了ras和p53在80例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其中54例为甲状腺癌,26例为良性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结果 ras和p53在甲状腺癌和良性甲状腺结节性病变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7%及23.0%和55.5%及30.7%,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癌细胞Flt-1受体表达与p53、ras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了解Flt-1受体表达与p53、ras基因突变在胰腺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方法检测40例原发性胰腺癌组织Flt-1受体和p53、ras基因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Flt-1受体表达与p53、ras突变基因的相关性.结果 Flt-1受体和p53、ras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31/40)和50%(20/40)、60%(24/40).经连续切片对比分析表明,在Flt-1受体表达较高的区域,p53、ras基因的表达亦较强,Flt-1受体表达与p53基因突变呈显著相关性(χ2=4.35, P<0.05),但与ras基因表达之间无显著相关性(χ2=2.12, P>0.05).结论胰腺癌细胞Flt-1受体表达与p53基因突变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与ras基因突变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提示野生型p53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失去抑制Flt-1受体表达的功能,从而导致胰腺肿瘤血管的新生,促进肿瘤细胞生长;ras突变基因可能通过其他的途径参与胰腺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肝癌中p53、ras基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细胞肝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p53,ras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45例肝癌标本VEGF,p53及ras基因的表达。结果 VEGF的表达率为64.4%(29/45),p53的表达率为48.9%(22/45),ras表达率为53.3%(24/45),经连续切片对比分析表明,在VEGF表达较高的区域,p53,ras的表达亦较强,但X^2检验仅提示p53 相似文献
19.
膀胱癌患者血浆和尿液中p53基因突变的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体液中检测膀胱癌肿瘤细胞DNA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30例膀胱癌患者血浆和尿液中p53基因第5、6、7和8我显子片段,应用单链构象多态分析(SSCP)法检测变异,并对变异片段测序。对照组中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结果:组织中可以检测到p53基因8种改变,血浆中检测到4种,与组织相比符合率为50.0%。尿液中检测到8种符合率62.5%。体液检测突变性质与相应组织是一致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阳性细胞占20%为阳性界值时,结果与测序法接近。结论:体液中检测实体肿瘤细胞的突变基因片段用来诊断肿瘤或提供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信息,是一种有前途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