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管状胃对食管癌术后围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替食管对食管癌术后围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142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切除术,其中管状胃组78例行管状胃代食管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对照组64例采用传统胃代食管行弓上吻合。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2、3、5、7、10、14天检查肺功能。结果术后第10天两组的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氧分压在术后第3天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相比传统胃代食管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围术期呼吸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与全胃代食管吻合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食管反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照组采用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术后随访24周,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胃食管反流及肺部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胸腔感染、吻合口瘘、残胃瘘等,其中研究组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13.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9,P >0.05)。术后12周及24周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4周、12周 RDQ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各指标均明显降低,其中研究组最大通气量(MMV)、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肺活量(VC)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胃食管反流和肺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管状胃与次全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血清学标志物、并发症等差异。方法前瞻性将2014年5月至2017年6月食管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B组40例,术前均行2周的辅助化疗,化疗1个月后择期行手术,A组进行管状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B组进行全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血清学指标(测定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肿瘤恶性生物学标志物含量、Survivin蛋白含量),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 05)。术后1周两组血清可溶型MHC-Ⅰ类链相关蛋白A(sMICA)和转录因子YYl(YY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urvivin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5)。两组术前和术后sMICA、YYl、MMP-9、VEGF、Survivin蛋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 0%,明显高于B组(7. 5%),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5)。A组主要并发症为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结论次全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出现的并发症较管状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少,相对安全,两者均可下调血清学肿瘤相关因子及Survivin蛋白表达,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两种弓上吻合途径对食管胸中段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对46例食管胸中段术后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中段食管癌切除经食管床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自1999年10月至2002年5月18例中段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癌切除经食管床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与同期20例跨弓行弓上吻合患者,于术后行动态监测血气分析,于术前,术后第一周,二周,四周行肺功能检查。结果:3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死亡,无术后并发症,经食管床组术后对PO2的影响小于同期跨弓行弓上吻合的患者(P<0.05),术后2周对VC%,FEV1.0%,术后4周对MBC%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食管床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对患者呼吸功能影响小,且更利于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切除手术中应用直线型缝合器重塑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以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莱芜市人民医院93例胸段食管癌手术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管状胃代食管组(48例)和传统全胃代食管组(45例)。分别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个月患者的肺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术中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代食管组术后1个月的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C%)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均高于传统全胃代食管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心律失常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代食管组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率(2.1%)低于传统全胃代食管组(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全胃代食管组的术后并发胸胃综合征发生率(8.9%)高于管状胃代食管组(0);管状胃代食管组术后并发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6.3%)低于传统全胃代食管组发生率(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直线型缝合器重塑管状胃代食管对胸段食管癌的疗效较好,并且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等的风险,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或弓上吻合等术式治疗的围手术期患者呼吸功能进行对比性监测,以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法选择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术患者20例及弓上吻合术患者20例,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1,2,4,7天对呼吸频率(BR)、血氧饱和度(SpO2)和氧分压(PaO2)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患者在术后围手术期内各时段的BR均高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7天弓上吻合组患者的BR稍高于弓下吻合组(P〈0.05);在术后围手术期内各时段的SpO2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两组各时段SpO2无差异;在术后围手术期内各时段的PaO2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7天弓上吻合组患者的PaO2稍低于弓下吻合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围手术期呼吸功能受到明显影响,弓上吻合患者通气功能受到更大程度的抑制。加强食管癌患者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及术后护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对三切口食管癌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管状胃代食管的三切口食管癌手术患者的资料,并与同期49例行全胃代食管的三切口食管癌手术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全胃组术后死亡1例(P>0.05),管胃组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为5.67%,低于全胃代食管手术组的28.57%(P<0.05).结论 对于应用三切口经原食管床重建消化道的食管癌手术患者,管状胃代食管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92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研究组行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对照组行全胃代食管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胃肠减压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胃肠减压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占2.17%,明显低于对照组(6.52%);研究组术后未发生胸胃综合征,对照组发生胸胃综合征者占10.87%;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7%,对照组为30.43%,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显著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的治疗中采用管状胃代食管术较全胃代食管术治疗更有效,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有效率,术后对患者呼吸功能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8):3354-3356
目的探讨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在胸段食管癌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术中实施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术,对照组患者术中实施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6个月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胃肠平均减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胸腔内感染、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和胸胃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切除术中实施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能够降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远期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拟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92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实施食管癌根治术,研究组行管状胃成形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行全胃代食管吻合术。进行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术后胃潴留、胃食管反流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应用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可以降低术后胃排空延迟、胃食管反流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术后近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横结肠代食管不同手术路径对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食管癌切除横结肠代食管患者40例,经胸骨后颈部吻合20例(胸骨后组),经食管床颈部吻合20例(食管床组).监测两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及血气分析主要指标.结果 胸骨后组术后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第5、7、10、14天分别为(42.17±10.15)%、(49.52±9.56)%、(55.67±10.73)%、(60.27±10.52)%]与食管床组[第5、7、10、14天分别为(37.65±9.52)%、(40.72±10.12)%、(47.02±10.65)%、(52.89±10.8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胸骨后组术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第10、14天分别为(60.55±16.71)%、(67.12±16.90)%]与食管床组[第10、14天分别为(45.23±16.26)%、(50.52±16.7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胸骨后组术后PaO_2[第1、2,3、5、7、10、14天分别为(17.56±7.32)、(19.67±6.08)、(17.17±4.85)、(15.43±5.02)、(11.32±3.79)、(9.67±2.87)、(6.98±3.26)mm Hg]与食管床组[术后第1、2、3、5、7、10、14天分别为(20.17±7.04)、(22.83±6.75)、(20.67±4.31)、(18.32±4.85)、(16.02±3.71)、(13.44±2.56)、(9.01±3.17)mm 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食管癌切除术后,经食管床颈部吻合较经胸骨后颈部吻合对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安全性、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40例食管癌患者行电视胸腔镜联合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于左侧卧位行胸腔镜下胸段食管的游离及淋巴结清扫,胸部手术完成后改平卧位行腹腔镜下胃游离及淋巴结清扫,胃游离后剑突下小切口完成管状胃的制作,再将管状胃从食管床拉至颈部与颈段食管吻合。结果 2例因单肺通气不成功中转开胸。总手术时间215~400 min,平均280 min;术中无大出血,总出血量100~800 ml,平均227 ml。共清扫淋巴结413枚,平均每例10.3枚;术后住院8~30 d,平均13.6 d。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3例,颈部吻合口漏1例(术后第4天),声音嘶哑3例,乳糜胸1例。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颈部吻合的食管癌切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随访食管癌术后2年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不同的手术重建方式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07~2008年收治的112例拟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信封法随机分为管状胃代食管组和全胃代食管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周、6月、1年、2年时的生活质量。该调查问卷由反映食管癌术后生活质量的25项指标构成,其设计和制定均参照了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生活质量调查QLQ-C30量表及QLQ-OES24食管癌专用量表。结果术后3周,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胃组患者术后6月和1年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全胃组(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在与生活质量有关的25个指标中,只有恶心一项,管胃组得分显著优于全胃组(P<0.05);累积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胃组存活的病例数高于全胃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食管癌术后生存时间达到2年的患者,不同的手术重建方式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后期研究重点将在于两组患者术后的生存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食管胃颈部吻合术管状胃经胸骨后与食管床不同上提路径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胸外科行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58例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胸骨后路径者35例,食管床路径者23例。结果经胸骨后路径组胃液引流量[(312.5±69.7)ml]明显少于食管床路径组[(832.7±132.6)ml,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骨后与食管床路径术后吻合口瘘(14.3%vs.8.7%)、肺部感染(8.6%vs.17.4%)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骨后路径者术后胃液引流量少于经食管床路径者。经胸骨后与食管床不同胃上提路径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均是可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应根据临床经验及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VATS)食管癌切除术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0月行VATS食管癌切除术的20例患者,术前经病理检查确诊均为鳞癌,均行VATS下胸段食管游离及周围淋巴结清扫,游离胃,行食管-管状胃吻合。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病死;手术时间280~420 min,平均342 min;术中出血量150~350 mL;术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300~650 mL,平均450 mL;胸管放置时间4~10 d,平均6 d;术后住院时间12~37 d,平均18 d。手术共清扫淋巴结232枚,平均10.6枚。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声音嘶哑1例,乳糜胸1例。结论:VATS食管癌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75岁以上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140例75岁以上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并发症43例,除1例呼吸衰竭难以纠正外,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随访1~5年,失访6例。术后1年生存率88.3%(121/137),3年生存率54.7%(47/86),5年生存率37.8%(14/37)。死亡患者中与原发病相关者和非原发病相关者分别为49例和15例。结论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体质较弱,常合并有其他多系统病症。细致的手术治疗和全面的围术期处理,可使大部分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防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6年12月887例食管癌手术患者资料,对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超过6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高血压、FEV1/FVC<70%、手术时间>3.5h、术中失血>600ml、弓上及颈部吻合等是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对具备以上因素的患者应在术前有效控制血压,加强心肺功能锻炼,改善营养状况,术中轻柔操作,术后给予有效镇痛、鼓励有效排痰、保持胃管引流通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膈疝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我科2008年1月~2009年6月发生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膈疝8例,其中食管中段癌5例,贲门癌3例。膈疝发生最早时间为术后第3d,最晚发生在术后20年。结果:7例患者经胸片和CT明确诊断膈疝,1例因疑诊为肠梗阻,术中发现膈疝,均行膈疝修补术,术后恢复顺利,均痊愈出院。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膈疝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手术前后呼吸道及消化道的管理、有效的生活护理、心理疏导有利于预防术后膈疝的发生,细致的临床观察有助于术后膈疝的发现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9.
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吻合术后反流5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方法。方法近5年使用不同方法治疗的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患者分为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治疗组和未使用PPI的对照组,整理这些患者的随访复查资料,计算症状和内镜检查积分,进行对比和统计处理;并收集后续治疗情况。结果治疗组症状积分和内镜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当多的对照组患者在后续治疗中需要使用PPI;很多患者需要长期使用PPI。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使用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效果较好,部分患者需要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