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继承《内经》的学术思想,对瘀血证的脉证辨治都有许多创新。笔者就此撰成拙文,所望同道指教。1 提出瘀血概念,记录瘀血脉证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依据临床实践,提出瘀血概念。《黄帝内经》对瘀血证侯虽有较丰富的记载,但名称尚不统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血脉凝泣”,《素问·调经论》云“血凝泣”,“留血”,《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衄血”,《素问·举痛论》云“脉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恶血”等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干血胸满病篇》中明确提出瘀血的概念,并叙述了瘀血的主要脉证和治则,“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为有瘀血”,“病人为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曰:“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古今医家对本条注释皆言“其人言我满”是指“腹部胀满”。笔者通过认真研读《金匮要略》全书,仔细核察前后条文,认为此解释欠妥,似应改释为“胸部满闷”为  相似文献   

3.
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其中,对“满证”除了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七六》中专篇讨论外,在其他篇章中亦有论述。综合全书,对“满证”的论述,计有六十余处。所述满证,在部位上,有胸满、心下满、胸胁满,胁下满、腹满、少腹满;在程度上,有坚满、胀满、腹满时减、腹满不减;在性质上,有“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之别;在兼证上,有兼呕、喘、咳、痛、烦等证的不同。因此,探讨《金匮要略》中  相似文献   

4.
浦月红  陆嘉惠 《新中医》2013,(11):147-148
瘀证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积聚体内所致的多种病证的总称。血瘀证最早的表述见于《金匮略》,载:“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煤,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临床上,瘀证可能出现在许多疾病的某阶段或全过程,但其严重程度及证候表现各有不同。在血液病范畴中,  相似文献   

5.
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文中的"心气不足",非心气亏虚,"不足"实乃心烦不安之意,指心之阴气不足,阳热独盛,热扰心胃而烦热不安,热盛则火升,火升则血追妄行,发为吐血、衄血病证.  相似文献   

6.
回归伤寒原文,重析抵当汤病脉证治.从伤寒论257条辨抵当汤之治,论抵当汤之"可下",兼议伤寒论下法的内涵;从124、125条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辨抵当汤之证,论抵当汤之"下血"及辨证要点,兼议伤寒论之小便自利;结合现代临床理解抵当汤之病,总结其治疗要点.可知抵当汤为逐瘀攻下的代表方,核心病机为瘀热,可用于阳明证血瘀喜忘、阳明病热入血分、太阳蓄血、妇人经水不利及男子膀胱满急,表现为小便自利、大便硬而色黑、或大便硬而反易、少腹硬满、发狂等,现代临床常用于盆腔炎和瘀血发热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迟、数脉是根据脉象速率判断病性而性质相反的两种脉象,张仲景论之颇有特色。《金匮要略》全书共22篇,涉及迟、数脉的有16篇,计41条文。其中单论迟脉的条文有12条,意义在于多主寒证、常主虚证、可主瘀证、亦主热证;单论数脉的条文有23条,意义在于多主热证、常主虚证、亦主寒证;迟、数两脉兼见并论的条文有6条,见于疟病、胸痹、腹满、水气、消渴、疮疡病篇。意义在于阐释复杂病机、辨别寒热病性、鉴别多变证候、论述病发机理、分析虚实病因、指导诊断治疗。一脉主多病,意义深远,已远远超出了迟、数脉本身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活血化瘀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旭 《西部中医药》2004,17(5):11-12
活血化瘀法是两千多年来人们在与疾病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在《内经》中就有对血瘀的初步认识,《素问·调经论》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返则生,不返则死”,“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的记载。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更是奠定了血瘀学说的基础。《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论述颇详:“病人胸满,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伏,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清代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对气滞血瘀理论又有了新的见解和…  相似文献   

9.
刘茜 《江西中医药》2009,40(2):16-17
黄土汤方出自《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是医圣张仲景为脾阳虚致胃肠道出血而设的。其药物组成有甘草、于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灶心黄土。其中涉及了温经止血药,温中补虚药,凉血止血药及滋养阴血药。  相似文献   

10.
瘀血刍议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行血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器官组织的,均称瘀血。《金匮》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瘀血。”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注云:“胸满者,血瘀而气为之不利也;唇痿舌青,血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